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2-03-25 16:51:24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1145次
徐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项风险挑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民生保障展现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17.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3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376.02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998.08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为9.2:41.6:49.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634元,增长8.9%。
 
新兴动能持续壮大。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9.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1%、提高0.5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3%,对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8.0%;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0.0%和77.8%,分别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速24.6和52.4个百分点。限上贸易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39.0%,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12.1%、提高5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年末全市共登记市场主体125.61万户,其中企业31.19万户、个体经营户93.91万户。全年工商新登记企业7.02万户,比上年增长23.6%,注册资金4127.86亿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6.15万户、增长23.7%,注册资金2717.79亿元;新增外资企业281户、增长23.8%,注册资金469.95亿元。新增个体户12.86万户,注册资金202.19亿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7万人、比上年增长3.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2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7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9%、维持在较低水平。外省来徐就业办理录用备案人数5.30万人,增长73.6%。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8.91万人,分别增长4.0%和24.9%。全年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7.89万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3.77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6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5%,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6%。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五升二降一平”,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2%、0.4%、0.9%、4.1%和1.7%,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0.2%和1.1%,居住价格与上年持平。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9.8%,购进价格上涨36.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9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7.5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501.79万吨,粮食单产6537.96公斤每公顷;其中夏粮产量212.35万吨、增长0.3%,秋粮产量289.44万吨、下降0.2%。全年棉花种植面积3.91千公顷、下降18.6%,产量0.59万吨、下降16.3%;油料种植面积26.14千公顷、下降0.4%,产量11.68万吨、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47.75千公顷、增长1.0%,产量1340.62万吨、增长3.5%;蚕茧产量0.41万吨、下降19.6%;水果(含瓜果类)产量247.14万吨、下降1.3%。全年猪肉产量33.46万吨、增长24.9%;牛肉、羊肉、禽肉产量分别为0.99万吨、1.56万吨和28.13万吨,分别增长14.7%、6.4%和4.1%;禽蛋产量35.81万吨、下降0.04%;牛奶产量15.33万吨、增长26.2%;水产品产量16.17万吨、增长2.3%。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3.53千公顷,累计建成484.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2千公顷,累计达542.07千公顷,增长0.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6千公顷,累计达392.27千公顷,增长6.4%。全年稻麦秸秆还田面积达507.3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96.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和临时堆放点预计1300处,年收储能力达120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88.92万千瓦,增长3.1%。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1.32万亩,增长11.2%。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83家和249家,当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9.85亿元,增长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7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其中轻工业增长5.8%,重工业增长16.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0%;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1.8%和17.8%;私营企业增长17.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6%,制造业增长1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0%。
 
“6+4”先进制造业增势良好。全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7%,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2.1%、25.6%、13.6%、9.0%、42.0%和46.2%。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25.3%,其中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8.3%、12.2%、33.5%和14.4%。
 
企业经营效益提升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2.6%;利润总额增长13.6%,重点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分别增长41.9%、111.7%和372.9%。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资产负债率为58.6%。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3%。
 
建筑业稳定较快发展。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2525.0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98.01亿元、增长8.9%,竣工产值1077.29亿元,竣工率达63.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49.29万平方米、增长6.6%,其中新开工面积4400.85万平方米、增长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全年在库项目3753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095个。分所有制类型看,项目投资中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长14.5%;民间投资增长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9.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9.6%。
 
投资结构持续调优。全年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0%,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7.0%、提高7.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9.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3%,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1.5%、21.9%和9.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9.9%,研究和实验进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1.7%、38.0%和217.1%。
 
房地产市场稳中趋缓。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7736.98万平方米、增长5.5%;新开工面积1981.97万平方米、增长4.9%;竣工面积838.68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58.59万平方米、增长0.1%,其中住宅1534.39万平方米、下降2.7%;商品房销售额1461.65亿元、下降1.1%,其中住宅1367.92亿元、下降3.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快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41.08亿元、增长21.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96.94亿元、增长28.3%。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648.95亿元和3061.99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2.9%;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9.65亿元和297.42亿元,分别增长23.6%和26.2%。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日用品等生活用品类消费分别增长18.5%和16.8%;化妆品、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升级类消费分别增长33%、23.9%和35.4%;石油及制品、汽车等出行类消费分别增长21.4%和11.2%。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5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出口总额1050.29亿元、增长21.5%,进口总额203.94亿元、增长4.1%。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194.17亿美元、增长26.7%;其中出口总额162.59亿美元、增长30.4%,进口总额31.56亿美元、增长10.5%。从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额874.54亿元、增长16.5%,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3.3%;加工贸易出口额51.20亿元、增长43.0%。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8.07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比重为4.2%。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580.64亿元、增长23.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79.30亿元、下降10.6%;农产品出口额21.95亿元、下降0.7%。从出口市场看,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180.43亿元、下降11.3%;对欧盟出口165.2亿元、增长24.1%;对拉丁美洲出口90.69亿元、增长71.2%;对美国出口197.56亿元、增长59.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435.49亿元、增长6.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7%。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4.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新批协议外资88.49亿美元、增长21.8%;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4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35个、比上年增加16个。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分别为86万美元和0.5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2.2亿美元。
 
开发区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7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经济开发区(不含高新区)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亿元、增长18.7%,占全市总量的51.9%;实现进出口总额837亿元、增长26.4%,占全市总量的66.7%;实际使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27%,占全市总量的74.3%。
 
七、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稳步复苏。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13.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6.85亿元、增长8.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6.05亿元、增长12.7%;金融业增加值449.65亿元、增长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78.15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4%,营业利润增长7.5%。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53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4公里;输油管道里程7422公里。全年铁路货运量5465.09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公路货运量31424万吨,增长7.3%;水运货运量4317万吨,增长0.1%;港口货物吞吐量4673.92万吨、增长6.5%,徐州港集装箱吞吐量17.80万TEU、增长68.8%;管道货物运输量14025万吨、增长3.5%;航空货邮吞吐量0.82万吨、下降28.1%。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041.88亿吨公里、增长5.8%,水运货物周转量178.25亿吨公里、增长6.5%,管道货物周转量663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3519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20.75亿人公里,分别下降35.7%和27.7%;观音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261.45万人次、增长18.8%;徐州直属站铁路客运发送量2265.76万人次、增长10.2%。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206.6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5%,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83.14万辆、增长9.3%。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68.80万辆、增长9.1%,其中私人轿车103.69万辆、增长9.3%。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分别完成63.95亿元和58.7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3%和22.0%。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2.09亿件、增长1.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61亿元、下降0.9%。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46亿件、增长37.1%,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1.52亿元、增长34.7%。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收入98.59亿元和82.46亿元,分别增长33.1%和10.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76.15万户、下降4.0%;移动电话用户1003.78万户、增长4.1%。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98.31万户、增长11.2%。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税收收入429.20亿元、增长12.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9.9%,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中,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契税分别增长13.7%、20.5%、23.5%、11.6%和9.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用于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8.6%、11.2%和8.6%。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914.81亿元,比年初增加7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988.57亿元、增长10.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28.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按贷款期限分,短期贷款2022.17亿元,增长10.6%;中长期贷款5531.03亿元,增长19.6%。
 
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分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40家,期货经纪公司1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6家。共有上市公司12家,其中境内11家、境外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61.47亿股、比上年增长3.7%,总市值1033.25亿元、增长13.9%。“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当年新增4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362家,当年新增238家。当年新发企业债券31亿元,累计发行企业债券规模达到521.5亿元;新发行银行间各类债务融资工具718.15亿元、增长72.5%。
 
保险行业较快增长。全年新增保险机构4家,年末保险机构达78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5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5.72亿元、增长0.8%,财产险保费收入83.35亿元、增长8.1%。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78.88亿元、增长3.9%;其中赔款支出57.31亿元、增长9.8%,赔款支出中财产险赔款49.33亿元、增长17.4%。保险深度达到3.3%,保险密度达到2972元/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14个、当年新增5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60个、新增6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1个、新增10个。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3家。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99家。全市科技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公示)。全市专利授权量418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464件,分别增长53.1%和42.8%。企业专利授权量达到33195件、增长67.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81件,比上年增加3.4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9.0%、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全市获批省“双创团队”5个、居全省第3位,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省级以上外国专家项目42项。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4233个、增长60.2%,技术合同成交额105.67亿元、增长63.9%。
 
质量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7家、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国家公证实验室3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7个。全年监督抽查产品28种540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95.6%,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企业获批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2439张。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其中省级计量中心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5.57万台(件)。获批建设3项国家级和7项省级标准化项目,制修订国家标准41项和行业标准26项、地方标准17项。全市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达3351张、增长20.7%。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58所,比上年增加39所,在校学生222.47万人、毕业生53.60万人、专任教师13.8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1.6%和8.4%。普通高等院校10所,招生8.85万人、下降0.1%,在校学生24.75万人、增长7.2%,毕业生6.91万人、增长11.7%;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21万人、毕业生2.80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70万人、在校生1.99万人、毕业生0.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9.71万人,毕业生2.5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7.45万人、增长22.2%,毕业生3.73万人、增长3.4%。全市共有初中273所,在校学生47.84万人、增长6.1%,毕业生13.55万人、增长17.2%;小学884所,在校学生87.81万人、下降4.2%,毕业生14.89万人、下降9.8%。幼儿园(含民办)1160所,在园幼儿34.46万人、增长9.2%。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0.46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5%和97.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办文化馆(站)177个、博物馆18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表演团体(国有)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09.69万册、比上年增长16.0%。有线电视用户65.10万户。共有电影放映单位69家、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8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3处。拥有10个国家级、6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6位国家级、50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业发展快速恢复。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星级酒店14家,旅行社207家,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8家。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197.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6%;旅游总收入631.93亿元、增长95.3%。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53万人次、增长26.3%,其中外国人1.18万人次、增长31.2%;旅游外汇收入2860.87万美元、增长39.3%。接待国内游客5196.23万人次、增长88.6%;国内旅游收入629.96亿元,增长95.5%。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8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4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24家,其中三甲医院12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12万张、比上年增长3.0%;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62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78张,比上年增加0.0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48万人、增长2.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1万人,注册护士3.44万人、增长3.9%;预计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23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81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98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64人,分别增长5.7%和13.0%。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39.44%,重点人群签约率72.07%,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率达到9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68所、游泳馆80所,比上年分别增加6所和28所,市属体育社会组织200个,晨晚练健身站点达662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3106人、增长8.7%,其中国家级405人、一级1202人。当年注册国际级裁判13人,国家级裁判员58人;当年注册一级运动员37人,二级运动员176人,省级注册运动员2478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4人。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273个、增长114.1%,其中金牌93枚、银牌93枚、铜牌87枚。徐州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获得18枚金牌、14枚银牌、12枚铜牌,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全年水资源总量预计57.8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2%。总用水量38.45亿立方米、下降0.3%。全年成片造林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分别达7.39千公顷和6.79千公顷。新建及更新农田林网面积48万亩,增长3.7%。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1.23%,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27.15%。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5个,新增保护湿地面积7.7万亩。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8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89天(实况数据,下同),优良率79.2%、提高8.2个百分点;市区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下降16%。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70.6%、国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86.4%,无劣Ⅴ类水断面。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3起,死亡76人,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分别下降47.4%和40.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9人,下降44.7%。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02.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5.12万人、女性人口447.73万人;0-14岁人口193.30万人、15-59岁人口529.1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80.4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0.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1‰、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0.3‰。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35.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35.87万人、女性人口499.4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7.6‰,死亡率为6.3‰。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17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资性收入19153元、增长9.6%,经营净收入6916元、增长9.4%,财产净收入2071元、增长11.1%,转移净收入6077元、增长10.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42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94元、增长11.6%;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77:1调整为1.72: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78元、增长20.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46元、增长1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23元、增长25.7%。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9.1%,农村为30.1%。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6.68万人和331.33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72.93万人和185.55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5%。全市城乡低保月标准一体化提高到670元;全年实施直接医疗救助117.23万人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1.8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预计达98.2%。
 
社会服务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注册登记的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08个,其中养老机构207个,儿童福利院1个。社会服务床位43.54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43.51万张,儿童服务床位300张。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个、老年中央厨房2个、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35个和15个,新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个。新增廉租补贴住户606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136户,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75275户,累计保障新市民(人才)17739人次。
 
十三、城乡建设
 
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五大类、90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实现新突破。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开通运营,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稳步推进。徐州中学修缮、二十六中扩建、三十八中扩建完成竣工验收,中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学院东校区、德基广场、御景湾公交首末站进展顺利,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实施。
 
村镇发展面貌明显改观。全年新改善农房3.1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408.5公里,新建村内道路1582.54公里、农村公厕1468座。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82条、3510公里,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8%。新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8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省级传统村落11个,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403个。
 
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升。徐连客专全线开通运营,徐菏高铁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淮海国际陆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暨集装箱场站正式运营,徐州至宿州、徐州至台儿庄等城际毗邻公交开通,交通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年度重点规划编制计划,淮海十市协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徐州等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大学生创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质监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畜牧业产量、水产品产量、高标准农田、村镇建设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灌溉面积、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管道数据来自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站;铁路货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货运中心;民航数据来自观音机场;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通管办;保障性住房、重点项目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电影放映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银保监分局;企业债券数据来自市发改委;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救助、养老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档案卷宗数据来自市委办公室;粮食产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GDP、工业、投资、贸易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部分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