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3-03-30 13:45:11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1231次
徐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
 
一、综合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多重超预期风险挑战,特别是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应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不利影响,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实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交出了徐州“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过硬答卷。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57.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1.8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22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4092.73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为9.1∶42.5∶48.4。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731元,增长3.6%。
 
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产值(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4%,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3%,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8%。分产业看,绿色低碳能源和新材料产值(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2.5%和8.9%,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分别增长29.2%、0.9%和19.0%,精品钢材、高端纺织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分别增长17.1%、8.9%和4.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199.5亿元,增长45.7%。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年末全市共登记市场主体130.05万户,其中企业28.52万户、个体经营户101.53万户。全年工商新登记企业5.24万户,注册资金3089亿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4.61万户,注册资金2242亿元;新增外资企业196户,注册资金142.64亿元。新增个体户10.98万户,注册资金158亿元。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2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6.83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8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90万人,引领大学生创业3220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3.00万人。全年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5.01万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1.61万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20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分类别看,全年八大类商品价格均有小幅上涨,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2.0%、1.5%、0.5%、1.2%、5.5%、3.6%、2.2%和1.2%。
 
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5.6%,涨幅较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4%。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4%,涨幅较上年回落27.5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上涨19.2%,农副产品类购进价格上涨12.6%。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61.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9.28千公顷、增长0.2%,粮食总产量502.40万吨、增长0.1%,实现单产6530.78公斤每公顷;其中夏粮213.17万吨、增长0.4%,秋粮289.22万吨、下降0.1%。全年棉花种植面积3.1千公顷、下降20.7%,产量0.47万吨、下降20.5%;油料种植面积25.03千公顷、下降4.2%,产量11.36万吨、下降2.7%;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55.02千公顷、增长2.1%,产量1399.14万吨、增长4.4%;蚕茧产量0.36万吨、下降12.2%;水果(含瓜果类)产量257.36万吨、增长4.1%。全年猪肉产量33.47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牛肉产量0.98万吨、下降1.1%,羊肉产量1.60万吨、增长2.7%;禽肉、禽蛋产量分别为29.01万吨和36.50万吨,分别增长3.1%和1.9%;生牛奶产量14.45万吨,下降5.7%;水产品(不含远洋捕捞)产量16.39万吨,增长1.4%。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6.28千公顷,累计建成530.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6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2千公顷。全年稻麦秸秆还田面积达508.6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以上;累计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和临时堆放点1300处,年收储能力达120万吨。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90家和243家,当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297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其中轻工业增长3.3%,重工业增长7.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5.1%;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2.9%和27.9%;私营企业增长7.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6.8%,制造业增长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5%。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利润总额增长5.9%。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167.7%、31.5%和48.3%。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资产负债率为58.0%。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7%。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2430.11亿元,比上年下降3.8%;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95.74亿元、增长5.8%,竣工产值1159.42亿元,竣工率为3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全年在库项目374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818个。分所有制类型看,项目投资中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长4.5%;民间投资增长3.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0.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4%。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7%,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9.8%、提高2.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2.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2.6%、1.6%和12.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分别增长81.3%、237.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向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20亿元,增长1.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11.53亿元,增长2.1%。从商品销售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销售商品中,服装鞋帽、日用品等生活用品类消费分别增长0.7%和19.7%;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等出行类消费分别增长22.6%和3.5%;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升级类消费分别下降8.2%和7.7%。从网络零售看,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3.5%,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为13.8%。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逐步恢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9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出口总额1111.96亿元、增长5.9%,进口总额179.14亿元、下降12.2%。从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额855.63亿元、下降2.2%,占出口总额比重为76.9%;加工贸易出口额91.57亿元、增长78.8%。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9.85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比重为5.1%。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703.81亿元、增长2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07.96亿元、增长1.9%;农产品出口额22.15亿元、增长0.9%。从出口市场看,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226.53亿元、增长25.6%;对欧盟出口127.26亿元、下降3.9%;对拉丁美洲出口117.13亿元、增长29.1%;对美国出口136.18亿元、下降31.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476.28亿元、增长30.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8%。
 
对外合作发展稳定。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2.24亿美元,新批协议外资50.41亿美元,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4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11个。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分别为3.9亿美元和4596万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5579万美元。
 
开发区经济稳步前行。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开发区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88亿元、增长5.7%,占全市总量的57.4%;实现进出口总额1046.29亿元、增长26.6%,占全市总量的81.0%。
 
七、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有所回暖。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8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3.59亿元、下降5.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3.20亿元、增长0.2%;金融业增加值474.30亿元、增长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87.18亿元、增长2.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4%。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5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4公里;输油管道里程6273公里。全年铁路货运量5583.6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公路货运量26453万吨,下降15.8%;水运货运量4777万吨,增长10.7%;港口货物吞吐量5015.08万吨、增长7.3%,徐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0.23万TEU、增长13.7%;管道货物运输量14738万吨、增长5.1%;航空货邮吞吐量0.59万吨、下降27.9%。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879.87亿吨公里、下降15.5%,水运货物周转量192.29亿吨公里、增长7.9%,管道货物周转量659亿吨公里、下降0.6%。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1498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10.13亿人公里,分别下降57.4%和51.2%;观音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134.75万人次、下降48.5%;徐州直属站铁路客运发送量1420.44万人次、下降37.3%。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218.2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94.45万辆、增长6.2%。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79.40万辆、增长6.3%,其中私人轿车111.00万辆、增长7.1%。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63.01亿元,比上年下降1.5%,实现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59.43亿元,增长1.2%。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2.11亿件、增长1.0%,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4亿元、下降7.3%。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18亿件、下降5.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97亿元、下降1.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收入107.78亿元和92.36亿元,分别增长27.8%和12.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74.38万户、下降2.3%;移动电话用户1044.51万户、增长4.1%。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35.63万户、增长9.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4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用于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33.1%、15.2%、7.9%。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553.62亿元,比年初增加638.8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902.71亿元、增长18.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338.85亿元,比年初增加12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按贷款期限分,短期贷款2532.42亿元,增长25.2%;中长期贷款6116.17亿元,增长10.6%。
 
资本市场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分公司)5家,证券营业部40家,期货经纪公司1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6家。共有上市公司13家,另有3家已过会;上市公司总股本192.03亿股、比上年增长18.9%,总市值1181.09亿元、增长14.3%。“新三板”挂牌企业22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554家,当年新增192家。当年新发企业债券57.7亿元,累计发行企业债券规模达到579.2亿元。
 
保险行业小幅增长。年末保险机构达78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5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2.40亿元、下降2.6%,财产险保费收入90.10亿元、增长8.1%。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85.75亿元、增长8.7%;其中赔款支出62.77亿元、增长9.5%,赔款支出中财产险赔款53.31亿元、增长8.1%。保险深度达到3.0%,保险密度达到2819元/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38个、当年新增27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55个、新增3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个、新增4个。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3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77家。全市科技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公示)。全市专利授权量275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502件,增长20.6%。企业专利授权量达到2207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31件,比上年增加5.5件。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4.5万人,增长2.5%。全市成功入选15名省“双创博士”,新引进领军人才641人,专门人才5357人,大学毕业生51205人。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8项、省级以上外国专家项目22项。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6593个、增长55.75%,技术合同成交额173.22亿元、增长63.9%。
 
质量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7家、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国家公证实验室3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0个。全年监督抽查产品37种710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97.2%,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企业获批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4913张,比上年增长101.4%。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其中省级计量中心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1.69万台(件),增长17.2%。获批建设2项国家级和9项省级标准化项目,制修订国家标准48项和行业标准19项、地方标准17项。全市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达3834张、增长14.4%。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62所,比上年增加2所,在校学生221.55万人,毕业生58.76万人、增长9.6%,专任教师14.15万人、增长2.2%。普通高等院校12所,招生9.50万人、在校学生26.12万人、毕业生7.69万人,分别增长7.3%、5.5%和11.2%;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10万人、毕业生3.33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74万人、在校生2.16万人、毕业生0.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92万人、毕业生2.81万人,分别增长12.5%和11.9%。普通高中在校生20.95万人、毕业生4.49万人,分别增长20.0%和20.3%。全市共有初中273所,在校学生48.51万人、毕业生15.13万人,分别增长1.4%和11.6%。小学868所,在校学生84.07万人、下降4.3%,毕业生15.91万人、增长6.8%。幼儿园(含民办)1167所,在园幼儿30.5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0.46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办文化馆(站)177个、博物馆18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表演团体(国有)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86.78万册、比上年下降4.5%。有线电视用户59.46万户。共有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7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4处。拥有10个国家级、5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8位国家级、53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业发展有待复苏。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星级酒店12家,乡村旅游示范区25家。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334.2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5.9%;旅游总收入403.43亿元、下降36.2%。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0万人次、下降34.6%,其中外国人0.77万人次、下降34.7%;旅游外汇收入1794.06万美元、下降37.3%。接待国内游客3333.26万人次、下降35.9%;国内旅游收入402.20亿元,下降36.2%。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24家,其中三甲医院13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25万张、比上年增长2.1%;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76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93张,比上年增加0.1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63万人、增长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9万人,注册护士3.49万人、增长0.9%;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1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8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17人、增长23.6%,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64人。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44.6%,重点人群签约率73.5%,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率达到92.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86所、游泳馆82所,比上年分别增加18所和2所,市属体育社会组织211个,晨晚练健身站点达662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6985人、增长9.0%,其中国家级348人、一级1360人。当年注册国际级裁判13人,国家级裁判员60人;当年注册一级运动员68人,二级运动员182人,省级注册运动员2343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9人。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319个、增长16.9%,其中金牌102.5枚、银牌110.5枚、铜牌106枚。徐州健儿在冬季奥运会上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全年水资源总量30.67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7.0%;总用水量39.33亿立方米,增长2.3%。全年成片造林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分别达4.73千公顷和4.34千公顷,新建及更新农田林网面积54万亩、增长12.5%。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1.5%,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新建湿地保护小区8个,新增保护湿地面积2.67万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6个。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58天(实况数据,下同),优良率70.7%;全年市区PM2.5浓度为39.5微克/立方米、下降5.5%。44个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3.2%,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17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8.2%,提高17.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断面。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起,死亡50人,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分别下降40.6%和3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6人,下降38.5%。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01.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4.62万人、女性人口447.23万人;0-14岁人口182.38万人、15-59岁人口529.7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89.7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6.9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3‰、人口死亡率7.0‰。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31.9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34.02万人、女性人口497.8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率为7.3‰。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50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工资性收入20180元、增长5.4%,经营净收入7093元、增长2.6%,财产净收入2094元、增长1.1%,转移净收入6583元、增长8.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10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0元、增长6.4%;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72:1调整为1.69: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77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84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11元、增长7.1%。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9.1%,农村为30.9%。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03.45万人和330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64.79万人和190.61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7%。全市城乡低保月标准一体化提高到709元;全年实施直接医疗救助174.44万人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7.42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预计达98.5%。
 
社会服务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民政服务机构256个,其中养老机构208个,儿童福利院1个;拥有养老服务床位7.22万张,儿童服务床位300张。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个、老年中央厨房3个、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37个和16个,新增普惠养老床位3050张、家庭养老床位3100张,新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57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示范项目各11个。新增廉租补贴住户687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823户,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77030户,累计保障新市民(人才)18496人次。
 
十三、城乡建设
 
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五大类、90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实现新突破。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三环高架全线闭环通车,城东大道、徐韩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正式迈入“双航站楼”时代,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城市。美丽徐州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连续两年获批住建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村镇发展面貌明显改观。2.8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完成8597户农村危房整治工作。贾汪区大泉街道大李庄新型农村社区、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新型农村社区等8个农房改善项目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新沂市棋盘镇花厅村等4个村庄首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累计31个村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
 
中心城市建设能级继续提升。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完成编制,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政策意见,“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的发展定位更加明晰,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国际园博会、中国安博会、首届淮海人才峰会、第二十五届投资洽谈会。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大学生创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质监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畜牧业产量、水产品产量、高标准农田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灌溉面积、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管道数据来自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站;铁路货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货运中心;民航数据来自观音机场;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通管办;保障性住房、重点项目、村镇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徐州银保监分局;企业债券数据来自市发改委;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救助、养老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粮食产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GDP、工业、投资、贸易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部分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