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3-19 18:00:31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989次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沿海开发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合理区间,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群众生活得到了新改善,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GDP总量达到1965.89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0.2%,总量较上年增加180.47亿元。人均GDP突破44000元,达到44277元,较上年增加3861元,同比增长9.6%,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52238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1:45.3:40.6。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7.51亿元,同比增长3.6%。粮食生产丰产丰收。粮食面积稳中有增,播种面积为752.73万亩,比上年增加4.71万亩;粮食总产为359.33万吨,比上年增加4.6万吨。其中,夏粮面积363.48万亩,比上年增加2.99万亩;夏粮亩产393公斤,比上年增加11公斤;夏粮总产142.89万吨,比上年增加5.03万吨。秋粮面积为389.25万亩,比上年增加1.72万亩;秋粮亩产为556公斤,比上年减少4公斤;秋粮总产为216.44万吨,比上年减少0.43万吨。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在优质粮油、特色养殖、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等领域形成一批科技水平高、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产业体系。2014年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9家,全市共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龙头企业37家,市级166家。
 
高效设施农业扩面增效。2014年全市大力发展各类设施栽培,重点发展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农业”。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104万亩,占比达17.7%。建成了海州、灌南、赣榆三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总数达10家,居全省第二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稳定。工业经济抢抓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区位优势实现优先发展。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9.77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居全省第四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110.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增幅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项目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宏创药业、亚邦产业园等12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珠江钢管、虹港石化、益海特种油等10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00个市级新增长点项目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0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5.0%。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845.70亿元,同比增长14.9%。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四类企业效益指标进位明显,全市工业企业平均资产报酬率11.8%,全省第四位,平均资产周转率166%,全省第六位,平均资产负债率55.8%,全省第七位,平均利润增长率16.8%,全省第五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家,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5家,其中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产值过2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7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5亿元,工业设备投入增速全省第一。
 
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全市产值20强工业企业产值1922.3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贡献率达到4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亚新钢铁新增产值90亿元以上,新海石化新增35亿元以上,镔鑫特钢新增25亿元以上,分别同比增长146.3%、18.5%、16.3%,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
 
建筑产业平稳增长。建筑业总产值583.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73.3亿元,同比增长6.9%,比重为总产值的98.3%;安装工程产值8.2亿元,同比下降36.4%。在省外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237.8亿元,同比增长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实现突破。2014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0亿元,同比增长23.6%,规模以上投资1716.60亿元,同比增长23.1%,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投资项目1527.3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8.9%;房地产开发投资189.3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1.1%。
 
工业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全市工业投资1040.24亿元,同比增长22.5%。工业技改投资549.40亿元,同比增长26.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2个百分点。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6个,计划总投资1699亿元,完成投资513.7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6.3%,其中投资40亿元的虹港石化年产150万吨TPA、投资10亿元的太平洋石英、投资15亿元的镔鑫特钢余热余压利用等6个重大项目竣工试生产。
 
新兴产业投资不断加快。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52.4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工业投资的38.6%,占比高于上年3.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投资64.3亿元、55.2亿元、76.3亿元、93.4亿元,分别增长24.8%、26.5%、24.2%、25.6%。石化、冶金等“两基”行业分别完成投资140.8亿元、72.3亿元,分别增长23.0%、24.1%。高耗能行业投资405.2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较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运输保持稳定。2014年连云港港克服货源紧张和港际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10亿吨,同比增长4.2%。外贸吞吐量达1.10亿吨,同比增长4.1%。内贸吞吐量9972万吨,同比增长4.2%。集装箱运量501万标箱,铁水联运量21.6万标箱,过境集装箱量9.55万标箱。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交通运输平稳运行。2014年全市地方交通客运量5497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5451万人次,同比增长1.3%;水运客运量46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地方公路全年旅客周转量35.50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地方公路货运量8045万吨,同比增长6.5%,地方公路货运周转量14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1%。全年地方水路货运量1648万吨,同比增长2.0%,地方水运货运周转量79.3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7万人次,同比增长0.9%,民航机场货邮行吞吐量4007吨,同比增长1.8%。
 
邮政通讯业务总量继续扩大。2014年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到37.89亿元,同比增长2.9%。快递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全市邮政速递业务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48.8%,较全部邮政业务收入增速快17.2个百分点。移动产品更新加快,互联网业务发展加速。截至2014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达到518.24万户,较年初增长为1.5%。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429.62万户,较年初增长4.0%。互联网用户年末达到318.54万户,较年初增加达到51.0万户,增长19.1%。其中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为82.69万户,较年初增加14.97万户,增长22.1%。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0.47亿元,同比增长13.0%,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批发业57.56亿元,同比增长19.3%,零售业619.78亿元,同比增长12.1%,住宿业8.21亿元,同比增长4.7%,餐饮业54.93亿元,同比增长17.3%。
 
出行类商品贡献率较高。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3.3%、6.6%,拉动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增长7.9个、1.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6.8%和8.3%。房地产相关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五金电料类同比分别增长37.5%、36.2%和19.8%,三者合计拉动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增长1.3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温和运行。2014年各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率基本稳定在2.4%,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4%。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3.9、4.5、2.1、1.1、2.4、1.7个百分点。烟酒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1.8和0.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为99.8,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较1-11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为96.9,较年初提高3.9个百分点,和1-11月份持平。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引进内联到位资金948.70亿元,同比增长23.6%;实际利用外资9.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80.30亿美元,增速由年初的5.7%持续增长到全年的20.9%,增幅全省第一,其中对俄罗斯、中亚五国出口分别增长26.8%和67.3%。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1个。全市开发园区完成业务总收入5900亿元,同比增长14%。获批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获准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开展口岸查验“三互”、“三个一”改革。全面启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及苏北五市检验检疫一体化工作,徐圩港区实现口岸临时开放。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税收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1.77亿元,同比增长12.2%,居全省第六位,税收占比81.5%。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213.42亿元,比上年增收24.62亿元,增长13.0%;非税收入48.35亿元,增长8.6%。从地区完成情况看,三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91亿元,比上年增收13.72亿元,增长14.6%,税收占比85.8%。市区公共预算收入153.86亿元,增长10.6%,税收占比78.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5.36亿元,增长2.9%,用于民生支出超过七成,其中教育支出67.36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3.3%。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201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31亿元,比年初增加177.37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874.43亿元,比年初增加61.3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953.41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607.41亿元,比年初增加181.92亿元,同比增长12.8%。
 
保险市场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保险费总收入49.52亿元,同比增长12.4%,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十位。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总收入26.82亿元,占全部保险费总收入的比重达54.2%,同比增长7.1%;各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36亿元,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重35.1%,同比增长10.8%;健康险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79.4%;意外险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8.7%。保险赔付支出比例稳定,财产保险支出占比过半。各类保险赔付支出17.17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9.36亿元,占全市保险赔付支出的比重达54.5%。全市保险赔付率34.7%。
 
九、科技和社会保障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4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76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04.3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0家。市科创城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能动中心开始气化炉试验。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在全国新批的5个创新药中恒瑞、豪森各获1个,豪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创成国家级海外智力工作基地。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20名,截至201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64.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16万人。
 
社会保障不断强化。2014年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96%,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合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0%和70%。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连调”和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三连调”,新增失地农民全部进保。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5738套,首个公租房小区竣工。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9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困难居民医疗救助自然增长机制,近7万名残疾人得到相应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富民工程加快实施。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2014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29.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零就业、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强化小微企业政策扶持,全市新设立企业数、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18.6%和128.2%。深入开展石梁河库区等片区集中扶贫开发,100个村、12万人实现脱贫。
 
十、教育卫生和文化宣传事业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全市新增交互式多媒体终端和普通多媒体2370套、学生用计算机2200台、e学习电子书包专用室32个,生机比达8.5:1。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认定,20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挂牌成立。在连高校新增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5个、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3本教材获省重点立项建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继续提高。全市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0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2名、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1名。教育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4年共争取省补各类专项资金4.07亿元。全市发放各级各类教育助学金7503万元,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万名。
 
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2014年全市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520所,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20.1%。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109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共有337.07万人参合,参合率为99.87%,人均筹资标准400元。公共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县(区)疾控体系建设达标率为85%,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3.5万座。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各类食品2854份,对4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跟踪评价。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2014年策划举办女子民族乐团“中国梦·丝路情”巡演,赴丝绸之路经济带7省12市演出16场。发起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全国艺术摄影大展,展出17个城市300余件作品,59家国家级媒体进行了报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图书馆、音乐厅主体封顶,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万3千户,入户率达93.9%。完成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达标建设。出台《重点群众文艺团队扶持办法》,登记发展文化志愿者2000余名。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26万场次。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首次尝试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第六届文化产品博览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30多个重点实施项目。7个项目获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630万,3家企业获评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2014年顺利完成赣榆、海州区划调整,行政区划与功能组团关系逐步理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7.13%。主城区功能日益完善。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得到加强,一批城市综合体和历史文化街区建成营业。交通路网得到优化,海滨大道、环云台山大道基本贯通,打通科苑路、运河路等5条“断头路”,完成人民路、大港路等14条主次干道改造。市区新辟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12条。完成旧城改造55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6.6万平方米。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2014年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9.4%,PM2.5浓度值为61.2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排名第2位;8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断面占56.8%,劣Ⅴ类占12.5%。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83.9%,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强力推进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关闭化工企业34家、责令整治187家。整治燃煤小锅炉103台,淘汰老旧机动车1.1万辆。秸秆综禁工作扎实有效。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秦山岛一期工程完工,港口航道生态修复全面实施。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成投用。绿化造林28.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8.6%。
 
水利建设突出民生。改善水质,服务民生。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投入资金20亿元,开挖蔷薇湖,新辟沭新渠,引得活水来,城区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百万居民喝上了更加干净的水;在农村偏僻地区实施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建管网,净水源,去年又有43万农民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投入2.1亿元,整治市区14个低洼易涝片区、1167条120公里背街小巷,雨季没有再发生大面积积水,30万群众直接受益。改造老旧小区60个。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完成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5300户居民喜迁新居。初步完成18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14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6.52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其中市区219.07万人。常住总人口445.17万人,较上年增加2.34万人,其中市区206.64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76‰,自然增长率4.83‰。城镇化水平提升。2014年末全市城市化率为57.13%,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8元,增长10.5%,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5元,增长9.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资性收入12893元,增长10.3%;经营净收入4833元,增长8.3%;财产性收入1847元,增长12.8%;转移性收入4022元,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6016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8元,增长11.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资性收入5392元,增长11.2%;家庭经营收入4235元,增长11.9%;财产性收入146元,增长19.7%;转移性收入1925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82元,增长11.1%。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