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3-03-07 11:06:36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100次

2012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工作导向,深入贯彻国家、省“稳增长”政策措施,积极破解发展瓶颈,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民为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同步提升。

一、综合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6.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比全省增速快2.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28.71亿元,增长4.3%;二产实现713.18亿元,增长16.9%;三产实现574.88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1:47.0:37.9。一产比重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较上年提升0.5个和0.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17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按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5024美元。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到账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项指标增速居全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户、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出口突破20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12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413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6个、亿元以上竣工项目134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看,呈“五升三降”格局。“五升”即为:食品、烟酒、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5.8%、6.6%、2.6%、1.1%和3.2%;“三降”即为: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回落1.1%、0.4%和0.5%。

二、农林牧渔业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

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65万亩,比上年增加0.5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57.79万亩,增加3.65万亩。大力开展“粮食单产提升年”、高产创建等活动,加之夏、秋气候适宜,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388.75万吨,比上年增加20.21万吨,增长5.5%;粮食亩产453公斤,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长5.0%。

畜牧业和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养殖处于微利状态,全年生猪价格在750元/担左右浮动。全年生猪存栏165.5万头,增长1.3%;出栏277.24万头,增长4.3%。全年家禽存栏3802.78万只,增长5.1%;家禽出栏9495.5万只,增长7.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99万吨,比上年增长2.8%。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全市创建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16个,已建成面积30.2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81.2%;建成设施农业基地18.6万亩、标准化渔业养殖面积3.8万亩、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36.5万平方米、规模化畜禽圈舍156万平方米。全市设施种植业占地面积97.53万亩,比上年增加25.19万亩,增长34.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工业经济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比全省增速高8.0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九年保持20%以上,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21.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8.7%。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25.3%,小型企业增长19.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1.8%,重工业增长18.6%。全年工业用电量79.9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0%。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2.84,比上年提高35.4个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0.47亿元,增长36.2%;实现利税321.82亿元,增长47.4%。其中利润226.80亿元,增长46.8%。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其中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机械电子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143户,比上年净增68户,其中大型企业21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54.6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5%,比上年增长25.3%。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60户,其中苏酒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德力化纤、德顺纺织、翔盛粘胶、双星彩塑、绿陵化工、天能电池、斯迪克新材料和南钢金鑫轧钢等18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列入统计的工业产品共109个,其中72种产品产量增长,增幅在30%以上的有42个,占38.5%。

建筑业稳步发展。截止2012年末,全市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21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完成竣工产值404.90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25.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29.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65.52万平方米,增长2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超千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73亿元,增长43.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50.48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7.35亿元,增长39.0%。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7:65.8:33.5,调整为0.8:63.4:35.8。全市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055.45亿元,比上年增加634.86亿元,增长44.7%。项目单体规模达1.46亿元,比上年增加2570万元,增长21.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0.28亿元,增长25.9%。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76.91亿元,增长28.1%,占工业投资的58.0%;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5.10亿元,增长31.1%,占工业投资的39.2%;其他费用完成投资18.27亿元,下降34.4%,占工业投资的2.8%。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67.89亿元,增长96.8%;占工业投资的10.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368.32亿元,增长40.0%,增速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13.7和14.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5.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市34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2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施工面积2551.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918.48万平方米,增长22.8%。新开工各类房屋面积106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7%。其中住宅新开工826.20万平方米,增长25.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17.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39.68万平方米,增长12.6%。

五、开发区经济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2012年,全市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园区经济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集中力量突破新兴产业和外资大项目,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开工项目404个,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项目213个,计划投资额超亿元项目185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工业项目436.55亿元,增长34.3%。全市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6个,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3%。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平台。全市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5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完成工业增加值286.48亿元,增长35.0%;实现财政收入192.25亿元,增长57.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94亿元,增长61.5%。全年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9%。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度逐步提升。全市开发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金属及非金属压延制造、医药化工四大行业分别实现产值255.20亿元、201.10亿元、156.22亿元和135.6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4%、38.2%、44.0%和25.7%。四个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48.13亿元,增长39.5%。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全年新增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94家,累计达490家,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7%。

南北合作进一步深化,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市6个南北共建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6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3%。新开工项目5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新兴产业项目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3.74亿元,增长48.9%。“博朗重工”、“杰龙晶瓷”等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5亿元。

六、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49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0%;旅客运输周转量140.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1%。货运量10056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公路7970万吨,增长10.7%;水路2086万吨,增长6.1%。货物运输周转量173.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公路123.53亿吨公里,增长14.1%;水运49.84亿吨公里,增长6.0%。港口货物运输吞吐量1820万吨,比上年增长5.3%。

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46亿元,增长10.0%;邮政业务收入3.30亿元,增长18.7%。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6.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2.26万户。全年征订报刊5133.79万份,增长18.6%;投递特快专递106.48万件,增长9.5%。

旅游业迅速发展。项王故里核心景区建成开园,中国水城欢乐岛、晓店温泉度假村建成营业,乾隆行宫整修完毕;运河文化创意园、下江南大观园、戴场岛度假村、嬉戏谷动漫王国按序时进度推进。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2A以上旅游景区4家,其中4A级2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7.52亿元,增长49.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900万美元,增长7.4%。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04.82万人次,增长31.9%;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41万人次,增长8.3%;4A级以上景区年接待163.84万人次,增长51.6%。

七、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消费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5.40亿元,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83亿元,增长25.0%。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实现零售额303.98亿元,增长16.6%;乡村实现零售额84.25亿元,增长11.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5.70亿元、5.56亿元、3.64亿元,增长16.0%、9.5%、16.1%;汽车类和石油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5.89亿元和25.93亿元,增长16.0%和10.4%;报刊杂志类实现零售额14.69亿元,增长85.3%;家用电器类实现零售额12.81亿元,增长7.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7.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出口23.18亿美元,增长35.3%;进口4.75亿美元,增长32.9%。全年出入境检验检疫27039批次,比上年增长24.0%;出入境检验检疫金额达11.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8家,新批协议外资7.21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规模质量双提升。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达33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国税部门收入83.04亿元,增长14.5%;地税部门收入133.65亿元,增长36.1%;财政部门收入116.64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13亿元,增长30.7%;上划中央收入86.62亿元,增长14.9%;政府性基金收入70.23亿元,增长8.5%;缴库社保基金收入18.36亿元,增长2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30.07亿元,增长36.5%;税收占比82.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服务发展能力提升。2012年,全市财政总支出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1.16亿元,增长22.6%。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科学技术支出7.0亿元,增长51.6%。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五项民生支出174.55亿元,增长36.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4.4%,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业发展显着加快。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12亿元,可比价增长25.0%,比上年快10.2个百分点。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运营,在苏北率先实现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8亿元,增长23.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3亿元,增长24.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02.8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6亿元,净投放超过上年103.87亿元;比年初增长32.0%,比上年增速快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87.21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增长3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5.21亿元,增长26.0%。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9亿元,增长29.7%,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5.44亿元,比年初净增3.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保费收入3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产险收入10.7亿元,增长15.2%;寿险收入18.24亿元,增长4.3%;农业保险收入1.33亿元,增长96.7%。保险赔付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产险赔付5.59亿元,寿险赔付2.0亿元,分别增长28.8%和15.6%。全年保险机构实现税收693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实施创新券制度。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户、累计达48户,55家企业入选省高企培育库。新增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9家,总数达到322家。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58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2个,组织开展“西北院校行”和“东北院校行”活动,全市引进企业“双创”人才152名。专利申请量4380件,增长114.08%;专利授权量2098件,增长136.99%,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江苏宿豫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软件园、沭阳智能机械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产业园。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强化学前教育,在苏北率先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幼师免费培养工程,成功创建21所省优质幼儿园,幼儿入学率95.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4%,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考本科达线12392人,本科达线率29.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宿迁学院申本工作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大职教招生34574人,位居全省第三。职业学校学生本地就业率达41.98%,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达到4.9:5.1。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全市校安工程拆除重建49.5万平方米、加固14.7万平方米。抓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校车安全合格率、驾驶人资格合格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开展文化“五进”活动,完成“三送”目标任务。全年送戏590场次,送电影18096场次,送图书107152册。艺术创作成绩优异,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11项。“感知宿迁”主题节目赴台演出,获得成功。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入选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将江苏文明史提前了1500年。7个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省补助专项资金项目,争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补助资金56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4.3%,在苏北率先实现县区数字影院全覆盖。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86万户,建成中国粮食博物馆,西楚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好人才招聘储备工作。市中医院、沭阳县人民医院、沭阳县中医院先后通过评审,升级为三级医院。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市妇产医院和红十字眼科医院。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施基本药物采购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6%,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77.12%,儿童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9.9%以上,婴儿死亡率4.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1‰,孕产妇死亡率3.6/10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考核。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截止2012年末,全市总户数147.69万户,户籍人口560.26万人。人口出生率26.01‰,死亡率5.55‰,人口自然增长率20.46‰。男女性别比108.08(女=100)。全市常住人口479.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50.97%,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年末全市有城镇从业人员24.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230人。其中在岗职工21.55万人,增加5518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0.08亿元,增长18.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288元,增长14.9%。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人均家庭总收入17787元,比上年增长13.1%。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10606元,占总收入的59.6%;增长13.4%,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8.0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人均分别为4136元、334元和2711元,分别增长12.6%、5.9%和13.7%。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人均消费支出11864元,比上年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37.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增长呈现“三快五缓”。其中食品、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增长相对较快,分别达4438元、731元和20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4.5%和28.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支出增速平缓,分别为1494元、776元、519元、1432元和39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5.9%、5.5%、2.8%和8.9%。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2012年末,城镇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8.9平方米。安装空调设备比重为80.6%,管道天然气比重为24.7%,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5125元,增长14.6%,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6.6%,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772元、145元和453元,分别增长12.8%、18.1%和12.4%。农民生活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94元,比上年增加756元,增长12.9%。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人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商品服务、家庭设备用品、衣着消费支出增速较快,分别为619元、1219元、95元、388元和368元,分别增长41.9%、21.4%、17.6%、16.2%和13.3%;人均居住、食品、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势平稳,分别为946元、2479元和479元,分别增长12.5%、5.4%和2.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实施社保扩面征缴“幸福行动”,“五险”扩面新增19.5万人次、基金征缴达20.5亿元。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并轨,全年参保243.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待遇领取人员64.09万人,收缴保费2.12亿元,发放养老金5.47亿元,参保缴费率和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1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550元和3800元。年末城乡低保总计21.25万人,其中城市4.19万人、农村17.06万人。年度发放低保资金4.07亿元,其中城市0.88亿元,农村3.19亿元。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万套、竣工3.3万套,开竣工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一。

注:1、部分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开发区统计包括各省级开发区、湖滨新城、洋河新城、苏宿工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