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3-06 13:29:47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377次

2011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1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308.21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132.27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939.29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2:54.0:38.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396元,增长12.0%。

地方财力显着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62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00亿元,增长27.6%。财政总支出473.69亿元,增长38.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52.48亿元,增长21.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住房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分别增长68.4%、54.3%、41.7%和26.6%。

物价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8%,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2%。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7升1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居住类分别增长11.8%、3.8%、1.6%、3.6%、2.5%、0.2%和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6.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6.5%,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上涨5.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2.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当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9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1万人,新增创业人员5.71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物价涨幅有所放缓但仍处高位,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向好。深入推进“5218工程”,当年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家、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81个。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新建三大合作组织645家,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5.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21.26万吨,增长2.2%。其中,夏粮120.38万吨,增长4.2%;秋粮200.88万吨,增长1.0%。粮食单产再创新高,全市粮食亩产491.5公斤,比上年增长1.6%。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和管护,当年完成造林面积7.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19.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4.45万吨,增长3.8%;禽蛋总产量11.04万吨,增长1.7%;牛奶总产量4.11万吨,增长8.5%。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32千公顷,增长2.9%。水产品产量34.45万吨,增长5.7%;其中淡水产品34.37万吨,增长5.8%。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认真办理农村新一轮实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28万人,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0公里、桥梁332座、户厕90374座。实施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继续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项目建设完成投入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9%。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新增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21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75.03亿元,增长28.3%。其中,轻工业1495.86亿元,增长20.9%;重工业4479.17亿元,增长31.0%。其中,国有企业221.07亿元,增长48%;集体企业228.90亿元,增长25.5%;股份合作企业44.31亿元,增长26.3%;股份制企业3385.71亿元,增长3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641.76亿元,增长20.9%;其他类型企业453.28亿元,增长33.5%。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5770.74亿元,增长28.7%;利税总额701.35亿元,增长29.6%;利润总额434.23亿元,增长2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0.5,比上年提高38.6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平稳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产值39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化工产业911.31亿元,增长32.6%;医药产业431.28亿元,增长22.6%;机械、电子、船舶产业2602.77亿元,增长27.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3.10亿元,增长30.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形成市场规模优势。全市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332.15亿元,增长27.2%。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52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主营业务收入5024.96亿元,增长31.3%;利税总额614.27亿元,增长36.5%;利润总额379.85亿元,增长38.7%。增幅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2.5、2.6、6.9和8.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当年新增私营企业7430家、个体工商户25920个,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18.2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3938.40亿元,增长31.7%;其中私营企业产值2161.97亿元,增长38.2%。

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建筑施工企业701家;建筑业总产值1436.94亿元,增长13.7%;建筑施工面积17213.05万平方米,增长16.1%;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75.94亿元,增长1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9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一产投资6.60亿元,二产投资633.40亿元,三产投资577.65亿元,分别增长18.6%、20.4%和34.4%。项目投资中,民间投资744.94亿元,占项目投资比重达76.9%,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全年实施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0个,项目投资总额360.1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泰州长江大桥主桥全面贯通,扬州泰州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泰州段开始铺轨,卤汀河拓浚、泰东河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城建投入170亿元,中心城市品质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28.26亿元,增长48.4%;房屋施工面积1639.67万平方米,增长22.0%;房屋竣工面积337.04万平米,下降16.4%;商品房销售面积468.20万平方米,下降10.6%;商品房销售额295.06亿元,增长18.7%。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五级住房保障体系。当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2977套(间),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17.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53.6亿元,增长17.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1.67亿元,增长18.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579.93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市场零售额474.22亿元,增长19.5%;乡村市场零售额65.34亿元,增长12.5%。

消费热点有所变化。限上单位零售商品中,增幅过20%有石油及制品、中西药品、粮油食品和金银珠宝等四类,分别为20.3%、31.0%、28.3%和35.2%。汽车和家用电器类商品消费增幅明显趋缓,增幅分别为18.4%和14.7%。

六、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1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出口74.7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36.1亿美元,增长33.3%。交通运输设备、机电、化工、纺织仍是主要出口商品,分别为29.9亿美元、11.95亿美元、8.89亿美元和6.66亿美元。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韩仍是主要出口对象,分别为22.44亿美元、9.05亿美元和10.64亿美元。

开放型经济稳步提高。全年新签项目(合同)229个;注册协议外资47.69亿美元,增长20.1%;实际利用外资14.17亿美元,增长4.0%。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境外资本运营,开辟国际化经营新空间。全年新签劳务承包合同额7.67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6.80亿美元,分别增长52.1%和17.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铁路客运量2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公路客运量8959万人次,公路货运量4177万吨,分别增长3.2%和13.1%;水路货运量10482万吨,增长21.2%。港口货物吞吐量15828万吨,增长17.5%;其中泰州港区外贸吞吐量980万吨,增长18.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24万辆,增长24.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1.94万辆,增长29.7%。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3标台,增长30%。

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收入3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06亿元,增长15.9%,电信业务收入32.90亿元,增长7.8%。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35.50万户,下降5.3%;移动电话用户369.13万户,增长8.8%;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0.19万户,增长19.4%。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4个,星级饭店31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887间。全年接待国内旅客1284.6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6.91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0.8%。接待境外游客9.1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440万美元,分别增长16%和19%。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92.95亿元,比年初增加278.25亿元。其中,单位存款124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21.23亿元;个人储蓄存款130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47.6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5.34亿元,比年初增加267.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60.58亿元,比年初增加165.06亿元;中长期贷款708.86亿元,比年初增加93.36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4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5家,全年保险业务收入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人寿保险收入56.39亿元,增长7.9%。保险业务支出16.95亿元,增长36.4%;其中人寿保险支出9.16亿元,增长24.5%。

证券市场交投趋于理性。泰凌医药、太平洋精锻成功上市,年末全市上市公司7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5家。全年累计开户25.43万户,比上年增长10.2%;证券交易总额1629.39亿元,利税0.68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1%和50.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568所,其中幼儿园209所,小学139所,初中161所,高中38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高等学校6所。全市各级在校学生63.19万人,教职员工5.09万人,小学、初中、普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97%、99.38%和99.1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稳步提高。大力构筑人才阵地,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80名,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210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66.88万人,比上年增长6.7%。大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10件,专利授权数5300件,其中发明专利240件。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当年新认定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企业54家、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外资研发机构14家、产学研联合体135个。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713千册,比上年增长5.3%;报纸出版量16.1万份,增长19.3%;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78.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953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89%。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扶持成长型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5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50家,其中医院、卫生院159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908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28人,注册护士5820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4920张。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顺利承办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全国木球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全市标准化体育场馆15个,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812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6%。2011年,泰州健儿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金牌50枚、银牌34枚、铜牌34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家庭总户数171.58万户,户籍总人口507.12万人,其中女性248.52万人。全市暂住人口55.57万人。当年新出生人口4.94万人,人口出生率9.8‰;死亡人口3.46万人,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2.9‰。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46元,分别增长16.5%和18.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8%和12.7%。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845元,增长12.6%。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3.9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收养性单位252家,收养性床位2.28万张,累计收养1.45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15万人,累计发放金额522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9.65万人,累计发放金额1608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2.53万人,五保集中供养率65%。

十二、安全生产和民主法制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安全事故持续保持“双下降”。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362起,事故死亡394人,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6人,比上年下降23.8%。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市食品检测合格率97.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全面推行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8.7%,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全市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0.81件,比上年下降13.4%;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得分95.2分,比上年提高0.4分。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68%,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59%,分别比上年提高17.6和20.6个百分点。

十三、资源与环境

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力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210个,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39.31亿元。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削减2.2%,二氧化硫削减1.94%,氨氮削减1.94%,氮氧化物削减1.97%。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单位GDP能耗下降3.5%,单位GDP水耗下降17.2%。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3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74公顷,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

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工作,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854公顷,绿化覆盖率40.4%。市区年平均气温15.7℃,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2093小时,环境空气达标(API<100)天数324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17.3%,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70.2%,地表水劣于Ⅴ类水质的比例1.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3)高效农业“5218提升工程”:“5”即“五横”,指沿江线、古高公路线、沈马公路线、高兴东公路线和332省道等5条高效农业产业带。“2”即“两纵”,指靖盐线特色畜禽产业带和泰高路、兴泰路高效园艺产业带。“1”即“一个板块”,指以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河横村及相邻地区为重点,以园区农业为主要载体的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示范区、先导区。“8”即“八大产业链”,指优质稻米、专用麦、蔬菜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特色渔业、银杏、花卉苗木和旅游休闲农业等8大产业链。

(4)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在全面小康“十百千工程”(全称“十强争先、百村示范、千村小康”工程,即2006年全市首先抓100个左右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年底组织考核验收并评选10强村,以后每年推进一批,2010年全市已有1000个村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用五年时间,再建500个左右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5)125工程:在推进靖江新桥、泰兴黄桥、姜堰溱潼和兴化戴南等4个小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再重点打造靖江新港、泰兴虹桥、姜堰白米、兴化安丰4个小城市,同时继续加大海陵九龙、高港永安洲2个镇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形成“4+6”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2个重点镇发展;扶持发展50个重点村。通过小城市、重点镇、重点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6)三大支柱产业:指化工产业、医药产业和机械、电子、船舶产业。

(7)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