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4-28 14:47:36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854次
宿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宿迁调查队
 
2015年2月11日
 
2014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着力加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力度,全市经济仍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比全省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51.65亿元,增长3.5%;二产实现933.56亿元,增长12.6%;三产实现745.48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48.4:38.6,其中一产比重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较上年分别提高0.3个和0.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4万元,按平均汇率算,达6506美元。主要指标增速领先全省。全市16项经济指标中,有9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其中5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二,即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用电量。1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三,即进出口总额。
 
图1全市三次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7%,比GDP增速快2.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9%,拉动GDP增速5.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占GDP的比重达40.4%,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贡献逐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增速比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0%,拉动全市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9.8%。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三大重点领域,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23.6亿元、137.4亿元和104.0亿元,占新兴产业总销售的40.4%、17.1%和13.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和2013年持平,比2012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七升”即为:食品上涨3.1%,衣着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6%,交通和通信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5%。“一降”即为:烟酒及用品下降2.2%。
 
节能环保扎实推进。2014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4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2.8%。其中轻工业能耗下降9.5%,重工业能耗下降19.6%。深入实施大气质量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8.8%和8.1%,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境内国控、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目标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32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地表水水质监测评价断面中,有31个达标,达标率为96.8%。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实体经济困难加重,部分行业持续低迷;产业质态依然不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资源要素制约凸显,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民生工作尚有不少差距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推进。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1.65亿元,可比价增长3.5%。其中农业161.02亿元,林业11.17亿元,牧业34.56亿元,渔业39.7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16亿元,占比分别为64.0%、4.4%、13.7%、15.8%和2.1%。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65.19万亩,比上年增加6.13万亩,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389.15万吨,比上年增产13.16万吨,增长3.5%。其中夏粮161.19万吨,比上年增产8.6万吨;秋粮227.96万吨,比上年增产4.56万吨。粮食单产45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8%。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市生猪出栏269.86万头,家禽出栏921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0.3%。肉类总产量36.11万吨,禽蛋产量14.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0.8%。年末拥有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家,省级规模养殖场655家,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居全省首位。全市水产品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长3.5%。
 
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00.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6%。8个永久性蔬菜基地新建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5.49万亩。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个,累计达8个。新增“三品”120个,累计达81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14个,绿色食品196个,有机农产品5个。“三品”产地面积达59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1.5%。全市设施渔业累计达22.55万亩,新建标准化鱼池1.01万亩,改造标准化鱼池2.7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逐步趋稳。2014年,工业经济运行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高出全省水平4.6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省首位。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39.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12.9%,小微型企业增长16.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0.4%,重工业增长20.1%。全年工业用电量103.9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现利税总额46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利润总额328.93亿元,增长4.6%。
 
图4201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势图
 
装备制造业量增质优。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3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高于全市增速11.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28.8%,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4.6个百分点。以“可成科技”、“可功科技”为代表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产值211.4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33.3%,居装备制造业八大行业产值占比之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8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降不一。列入全市统计的工业产品共143个,其中66.4%的产品产量增长,增幅在30%以上的有37个,占25.9%。
 
建筑业稳步发展。2014年末,全市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业企业有357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3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完成竣工产值5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67.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01.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突破1500亿元。全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共1620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59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9.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8.12亿元、1024.12亿元和526.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3%、23.2%和16.1%。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量的0.5%、65.7%和33.8%。民间投资比较活跃。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36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比全市投资增速高4.1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量的87.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1.0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主体地位突出。大力实施“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工业投资仍为全市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0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6%,占比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9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比全部投资增速高2.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施工面积3965.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942.77万平方米,下降2.2%。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584.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524.29万平方米,下降29.6%。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消费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436.76亿元,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61.23亿元,增长7.4%。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实现391.12亿元,增长13.3%;乡村实现106.84亿元,增长9.8%。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2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分别实现23.07亿元、9.48亿元和4.99亿元,分别增长2.4%、10.8%和4.4%;汽车类和石油类分别实现58.38亿元和36.56亿元,分别增长2.1%和27.2%;报刊杂志类实现17.62亿元,增长15.2%;家用电器类实现19.44亿元,增长4.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94亿元,比上年下降0.2%。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出口29.40亿美元,增长5.7%;进口8.15亿美元,增长50.4%。全年出入境检验检疫18809批次,比上年增长8.7%;出入境检验检疫金额达1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家,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5个,新批协议外资14.16亿美元。全市实际到账外资6.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2%。
 
六、园区经济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末,全市开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3家,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5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工业增加值45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9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2014年,全市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6.29亿元,增长15.5%。全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370个,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工业项目284个。全市竣工项目307个,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工业项目238个。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31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6.3%,比上年增长25.1%,比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11.6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共实现税收收入16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55.4%。
 
外资外贸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6.30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1.0%;比上年增长29.7%,比上年增速提高25.7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邮政通信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邮政通信业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55.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邮政快递业务收入25.26亿元,增长141.5%;电信业务收入30.24亿元,增长2.4%。在4G投资带动下,电信业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754万门,比上年增长17.8%。年末全市有各类电话用户496.5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103部/百人。年末有国际互联网用户331.71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4.77万户。快递业全年收寄各类快件1.81亿件,比上年增长99.7%;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8%。
 
图62010-2014年邮政通信业营业收入变化趋势图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市完成客运量10356万人,比上年增长4.7%;实现旅客运输周转量94.7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9%。完成货运量8379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公路货运6572万吨,增长6.3%;水路货运1807万吨,增长6.2%。实现货物运输周转量208.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8%。其中,公路货物周转152.78亿吨公里,增长6.6%;水路货物周转55.26亿吨公里,增长7.1%。完成港口货物运输吞吐量2309万吨,比上年增长9.1%。2014年12月,贯穿市区的宿淮铁路正式开行客运列车,全面构建起铁路、公路、水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5.70亿元,增长44.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42.29万美元,增长26.6%。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348.6万人次,增长3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0.41万人次,增长10.8%。项王故里景区、乾隆行宫获批国家4A级景区;克拉嗨谷、中国粮食博物馆、中国棉花博物馆获批国家3A级景区;洪泽湖湿地公园、三台山森林公园获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0.1亿元,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工业企业地方级税收完成2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8%,高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2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工业税收占比12.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支出4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公共财政支出345.6亿元,增长11.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4.2%,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1%,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民生支出水平提高。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住房保障等五类民生支出完成234.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67.8%,比上年增长19.3%,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8.2个百分点。
 
金融业发展较快。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快于服务业增速8.8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末,全市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保险机构32家,小贷公司39家。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99.0亿元,比年初增加123.4亿元,增长8.4%。其中,单位存款余额738.5亿元,比年初增加38.4亿元;个人存款余额836.7亿元,比年初增加8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83.1亿元,比年初增加201亿元,增长15.7%。保险体系逐步健全。2014年,全市市级专业保险机构已达32家。其中人寿保险14家,财产保险18家。全市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5.78亿元,比上年净增11.94亿元,增长35.3%。其中产险保费收入17.86亿元(含农业险1.87亿元),比上年净增3.47亿元,增长24.1%;人身险保费收入27.92亿元,比上年净增8.47亿元,增长43.5%。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73项,获批资金近1.1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其中争取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为历史之最。加大科技政策落实力度,共落实科技政策减免税8405.36万元。深入实施“创新券”制度,全市共向980家企业发放8571万元科技创新券,为170家单位兑现2144.4万元,带动科技投入2.74亿元。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130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7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总数达13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5个,总数达16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785件,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6571件。全市授权专利430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实现了零的突破。
 
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城乡幼儿园规划与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新增省优质园36所、市优质园36所。全市共有省优质园225所,占比达61.6%。大力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工作,宿城区通过国家督导认定,其他县区均通过省级督导认定。全市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大关,高考本科达线15720人,达线率39.7%,分别比上年增加1787人、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被“清华”、“北大”录取26人,位居全省第四。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6个。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990个,其中236个达到示范化标准。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外装,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市妇产医院、洋河新区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荣获“健康中国梦-全国民营医院发展示范城市”称号。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分别按45%和50%比例补偿药费。全年门诊及住院补偿受益1504.8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1.7%。制订《宿迁市大病保险暂行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病保险工作。
 
文化事业亮点纷呈。市博物新馆、图书新馆、档案馆建成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14万户,送戏下乡560场,送电影下乡2.08万场,送图书下乡10万余册。全市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艺术展览45次。其中各类书画、摄影专业艺术展览31次,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4次。成功举办首届宿迁市书画家省展,承办省美协新人美术作品展。建成24个非遗传习所和传承保护基地,培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新增中国书协会员10人、中国美协会员4人。入展兰亭奖、获得全国美展提名奖等国内书画重要奖项人次创历史新高。6部作品获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琴书《白绫记》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大型现代淮海戏《乡村好人》列为省级舞台精品工程。“速新闻”正式上线。龙王庙行宫和中运河段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举办项王故里新年祈福开门迎宾大典。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4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49.47万户,比上年增加0.92万户。户籍总人口580.74万人,比上年增加8.63万人。常住人口484.32万人,比上年增加2.42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3.78‰,死亡率7.53‰,人口自然增长率6.25‰。全市城镇常住人口260.2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53.7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体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8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消费支出10450元,比上年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36.3%。
 
城镇居民收入突破2万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96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工资性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11421元,增长10.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4.4%。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人均分别为4910元、1031元和3033元,分别增长10.4%、10.7%和11.4%。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63元,比上年增长7.6%。恩格尔系数为36.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7元,比上年增长12.1%,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工资性收入5974元,增长11.3%,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2%。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3737元、259元和1708元,分别增长13.1%、13.7%和12.3%。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702元,比上年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36.6%,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统筹推行“幸福行动”,“五险”扩面31.4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和305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800元和4600元,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元。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78个,其中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111个,公建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67个。市区和各县区均建立了公办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160个,社会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45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合人数达387.26万人,参合率99.85%。新农合基金实际到位15.73亿元,全年累计补偿14.76亿元。率先发放省统一社保卡300万张,实现了医保待遇结算和养老金待遇领取功能。首次参与国家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制定,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城市。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