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4-09-29 10:43:09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431次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抢抓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努力克服和缓解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外需求缓慢复苏、国内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所带来的经济缓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全市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
 
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3878.6亿元、2761.1亿元和2835.5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新兴产业产值平均增速,分别增长11.4%、10.1%、10.2%和12.6%。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1.87万户。年末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70.5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5.57万户、个体工商户44.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4%、11.4%和8.4%。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金99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4.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9%,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2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其中夏粮总产量36.50万吨,下降0.6%;秋粮总产量76.62万吨,下降3.9%。
 
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6.2千公顷,累计105.58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4.1千公顷,累计45.35千公顷。年末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6个、千亩以上8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54.3千公顷。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85只,累计达到1807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4168家。农村集体资产超过135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超过6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1.7%。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52.2%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努力克服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等不利影响,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全年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产值145亿元,增长3.4%;民营工业产值10013.6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679.5亿元,增长2.7%。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列统的18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96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占列统产品数的50.8%。
 
电子、钢铁、电气、化工、纺织、通用设备制造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市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7%。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内销产值增长10%,内销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8%提升至60.2%。
 
企业效益平稳恢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78.6亿元,增长8.2%;其中利润1306.0亿元,增长8.7%。亏损企业亏损额194.0亿元,下降1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2.6%,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95.9亿元,增长15.5%。竣工产值1565.3亿元,增长12.9%,竣工率达77.5%。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164.4万平方米,增长10.5%,其中新开工面积5050.5万平方米,增长10.4%。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60家,实现利税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1.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7.2%。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质。全市围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切实引导有效投入,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517.2亿元,增长24.5%;私营个体投资1775.9亿元,增长10.4%;外商投资1222.2亿元,增长1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7亿元,下降3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3.8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投资2431.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61.4亿元,增长15.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9.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工业技改投资1580.1亿元,增长4.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项目539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29个,完成投资27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8.4%和20.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运行平稳,供需结构有序调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4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09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3%;商品房施工面积9595.9万平方米,增长14.2%;竣工面积169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商品房销售面积187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33.4万平方米,增长29.3%。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197.2亿元,增长1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0.4亿元,增长1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168.2亿元,增长12.9%;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59.4亿元,增长13.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26%;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增长22.2%;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长21.6%;日用品零售额增长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长5.1%;汽车零售额增长8.1%;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长5.7%。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贸业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3500亿元,增长30%以上。
 
重点商业、特色商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同里古街坊、常熟方塔步行街获评中国特色(着名)商业街,全市国家级特色(着名)商业街达到15条。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686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87个,实现成交额5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市区实施1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推进品质旅游、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促进旅游、文化、经贸融合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5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4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旅行社组织市民出境旅游36.3万人次,增长49%。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42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77家。拥有各类旅行社259家,比上年增加7家。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2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和第四届苏台灯会。
 
六、开放型经济
 
面对国际需求缓慢复苏、波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全市以“稳量提质”为目标,推进科技兴贸和产业链深化工程,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着力稳定外贸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1757.1亿美元,增长0.6%;进口1336.4亿美元,增长2%。从经营主体看,外资企业进出口2134.4亿美元,下降6.1%;私营企业进出口711.6亿美元,增长31.3%。传统市场出口基本平稳,对美国出口增长2.7%;对日本出口增长2.3%;对欧盟市场出口下降7.6%,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88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2%。新兴市场出口保持增长,对东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255亿美元,增长1.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4.3%提高至14.5%。
 
外贸方式积极转型。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全市一般贸易出口4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5.3%提升至26.8%。加工贸易出口99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6.4亿美元,增长54.3%;服务外包离岸接包执行额46.2亿美元,增长51.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7.6亿美元,增长28.6%。苏州被列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利用外资转型优化特征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上年的33%提高至39.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利用外资33.8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38.9%。新引进和形成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机构(企业)48家。1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有投资项目(企业)。
 
“走出去”空间不断拓展。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境外投资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871个,涉及资源开发、加工贸易、服务业、高科技、营销网络、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8.4%。
 
开发区功能不断完善。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省级创新型开发区。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2家、省级开发区5家。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70.5亿美元,出口总额1546.2亿美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4.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1%、88%和60.5%。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太仓港综保区获批设立。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年末公路总里程131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7.1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21.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4.4%。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85亿吨,货物周转量181.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6.7%。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03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铁路货物发送量83.53万吨,货物到达量195.79万吨。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拥有汽车209.34万辆,其中私家汽车172.8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7.7%和19.6%。
 
港口运力稳定增长。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4.54亿吨,比上年增长9.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9亿吨,增长7%。集装箱运量530.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3.7%。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65.0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01.2亿元,分别增长30%和7.4%。全年发送快递2.8亿件,增长55.6%,完成快递业务收入49亿元,增长37.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1.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69.06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329.19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5.62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
 
信贷总量保持合理适度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037.6亿元,比年初增加237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408.3亿元,比年初增加619.3亿元;单位存款余额12114.1亿元,比年初增加1368.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4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81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424.3亿元,比年初增加651.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56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9.4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24.39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976.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162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4.8%。期货市场交易额36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保险业稳步健康发展。新增保险机构4家,年末保险机构共72家,其中外资保险机构20家。全年保费收入2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财产险收入122.8亿元,增长17.2%;人身险收入147亿元,增长10.8%。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9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7%。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1%和2550元/人。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年末全年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4家,全年募集资金70亿元。新增债券融资超过230亿元。新增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累计93家,累计注册资本244.3亿元。股权创业投资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备案创投企业116家,全市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880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有效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转化能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5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创新推进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科贷通”项目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发放贷款80.9亿元。
 
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家,累计44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累计224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9家,累计37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1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年末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4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2821个。全年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01项,成交额突破50亿元。
 
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1万件和8.2万件,双双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4.45万件和441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9.1%和2.4%。知识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22.9%提高至31.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19件,比上年增加4件。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6万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9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43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8%。“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系列创业大赛、“海鸥计划”、“鲲鹏计划”形成了苏州人才引进品牌效应。苏州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引智强市”。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41所,在校学生102.72万人,毕业生22.74万人,专任教师6.97万人。在苏普通高等院校21所,独立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19万人,毕业生4.9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5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509所,比上年增加44所,在园幼儿24.8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65%。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
 
优化布局城乡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苏州成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3个、文化站9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公共图书馆分馆201个),博物馆40个。综合档案馆12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1.8万卷。全年出版报纸53.42亿份,杂志115.55万份,图书1100种。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243.47万户。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启动“书香城市”创建工作。首次开展全民阅读现状入户调查,全市18~70周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项目载体,年末拥有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7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大运河苏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察评估。
 
卫生事业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0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17万张,其中医院病床4.52万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43万人,注册护士2.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9.8%。全年医疗机构诊疗总量7973万人次,其中门诊量715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1%。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体迁建项目门急诊楼基本建成并启动试运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项目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市立医院本部门急诊楼建成投用。
 
体育事业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互为促进。全市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39.2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05平方米。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92.9%。苏州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共夺得53枚奖牌,其中金牌25枚,金牌数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第四届苏州金鸡湖端午国际龙舟赛和第四届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积极筹备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4.7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3.84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0.36‰,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比上年下降0.06个千分点。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市新增就业17.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1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7%。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4万人。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52.14万人,比上年增加1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70.5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3.8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18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2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3.8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84.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05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13个,床位总数51840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全市2.44万户、共计4.85万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2.28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19.7亿元。实行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市区救助大病重病患者3.6万人次。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为397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43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25197元,增长9.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16251元,增长13%。
 
市场物价
 
市场价格运行平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1%,涨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二降”。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31.1亿元,增长33%。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全面竣工。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试运营,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建设积极推进。昆山花桥与上海实现轨道交通对接。中环快速路及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线工程抓紧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三期扩建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编制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网融合等规划,20个公共场所实现WIFI覆盖。23个“智慧苏州”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家庭信息化云媒体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公用事业
 
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395座,变电容量9376万千伏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效益显着,智能电网加快建设。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6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6%。全市新建、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2万吨/日,年末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3.74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万立方米。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8.55亿立方米。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4条,年末营运线路298条,线路总长达到6690公里,公交运客总量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4%。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303辆。年末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180个,累计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25780辆。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52.2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263万列公里,运客总量4875万人次。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32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全年环保投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4。按AQI标准统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5天,优良率72.6%。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为64.7%。加强大气污染和灰霾天气监测,是全国第一个将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扩展到下辖县级市的城市。全市农村新增林地绿地面积4407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8%。
 
节能降耗
 
全年劝退、拒批“两高一资”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30个,涉及投资额23.2亿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深入开展“万家节能低碳行动”,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85家,累计超过300家;“中国能效之星”企业数保持全省领先。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惠民生和促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受外需持续疲软,国内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2014年要继续以稳增快转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增进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注:[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2013年起,旅游统计中接待入境游客口径调整为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根据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天数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