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1-08-09 20:32:11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1499次
徐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主”工作总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全市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回暖,主要指标逐季向好、加快提升,产业结构持续调优,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绩。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19.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8.6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931.61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3669.48亿元,增长3.0%。预计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万元,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5.14万元。
 
产业结构不断调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8:40.1:50.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0%。规上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6.3%和24.8%,分别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25.1和23.6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市工商新登记企业5.68万家,比上年增长10.1%;注册资金4270.94亿元,增长17.9%。其中新增私营企业4.97万家、增长7.3%,注册资金2743.09亿元、增长7.3%;新增外资企业227家,注册资金374.50亿元、下降17.3%。新增个体户17.78万户、增长33.0%,注册资金246.09亿元、增长15.5%。
 
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8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6%。引领大学生创业4470人,增长39.6%。全年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0.73万人,增长134.6%;全年创业培训1.9万人、增长3.8%。新增高技能人才9182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9%,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6.7%。
 
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9.0%,衣着类与上年持平,居住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与上年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5%。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降0.9%。
 
表1.202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2.8
 
#食品烟酒
 
109.0
 
#食品
 
111.8
 
#粮食
 
101.7
 
食用油
 
102.2
 
 
112.8
 
#鲜菜
 
114.0
 
畜肉类
 
137.3
 
禽肉类
 
99.9
 
水产品
 
104.0
 
蛋类
 
91.8
 
干鲜瓜果
 
95.6
 
烟酒
 
101.4
 
衣着
 
100.0
 
居住
 
99.9
 
生活用品及服务
 
100.6
 
交通和通信
 
96.8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2.2
 
医疗保健
 
100.0
 
其他用品和服务
 
104.5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0
 
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疫情带来的发展缺口尚未完全弥补,全市经济稳定增长仍然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整体加快恢复的压力依然较大,新兴动能发展仍存在较多短板,内需发展动力略显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仍有较多短板,民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7.90千公顷、增长0.8%,粮食总产量501.92万吨、增长0.1%,粮食单产6536.24公斤每公顷;其中夏粮产量211.82万吨、增长0.5%,秋粮产量290.1万吨、略低于上年同期。全年棉花种植面积4.80千公顷、下降24.6%,产量0.70万吨、下降41.6%;油料种植面积26.26千公顷、下降11.1%,产量11.55万吨、下降12.4%;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44.29千公顷、增长0.2%,产量1294.93万吨、增长0.5%;蚕茧产量0.51万吨,增长8.1%;水果(含瓜果类)产量250.50万吨,增长1.1%。全年猪肉产量26.80万吨,增长14.2%;牛、羊肉产量分别为0.87万吨和1.46万吨,分别下降9.6%和5.3%;禽肉产量27.04万吨,下降1.6%;禽蛋产量35.83万吨,增长13.0%;牛奶产量12.14万吨,增长7.3%;水产品产量15.8万吨(不含远洋捕捞),下降1.7%。
 
现代农业较快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43千公顷,累计达146.1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设施渔业面积累计达6.80千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40.93千公顷,累计建成441.03千公顷,增长10.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千公顷,累计达537.87千公顷,增长0.4%;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千公顷,累计达368.67千公顷,增长1.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65.19万千瓦,增长2.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83家和265家,当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748.86亿元,带动农户227.43万户。全年稻麦秸秆还田面积达629.29万亩,比上年增长4.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1%,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和临时堆放点1300处,年收储能力达120万吨,增长9.1%。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32.63万亩,增长16.9%。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1.41万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其中轻工业增长0.6%,重工业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工业增长7.6%,国有控股工业增长6.0%,民营工业增长3.3%。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2.2%;其中,装备制造和建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4.5%和8.3%,能源、食品加工、煤盐化工和冶金产业产值分别下降5.2%、1.6%、15.3%和1.9%。
 
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产值增长21.0%,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分别增长26.2%、18.7%和33.4%,新能源产业下降5.2%。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7%和5.2%。
 
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利润总额增长16.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资产负债率为56.3%。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6%。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5.0%;竣工产值1076.97亿元,竣工率达69.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93.25万平方米,下降0.4%,其中新开工面积4027.45万平方米,增长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4%。全年在建项目3753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841个。分所有制类型看,项目投资中国有经济控股投资下降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下降35.9%;民间投资增长2.9%,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8.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8.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13.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1%,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9.2%;制造业投资增长1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5%,其中高技术投资增长19.0%。第三产业投资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分别增长82.2%、26.7%和6.5%。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4.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7337.03万平方米,增长10.6%;新开工面积1889.27万平方米,下降7.8%;竣工面积1230.66万平方米,增长87.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57.69万平方米,增长12.5%,其中住宅1577.03万平方米、增长15.0%;商品房销售额1478.51亿元,增长25.6%,其中住宅1411.89亿元、增长28.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逐步回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6.09亿元,比上年下降7.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43.09亿元,下降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43.00亿元,下降8.0%。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535.00亿元和2491.45亿元,分别下降6.7%和6.8%;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3.99亿元和235.65亿元,分别下降10.2%和9.3%。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1%,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进出口发展向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865.30亿元、增长10.9%,进口总额201.86亿元、增长31.1%。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实现154.33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124.85亿美元、增长10.3%,进口总额29.48亿美元、增长32.2%。从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额750.87亿元,增长6.3%,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6.8%;加工贸易出口额35.80亿元,下降40.5%。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9.5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比重为11.2%。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469.51亿元,增长26.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8.7亿元,增长117.1%。从出口市场看,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203.47亿元,增长12.8%;对欧盟(不含英国)出口103.82亿元,增长0.3%;对拉丁美洲出口52.98亿元,增长19.5%;对日本出口28.32亿元,增长36.1%;对美国出口124.02亿元,增长26.5%;对非洲出口47.41亿元,下降0.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368.83亿元、增长0.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6%。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良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新批协议外资72.68亿美元、增长34.2%;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0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19个。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分别为0.44亿美元和0.97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2个、增加4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2%。
 
开发区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全年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14亿元,增长5.0%;实现进出口总额128.19亿美元,增长19.1%,占全市总量的83.1%;其中,出口总额100.78亿美元,增长15.6%,占全市总量的80.7%;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7.63亿美元,增长6.2%,占全市总量的80.1%。
 
七、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稳定恢复。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53.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6.96亿元,增长2.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9.49亿元,下降10.5%;金融业增加值412.09亿元,增长9.4%;房地产业增加值538.53亿元,增长4.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营业利润下降3.3%。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5918.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3.96公里;输油管道里程6623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29299万吨,增长6.2%;水运货运量6972万吨,下降3.4%;港口货物吞吐量4390.92万吨、增长9.5%,徐州港集装箱吞吐量10.55万TEU、增长73.9%;管道货物运输量13530万吨,下降8.2%;航空货物运输量1.13万吨,下降6.0%。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985.22亿吨公里、增长9.3%,水运货物周转量270.58亿吨公里、下降2.0%,管道货物周转量652.2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6672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35.43亿人公里,分别下降29.3%和41.7%;观音机场航空旅客运输量220.11万人次,下降26.8%;徐州直属站铁路客运发送量2055.85万人次,下降24.0%。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190.4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7%,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67.54万辆,增长10.7%。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54.66万辆,增长10.9%,其中私人轿车94.63万辆、增长11.2%。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分别完成106.11亿元和48.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0%和32.1%。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2.06亿件、增长15.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64亿元,增长13.3%。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98亿件、增长40.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0.82亿元、增长53.8%。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收入777.13亿元和74.46亿元,分别增长25.5%和7.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81.85万户,下降5.7%;移动电话用户963.96万户,增长0.3%。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58.15万户,增长6.2%。
 
八、财政金融
 
财税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税收收入380.68亿元,增长1.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9.0%。主体税种中,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分别完成17.84亿元、43.78亿元和42.43亿元,分别增长10.3%、12.3%和46.9%;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完成166.09亿元和34.07亿元,分别下降12.2%和1.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用于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8.4%、64.2%、6.1%、12.7%和23.5%。
 
表2.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标
 
绝对量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81.82
 
2.9
 
#税收收入
 
380.68
 
1.8
 
#增值税
 
166.09
 
-12.2
 
个人所得税
 
17.84
 
10.3
 
企业所得税
 
43.78
 
12.3
 
城市维护建设税
 
34.07
 
-1.2
 
契税
 
42.43
 
46.9
 
上划中央四税
 
409.83
 
-4.4
 
#国内消费税
 
150.74
 
-3.3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41.99亿元,比年初增加11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住户存款4513.38亿元、增长12.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52.08亿元,比年初增加117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按贷款期限分,短期贷款1828.28亿元,增长7.1%;中长期贷款4623.93亿元,增长28.5%。
 
表3.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
 
绝对量
 
(亿元)
 
比年初增加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9141.99
 
1105.43
 
13.8
 
#住户存款
 
4513.38
 
489.72
 
12.2
 
非金融企业存款
 
2996.46
 
573.38
 
23.7
 
广义政府存款
 
1562.88
 
34.23
 
2.2
 
各项贷款余额
 
6952.08
 
1174.80
 
20.3
 
#短期贷款
 
1828.28
 
159.90
 
7.1
 
中长期贷款
 
4623.93
 
987.12
 
28.5
 
#消费贷款
 
2489.39
 
498.09
 
25.0
 
经营贷款
 
676.41
 
171.74
 
34.0
 
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分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42家,期货经纪公司1家,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6家。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其中境内10家、境外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55.76亿股、比上年增长1.4%,总市值907.19亿元、增长8.9%。“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当年新增2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124家,当年新增234家。累计发行企业债券规模490.5亿元;新发行银行间各类债务融资工具416.31亿元,增长113.7%。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新增保险机构2家,年末保险机构达74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54.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76.08亿元、增长1.4%,财产险保费收入78.42亿元、增长10.9%。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77.34亿元,增长14.2%;其中赔款支出53.09亿元、增长16.1%,赔款支出中财产险赔款42.66亿元、增长12.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9个,当年新增15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57个,新增8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22家。全市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3项(公示)。全市专利申请量35133件、比上年增长4.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096件、下降52.9%;专利授权量2736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96件,分别增长117.2%和30.6%。全市企业专利受理量达到2355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19.33件,比上年增加5.75件。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2642个、增长100.6%,技术合同成交额64.47亿元、增长69.3%。
 
质量强市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9家、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国家公证实验室3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7个。全年监督抽查产品22种431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94.7%,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企业获批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2966张,比上年增长62.2%。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其中省级计量中心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9万台(件),增长14.7%。获批建设1项国家级和2项省级标准化项目,制修订国家标准36项和行业标准19项、地方标准4项。全市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达2777张,增长12.7%。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19所,比上年增加80所,在校学生214.87万人、毕业生52.75万人、专任教师12.7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2%、7.9%和4.3%。普通高等院校10所,招生8.86万人、增长18.5%,在校学生23.09万人、增长11.8%,毕业生6.19万人、增长10.3%;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70万人、毕业生2.33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67万人、在校生1.81万人、毕业生0.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70万人,毕业生2.8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4.28万人、增长19.9%,毕业生3.61万人、下降2.9%。全市共有初中270所,在校学生45.10万人、增长11.7%;小学917所,在校学生91.69万人、下降3.2%;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0.44万人;幼儿园(含民办)1099所,在园幼儿31.56万人、下降0.7%。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文化馆12个、博物馆18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综合档案馆11个,表演团体(国有)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39.51万册、增长13.7%,电子图书藏量750.63万册、增长11.8%。有线电视用户65.10万户。共有电影放映单位57家、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8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4处。拥有9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8位国家级、53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星级酒店19家,旅行社210家,乡村旅游区(村)25家。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56.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6.5%;旅游总收入323.59亿元,下降62.1%。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21万人次,下降74.1%,其中,外国人0.90万人次,下降75.8%;旅游外汇收入2053.88万美元,下降64.0%。接待国内游客2754.88万人次,下降56.5%。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5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9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47万张。预计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73张。预计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32万人,增长3.7%。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8万人、增长6.4%,注册护士3.31万人、增长2.8%;预计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8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7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66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84人。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24家,其中三甲医院11家。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39.6%,重点人群签约率75.2%,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率达到99%。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62所,游泳馆52所,市属体育社会组织199个,晨晚练健身站点达638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9649人,其中国家级393人、一级1090人。当年注册国际级裁判8人,国家级裁判员34人;当年注册一级运动员42人,二级运动员104人,省级注册运动员2470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17人。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127.5个,其中金牌54.5个、银牌39个、铜牌34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自然资源储备丰富。预计全年水资源总量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5.8%。总用水量38.55亿立方米,下降1.1%。全年成片造林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分别达13.6千公顷和8.54千公顷,分别增长134.5%和6.8%。新建及更新农田林网面积30.89千公顷,增长35.4%。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0.54%,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全市自然公园19个,面积达41.18千公顷。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61天(实况数据,下同),优良率71.3%,提高12.1个百分点;市区PM2.5浓度为50μg/m3,下降12.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表水国考断面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77.8%、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83.3%,无劣Ⅴ类水断面。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53起,死亡128人,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分别下降56.5%和50.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7人,下降52%。
 
十二、民生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6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工资性收入17471元、增长3.5%,经营净收入6322元、增长2.3%,财产净收入1865元、增长8.6%,转移净收入5508元、增长11.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23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9元、增长6.8%,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82:1调整为1.77: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642元,下降2.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18元、下降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03元、下降4.0%。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9%,其中城镇为29.5%,农村为30.9%。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3.89万人和332.0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0.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预计达98.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85.24万人和173.92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0%。全市城乡低保月标准一体化提高到650元,年末在保人数12.53万人;全年实施直接医疗救助57.68万人次,支出救助金6.28亿元。年末各类养老机构达214家,养老床位6.87万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40.84张。
 
养老服务和社区治理成效明显。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个、老年中央厨房7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22个、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93个和98个,新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51个。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累计达到31772套,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55074套,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为29.3%。新增廉租补贴住户582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112户,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74436户,累计保障新市民(人才)17655人次。
 
十三、城乡建设
 
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六大类、90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率、投资完成量创历年新高。轨道交通2号线通车运营,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开工建设,三环南路快速化改造启动实施,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建成运营,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大郭庄机场完成迁建转场,园博会筹办高效推进,城市建设呈现组团开发、联动推进的良好态势。
 
村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改善农房3.7万户,新建农村公路579公里、桥梁163座,新建改建户厕3.6万户,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保洁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村庄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71%,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超过97%。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2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美丽宜居村庄812个。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徐连高铁通车,东部绕越高速启动建设,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有序推进,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入选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连续两年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支持的地级市。淮海经济区10市协同发展,共同签署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合作协议,并启动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全力推进跨界共建合作园区建设,区域合作日益加强。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大学生创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质监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设施农业、畜牧业产量、水产品产量、高标准农田、村镇建设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水资源、用水、灌溉面积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管道数据来自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站;民航数据来自观音机场;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通管办;保障性住房、重点项目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电影放映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徐州银保监分局;企业债券数据来自市发改委;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救助、养老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自然公园、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档案馆数据来自市委办公室;粮食产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GDP、工业、投资、贸易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5.人口和就业人员数据以最终发布的徐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本公报中不单独发布相关数据。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