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4-01 11:36:24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897次
徐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
 
(2015年3月18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诸多困难挑战,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动改革创新,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全心办好民生实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改革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前进。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63.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3.5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290.26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200.09亿元,增长1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655元,较上年增长10.1%。
 
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6.1:44.3,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创新型经济发展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47.7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320.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34.9%和37.2%。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1%,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9.44万亩,粮食亩产426.74公斤,较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469.18万吨,增长4.0%,其中夏粮产量204.65万吨,增长6.3%;秋粮产量264.53万吨,增长2.3%。全年棉花产量3.24万吨;油料产量10.62万吨。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3.45万亩,总面积达194.4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20%,总量、占比连续9年保持全省领先。新建高标准农田45.02万亩,累计建成411.36万亩。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57.49万亩,比上年增长10.4%;无公害农产品3804个,增长9.0%;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86个,增长19.2%。
 
牧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01.45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56.41万吨,下降2.6%。生猪存栏305.27万头,增长2.7%,出栏544.95万头,增长4.6%;家禽存栏9750.05万只,下降1.6%,出栏2.47亿只,下降1.7%;羊存栏232.90万只,增长2.4%,出栏419.06万只,增长3.7%。水产品总产量18.60万吨,增长1.3%。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建成农村公路493公里、桥梁105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惠群众59.9万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农田水利投资10.5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176公里、土方2833万方。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25.82千公顷,当年新增87.69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79.63千公顷,当年新增8.19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57.01万千瓦,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22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66家,比上年增加2家,超50亿元的企业15家,超百亿元的企业6家,分别较上年增加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1610.30亿元,增长12.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5.6%和1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6.1%,集体企业增长1.0%,股份制企业增长11.8%,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
 
优势主导产业增长态势良好。全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加工业、煤盐化工业、冶金业和建材业等六大千亿元产业分别完成产值3157.12亿元、807.25亿元、2736.22亿元、2096.58亿元、978.92亿元和560.05亿元,分别增长13.8%、10.2%、14.9%、8.1%、9.5%和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9.0%,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主要行业稳步增长。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3.8%。其中,比重较大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738.50亿元,增长10.7%;木材加工业1046.99亿元,增长1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02.24亿元,增长11.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21.23亿元,增长5.6%;农副食品加工业713.65亿元,增长16.5%;通用设备制造业622.42亿元,增长1.2%;专用设备制造业389.67亿元,增长31.2%。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329.68亿元,增长2.3%。1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10种保持增长。
 
工业运行效益总体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79.95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总额1657.40亿元,增长9.9%;利润总额912.79亿元,增长8.6%。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主营业务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
 
建筑行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34家,年平均从业人员数达61.58万人,同比增长16.8%。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4.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3%;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1.04亿元,增长19.1%;施工面积11599.20万平方米,增长14.3%;竣工面积5274.97万平方米,增长33.8%。完成省外建筑业总产值613.97亿元,增长1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71.56亿元,增长18.8%。其中,工业投资1976.93亿元,增长15.8%。分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企业投资529.99亿元,增长31.1%;外商投资85.70亿元,增长43.9%;民间投资2597.25亿元,增长15,.4%。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858.99亿元,增长29.9%。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全市第一产业投资42.03亿元,增长56.8%;第二产业投资1976.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投资1652.59亿元,增长21.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2:53.8:45.0。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745.72亿元,增长11.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24.48亿元,增长13.0%。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93.5%、28.7%、77.5%、46.0%和34.8%。第三产业投资中,16个服务业行业中有9个保持增长,其中,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4.9%;金融业增长22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9.7%;教育业增长105.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在建项目达到2986个,比上年增加311个,完成投资3202.68亿元,增长18.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2个,完成投资1657.98亿元。全年新开工项目2461个,比上年增加361个,完成投资2482.77亿元,增长21.6%;全年投产项目2596个,比上年增加484个。
 
房地产市场回落调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8.88亿元,增长23.2%。其中,住宅开发投资316.95亿元,增长9.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4.34亿元,增长74.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370.18万平方米,增长11.0%;新开工面积1074.16万平方米,下降13.4%;竣工面积508.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6%;商品房销售面积738.03万平方米,下降1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50.39万平方米,下降15.1%;商业营业用房34.98万平方米,下降28.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45亿元,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08.42亿元,增长12.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329.81亿元,增长13.0%;乡村市场零售额334.63亿元,增长12.9%。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333.09亿元,增长13.3%;零售业零售额1152.12亿元,增长13.0%;住宿业零售额13.27亿元,增长12.2%;餐饮业零售额165.97亿元,增长12.0%。按商品类别分,食品类、服装鞋帽类、日用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16.3%、11.2%、11.6%和11.1%;家用电器类、家具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20.7%、21.6%和19.9;汽车类消费增长5.4%。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能持续扩张。全市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8.57公里,所有县(市)均连通高速公路,各行政村均通达客运班车。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6967万吨,水路货运量5015万吨,分别增长9.8%和4.6%。分别完成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405.75和169.5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1%和9.7%;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15063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80.96亿人公里,增长1.7%和0.5%。完成港口吞吐量9202.37万吨,增长11.9%,集装箱吞吐量达5468标箱。民航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126.75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0.64万吨,分别增长13.9%和1.6%。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达140.2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66.46万辆,增长12.5%;本年新注册机动车13.61万辆。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邮政业务量14.88亿元,增长26.2%,电信业务量68.03亿元,增长14.2%;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1.57亿元,增长1.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17亿元,增长16.0%,电信业务收入59.40亿元,下降0.9%。全年寄送函件2104.11万件,包裹19.36万件;快递业务实现收入4.61亿元,增长34.0%;订销报纸1.13亿份、杂志417.86万份。20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5.32万户,比上年末减少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26.5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1.2万户。
 
七、旅游业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43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23.46亿元,增长17.5%;旅游外汇收入2974.84万美元,增长17.2%。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3569.56万人次,增长15.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566.61万人次,增长15.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2.95万人次,增长14.1%。全年新增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4A级旅游景区达18家,比上年增加8家,云龙湖风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景观质量评审。
 
八、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主体税种普遍增收,其中增值税46.06亿元,增长42.3%;营业税155.16亿元,增长15.2%;企业所得税21.99亿元,增长5.7%;个人所得税9.38亿元,增长23.7%;城市维护建设税27.38亿元,增长12.6%;房产税11.33亿元,增长12.6%;城镇土地使用税14.01亿元,增长10.9%;土地增值税49.03亿元,增长23.2%。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6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515.29亿元,增长13.0%。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比存款余额4286.4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377.44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724.79亿元,当年新增贷款363.99亿元,增长15.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97.9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62.27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94.08亿元和214.2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548.73亿元,增加97.68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23.15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525.58亿元。
 
保险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全市列统保险公司5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产险保费收入37.70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8.76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6.8%。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2.56亿元,其中产险支出19.99亿元,寿险支出2.57亿元。
 
九、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4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11.30万户,个体经营户35.38万户,分别增长12.6%和8.9%。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857.20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52.86万元,分别增长20.6%和7.0%;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216.09亿元,户均注册资本6.11万元,分别增长23.9%和13.8%。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3035.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7%,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1.2%;上缴税收285.83亿元,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41.8%。
 
开放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9.88亿美元,其中,出口46.77亿美元,进口13.12亿美元。出口总量继续保持苏北第一。分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5.9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30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11.40亿美元;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8.97亿美元,下降10.5%;加工贸易7.68亿美元,增长41.8%;分出口市场情况看,向亚洲出口22.28亿美元,下降6.5%;欧洲7.58亿美元,增长7.0%;北美洲6.53亿美元,增长4.5%;非洲4.87亿美元,增长15.1%;拉丁美洲3.41亿美元,下降38.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经济合作进展顺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89家,新批协议外资30.2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4个。对外投资增势良好。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个,中方协议投资2.48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投资占84.4%,民营企业投资占98.7%,第三产业投资占53.8%。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7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9亿美元。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43.8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2.9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3.3%和70.5%。实际到帐外资12.22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3.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高。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达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数达202家,新增省级国家研发机构培育点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4家。4家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900万元,总投资达4.5亿元。全市争取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82项,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6项,累计获批资金3.3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52%。全年授权专利846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76件。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8243件,授权专利5004件。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总数达23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总数达486项。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1家,新建校企联盟180家。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3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超过4000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4家,孵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1855所,专任教师8.44万人,在校学生178.09万人,毕业生43.70万人。全市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2万人,在校生17.96万人,毕业生5.18万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招生3713人,在校研究生11293人,毕业生3283人。普通高中招生4.35万人,在校生14.20万人,毕业生5.48万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581所,在园幼儿39.22万人;小学906所,在校学生75.45万人;初中242所,在校学生21.73万人。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新建改建幼儿园102所、中小学40所,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72万平方米。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全面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58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1个,文物藏品总量8.34万件(套),其中一级藏品194件。全年报纸出版1.01亿份,期刊出版25.18万册,图书出版6995.98万册。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成功举办首届徐州文化博览会,全年送戏下乡493场、电影2.72万场、图书100万元。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2014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和调频转播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71.36万户,比上年增长0.6%,有线电视入户率98.5%,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63.25万户,增长10.7%,有线电视数字化率60.2%,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共28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6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4.3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76万人,注册护士1.97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57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56人。乡镇卫生院159个,床位9643张,卫生技术人员957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5.3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45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三级医院数量增至16家;全年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新增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为25个、10个、和38个,完成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或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7个,全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达到49个。入选江苏省医学领军型人才3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5名,省333培养对象3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夺得赛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晋身省体育强市和全国武术之乡,年末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数3480个,拥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21个,体育场馆56所,比上年增加21所,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5所。全市运动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牌)231枚,其中国际比赛3枚;银质奖章149枚,其中亚洲比赛1枚;铜质奖章137枚,其中国际比赛2枚。全年体彩销售额10.30亿元。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1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3.52万人,比上年增加16.67万人,增长1.7%。其中,男性530.37万人,女性493.1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55:100。全年出生人口9.15万人,人口出生率9.0‰;死亡人口30120人,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6.0‰。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3.53万人,占总人口的17.0%,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862.83万人,比上年增加3.73万人。2014年城镇化率为59.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4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1元,增长11.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91缩小到1.88。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67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05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1元,增长11.5%。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全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7.8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4.3万人;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9个,培育创业企业5100余家。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4.26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156.71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和85.7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06万人、3.76万人和2.57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310万人,社保基金收支总额363亿元,主要险种参保覆盖率均超过95%,新农合参合率100%。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6926套,建成7914套,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年新增经济适用房面积22.09万平方米,公租房21.96万平方米。
 
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305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达5.67万张,收养3.65万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2个、城市小型托老所12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54个、妇女儿童之家100个。全年发行福利彩票7.47亿元,募集社会福利资金0.84亿元,接受社会各界捐赠0.60亿元。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全市全社会救助总人数36.21万人次。全市有10.10万户、19.72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53万户、3.09万人;农村低保对象8.57万户、16.6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20元,“三无”老人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23元。市级大病保险制度和大重病患者长效补助机制基本建立。
 
十三、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年末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7万公顷。深入实施“天更蓝”等五大行动计划,完成77项大气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程,淘汰4.1万辆老旧机动车,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秸秆还田637万亩,综合利用率达89%。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38天,比上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6%。投资13.5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89%,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76.6%,南水北调国控断面实现稳定达标。“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全面完成,经省级部门认定全市新增造林9.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2%;市区新增绿地110公顷,300亩以上大型开放式园林达到27个,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按照国家过剩产能化解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依法关停小钢铁企业55家,整合替代城区热电企业3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4.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6.9%,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省定任务,入围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十四、城乡建设与社会治安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八大类258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232项,竣工116项,开工率90%。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三环西路和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观音机场二期、徐明高速开工建设,郑徐客运专线建设、徐宿淮盐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徐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二期、新城区“四轴一片”等重点片区开发,以及八里家具博览中心、淮海文博园二期、铜山万达广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52个,总面积1005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改造总量的1.5倍。
 
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5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累计完成征迁面积9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700万平方米。30个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全面完成。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4103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59个、新农村示范村51个。
 
平安徐州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108家,专职律师1333人。各类案件诉讼代理4.81万件,其中民事案件2.99万件、刑事案件0.43万件、经济案件1.38万件、行政诉讼43件。全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268个,调解人员1.35万人,调解纠纷总量4.56万件,调处成功4.53万件,成功率99.4%。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22.4%。全年发生各类事故946起,死亡38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1%和2.6%,其中交通事故913起,死亡348人。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273起,死亡181人。火灾2312起,死亡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8人,比上年下降10.2%。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始三次产业结构划分口径有调整,与往年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