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0-03-13 15:13:50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9856次
2019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紧扣“八大突破”年度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各项事业实现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7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63.15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44亿元,增长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523元,增长6.0%。
 
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43.4:45.0;二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首要因素,消费贡献率为51.0%;三是创新成效显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5%;四是绿色发展不断深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1.2%。
 
就业创业形势稳定向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调查登记率100%。高校毕业生期末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举办创业咖啡、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交流活动50余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市积极落实鼓励全民创业新政“28条”,全年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2.7亿元,帮扶自主创业1.78万人,带动就业6.34万人。全市新增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3家。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激发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大众创业成效显著,小微企业增长迅速,经济发展活力凸显。全市新增规上企业420家,其中工业144家、建筑业13家、批零业131家、住餐业13家、房地产30家、服务业89家。小微企业新发展79517户,新增资金总额466.1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31209人。资本在500万以下的企业20084户,占新发展总数的25.3%,新增资金360.0亿元,占新增资金总额的77.2%。个体工商户59433户,占新发展总数的74.7%,新增从业人员96163人,占新增从业人员总数的73.3%。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9.9%,衣着类上涨1.3%,居住类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9%,医疗保健类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7%;交通和通信类下跌0.2%。食品中,粮食上涨0.8%,食用油上涨3.2%,鲜菜上涨7.9%,畜肉类上涨28.4%,水产品上涨1.3%,蛋类上涨6.9%,鲜瓜果上涨12.0%。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升0.1%。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6.90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291.91亿元,增长1.3%;林业产值12.09亿元,增长4.9%;牧业产值105.90亿元,增长8.8%;渔业产值195.88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07亿元,增长4.7%。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58.84万亩,比上年微增0.18万亩,增长0.02%。粮食总产量366.56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总产为143.20万吨,比上年增加2.08万吨,增长1.5%;秋粮总产为223.36万吨,比上年增加0.45万吨,增长0.2%。粮食作物亩产为483.06公斤,比上年增加3.22公斤,增长0.7%。其中,夏粮亩产为391.23公斤,比上年增加3.57公斤,增长0.9%;秋粮亩产为568.6公斤,比上年增加3.76公斤,增长0.7%。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稳步增长,农业发展保持平稳,棉花、油料产量增幅均在20%以上。高效设施农业占比提高到20.9%。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创历年新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稻渔综合种养,优质葡萄、淮山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向好,种养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换挡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55.90亿元,增长9.5%,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全市在统的33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0.6%。六大主导行业完成产值2028.31亿元,增长9.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中高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7.6%。启动建设“中华药港”,一大批医药产业项目加速集聚,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医药技术大会,恒瑞、豪森、天晴、康缘四大药企跻身中国医药创新力前五强,恒瑞医药成为国内医药第一股,市值接近4000亿元。新材料产业提质上量,太平洋石英高纯石英砂产能进入全球前3强,中复神鹰T1000超高强度碳纤维初步具备量产条件。精品钢基地扎实建设,亚新、镔鑫等冶炼企业规范运行,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5.31亿元,增长18.0%,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占全省比重达到3.6%,高于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1.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稳步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3499.40亿元,增长6.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市工业企业的内部质态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2%;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2%,较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4.5元,较同期下降1.9元。
 
建筑业增速回落。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45.56亿元,下降24.2%;房屋施工面积4028.68万平方米,下降32.2%;房屋竣工面积1695.22万平方米,下降2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986.39亿元,增长6.8%,增幅居全省第四。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16.21亿元,增长15.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9.88亿元、1214.63亿元、731.88亿元,三次产业占比结构为2.0:61.2:36.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23.02亿元,增长15.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8.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16.3%,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240.70亿元,增长15.4%;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2.5%,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9.58亿元,增长5.2%。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32.81亿元,增长11.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85.96亿元,增长5.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6.69亿元,下降14.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4.11亿元,增长1.6%。
 
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平稳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2%;饮料类降低0.5%;烟酒类增长1.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2%;日用品类增长5.9%。这5类商品合计占限上批零业零售额的34.7%。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进入过渡期。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2%;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下降7.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下降0.5%;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7%;化妆品类商品增长0.8%;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5.0%;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21.6%;书报杂志类商品增长15.7%。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趋于稳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全市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实际利用外资6.14亿美元,增长1.8%。实现进出口总额93.2亿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总额38.9亿美元,下降6.5%。
 
自由贸易区获批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建设,连云港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自贸试验区建设迅速启动,在京成功举办自贸区央企恳谈会,中哈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海关多式联运监管新模式等16项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形成。
 
连云港上合国际物流园加快发展。经过近六年的建设,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已成为江苏沿海大开发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物流业总收入完成24788万元,增长17.9%;物流量完成2283万吨,增长55.9%。其中,内河港货物吞吐量1406万吨,增长9.5%;海河联运量1153万吨,增长36.3%;内河集装箱量2.7万标箱,增长87.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30万吨级港口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区段基本建成;连徐高铁开始铺轨,连淮铁路开通运营,高铁动车组开行至近百个城市;花果山国际机场全面开工建设;城市动车正式开行,实现与高铁枢纽无缝对接。
 
港口运输稳步增长。伴随着“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建设深入,连云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港口生产稳步增长。货物吞吐量达到24432万吨,增长3.7%,为近三年最高增长。完成外贸吞吐量达12923万吨,增长8.7%。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78.1万标箱,增长0.8%。客运总量首次跨上20万台阶达20.74万人次,增长7.5%。
 
铁路迈入“高速时代”。伴随着灌云和灌南铁路开通运营,全市铁路客运迈入“高速时代”,总体实现爆发性增长。全市境内铁路客运总量达到654.6万人次,增长61.8%。铁路货运总量达到5885.8万吨,增长7.5%。铁路货运总量占同期全省铁路货运总量比重达36.4%,占整个上海路局铁路货运比重为14.3%。
 
民航发展全面向好。连云港民航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历史新高,机场航线达到40条,较年初新增8条,成功开通两条至日本国际航线。全年飞机起降18118架次,增长21.0%。全年旅客吞吐量192.3万人次,增长26.8%。
 
邮政通讯呈现积极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进一步加快,邮政速递及信息通讯业呈现明显积极变化。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到60.3亿元,增长10.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1.6亿元,增长24.3%;信息通讯业务收入38.7亿元,增长4.2%。年末全市电话用户达到565.7万户,较年初增长4.6%;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12.9万户,增长6.0%。互联网用户达到568.4万户,增长9.1%;其中移动电话上网用户391.7万户,增长7.2%。
 
旅游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7.93亿元,增长10.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82.05亿元,增长10.6%;旅游外汇收入3241.94万美元,增长9.9%。国内外旅游人数4202.74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4199.36万人次,增长10.4%;入境旅游人数3.38万人次,增长16.8%。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2.4亿元,增长3.5%,居全省第5位。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增长9.4%。其中:市区收入累计完成172.2亿元,增幅3.5%;三县收入完成70.2亿元,增幅3.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5.9亿元,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中向好。信贷规模继续扩大。20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21.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本外币贷款余额3460.22亿元,增长17.5%。银行住户存款余额达到1621.93亿元,增长13.0%。
 
保险业务收入再创新高。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113.76亿元,增长10.0%。其中,全年财产保险业务收入完成31.25亿元,增长12.1%;全市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到64.73亿元,增长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驱动不断提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5%。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获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7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科研载体加快推进,全年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1个。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5所(含独立院校1所)、成人高校1所。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58万人,在校生5.19万人,毕业生1.16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64人,在校生842人,毕业生72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4.5万人(不含技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招生138人,在校生1261人。全市共有幼儿园618所,比上年增加22所;在园幼儿18.60万人,比上年减少3.5万人。出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大幅提升教师奖励性补贴,全市新增教师岗位1800多个。新海高中获批建设省高品质示范高中。江苏海洋大学成功创立,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医药化工产教融合基地,财会学院通过高职办学评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建成169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时实现省定城乡全覆盖的目标;推进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评比表彰20家优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命名4个特色文化之乡、10个特色文化广场,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编大型淮海戏《永远记住你》、旅游演艺与民族器乐剧《梦西游》、吕剧《英雄之铭》、京剧《德耀中华》、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和舞蹈《崴萨啰》等一批艺术作品,《就恋这把土》《英雄之铭》《情韵海州》《孤岛夫妻哨》等4部作品获第四届省文华奖。新增市级非遗项目23个,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名,1人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拥有卫生计生机构27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8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9万人,注册护士1.43万人。全市112家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建成标准化门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提升至97.4%,实现进位争先。卫生监督标准化试点工作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法被评为“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大创新举措”,三个“千人计划”成为全省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典范,电子健康卡建设获评中国智慧健康医疗优秀成果。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完善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持续推进基层体育设施的换代升级,加强健身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完成50个健身点,新增和升级460套健身器材(健身路径)和20个运动健身指导场站,进入器材招标阶段。积极筹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和全国赛事,“2019年连云港铁人三项亚洲杯赛暨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赛”在连岛景区举行。继续推广“全民健身大联动”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以及广场舞、太极拳、健步走、健身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项目,制定印发《2019年体育赛事活动计划》,举办2019年连云港首届户外嘉年华暨第三届连云港长城之巅越野赛、2019环湖半程马拉松赛等多项比赛活动。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整体提高。连云港大剧院建成投用。加快推进主城区有机更新,大力开展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高水平规划建设连云新城。新改建市区便民道路60条,市政管网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垃圾分类全面启动,非标三四轮车整治有效。
 
建立健全环保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断面长制”,创新建立“管长制、点位长制”,全面加强对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入海河流水质大幅改善,大浦河连续8个月达到Ⅴ类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达42.7%,全国排名第7位。深入开展蓝天保卫系列行动,克服极端不利气象和外源性污染影响,空气优良率达到72.8%,PM2.5浓度下降2.3%,全年5个月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全面推进化工园区整治。依法关闭化工企业50家,完成473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清理处置危废12万吨,实现危废、废盐“双清零”。灌云、灌南化工园区纳入石化产业基地统一规划,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园区提升。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划定28个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生态红线区域62块,全面厘清生态本底、坚决守好绿水青山;启动蓝色海湾整治,持续治理废弃矿山,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新增造林30万亩、市区绿地280公顷,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8.7%、41%,赣榆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人口53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增长0.01%。年末常住人口45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5万人,增长1.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实事、惠民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94元,增长8.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61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90元,增长8.1%,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762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57元,增长7.0%。
 
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退休人数)达到90.04万人,净增缴费人数2.37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5.3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6.32万人。年末在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520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6.7%,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长9.6%。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