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3:26:43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58次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呈现全方位增长,超出了年初预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回升,使我市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2.7%(工业增长12.7%);第三产业增长14.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8元。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港口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71.58亿元,减少1.8%;林业产值4.59亿元,减少3.5%;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20.45和51.76亿元,增长6.0%和14.6%。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粮棉油等传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较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0.1%;棉花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在粮棉种植面积大幅调减的同时,蔬菜、瓜果、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发展迅猛。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新增海水养殖面积11.8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81.6万吨,比上年增长7.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投入19.5亿元用于农村和农林牧渔业及水利的基本建设,280公里新一轮标准海塘建设即将完工。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展良好。奉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等5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投入资金7165万元,改造农田基础设施面积1.07万亩,自主开发农业高新技术30余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57项,已经有一批国内外农业科研合作项目在各个农业科技园区签约落户。

工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工业在1999年回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好转,速度与效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30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考核的2772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87.59%,比上年提高28.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2.97亿元,增长27.3%,其中利润86.76亿元,增长35.3%。亏损企业亏损额5.67亿元,下降14.7%。工业企业所在的38个行业大类中,已有37个行业大类盈利状况好于上年同期。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完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实现利税50.84亿元,增长18.5%,其中利润20.11亿元,增长17.4%。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档次有所提高。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14.05亿元,增长59.8%。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全市264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保持增长的有194种,占73.5%,原油加工量、发电量、空调器、洗衣机、服装等有较大幅度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全面稳定增长。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作用下,全市各级政府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投资出现“九五”以来的最好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2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243.1亿元,增长12.2%;农村投资117.2亿元,增长14.6%。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172.5亿元,同比增长11.2%;更新改造完成103.0亿元,同比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9.5亿元,同比增长27.9%。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增长。2000年,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为116.30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城市公共设施投资42.2亿元,同比增长1.5倍。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实施,年内相继开工建设三江六岸、东外环路、通途路拓宽、人民广场、中山西路等工程。迅速提高了城市品位,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

房地产在市场竞争中发展。200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结构,完成开发投资59.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住宅44.8亿元,同比增长46.4%。在建规模83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其中住宅64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5%;预销售面积47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4%;其中住宅3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2%,空置面积比年初减少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减少35万平方米。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0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科技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利税和创汇达到306.58亿元、278.77亿元、45.01亿元和6.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7.6%、54.4%、55.4%和59.4%;我市9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1.39亿元,比上年增长55.8%;实现利润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上,重点建设了32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18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新建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5家重点实验室,新增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引进、共建了技术开发机构44家。

2000年,全市共组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08项,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41项,其中有51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2556万余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2家,其中200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宁波科宁达工业公司还被授予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宁波波导”、‘宁波韵升”两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科技立法取得突破,《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和省人大批准,将于2001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还出台了《宁波市鼓励技术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国家专利授权数量达1661项。全年共鉴定成果8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1亿元。

2000年,我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并通过了创建国家CAD重点示范城市验收,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还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成为2000年首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将成立“中国科学院宁波工程研究院”;我市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同投资2.7亿元共建“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与浙大共同投资1.6亿元共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投入5000万元与浙大共建“浙江大学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并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宁波分校”。各县(市)、区也积极建设本级高新技术园区,如江东区新创建半导体产业园,成为宁波科技园区江东分园;鄞县中心区以高教园区为后盾的明州科技分园正在加快建设;镇海区创办民营科技产业园。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示范学校、名师队伍、教育网络和学科建设“四大工程”全面启动并初显成效,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慈溪等5县(市)区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全市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467所(不含技校),在校学生100.01万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校8所,在校生2.59万人,增长54.2%;成人高校3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4所,在校生2.0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3%;宁波大学新增了通信与信息系统、理论物理等6个硕士点,硕士点总数达到了9个,组建了国际交流学院,合并了宁波林业学校和宁波海洋学校,与宁波师范学校、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宁波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浙江万里学院新校区和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投入使用,宁波高专和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奠基开工。大专以上自学考试在册人数22万人。高中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2.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人数为1.46万人,普通高校录取人数为1.34万人,万人中升入高校的人数由上年的34.5人上升到51.5人;效实中学和镇海中学2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实行了跨县(市)区招生试点。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稳步提高,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分别达到99.97%、100%和93%以上。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5%,学前一年入园率为100%,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运输业完成货运发送总量2317.6万吨,增长15.9%;其中铁路651.6万吨,公路970.9万吨,水运694.0万吨,航空1.12万吨。旅客发送量7083.7万人次;其中铁路217.4万人次,公路6795.6万人次,水运11.0万人次,航空59.8万人次。

交通建设进度加快,交通环境继续改善。全年用于交通建设总投资23.7亿元。一批交通项目顺利完成,沿海国道主线冠庄至铺里段34.91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一期工程、机场公路二期、大榭跨海大桥等相继竣工。同时相继进行了栎社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萧甬铁路复线改造工程、杭甬运河宁波段工程的建设。杭洲湾交通通道工程乍浦方案立项报批工作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年末,全市高速公路已达150公里,居全省首位。“人”字形高速通道提前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公路密度上升到54.3公里/百平方公里。港口功能日趋完善,全港货物吞吐量达1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0万标箱,增长50%。邮政、电信业务发展稳定,全年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为1.49亿元和17.28亿元。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57.47万户和72.69万户。

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建材、装饰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670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611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5个。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增幅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实现零售额37.81亿元,增长36.6%,服务消费逐渐升温,教育、电讯信息、休闲旅游、健身美容等消费渐成时尚。

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2.4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创汇5588万美元,增长16.2%;接待国内游客1230万人次,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增长10.2%。全市旅游涉外饭店开房率为65.5%,名列全国前茅。

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引进外资成为宁波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50个,比上年增长51%;合同利用外资9.52亿美元,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6.22亿美元,增长20%。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2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6%。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重要载体的引资作用明显。开发区、保税区成为引进外资的主战场,两区合同外资达到6.03亿美元,超过全市总量一半;实际外资2.7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43.5%。外资项目规模明显扩大。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9个,比上年增加27个,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规模取得“两个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外贸出口51.68亿美元,突破50亿美元大关,增长48.6%;出口依存度达到36%。

对外经济合作成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走出去”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在外劳务1.43万人,增长18.2%。全年批准筹建海外企业44家,批准外商驻甬代表机构43家。

财政和金融

由于经济稳步回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快速,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35亿元,增长28.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72.9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6.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3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满足优势重点企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基建、房地产开发及个人信贷需求。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年保险总金额3506亿元,保费收入17.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8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0.04亿元,全年保险赔款(含即付支出)金额5.58亿元。

文化、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引进国内团队105个,演出1700场,引进境外团队13个,演出16场,引进组织各类艺术展览33次。成功举办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世纪约会》,组织承办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活动,精心策划组织“新世纪,新宁波”大型庆祝活动。象山中国开渔节、奉化溪口弥勒文化旅游节、鄞县梁祝国际婚俗节、余姚“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等活动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市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大型舞剧《满江红》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银奖。市越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越剧《国色天香》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市爱菊艺校创作演出的少儿舞蹈《小巷记忆》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表演两项金奖。“三江文化长廊”已确定建设目标,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建设实质性启动。全年出版公开发行报刊20种,其中报纸9种,期刊5种,学报6种。内部报刊和内部资料74种。宁波出版社共出129种,其中新书85种,再版44种,总印数282.4万册。全年累计获奖图书18种次,其中省级7种次。连续五年获省“五年一工程”优秀图书奖,连续四年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策划出版了《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帮大辞典》、《院士情怀》、《四明谈助》、《浙江鸦片战争新论》等精品图书。全市新华书店发行图书3662万册,19821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出48小时(两套节目合计);其中自制节目时间43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215小时零8分(两套节目合计);其中自制节目时间25小时。有线电视用户125.91万户,有线广播喇叭101万户。全市完成光缆联网5842杆公里,其中宁波有线台400杆公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年末开放病床1.45万张,比上年增长5.4%;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35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医生0.94万人,每千人口1.75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建成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打好了基础。农村卫生院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继续提高,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比例达到52.9%,饮用自来水人口比例达到88.5%。

人口发展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9.2%,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91.73%。全市有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00多个行政村(居)的3.22万对夫妇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全市各级为11万多名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服务,5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妇女病检查。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有14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70%的行政村(居)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室。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5月28日─6月6日,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在我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行业体协和体育院校的46个代表团(队)的213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全年举办重大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9次,市级比赛近140次。全民健身活动成效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市总人口的37.8%。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达到1562所,有56万名学生参加锻炼,达标率97.3%。我市获2000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宣传月优秀组织奖。象山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实现了全市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满堂红”。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我市组队参加全国比赛共获5枚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参加省赛获100枚金牌。甬籍运动员朱峰参加了第27届悉尼奥运会。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0年是我市城市建设历史中投资最多的一年,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完成投资38.99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和环境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实施城市东扩道路建设,启动了东外环路、通途路(江东段)、兴宁路延伸段、福明路、中山东路等道路建设,初步构筑起城市向东的基础设施框架。二是按“贯通外环、沟通干线、顺畅枢纽”的要求,实施城市骨架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和改造了通途桥、大沙泥桥、中山东路(原大河路段)及江厦桥、江北铁路专用线搬迁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三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实施了“三江六岸”绿带,江东公园、人民路中心广场、兴宁桥、甬江大桥匝道、望京地块绿化等项目,中心城区新增公绿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人均公绿7平方米以上。四是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三区为主的中心城区共拆除各类建筑物27.2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法临时建筑21万平方米,拆除破旧的永久性建筑6.2万平方米。在拆违同时,重点对中山路等7条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街景、灯光、市政共用设施以及建筑物立面进行了装修、装饰和建设,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五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北仑枫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已经完成,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2000年的城市建设项目,除大沙泥桥、通途桥、垃圾焚烧厂等项目按计划跨年度实施外,其余项目均已完成。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继续推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推进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宁波名列第3名;率先通过省政府“一控双达标”的考核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了地方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颁布了《宁波市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办法》,创建和巩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继续禁止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禁止机动车使用含铅汽油。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12项主要污染物全部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Ⅰ一Ⅱ级水平,城区内河水质明显改善;余姚江等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21元,比上年增长15.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增长5.6%,增幅提高3.6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实际支出11361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非消费性支出3364元,增长9.4%,消费性支出7997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658元,增长17.8%;用于医疗保健496元,增长13.2%;用于交通与通讯603元,增长37%;教育、健康、休闲等消费已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青睐。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2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交通通讯支出为307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44%,居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7.9%和17.6%。我市农民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户的比重从上年的28.5%扩大到34%;有88.5%的居民住上了有浴室厕所的住房;独用厨房的家庭达到98.5%;住宅单元配套率达88%。77.5%的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

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3.5台、彩色电视机150台、影碟机46.5台、家用电脑24台、空调机68台、电话机98.5部、移动电话33.5部;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65台,洗衣机47台,抽油烟机45台,电话机68部,移动电话24部,组合音响12架,热水器28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3%。与上年比较,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文化教育用品等6大类价格水平略有下降,居住和服务项目类价格有一定幅度上升。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两个确保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7027.2万元,确保了100%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全市15.2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再就业培训基地共举办再就业培训班892期,培训人数达到3.42万名,其中有2.12万名实现了再就业,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了62%。分流下岗职工1.3万名,全市的下岗职工从1997年底的10万名,下降到4230名。失业人员就业数达到4.16万名,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人数达到3.24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共举办各类供需洽谈会381场,累计提供岗位15.37万个,进场求职37万人次,有14.9万人达成了就业意向。招工、求职进市场的观念已在广大企业和劳动者中形成。培训促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得到了提高。全市共有职业培训机构154家,其中技工学校14所,就业训练中心9个,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31家;共有技能鉴定机构67家。全市持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作达到21.5万名,其中高级技师71名、技师2191名,高级工1.8万名,中级工9.5万名,初级工9.95万名。全市培训教育农村和外来人员12.6万名。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安全网和稳定器作用。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8.37万名,其中实际缴费人数为57.16万名,比上年底净增5.98万名。失业保险参保职工65.3万名,比上年底净增5.97万名。全市养老和失业保险的征缴率分别达到了96.88%和98.44%。全年征缴养老和失业保险费分别达到了13.9亿元和1.7亿元。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4.94亿元,静态支付能力达到了15.8个月;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4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出台了《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以及11个配套办法。首批参保单位达到了2330家,16.5万名职工,共收缴医疗保险费1894万元。

全市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用人单位分别达到了9208户、5423户和2182户,参保人数达到了35.78万名、31.68万名和20.2万名。基金的收缴率分别达到了97.32%、97.89%和97.18%。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建立社会保障网络142个,社区服务设施1188个;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23个,床位9958张,收养7610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达12.61万人。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因,公报中暂不公布人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