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新情况,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个扬州”目标,解放思想、克难求进、开拓创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改善进一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30亿元,可比价增长12.2%,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54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87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017.89亿元,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950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9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55.2:37.6调整为7.0:54.3:38.7。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5.1,同比上涨5.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构成CPI的八大类指数全面上涨,按照涨幅程度不同,分别是:食品类(110.4)、居住类(105.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5.0)、烟酒及用品类(104.2)、衣着类(10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102.1)、交通和通信类(10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5)。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7。
2011年顺利通过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考察组验收,全市已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农业
全市粮食总产量305.68万吨,增产18.59万吨,连续8年实现丰收;农业总产值330.31亿元,增长15.5%。全年生猪、家禽分别出栏136.49万头和4270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15%和3.31%;生猪存栏74.11万头、家禽存栏1519.3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2%和0.4%;生产猪肉103938吨、禽肉73860吨、禽蛋133456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0.9%、2.9%和3%。
农林牧副渔业实现增加值184.54亿元,可比价增长4%。其中:农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4.3%;牧业增加值25.73亿元,增长1.3%;渔业增加值44.36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02亿元,增长11.6%。
新增高效农业(渔业)园区157个、面积27.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市)全覆盖。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76个。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230公里,新开通镇村公交线路25条。启动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疏浚县乡河道、村庄河塘3800万方。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7万座。强力推进了5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37.87亿元,增长33.4%;工业增加值1769.69亿元,增长15.1%。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405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5%,同比增长34.1%,高出市均增幅0.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拉动产值增幅19.9个百分点。其中:机械装备产业总产值1535.2亿元,增长30.1%;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1350.6亿元,增长29.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484.0亿元,增长31.4%;船舶及配件套产业总产值688.0亿元,增长57.9%。
2011年底,全市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199家,比2010年增加64家。累计完成产值619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3%。其中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50-100亿元的企业9家,30-50亿元的企业18家,10-30亿元的企业82家,5-10亿元的企业115家,1-5亿元的企业969家。企业上市融资取得新突破,亚威机床、仁恒实业分别在中小板和境外成功上市,工业上市企业累计达9家。宝胜科创完成股票增发。
“三新一网一书”产业工业总产值1803亿元,同比增长4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1.3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54家新能源企业总产值323.2亿元,增长47.6%;63家新光源企业总产值275.6亿元,增长62.1%;79家新材料企业总产值304.4亿元,增长44.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616.22亿元,增长32.7%;实现利税804.57亿元,增长39.0%;实现利润486.99亿元,增长42.2%。
全社会用电量167.22亿千瓦时,增长10.7%;其中,工业用电量122.04亿千瓦时,增长11.0%。
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1887.75亿元,增长2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37.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9%,竣工产值15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竣工面积728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76.18亿元,增长21.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项目投资909.53亿元,增长25.4%;农村规模以上项目投资368.19亿元,增长18.5%。
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16.07亿元,增长27.7%;第二产业投资908.88亿元,增长14.9%,其中,工业投资905.40亿元,增长15.0%,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1.3%;第三产业投资551.23亿元,增长35.3%。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61.6%和37.3%。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98.46亿元,增长20.2%。其中,住宅投资161.62亿元,增长17.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8.23亿元,增长29.4%;办公楼投资7.98亿元,增长97%;其他用房投资10.63亿元,增长7.8%。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652.66万平方米,增长13.8%,其中新开工面积679.7万平方米,增长3.4%;商品房竣工面积470.56万平方米,增长0.3%。受调控政策影响,商品房销售面积由上年的较快增长转为下降,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78万平方米,下降8.1%。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共265个,投资378.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5.6%。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共118个,投资200.8亿元;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36个,投资195.6亿元。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全市邮政业务收入8.01亿元,增长17.1%;电信业务收入36.88亿元,增长8.0%。年末电话用户583.1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41.81万户,分别增长8%、13.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6.4万户,增长26.1%。
全市货运总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完成1.11亿吨和22.6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9.3%、23.2%,增幅比去年提高2.9和4个百分点。全年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完成8194万人和53396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4.8%、16.5%,增幅比去年提高2.6和3.6个百分点。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453万吨,同比增长14.5%,集装箱吞吐量达41.4万标箱,增长30%。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0244.72公里,新增13.74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266.57公里。年末汽车拥有量80.65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22.9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5.31万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04亿元,增长17.6%。其中批发业107.50亿元,增长13.5%;零售业660.05亿元,增长18.6%;住宿业9.65亿元,增长23.3%;餐饮业68.85亿元,增长14.3%。从销售单位所在地来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93.8亿元,增长1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2亿元,增长13.2%。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33.9亿元,增长15.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5.9亿元,增长19.8%;日用品类零售额8.8亿元,增长22.4%;化妆品类零售额4.49亿元,增长20.4%;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0.1亿元,增长4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4.4亿元,增长18.5%;汽车类零售额102.4亿元,增长33.5%。
全市“以旧换新”销售家电47.3万台,实现销售额17.3亿元,增长18.5%。
七、财政金融
全市财政总收入为500.96亿元,增长25.0%;一般预算收入218.08亿元,增长30.0%。全年税收收入155.45亿元,增长28.4%,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1.3%。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完成98.42亿元,增长21.5%。其中,增值税26.87亿元,增长14.1%;营业税42.90亿元,增长17.2%;企业所得税21.90亿元,增长43.2%;个人所得税6.75亿元,增长21.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48.98亿元,增长23.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41亿元,增长20.6%;教育支出41.52亿元,增长14.2%;科学技术支出9.34亿元,增长3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51亿元,增长22.9%;医疗卫生支出14.82亿元,增长40.3%;节能环保支出7.34亿元,增长9.2%。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818.31亿元,比年初增加375.72亿元,增长15.4%。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322.0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4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42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76.02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18.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5.41亿元,增长15.9%。从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837.26亿元,比年初增加141.0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24.56亿元,比年初增加89.4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349.74亿元,比年初增加41.2亿元。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2.98亿元,增长1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61亿元,增长26.2%;人身险保费收入55.37亿元,增长6.4%。保险赔款总支出9.17亿元,增长15.2%,其中财产险支出7.5亿元,增长18.7%;人身险支出1.67亿元,增长2.5%。
全市17户证券公司营业部累计开户30.36万户,保证金余额15.55亿元,当年流入股市资金11.45亿元,证券交易额2567.89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2386.53亿元,基金交易额16.10亿元。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账22.48亿美元。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350个,协议注册外资61.92亿美元。新批大项目不断增多,全市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83个,协议注册外资45.13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总额的88.04%,其中协议外资3000万美元项目28个,协议外资12.62亿美元。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个。
全市进出口总额101.5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73.2亿美元,增长20.9%;进口28.3亿美元,增长29.6%。从贸易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42.1亿美元,增长19.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5%;加工贸易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3.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出口额居前的五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钢铁产品和鞋帽,分别达42.6亿美元、6.7亿美元、6.6亿美元、4.9亿美元和3.4亿美元,合计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13亿美元,增长2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1%。出口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在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盟、美国仍居前列,对香港、东盟和台湾地区进出口大幅增长。2011年,对欧美市场出口27.7亿美元,增长12.9%;对香港的出口增幅达到92.1%。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强劲,对东盟、非洲和蒙古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70.2%、26.5%和761.4%。
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额60984万美元,增长285%;完成外经营业额34950万美元,增长49%。期末在外人数8369人,增长43%。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3个,增长104.8%。
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3228.85万人次,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370.7亿元,增长20.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166.65万人次,增长19.6%;国内旅游收入330.23亿元,增长21.5%。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2.2万人次,增长11.1%;旅游外汇收入5.23亿美元,增长13.8%。全市星级饭店63家,旅游景点60个,各类旅行社123个。
九、科技创新
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总数达247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66.12亿元,增长33.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42.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144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54件;专利授权534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4件。
全年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779个,新批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71家。新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8家,全市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18家,新认定市级院士工作站1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累计117.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7家。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人、高层次领军人才229人。连续四次八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有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市文化馆新馆达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通过国家验收组一级文化馆的评审。扬州玉器厂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马可·波罗纪念馆等一批文博场馆建成开放。艺术创作表演再上新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所有县(市、区)均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2011年全市建成村级文化广场229个。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6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新增15所公办幼儿园,维扬中学新校区和京华梅岭中学建成使用。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普通中学173所,小学220所,幼儿园277所。全市幼儿园毛入学率为96.9%,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9.9%。全市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7778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208133人,小学在校生人数227248人。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15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250元,参合率达99.8%。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8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90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528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12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068人,注册护士7735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8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加强健身场所建设”列为市委1号文件“重点民生工程”。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创成江苏省体育强市,成功举办一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2011年成功承办了其他国际赛事6项、全国比赛8项、省级赛事10项。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获得了最佳马拉松赛事称号。国家竞走少年队在扬州揭牌。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顺利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市区建成区面积84.8平方公里。开工建设瘦西湖地下隧道、扬菱路改造等重大工程。文昌路东延及廖家沟大桥、芒稻河大桥建设顺利推进。甘泉路、广陵路和彩衣街改造基本完成。运博会永久会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庆广场、科技馆、体育中心体育场开工建设。新改建公交站棚50座、公交停车场和首末站5个,建成市区出租车服务中心。全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8.8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4平方米。制订实施城市内涝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整治积水点15处。完成市区第一水厂、六圩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城市化率为57.9%。
以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三名的优秀成绩,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金牌。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生态县(市、区)创建实现全覆盖,江都、邗江分别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和技术评估。全市71个涉农乡镇全部创成了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全部建成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全年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达323天。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15万亩,成片造林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21.3%。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6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59人,增长2.04‰。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62万人,出生率7.87‰;全市注销死亡人口3.5万人,死亡率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5‰。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29.94万人。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80元,同比增加3014元,增长13.8%;人均消费性支出16003元,同比增加2324元,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7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06部、105台,恩格尔系数为38.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1217元,增长18.5%;人均消费性支出779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8.2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21部、52台,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7.4%。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03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52个月保持动态清零。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3万人。开展创业培训1.37万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9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6.36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57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4.26万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61万人。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99%以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8.2%。邗江、广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人均GDP按省反馈常住人口计算。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