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宿迁调查队
(2012年3月8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首战之年。尽管面临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等多重考验,但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围绕四届市委提出“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三量提升”、“六大战略”和“七化进程”工作部署,多渠道引进项目,全方位谋划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见快。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比全省增速快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09.72亿元,增长4.3%,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二产实现604.52亿元,增长16.6%,快于全省4.9个百分点;三产实现490.57亿元,增长12.3%,快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6.1:46.3:37.6,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提升1.3个和0.2个百分点。
图12005-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幅图
图2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图32005-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
全面小康建设成效斐然。2011年是全市历年全面小康新增达标数量最多的一年。据初步统计,4大类18项25个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中,有18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新增5个,即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其中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为核心指标。人均GDP达27501元,提前一年完成了“两步走”中“打基础”的第一步(即“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6400元左右,超过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首次超过24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8344元,首次超过8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9.9台,首次超过40台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恩格尔系数为38.9%,首次低于40%;城市绿化覆盖率预计可达40.5%,超过40%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
表1:2011年已达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指标
景气指数逐步回落。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等因素影响,企业家对经济预期较为谨慎,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企业景气指数从一季度的140.6下降至四季度的111.3,全年下降29.3个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从一季度的135.8下降至四季度的102.9,全年下降32.9个点。
图42011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市场物价上涨显着。全年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逐渐回稳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增长5.0%,创近年新高。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10.9%、5.5%、2.7%、4.1%和5.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回落0.3%、0.3%和0.2%。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物价涨幅自下半年起逐步走低,12月涨幅为2.8%,比6月份回落3.9个百分点。
图5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
图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月度同比)
2011年全市经济虽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偏少,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周边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四是节能降耗压力增大,单位能耗不降反升;五是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城乡统筹步伐缓慢等。
二、农林牧渔业
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1亿元,增长4.7%。
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13万亩,比上年增加4.19万亩,增长0.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54.15万亩,比上年减少1.88万亩,下降0.2%。全市夏粮遭遇干旱和倒春寒的影响,单、总产全面下降。夏粮单产356公斤/亩,比上年减少5公斤/亩,下降1.3%;夏粮总产146.80万吨,比上年减少1.78万吨,下降1.2%。全市秋粮长势较好,获得较好收成。秋粮单产502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增长2.7%;秋粮总产221.74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增长2.2%。全年粮食单产43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公斤,增长1.0%;总产368.54万吨,比上年增加2.98万吨,增长0.8%。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新纪录。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年末生猪存栏167.38万头,增长4.1%;全年出栏273.73万头,增长6.4%。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加之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激励,全市肉鸡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家禽饲养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年末家禽存栏3917.73万只,增长9.8%;全年出栏9566.14万只,增长23.2%;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增长14.3%;禽蛋产量13.82万吨,增长9.5%。
渔业受灾产量略降。全市水产放养面积80.66万亩,比上年减少3.88万亩,下降4.6%。由于遭遇50年未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气候影响,全市渔业受旱严重,淡水捕捞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全市水产品产量24.31万吨,比上年减少0.42万吨。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各地紧紧围绕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加强资金、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聚集,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10个省、市级园区累计建成面积22.75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77.8%。建成各类设施农业基地16.3万亩、标准化渔业养殖面积1.02万亩,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3.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围绕“产业强市”战略,牢固确立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2.62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373.99亿元,增长21.2%,高出全省7.4个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31.0%,私营企业增长32.8%;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24.0%,小型企业增长19.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9.9%,重工业增长24.2%。全年工业用电量66.04亿千瓦时,增长35.3%。
图7200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图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7.20,比上年提高32.1个点;实现销售收入1396.32亿元,增长46.2%;实现利税210.32亿元,增长66.1%。其中利润150.91亿元,增长7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支柱产业贡献突出。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53.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8%。以“洋河酒厂”为代表的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106.90亿元,增长24.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8.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25.8%。以“天能电池”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异军突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39亿元,增长26.6%,高于全市增速5.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增长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32.3亿元,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表2:主要行业产值及增长情况表
骨干企业队伍发展壮大。年末全市有大中型企业75户,其中大型企业7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96户,比上年增加36户。其中“苏酒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德顺纺织”、“彩塑包装”、“绿陵化工”、“翔盛粘胶”、“金鑫轧钢”、“天能电池”、“长江润发”、“禾友化工”和“翔翔实业”等9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列入统计范围的121个工业产品中,有79.3%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47.9%的产品增幅在30%以上。
表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情况表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列统建筑业企业301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5.40亿元,增长3.3倍;完成竣工产值290.69亿元,增长45.9%;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45.18万平方米,增长3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40.04万平方米,增长31.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60.98万平方米,增长2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扩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64亿元,增长28.4%。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420.59亿元,户均投资1.20亿元,增长56.3%。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93.95亿元,户均投资1.04亿元,增长6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41亿元,增长4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9.23亿元,增长27.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3.00亿元,增长30.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6:66.6:32.8,调整为0.7:65.9:33.4。
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全市完成民间投资529.23亿元,增长33.8%,占项目投资的88.3%,比上年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国有控股单位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缓慢,比重下降,全年分别完成投资53.04亿元和23.22亿元,分别增长2.5%和16.9%;分别占全市投资的8.9%和3.9%,比上年分别下降2.3和0.4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16.55亿元,增长27.3%,占全市投资的65.6%。从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94.52亿元,增长11.5%,占工业投资的37.7%;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294.18亿元,增长46.3%,占工业投资的57.0%;其他费用完成投资27.85亿元,下降8.1%,占工业投资的5.4%。分行业看,能源工业完成10.20亿元,增长7.2%,占工业投资的2.0%;原材料工业完成65.61亿元,增长20.3%,占工业投资的12.7%;机电工业完成173.12亿元,增长54.9%,占工业投资的33.5%;轻纺工业完成268.60亿元,增长20.7%,占工业投资的52.0%。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30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88.60亿元,增长27.8%。房屋施工面积2074.78万平方米,增长16.7%。其中住宅施工1556.93万平方米,增长16.2%。新开工各类房屋面积850.13万平方米,增长9.0%。其中住宅开工651.61万平方米,增长15.5%。全年销售商品房屋面积449.92万平方米,下降25.5%。其中住宅销售382.31万平方米,下降24.9%。
表4:201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五、开发区经济
全市开发区紧紧围绕“招大引强33112工程”开展竞赛活动,坚持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双轨并行”,全力突破优质大项目,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投资规模继续攀升。全年新开工项目357个,其中工业项目249个,计划投资额超亿元项目201个,比上年增加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6亿元,增长28.5%;其中工业投资336.65亿元,增长37.5%。新开工项目中计划投资额超20亿元的项目有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翔盛高新材料”和“邦源新能源”两项目计划投资额均超过30亿元。
图82005-2011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柱形图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量跃上新平台。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122.60亿元,增长32.9%,经济总量首次跃上千亿元平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4.81亿元,增长24.2%;实现工业总产值1036.95亿元,增长47.4%;完成工业增加值194.05亿元,增长23.4%,高出全市增速2.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首次超百亿,达110.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36亿元,分别增长32.7%和38.4%,分别占全市的40.0%和42.5%。
图92005-2011年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柱形图
新兴产业势头迅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全市开发区在建新兴产业项目133个。其中工业项目63个,比上年增加48个;软件与服务外包项目70个,比上年增加6个。投产新兴产业企业401家,增长86.5%;实现业务收入142.48亿元,增长43.5%。其中,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375个,实现业务收入20.51亿元,增长92.1%。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和木材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199.07亿元、123.97亿元、77.20亿元、61.55亿元和45.34亿元,分别占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3.7%、14.7%、9.2%、7.3%和5.3%,合计占60.2%。其中“纺织服装”和“机械电子”产业率先跨过百亿级大关。
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外向型经济逆势增长。全市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个,比上年增加11个。2011年由于外需不振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全市外贸形势面临挑战,进出口业务逐步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53亿美元,增长56.3%。开发区出口交货值超亿元企业有11家,实现出口35.02亿元。
南北合作进一步深化,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市6个南北共建园区完成新开发面积10.12平方公里,累计开发面积达23.54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38亿元,增长57.0%;实现业务总收入132.38亿元,增长1.3倍;完成税收3.49亿元,增长71.1%。共建园区坚持招大引强、产业集聚原则,招商引资取得较好成效。全年新开工项目71个,增长129.0%。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3个,新兴产业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90亿元,增长158.9%。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81亿元,增长16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内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26亿元,增长17.3%。其中城镇实现260.68亿元,增长19.1%;乡村实现75.58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294.00亿元,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42.27亿元,增长24.3%。批发零售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791.77亿元,增长25.9%。其中限上企业实现480.80亿元,增长63.4%。全年实现汽车零售额31.83亿元,增长27.8%;家用电器类零售额8.85亿元,增长21.8%;金银珠宝类、家具类零售额增幅达到50%以上,服装鞋帽类、儿童玩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幅均超过40%。
图102005-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图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20.70亿美元,增长69.7%。其中出口17.13亿美元,增长87.3%。全市进出口总额百万美元以上企业184家,千万美元以上企业50家。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居全市出口前三位。欧盟、美国、日本为我市三大贸易伙伴,与我市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75个。全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2家,其中总投资6000万美元企业8家,实际到账外资1.9亿美元,增长5.0%。
七、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电信邮政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2.30亿元,增长10.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9.52亿元,增长7.3%;邮政业务收入2.78亿元,增长33.2%。局用交换机总容量664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5.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7.39万户。全年征订报刊4328.75万份,增长12.3%;邮政快递97.26万件,增长14.0%。
图112005-2011年电话用户变动趋势图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26.86亿人公里,增长18.0%。完成货运量9163万吨,增长10.4%;货物运输周转量155.78亿吨公里,增长14.7%。其中公路108.36亿吨公里,增长18.9%;水路47.42亿吨公里,增长6.3%。港口货物吞吐量1728万吨,增长22.0%。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表5:2011年客货运输量及增幅表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09亿元,增长28.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00万美元,增长11.8%;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10.35万人次,增长2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20万人次,增长13.1%;3A级以上景区年接待人数233.61万人次,增长27.3%;旅游饭店出租率76.8%,比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
八、城镇建设
城镇功能持续提升。洋河新城、骆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式挂牌,形成“一核多极”发展模式。市区建成区面积68.0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2.39万人。古黄河水景公园、生态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宝龙城市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星辰国际酒店、华东农业大市场等开业运营,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体育场馆即将启用,“宿迁1897”、雨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运河文化城、项王故里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沭阳蓝天国际商贸城、泗洪富园广场等加快推进。
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市区第二水厂并网供水,七堡引水枢纽工程管道贯通,西民便河等灾后治理工程按计划实施。小城镇新增住房2.85万套,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住房3.28万套。宿淮铁路、宿新高速、205国道宿迁段等扎实推进,326省道、330省道等启动建设,京杭运河宿迁大桥建成通车,“虚拟高铁站”正式运营。新增城市公交车101辆、更新52辆。全市新建农村公路21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1%。
城乡环境逐步优化。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建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和26个市级生态村,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0.9%和37.1%。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积极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疏浚县乡河道912公里,整治河塘1031处,创成省康居示范村4个、省人居环境范例奖1个。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收形势良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76.24亿元,增长34.3%。其中,国税部门实现72.51亿元,增长49.6%;财政部门实现105.56亿元,增长17.1%;地税部门实现98.17亿元,增长4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达120.98亿元,增长35.1%。其中税收收入95.28亿元,增长37.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8.8%,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
民生支出继续增多。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25.39亿元,增长30.4%;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7.9%,比上年占比高0.8个百分点。
图122005-2011年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趋势图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积极促进金融业发展,规范提升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快银行业发展。新设立农村小贷公司10家,累计达41家。农合行全部改制为农商行。“秀强股份”、“双星新材”两家企业成功上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7.8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5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497.5亿元,增加78.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34.4亿元,比年初增加217.53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余额760.0亿元,增加140.53亿元;表外贷款余额174.4亿元,增加77.0亿元。表内贷款中,工业贷款余额208.9亿元,增加46.8亿元;农业贷款余额199.8亿元,增加42.1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26.0亿元,增加5.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12.4亿元,增加30.2亿元。
表6: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增幅表
单位:亿元
图132005-2011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幅趋势图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27.46亿元,增长20.1%。其中财产险收入9.29亿元,寿险收入17.49亿元,分别增长25.4%和16.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0.68亿元,增长58.1%。保险赔付5.06亿元,其中财险赔付4.59亿元,寿险赔付0.46亿元。保险机构实现税收6931.89万元,增长38.5%。
十、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R&D经费占GDP比重达0.88%,比上年提升0.24个百分点。获得省以上科技计划立项支持85个项目,拨款6426.3万元,比上年增长57%。首届宿迁生态科技博览会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东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科技平台挂牌运行。新建企业研发机构230多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总数达到36家。被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教育集团34个。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56.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3%,省三星级以上高中、职业学校比例分别达56.3%和65%,高考本科达线率首次达到全省平均线。校安工程开工量、竣工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以“补需方”为原则对接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筹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获批三乙医院。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提高到25元。参加新农合农民371.28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9.4%,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全覆盖;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230元,县乡两级住院费用政策补偿比提高到70%左右。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江苏省第七界园艺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启动实施文化强市“三步走”行动方略,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9万户,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六届宿迁创业文化节成果显着,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第三届运动会、亚洲小轮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成功举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小区物业实现属地化管理,“六进”小区工作稳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着提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巩固。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工作,“双拥”创建扎实推进。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152.27万户,户籍人口555.05万人。人口出生率16.76%。,死亡率5.81%。,人口自然增长率10.95%。。男女性别比107.22(女=100)。全市常住人口476.6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49.8%。
表7:年末人口数及构成表
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年末全市有城镇从业人员22.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510人。其中在岗职工20.96万人,增加179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7.68亿元,增长1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445元,增长17.5%。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2元,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5725元,增长18.2%。其中工资性收入9353元,增长15.0%;经营净收入3672元,增长15.3%;财产性收入316元,增长32.8%;转移性收入2385元,增长3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34元,增长24.6%。八大类消费“七升一降”。其中食品支出3995元,增长23.6%,恩格尔系数为37.6%;衣着支出1406元,增长33.6%;医疗保健支出492元,增长43.2%;交通通信支出1392元,增长12.5%;家庭设备支出732元,增长39.4%;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1617元,增长50.1%;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362元,增长26.1%;居住类支出639元,下降18.2%。
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增长2.8%。居民住房主要以三居室为主,商品房面积占总住房面积的70.7%,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独用厕所浴室比重86.0%,安装空调设备比重79.4%,分别比上年提高7.2和15.6个百分点。住宅建设统一规划,社区管理更加规范,市区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344元,增长19.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工资性收入4473元,增长19.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3.9%,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345元、123元和403元,分别增长13.5%、26.4%和68.6%。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38元,增长24.7%。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食品支出2352元,增长17.2%;衣着支出325元,增长11.5%;居住支出841元,增长19.5%;家庭设备用品支出334元,增长43.4%;交通和通讯支出436元,增长18.7%;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004元,增长29.7%;医疗保健支出466元,增长85.7%;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81元,增长83.6%。
图142005-2011年农民人均收支趋势图
就业与社会保障取得新成绩。新发展私营企业1.14万户、个体工商户6.3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900人,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五险”扩面20.8万人次,新农保扩面接续184.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21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28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70元、230元。建立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5500万元,受益群众达26万人。新开工经济适用房6688套,新增廉租房1048套、公租房9968套,建设拆迁安置房213.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启动实施西南岗新一轮整体帮扶,研究部署成子湖周边地区集中连片开发,提前完成省定脱贫攻坚任务。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