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杭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0:44:39 来源:杭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96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和谐”的总要求,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引领“和谐创业”,打造“平安杭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44.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13.3%和16.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0∶50.9∶44.1调整为4.5∶50.6∶44.9。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1871元,增长13 %,按国家公布的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505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4.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6%上升到52.5%。

财政收入。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市场价格。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涨幅低于上年0.5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类上涨4.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8%,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1.2%;交通和通讯类持平;衣着类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分别比上年回落0.4、0.8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7.53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71%下降为3.46%。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666.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14.17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56.53万人,非农业人口309.7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71 ‰,死亡率为5.86‰,自然增长率为2.84‰。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比上年增长1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3%,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0.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7平方米。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1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74元,均增长1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6.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55.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6%。

社会保障。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3.3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208.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5.7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8.5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32.0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25.76万人、27.40万人、20.79万人和2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6所,床位15914张,收养人员9071人。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447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3810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0.13%和98.7%。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和实施“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建设德胜快速路。江东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改善背街小巷1055条,累计达1560条、长360千米,受益单位1.12万家,受益群众135万人。

公用事业。全年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329.55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625.9千米。全市用电量达到365.9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0.73亿千瓦小时,增长16.1%,杭州电网拉限电条数由上年的1.71万条减少到80条。全市城市总供水量7.49亿立方米。年末市区居民家庭管道煤气用户为2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14万户,营运公共汽车(含中巴)4881辆,增长8.0%,营运公交线路达427条,增加16条。

环境。2006年全市关停污染企业103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下降2.1%、6.2%,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和92%。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上年的72.27%提高到77%。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50%。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比例达81.9%。全年扩绿地面积468公顷。至年末,市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45.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3.3%。

安全生产。2006年, 全市工矿企业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26%、10.1%、26%和24%。全市万人刑事案件发生数较上年下降了2.9%。

四、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产值125.20亿元,增长10.2%;林业产值26.85亿元,增长15.2%;牧业产值47.73亿元,下降3.8%;渔业产值29.59亿元,增长9.3%。

全年粮食总产量107.07万吨,比上年增长3.4%;水产品产量16.37万吨,增长10.7%;水果产量63.76万吨,增长21.3%;蚕茧产量1.84万吨,增长12.9%。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年的62.8%提高到64%。

茶叶、花卉苗木、水产品、节粮型畜禽、蔬菜和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水果、干果、蚕桑、药材和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合计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3.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7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市GDP比重为45.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销售产值6729.47亿元,增长25.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实现新产品产值590.14亿元,增长39.5%。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165.32亿元,增长45.6%。资源消耗有所减少,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2%,低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0.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利税总额56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总额68.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8.39%,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施工面积133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780万平方米。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73.24亿元,增长7.5%。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二产业投资465.14亿元,增长4.5%,其中工业投资464.03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投资906.31亿元,增长9.0%。

房地产业保持适度增长。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商品房施工面积4545.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9%;竣工面积725.8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销售走势趋于平缓。全年商品房销售762.50万平方米,增长8.3%。其中住宅销售679.27万平方米,增长9.4%。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1057.66亿元,增长1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4.7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88.6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119.75亿元,增长17.9%。

2006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连锁企业101家,连锁门店3586个,年零售额达到26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3.6%,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

2006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25个(含省管理市场),其中消费品市场603个,生产资料市场12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达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89.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进口总额126.81亿美元,增长26%;出口总额262.28亿美元,增长32.4%。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6%,机电产品出口120.69亿美元,增长51.0%,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8.6%、40.4%提高到25.9%、46.0%。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分别增长了51.3%、23.5%、40.1%。

对外合作。2006年末,全市累计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61个,比上年增长19.6%。全年境外协议出资5935万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2315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2%、26.8%。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

利用外资。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747项,合同利用外资53.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实际到位外资22.55亿美元,增长31.7%。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在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合同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达327个,合同外资45.35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84.3%。全年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25.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7%。至2006年末,我市已引进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举办了87家企业。

引进内资。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数4780个;合同引进内资76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实际到位内资3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开发区建设:2006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合同引进外资18.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2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19.9%。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618.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实现利税总额173.07亿元,增长24.0%;出口创汇146.35亿美元,增长87.3%。江东、临江、钱江工业区(园区)经国家审核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2006年货物运输总量达2.09亿吨,旅客运输量达2.55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1%、5.9%。萧山国际机场至年末已开通航线177条,其中国际航线31条;民航旅客进出港吞吐量达到991.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6%。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杭千高速全线贯通,杭徽高速建成通车,形成全市“1小时半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至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4181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2300千米。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94千米,全市公路通村率由上年的98.8%提高到99.4%。机动车辆继续大幅度增长,年末全市社会机动车拥有量达120.2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8.6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5%、27.1%。

邮电通讯。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完成邮政业务收入7.09亿元,增长13.3%。邮政特快专递辐射221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完成国内特快业务435.18万件;国际特快业务28.03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45.2%。完成电信业务收入9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达到433.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80.2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22.01万户、61.59万户。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已达到124.9万户,比上年增长15.3%。

旅游业。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第八届西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82.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接待国内游客3682.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4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市民出境旅游达到22.16万人次,增长25.3%。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37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4家;星级酒店达到24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0家;4A景点达16个。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十、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85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9.55亿元,贷款余额6603.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07.33亿元。

资本市场。至年末,全市累计上市公司50家,比上年末增加4家。其中境内证券市场上市40家,境外红筹上市10家。全年新募集资金35.5亿元,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190.5亿元。

保险。全年保费收入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80亿元,增长18.5%,人身险保费收入51.17亿元,增长14.1%。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2.06亿元,增长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6.6%。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05所,在校学生45.95万人;初中263所,在校学生23.55万人;普通高中82所,在校学生12.42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达96.62%,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优质高中招生比例由上年的70.6 %上升到72.1%。普通高等院校36所,在校学生37.36万人,比上年增长6.17%,其中在校研究生2.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55%,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全市已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38所,解决了1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累计成立教育集团51个,188所中小学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

科技。2006年全市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项15项。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0719件,专利授权量572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40.5%。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39.5%,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7.78%提高为8.63%。至年末,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895家,市级139家;培育认定省级研发中心92家,市级研发中心191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2006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量903万册;文化馆14个。全年文艺作品创作获国家级奖项65个,获省级奖项135个;市属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1个,省级奖项59个。全市电视覆盖率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到99.59%和99.7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入户数达到177.0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75.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6%、36.5%。全年共出版报纸16.92亿份、杂志0.71亿册、图书2.46亿册。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卫生。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00个,其中医院125个;拥有床位3.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6万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8万人,注册护士1.5万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42%,自来水受益人数426.96万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70.08万人,比上年增加19.47万人,参保率由上年的89.64 %提高为94.44%,乡镇覆盖率达100%。全市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上年的6.62‰、8.84‰下降到4.83‰、6.69‰。

体育。2006年,杭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金牌8枚、银牌10枚和铜牌10枚;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金牌20枚、银牌15枚和铜牌18枚。在第13届省运会上,杭州代表团获得金牌和总分“两个第一”。全市兴办区、县(市)级以上健身活动1569项次,参加人数达86.05万人。成功举办了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杭州天目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商业杯”国际城市围棋邀请赛、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薄弱环节是: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固定资产投入相对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节能降耗、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十分艰巨。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