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3-12 18:31:26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33次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宏观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连云港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发建设的起始之年。一年来,面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抢抓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历史机遇,全年经济运行尽管经历了低谷、复苏、回升的困难历程,但最终发展依然呈现出“总量突破、增长提速、质量平稳、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仍是多年以来取得成果较为丰硕和充实的一年。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 94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6%(简称同比增长,下同),增长幅度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7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1144元,同比增长13.9 %。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已跨上3000美元台阶达到309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229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2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6.07亿元,增长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6亿元,增长15.2%,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6.3:37.3。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571.6亿元,占全市比重60.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 %,增速较全市高1.6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全市四县GDP增幅在苏北24县乃至全省52个县(市)中均位居前列。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2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较上年新增1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到48%。12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污染减排项目16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需求仍较弱、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增大、社会就业面临很多困难、对外经济环境较严峻、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1万亩,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达334.5万吨,增长4.5%,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吨。全市油料播种面积39.75万亩,总产量11.46万吨,增长6.3%。棉花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3747吨。

林果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花卉苗木累计总面积达到16.6万亩,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全年营造林面积在全省排第三,造林综合管理在全省排第一,灌云、东海、赣榆等县成片造林面积在全省均进入前10位。

渔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8万吨,同比增长6.6%;其中海水产量37万吨,淡水产量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7%和8.1%。全市海水放养面积达57万亩,紫菜养殖面积12.2万亩,养殖总面积同比增加2.2万亩;全市淡水放养面积43.36万亩。

高效农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新增高效农业41.5万亩,新建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50个,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东海、灌云、灌南均获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全年加工紫菜9.1亿张,水产品加工量8万吨,初步形成了紫菜、对虾、梭子蟹、贝类、鱼类等规模产业链和出口创汇基地,以乌鳢、梭鱼为主的高效池塘养殖已达到1万亩,其中乌鳢高效养殖成为全市淡水养殖产业又一大亮点。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全市有规模养殖场(户)1.2万多个,规模养殖比重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蔬菜等检测合格率95.7%以上,生猪瘦肉精、生鲜奶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个,申报无公害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有机食品2个,新建6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项目,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东海老淮猪肉和东海大米两个产品成功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业资源开发继续收获成果。全年改造中低产田15.7万亩,发展项目57个,完成总投资2.49亿元。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沿海鱼虾苔、平原粮花菜、山区林果茶3大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6个,初步形成了以东海30万亩优质生态稻米和4万亩绿色鲜果、赣榆万亩有机大樱桃和2万亩优质茶、灌云近6万亩高效设施蔬菜及灌南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新浦区还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新增6大类28种规格型号机具16358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57.84万千瓦。其中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81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91台、乘坐式水稻插秧机44台、各类插秧机1647台,全市水稻机播率达28.2%,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加大。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达10.4亿元。全市农村水利共完成土石方6468.5万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实施,全年开工建设项目66个,解决了6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全面完成攻坚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42.21亿元,同比增长14.9%,工业化率达到36.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1469家,其中当年新增263家;企业产值平均达到8884万元,同比提高15.1%。其中有18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同比净增20家。

工业生产态势平稳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0.2亿元,同比增长16.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增速由年初的14.4%逐月提升至12月份的19.5%,12月当月增幅居全省第3、苏北第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1213.99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列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286.93亿元,增长31.4%,增幅列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69.13亿元,增长28.5%,增幅列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主要行业发展迅猛。初步统计,到2009年,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四大超百亿元行业共实现产值659.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6%。

工业重点企业举足轻重。全市20强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年总产值达到541.03亿元,同比增加147.74亿元;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仍然是益海(连云港)粮油和江苏核电。20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8.35亿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6.57亿元,增长3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三新”工业全面突破百亿大关。新医药全年实现产值118.80亿元,同比增长3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15.08亿元,增长45.3%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0亿元,增长43.6%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新能源实现产值101.86亿元,增长22.9%;实现销售收入97.27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28.22亿元,增长39.6%。新材料实现产值105.87亿元,增长46.8%;实现销售收入105.32亿元,增长50.8%;实现利润7.84亿元,增长86.9%。

“临港工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临港食品工业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刚性,企业开工率仍然充足。其中规模最大的益海(连云港)粮油完成产值同比增长仍达1.9%。临港石化行业产出稳步提高,效益有所好转。其中新海石化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5倍,实现销售增长4.3倍,实现利税增长4.4倍。临港船舶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全市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0倍,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倍,实现利税增长3.7倍。临港钢铁工业随着价格逐步回升,企业开工率明显提升,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增长1.3倍,已经跃居全市工业第7大行业,其代表企业兴鑫建材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第6强。

小型工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发展信心较足。调查中,有40%的企业预测发展前景会“好”,其中有2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好”,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环境“较好”,有6%的企业反映“很好”,有18%的被调查企业享受到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55%的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措施,近一半企业反映从银行贷款“较容易”或“一般”。

建筑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家,同比增加32家;签订合同额368.08亿元,增长35.7%;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93.15亿元,增长49.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2.69亿元,增长28.0%;其中在省外承揽工程完成总产值104.88亿元,增长59.1%。全市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211.35亿元,增长20.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55.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57.5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工业投资再超历史。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带动下,全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00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投资890.5亿元,增长均为28.6%。城镇投资745.59亿元,增长31.2%,在全省居第7位。全社会工业投资突破600亿元达627.8亿元,增长25.5%,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62.8%,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力量。

基础设施投入加力,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是全市基础建设实现“强筋健骨”的一年,全年城镇工业投资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完成投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港口完成建设投入26.3亿元,其中58#焦炭泊位、30万吨级矿石码头、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散化肥泊位、中云至墟沟北铁路电气化改造、至连云港东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

县域投资举足轻重,民间投资增长加快。全市四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2.67亿元,增长33.1%,增幅较全市高4.5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66.3%。县域全社会民间投资675.41亿元,增长35.8%,较全社会投资快7.2个百分点, 占全部投资的67.5%;其中规模以上民间投资565.86亿元,增长37.3%,较全社会投资快8.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回暖明显,居住状况显著改观。全年共有房地产开发项目292个,其中市区有房地产开发项目142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0.8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83.75亿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41.4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215.49万平方米。当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07.5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319.07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53.1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93.46万平方米。连云港市再次获得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市称号,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7个地级市之一,也是自2005年以来第4次获得这一荣誉。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生产逆势拼搏,亿吨大港再创历史。在上年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基础上,本年提前42天跨越1亿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再次刷新了港口生产历史,同比增长13.1%;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0.66亿吨,增长19.9%,增幅位列大陆沿海港口前三。港口集装箱完成303.2万标箱,增长1.0%;其中完成进口集装箱152万标箱,增长2.0%。在首届中国航运文化节上,连云港港荣获“中国最佳集装箱港”大奖。全年进出港超大型船舶达1026艘次,同比增长达71%,其中来港的开普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和巴拿马型散货船等,数量和增长率都创历史新高。

交通建设再掀高潮,城乡交通呈现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48.89亿元,增长7.2%。全市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75.3%,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2%、符合通车条件的通达率达100%。全市综合客运量完成1.25亿人,同比增长8%;旅客周转量完成48.32亿人公里,增长9.1%;货物周转量完成201.23亿吨公里,增长9.4%。

民航服务环境逐步提升,平安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共安全飞行548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9.1万人次,增长40%;完成货物吞吐量944吨,航空运输总量达到31.6万人次。民航国际厅土建主体全面完成,新机场选址稳步推进,第25个航空持续安全年顺利实现!

邮政通讯业务全面增长,信息化程度提升明显。全年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邮政完成业务收入2.74亿元,增长34.2%。电信完成业务收入22.1亿元,增长10.4%;其中中国移动完成业务收入12.36亿元,增长1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62.16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依旧红红火火。为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全年实现贸易总量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190.6亿元,增长78%;其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53亿元,增长19.0%,增幅在全省位居第5位。从城乡看,全市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9.88亿元,增长18.1%,较市区增长快了0.9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实现零售额47.94亿元,增长高达45.3%;家用电器、汽车、建材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屡创新高,尤其是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抢购场面。全年汽车零售额实现21.27亿元,增长59.7%。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大型商贸企业龙头作用明显。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3.97亿元,增长36.7%;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户)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75.56亿元,增长14.0%。全市年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达24个,同比增长9.1%;其中年成交额30亿元以上市场2家,10亿元以上市场2家,5亿元以上的市场2家。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2亿元,同比增长26.8%。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苏宁、家乐福、沃尔马已经举行奠基仪式,国际商城、国际商务大厦等正在建设中,时代二店、三店正在建设和改造中,八一市场、海鲜美食城、高公岛水产批发市场正在改造及提升。先后主办“农超对接采购会暨第三届迎新春购物节”、“新欧大陆桥国际汽车贸易博览会”、苍梧广场汽车展等各种展会30多起,实现交易额约15亿元。

城乡消费环境取得显著改观。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新建设、改造日用品农家店296家,农资农家店72家,累计达到1887家。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7万台,销售金额近1.2亿元。继续开展实施“百村万户阳光热水工程”,全年完成100个阳光热水示范村试点,全市太阳能家电下乡产品已经销售1926台。全市“三绿工程”建设、“双百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家电以旧换新工程”等均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消费价格呈现平稳回落。受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共同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大起大落的震荡变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即CPI) 为99.3,同比下降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8.9,下降1.1%。全市CPI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降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指数呈现起伏。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PPI)为92.9,较上月高0.5个百分点,同比低15.6个百分点。从本年12月份情况看,出厂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行业有:煤炭开采业(涨12.5%)、石油加工与炼焦业(涨3.0%)、农副食品加工业(涨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涨1.5%)。跌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仪器仪表制造业(跌4.2%)、造纸及纸制品业(跌2.2%)、纺织业(跌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跌1.0%)。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稳居全市 “半壁江山”,税收呈现稳速回升。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0.92亿元,增长14%,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2.8%,占全市GDP比重51.1%。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7.92亿元,增长22.1%,占全市全部税收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7.38亿元,增长25.8%。

私营个体企业稳步增加,注册资本增速提升。全市私营个体企业累计总数达12.83万户,增长11.1%;其中私营企业2.62万户,增长21.8%;个体经营户10.20万户,增长8.7%。全市当年新注册私营个体企业3.86万户,增长20.1%;其中私营企业6606户,增长28.7%;个体经营户3.20万户,增长18.4%。全年新注册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58.11亿元,增长26%;其中新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41.43亿元,增长26.4%;新注册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16.68亿元,增长22.8%。

民营工业效益增速良好,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198户,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1.5%;实现总产值714.69亿元,增长40.8%,较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9.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715.5亿元,增长40.4%;利税总额87.77亿元,增长41.6%。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75.41亿元,比增长35.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7.5%,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口岸经济逆势发展,地方外贸企稳回升。连云港口岸全年进出口货值实现134.7亿美元,同比下降22.6%;其中进口实现85.5亿美元,增长1.7%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口岸进口的大宗散货商品仍呈快速增长势头,铁矿砂、铬矿砂、铅矿砂等矿砂品种进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全国矿砂进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全市地方外贸完成外贸进出口38.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19.5亿美元,下降14.7 %。

外引内联逆势增长,重大招商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59个,增长8.2%; 合同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2.4%。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总额7.7亿美元,占全部的34.4%。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3.52亿元,增长13.5%。全市160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158.3亿元,其中外资5.22亿美元;在建项目竣工40项,建成率30.3%。本年度新增重大项目104个,其中在建项目49个,在谈项目 55个,总投资887.8亿元。

旅游事业继续突破,旅游产业兴盛繁荣。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全市先后在东海及赣榆举办了中国生态旅游年连云港启动仪式和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全年推出30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及9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全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增至11个,名列全省第5、江北第一。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灌云潮河湾、伊芦山、东磊景区创建成功2A级景区。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5家。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20.2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 旅游总收入134.58亿元,增长15.4%。

九、园区建设

开发园区主体凸显,产业积聚取得成效。全市主要开发园区共13家,其中综合类园区10家,全部园区实际利用外资9.54亿美元,同比上升12.4%;固定资产投入525.99亿元,增长2.3%;业务总收入1494.71亿元,增长24.2%;财政收入87.53亿元,增长35.2%。当年新成功获批1家省级东海硅材料科技兴贸出口基地、1个省级出口品牌,新批2家南北挂钩产业园、2家特色产业园、1家农业示范区。

连云港开发区激流勇进,综合水平继续提升。2009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快跨越发展步伐,在追求一流中继续进位,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居22位,较上年又前移1位,连续四年跃升10位。全区完成GDP  158.4亿元,同比增长22.4%;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增长35.7%;财政总收入42.1亿元,增长23.1%;出口总额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2.5%;内联到位资金56.8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126.4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项目投入90.0亿元,增长33.8%。全区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5户,较上年净增13户;其中纳税过亿元6户。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地方综合财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32.32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21亿元,增长36.3%,高出全省平均1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双双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26.06亿元,增长18.4%,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

地方税收贡献明显突出。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69.05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部预算收入的76.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4.7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16.4%,同口径增长7.4%。地税部门完成41.0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5.4%,同口径增长22.5%。

信贷融资实现历史突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2.5亿元,较年初增加213.9亿元,是上一年全年贷款增量的2.2倍,较年初增长了38.3%,贷款增量和增速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贷款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9.4亿元,较年初增加198.2亿元;全市新增贷存比达到108%,居全省第一位;余额贷存比达到7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市可统计融资总量达9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7.8亿元,同比多增95.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信贷资金投向继续优化。年末,港口、道路等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4亿元,同比多增20.5亿元;工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0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各类房地产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7亿元,同比多增30.5亿元;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0.4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全年新增民营中小企业贷款103.8亿元,同比多增53.6亿元。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6391万元,扶持3195名下岗职工就业,保持全省领先。全年共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8亿元,共支持2.11万名贫困学生入学。

保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保险主体26家,其中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1家,保险从业人员已近万人。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5.40亿元,增长17.9%。其中财产险保险费入7.78亿元,增长23.3%;人身险保费收入17.62亿元,增长15.8%。保险深度为2.7%,保险密度为515.21元。全年保险业为全市提供了总额9000余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业共支出保险赔款约9亿元,其中产险赔款支出42761万元,寿险赔付支出4706万元,为灾后重建生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连云港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东海、赣榆也同时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全市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9位、苏北第1位,部分指标超过苏南。其中科技产出列全省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列全省第3位。全年新上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2项,获省以上科技拨款首次突破亿元,达1353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新上国家级项目29项,新上省级项目113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30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2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05亿元,增长84.12%,增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利税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特色及创新型科技培育取得新成效。注重强化新医药、硅材料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创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恒瑞医药成为连云港首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康缘药业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14家企业获批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术企业,共有27家企业通过国家重新认定。获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1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209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突破。发挥连云港新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优势,全年有15个项目列入该专项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3类计划,占全省企业承担的重大专项项目数的43%,在全国同类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连云港已成为我国创新药物产业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全覆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市首个进入国家序列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05所,在校学生33.25万人;普通小学503所,在校学生32.64万人;各类幼儿园288所,在园幼儿17.02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4.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99%、95.67%。全年高中段教育招生7.78万人,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1%。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2.1%,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63%、95.95%和89.72%。

城乡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城区实现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全年完成新(改)建村卫生室58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全市共有331.4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9.45%,同比净增参合农民近20万人。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820个,其中各类医院161所;卫生工作人员179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566人;现有执业医师5748人,注册护士546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664张,其中医院床位7958张。积极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麻疹疫情,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93.83/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注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建成使用或正在建设的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在苏北率先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覆盖率超过50%,市博物馆新增西游记文化基本陈列,民俗博物馆、美术馆正式开放,挂牌成立南大出版社连云港出版中心。“桃花涧遗址”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李汝珍纪念馆等三处文保单位维修工程。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04个,博物馆文物藏品17175件,公共图书馆藏书162.25万册,较上年净增16.53万册,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各类文化艺术空前活跃。连云港女子民乐团受到省领导高度肯定,王咏梅创作的《如意的圣火》被确定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主题歌。组织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305场次,观众过百万人次,并再次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称号。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放歌港城”等歌咏汇演,组织引导全市各单位、行业举办各类庆祝活动500多场次。大力开展“三送工程”,全市送戏1000多场次、送电影12000多场次、送书10万余册。

广电宣传事业浓墨重彩。全年在省电台用稿428篇,在中央电视台用稿29条,其中《新闻联播》用稿15篇,在省电视台《江苏新时空》用稿276篇,均位居第一方阵,再次荣获江苏广电总台颁发的“繁荣奖”。连云港传媒网举办了沿海及泛亚欧大陆桥互联网站高峰论坛,邀请全国2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走进连云港采风。共有50件作品在省级以上政府奖评比中获奖,其中7件作品获省级政府奖一等奖,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6万户。开发区率先创建为“户户通”县区,广播电视全年累计安全播出、发射节目4万余小时。

体育事业继续取得优异成绩。全年相继举办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全国定向分区赛、全国CBA篮球俱乐部青年联赛、全国少年羽毛球比赛等10余项省以上比赛,并先后举办全市第六届农民体育节、第五届社区体育节、第四老年人体育节等活动14项。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市体育馆、游泳馆主体竣工,东海县和灌云县体育场已经投入使用,赣榆县体育馆基本封顶。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连云港籍运动员共获得2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奖牌、总分排名全省各市第八位。全年共获省以上比赛奖牌105枚,其中金牌40枚。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全年完成投入达260亿元,共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160项,同比增长20%,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460个,完成投入90亿元,连续五年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同比增加5平方公里。

基础建设明显加快,聚集辐射作用凸显。全市新建、续建新建海棠路立交桥、东路跨西盐河桥、郁洲南路跨玉带河桥等10座桥梁,郁洲南路、江化北路、红砂路等23条城市道路,新增城市道路25公里,形成了连网成环、快捷顺畅的道路网络,组团连接、互连东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构筑了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居民的“幸福生活半径”内涵更加丰富,城市的“经济发展商圈”范围迅速扩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用事业强化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城市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在苏北第一家开工建设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东方加压站完成主体工程,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30公里,水质合格率达到99.5%;墟沟污水处理厂通过省环保验收并投入运行,新建310国道等污水管网20公里,凌州路等6座污水提升泵站完成主体工程,污水处理率达79.3%;新建中压燃气管道25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覆盖建成区,城市气化率达98%;扩展新海电厂热源,建设配套供热管线1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50万平方米。

新区建设展露新姿,园林绿化成效显著。全面加快东河新区、孔望山新城、凤凰新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盐河南路、新建东路、学院北路等地块拆迁7万平方米,新建、续建新区道路18条。中央景观大道基本建成、海州区行政中心投入使用,新浦区市民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全年完成七大类54项园林绿化建设任务,新增绿地面积318公顷。重点实施了东盐河景观带、胜利湖公园等绿化景观工程,建成了花果山大道、青年公园、海州行政中心广场等一大批亮点工程,完成了宁海立交桥等23条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城市绿地绿地率达36.33%,人均公园绿地达10.98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指标。

加大环保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继续改善。环保创模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核查,连续三年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积极推进绿色连云港建设,入选国家创新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特色典型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环境得到改善,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公众环境满意率达85.6%;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优良率91.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平稳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38.86万户,其中市区27.29万户;户籍总人口达490.64万人,其中市区88.69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2.58‰,自然增长率4.89‰,下降0.31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97%,独生子女率55.59%,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总人口444.65万人,同比减少0.91万人;其中市区99.83万人,同口径增加1.2%。城市化水平达43.5%,提高1.5个百分点。年内,灌云县板浦镇、新浦区宁海乡划归海州区管辖。年末城市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83个,其中镇53个;居委会219个,村委会1432个。

居民收入提高显著,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58元,增长11.2%,增幅在全省位居第6位,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111元,增长12.0%,增幅居全省首位,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3.2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市区居民人均消费达到11577元,增长9.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现4291元,增长14.6%。

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近15万名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8.31万人,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3.7万人。全市离退休人员累计12.15万人,共发放养老金17.38亿元,增长18.6%。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亿元,同比增收4.86亿元。全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76.5%,保险覆盖率达94.3%,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政策频频出台,“平安连云港”创建扎实推进。全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落实,市区和四县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30元/人和2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130元/人。城乡低保实行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乡低保对象参保、参合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 70%。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处各类纠纷11990起,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248 件,办案量再创新高,受援群众满意率达100%。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140个,市级1149个,创建率达到85%以上,加快了新农村法治建设步伐。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