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浙江

杭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7 10:41:40 来源:杭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99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外部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因素加大的情况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调控目标,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2.97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5:51.3:41.2调整为7.1:50.6:4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1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3000美元。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8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28亿元,增长50.7%。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7.4%。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4.4:35.6调整为58:4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7.3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4.2%,粮食总产量134.78万吨,下降11.7%;蔬菜种植面积88.86千公顷,产量249.0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14.7%;药材种植面积为1.25千公顷,增长32.5%,产值达1.19亿元,增长98.6%;水果种植面积29.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7%,水果产量39.47万吨,增长22.3%;花卉种植面积13.20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28倍。

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造林面积2175公顷,封山育林141.8千公顷。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7.64万吨,比上年增长9.5%;禽蛋总产量6.48万吨,增长6.7%。全年淡水产品产量达11.51万吨,比上年增长16.9%。

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8.3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7%。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06台,联合收割机1206台。水利建设加快,防洪抗灾能力提高。全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5.2千公顷,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9.9千公顷。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19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工业销售产值1869.55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176.26亿元,集体经济完成188.82亿元,股份制经济完成883.0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504.75亿元。在销售产值中,轻工业占51.8%,重工业占48.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达4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同口径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2.7%。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入达1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8%。技改竣工项目1017个,开发新产品1351项,新产品产值300.36亿元。在技术改造的推动下,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效益明显改善。

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4.4%,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08.54亿元,其中利润107.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41.2%。列入全省统一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84.30分,比上年提高5.09分。

建筑业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18.95万平方米,增长34.47%,竣工面积830.05万平方米,增长11.5%。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3.89亿元,增长13.8%;更新改造投资99.63亿元,增长29.4%;房地产开发投资140.91亿元,增长38.8%;农村投资167.48亿元,增长20.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非国有单位投资379.27亿元,增长41.2%,占全部投资的60.1%,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城镇投资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35.7%。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市区零售额373.28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5.75亿元,增长16.8%;餐饮业零售额43.27亿元,增长21.1%;其他各种行业零售额119.8亿元,增长4.1%。

商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新兴业态发展较快。年末全市超市连锁经营企业29个,连锁门店640个,连锁门店销售额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660个;年成交额715亿元,增长11.7%。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全社会货运总量12443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铁路452万吨,公路8588万吨,民航5万吨,水运3398万吨。全社会客运总量20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其中:铁路1342万人次,公路18707万人次,民航145万人次,水运148万人次。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全年新增高等级公路里程131.3千米,公路养护总里程达6395.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99.84千米。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事业加快发展,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0.07亿元。邮政速递完成232万份,比上年增长13.3%。年末全市城乡交换机总容量289.49万门,比上年末增长17.1%;固定电话用户203.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2.9万户,分别增长26.3%和92.9%;年末全市公用电话4.69万部,比上年增长7.1%,其中市区3.47万部,增长7.4%。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2.41线/百人,其中市区41.66线/百人。全市因特网注册用户18.28万户。

金融保险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1.51亿元,比年初增长25.5%;贷款余额2087.7亿元,比年初增长23.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47.20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274.7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3.4%和16.4%,金融贷款规模的扩大较好地支持了经济的发展。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579.60亿元,现金支出5388.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9.2%,收支相抵货币回笼191.53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6260.01亿元,保费收入39.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4%和53%。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2.42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27.32亿元,分别增长18.2%和76.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5.70亿元,比上年增长6%。

旅游产业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旅游产业增加值9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接待海外游客81.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27.5%;接待国内游客2510.1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8.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15.2%。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扩大,市场交易活跃。200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0.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49.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竣工面积428.37万平方米,下降7.5%。商品房销售趋旺。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63.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3%。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0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5。其中,食品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5.8%、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2.9%、医疗保健类下降1%、交通与通信工具类下降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3%、居住类上升4.1%、烟酒及用品下降3.1%。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同时,非国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42.5%。

个私经济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17.73万户,私营企业4.45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41.3%。全市个体及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119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个体及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70.3亿元,增长21.1%。

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年末,全市国有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改制和已经政府批准正在实施的改制面分别达到95%和97.6%。其中市属国有企业为97.8%,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为98.2%。集体企业为98.6%。全市累计已有股份有限公司85个,其中上市公司10个。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已达22864个,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养老保险面均达到99%,非公有制企业养老保险面78%。参加养老保险在职人数达85.22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参保人数达19.11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1315个,参保职工95.52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继续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开始实施,年末参保单位16048个,参保职工73.4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257个,共有床位7226张,收养人员4510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年末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82人。

再就业工程

继续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9万人,其中市区0.98万人。分流后的企业下岗职工人数由上年末的2.32万人减少到1.03万人。

国际经济技术劳务合作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办境外企业(机构)20个,其中非贸易性企业5个。至年末境外非贸易性企业62个,总投资1.1亿美元,注册资金5039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继续展开。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9107万美元,全市外派各类劳务人员667人。

对外贸易

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出口总额7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扣除省级外贸公司出口额为35.23亿美元,增长18.6%。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为95.3%,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8.1%。全市进口总额40.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3个,比上年增加168个;协议外资10.3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5.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6%和16.8%。项目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35个,协议外资5.68亿美元,分别占市新签项目数的7.2%和协议外资额的55.1%。

引进内资

积极开展国内经济合作,全年引进内资项目915个,协议引进内资156.85亿元,实际引进内资59.36亿元。

国家级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全年四区新签进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6个,协议外资6.7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3.0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28.2%、65.1%和60%。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23.6亿元,利税63.58亿元,产品出口创汇14.4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4%、17.7%和39.9%。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两港三区”,加快“天堂硅谷”建设,杭州成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49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7项。技术市场活跃,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079项,合同成交额25.8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19.7%和3.1%。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472件,授权专利1300件。年末有独立核算自然科学研究机构33个。

教育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99%,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比例为99.92%,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为85.31%。年末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6.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8.52万人,高中在校学生7.96万人。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3所,在校学生17.49万人,比上年增长42.9%。全市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21.67万人,比上年增长32.3%。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年末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各级学校有53所,在校学生4.16万人。特殊教育继续受到重视。

文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全年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1个,获省级奖项58个。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儿童音乐剧《寒号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杭州2001西湖狂欢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全市有“东海明珠”集镇85个,其中省级22个。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音乐厅1个,公共图书馆10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剧场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26个。全年出版报纸9.9亿份,各类杂志8547万册。杭州出版社出书182种。杭州电视台1座4套节目平均每周播出533.7小时,杭州广播电台1座3套节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63小时。年末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8.12%,广播综合覆盖率9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496个,其中医院391个,医疗病床2.7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66万人,其中医生1.7万人,护士(师)1.16万人。全市合作医疗覆盖率达4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03%,传染病总发病率294.99人/10万人。

体育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杭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4枚;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46枚、银牌42枚、铜牌32枚。成功举办了杭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体育运动不断深入,全市100%的街道和98%的乡镇建立了群众性体育机构,市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全市举办区、县(市)级以上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895项次,参加人数达36.64万人次。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98.64%。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年末总人口62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6万人;市区人口379.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33‰,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2.92‰。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204个。全市乡镇劳动力管理站127个。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8%(市区4.8%)。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数83.4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1.06%;第二产业占39.91%;第三产业占59.03%。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6元,比上年增长11.9%;人均消费性支出8968元,比上年增长17.2%,恩格尔系数为39%。农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比上年增长8.9%。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1.84亿元,比年初新增153.28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9.68亿元,比年初新增130.36亿元。

住宅建设

住宅建设的步伐加快,居民居住面积进一步提高。全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9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住宅施工面积1087.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9.67万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9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城市设施

经国务院批准,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城市的建设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投资中用于道路、供排水、公用事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165.53亿元。市区路网进一步完善,绕城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建成迎宾路、建国北路延伸、和睦路等工程。2001年实施道路综合整治48条,长度140公里,全年拆违面积89.6万平方米,旧城改造进展顺利,城市面貌又有较大的变化。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取得新发展。供电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市区净增配变容量10.8万千伏安,“一户一表”已达47万户。市区用电量133.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6.79亿千瓦时,增长16.1%。供水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市区供水量52000万吨,生活用水量25710万吨。随着市区面积的扩大,公交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年末市区居民燃气用户气化率达到96.02%。

六、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完成了第三污水系统主干管、连通管,四堡污水厂投入运行,七格污水处理厂工程正在建设中,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得到加强,西湖清淤二期工程全面开工。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深化“禁硫”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9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73%。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值56.6分贝,城市交通噪音平均值68.2分贝。杭州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区完成扩绿面积767.8公顷,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已达到707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2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95%,市区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2平方米。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仍然对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能适应当前大规模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社会劳动就业的压力较大,城市环境整治与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