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镇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6-25 16:08:39 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078次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主题,按照“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呈现出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内外需求协调运行、效益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健康发展局面。

【综合】

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750.54亿元,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25元,折合9580美元,比上年增长12.0%。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5:58.2:37.3,调整至4.2:57.4:38.4,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0%。从运行质量看,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匹配性得到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幅17.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28家、创业实验(训)基地22家,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培训人数16.74万人,扶持创业6.1万人。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59万户、注册资本1718.9亿元、从业人员77.5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1.7万户、1102.4亿元和31.7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5.49万户、注册资本276.1亿元、从业人员29.9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5.7万户、231.5亿元和13.7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占GDP的比重5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22.76亿元,增长41.5%,占比58.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积极好转。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8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4万人,2.4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2.1万人,比上年增加8.9万人。

消费物价高位运行。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7,比上年增长3.7%。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7%、4.2%、1.6%、6.3%、0.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讯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9%、0.5%、0.8%。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上涨14.6%,鲜菜上涨18%,蛋类上涨7.3%。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拉升总指数2.4和1.4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

农村经济发展平稳。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65.24亿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4.81亿元,下降6.2%;牧业总产值18.58亿元,下降1%;渔业总产值16.0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56亿元,增长7.4%。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0年,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实现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5.92万亩,比上年增加1.59万亩,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09.53万亩,增长3.3%;秋粮种植面积156.39万亩,下降1.2%。粮食总产量119.56万吨,比上年增加1.6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33.88万吨,增长0.7%;秋粮85.68万吨,增长1.7%。油菜籽种植面积39.11万亩,比上年减少1.87万亩,下降4.6%;油菜籽总产量5.48万吨,比上年减少0.48万吨,下降8.1%。

畜牧养殖形势趋好。全年肉类总产量6.6万吨,比上年增长1.1%;生猪出栏量51.9万头,比上年下降6.0%;家禽出栏量1439.21万羽,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8.51万吨,比上年增长0.5%。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11个新市镇、50个新社区、25个新园区建设试点稳步实施,开工建设7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年末全市拥有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648家,入社农户17.9万户,其中当年新增470家和7.8万户。

高效农业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高效渔业面积占比比上年分别提高7.6、1.8和12.3个百分点。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占比重27.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4175.11亿元和1029.0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6%和16.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3299.09亿元和758.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2%和15.4%;轻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876.02亿元和270.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9%和18.0%。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41.89亿元,下降5.2%;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23.27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03.88亿元,增长15.9%;三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64.09亿元,增长20.7%;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79.57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90.70亿元、468.09亿元、329.71亿元、319.73亿元和316.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1%、28.1%、43.7%、15.5%和52.0%。列统的46个主要工业产品有30个实现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131.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2.6个百分点,占比重26.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继续提升,“五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比重84.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等“5+X”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45%。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50.82,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34个行业实现整体赢利,企业亏损面、亏损额比上年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和63.0%。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3980.36亿元和352.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和37.7%,利税率8.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6家、利税超10亿元企业3家、利润超1亿元企业35家。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43家,比上年新增33家。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竣工产值完成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4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2.8%和19.6%。全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031.43亿元,增长23.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9.35亿元,增长23.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1.99亿元,增长28.4%;第二产业投资792.93亿元,增长25.0%,其中工业投资777.28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投资512.16亿元,增长42.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1.7:62.8:35.5,调整至1.7:59.7:38.6。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80个,比上年增加59个,完成投资59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13个,比上年增加38个,完成投资237.01亿元,比上年增长71.2%。120个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45.1亿元。其中:8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建设72个,开工率为90%,完成投资227.7亿元;32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16.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0.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强势推进,完成投资14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房地产市场平稳向好。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180.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920.82万平方米,增长11.9%;商品房竣工面积212.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9.92万平方米,下降29.3%;商品房销售面积374.7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00.74万平方米,下降27.4%;商品房销售额203.66亿元,增长8.9%,其中住宅销售额154.94亿元,下降6.5%。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旺销。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30.93亿元,增长19.0%;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8.59亿元,增长16.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99.46亿元,增长17.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5.08亿元,增长35.1%;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98亿元,增长19.0%。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汽车类消费品实现零售额62.2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全年新增私人上牌汽车4.65万辆,比上年增加1.55万辆。全年食品、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家用电器消费品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20.8%、14.1%、77.7%、39.0%、28.3%和19.4%。延续消费鼓励政策,全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累计销售17.73万台和24.51万台。

【对外经济】

外贸高开回稳。201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进口总额34.03亿美元,增长36.6%;出口总额47.51亿美元,增长34.2%。分注册类型看,国有、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完成出口总额4.9亿美元、26.79亿美元和14.5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6%、30.3%和41.2%。分外贸地区看,亚洲市场完成出口总额2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对香港、印度、日本、韩国、台湾、东盟出口总额2.36亿美元、2.48亿美元、4.77亿美元、2.41亿美元、2.14亿美元和4.02亿美元,分别增长80.4%、30.0%、14.9%、46.4%、168.1%、21.2%;欧洲市场完成出口总额10.54亿美元,增长40.4%,其中欧盟出口总额8.4亿美元,增长32.2%;美国市场出口总额7.76亿美元,增长14.4%。分外贸产品看,机制纸及纸板、机电和高新产品完成出口总额8.1亿美元、15.49亿美元和1.82亿美元,分别增长9.6%、35.1%和140.7%。

外资发展稳定。2010年,全市新批工商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38家,比上年减少26家;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86个,比上年减少13个;协议利用外资23.2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1%;实际利用外资1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2.54亿美元,执行额1.6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1.3%和159.4%。

外经有效拓展。2010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4家,中方协议投资2亿美元,增长4.7倍;新签外经合同额3.53亿美元,增长11.5%,实现营业额3.19亿美元,增长17.9%。全市离岸外包合同额1.6亿美元,执行额9000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4.0%和117.6%。唐邦机电、大全新能源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交通、邮电、旅游业】

城市交通不断完善。2010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入90.58亿元。沪宁城铁镇江段建成通车,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开通运营,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泰州大桥及东接线、338省道镇江段建设进展顺利。年末拥有标准营运车辆1246标台,营运线路68条,营运线路总长度1027.6公里,日客运量25.2万人次;拥有出租汽车1253辆。全年调整优化市区公交线路16条,新辟公交线路6条,新开通大运量公交3号线,新增大型公交车153辆,更新城乡专用公交30辆。

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年末全市公路里程6936公里,比上年新增2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4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货物运输量1.53亿人次和1.02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5.0%、8.8%;完成旅客、货物周转量97.98亿人公里和68.43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2.2%、18.8%。年末全市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207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34个,全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22亿吨,比上年增长20.4%,其中: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1.06亿吨,比上年增长22.0%。

邮电通讯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4.0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4.1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7%、10.4%。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2.96亿元、邮政业务收入2.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9%、19.3%。全年邮政发送函件2735万件,比上年增长8.0%。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13.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3.88万户。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2010年,全市组织开展“魅力东方迎世博—走进镇江”系列旅游推介活动,与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7集镇江专题旅游片,成功举办“迷笛”音乐节、“春风又绿江南岸”旅游节。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8家;拥有旅行社84家(其中国际社3家);旅游星级饭店5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9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78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0%和34.9%。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63.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9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1%和10.0%。

【财政、金融、保险】

财税收支平稳运行。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8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0%。税源经济得到改善,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非税收入完成110.87亿元和27.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7%和45.9%,占比重分别为80.3%和19.7%;国税、地税完成32亿元和80.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8%和36.7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完成20.84亿元、35.15亿元、14.17亿元和5.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4%、33.9%、63.9%和34.3%。全市完成财政总支出29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3%,民生支出得到优先保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和环境保护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23.2%、39.6%和37.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信银行正式落户开业,江苏银行镇江科技支行成立,新增2家村镇银行、11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生态县实现全覆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03.22亿元,比年初增加417.93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632.87亿元,比年初增加78.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3.5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9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563.34亿元,比年初增加276.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98.49亿元,比年初增加155.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13.16亿元,比年初增加178.22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44家保险机构,比上年新增2家,其中财产险机构22家,人寿险机构22家,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财产险11.38亿元,增长35.5%;人身险42.66亿元,增长31.8%。各类赔付支出9.62亿元,比上年下降8.5%,其中:财产险5.32亿元,下降5.6%;人身险4.30亿元,下降11.9%。

【科技、教育】

创新载体加强。2010年,我市获批“国家级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共引进省以上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11家,成立省航空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全年新认定省级科技产业园区6个(航空材料光电高性能软件科技船舶制造智能化电力电器产业园),新增科技孵化面积100万平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产品170个。

研发投入加大。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53.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R&D)投入3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GDP比重2.0%,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1.8%,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数10406件、授权数6562件,比上年分别增加1798件和2498件。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341.8件,比上年增加98.7件,其中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102.4件,比上年增加22.2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占比重36.4%,提高4.0个百分点。

质检水平提升。2010年,全市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8家,比上年新增3家;执行产品质量检验1505批次,比上年增加325批次;共有678家企业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比上年新增36家;全年食品检测合格率为94.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品牌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年末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个,省着名商标159个,比上年分别增加4个、19个。

教育质量巩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73所,在校学生38.5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8.65万人(含研究生0.74万人);普通中学109所,在校学生12.32万人;小学130所,在校学生12.93万人;技工学校7所,在校学生1.5万人;中职学校20所(含普通中专),在校学生3.18万人。拥有幼儿园190所,在园幼儿2.24万人。年末全市拥有教职员工3.79万人,专任教师2.8万人,其中省特级教师60名,市学科带头人220名。教育普及率、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幼儿入园率97.5%,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4.5%。教育环境继续优化改善,全年义务教育免除课本费3500万元、惠及21.5万人;各类教育助学金3000万元,受益3万人次。“校安工程”开工31.34万平方米,竣工18.74万平方米。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2010年,新组建市报业传媒集团,西津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项目加快推进。7个项目获得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180万元,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获“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9年省级文化发展绩效考核评价综合指数我市位居全省第三。年内出版各类期刊8.68万册、图书30.35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16.0%和10.8%。文化遗产保护稳步推进,完成“瘗鹤铭”疑似残石的终极打捞和广肇公所等市级文保单位修缮工程验收。年末全市入围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7个,其中国家级7个。有1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6部古籍入选省珍贵古籍名录。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话剧小品《如此智慧》获全国戏剧文学奖小品类创作金奖,在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我市作品获得6金7银。

广电领域深化拓展。2010年,新组建文广集团及下属五个子公司;改版、推出镇江电视“新闻、民生、城市资讯、影视”四个频道;开通广播新闻、交通、音乐、经济、健康、广播六个频率;开通镇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动移动手机电视、CMMB开发。成功举办台湾明华园戏剧总团《超炫?白蛇传》大型户外演出;五集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三十集电视剧《血色沉香》在央视播出。全面完成市区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平移工程,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数字电视用户数分别为71.0万户、43.6万户,比上年分别增加3.2万户和17.1万户。

卫生保障日趋健全。2010年,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90家,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101家;拥有医生5150人、注册护士446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800张。在全省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有777种社区适用药物实行零差率政策。顺利完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任务,累计接种9.42万名适龄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6.6%。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江滨、康复两大集团所属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全年基层医疗卫机构共接待门急诊294.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门诊均次费用下降21.6%,药品均价下降42.1%。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口157.86万人,参合率99.97%,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30元,提前实现省定标准。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5.8%。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卫生镇13个,省级卫生村98个。

体育事业发展。2010年,体育会展中心成功封顶,新建健身广场、体育公园10余处,实现市县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连续6年举办迎新年万人健身长跑活动,全面开展“百项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竞技体育成果丰硕,成功承办了2010年亚洲男子俱乐部排球锦标赛。全年在省级以上各类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65枚、银牌27枚、铜牌33枚;其中在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镇江市代表团获得金牌52枚,银牌25枚,铜牌31枚,总分1268分,金牌数全省排名第八位,首次跻身金牌奖表彰榜。全年实现体育彩票销售额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现。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行政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竣工交付,市民公园建成开放,体育会展中心“两馆”和商务办公A区封顶,第二人民医院主体交付,高铁站场全面开工建设。万达广场、中信广场、常发广场、大市口A、B地块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加速推进;大市口地下人防工程主体完工。北部滨水区完成清淤800万方,金山、焦山、北固山以“水”相串,“大江风貌”、“长江公园”成为镇江城市的新名片。改造街巷道路1.72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8.5%。征润洲水源地保护工作基本完成,顺利通过了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区域供水实现镇村覆盖,供水普及率95%。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区建成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全市生态市(县)建设达标全面冲刺,各项生态城市创建目标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全年完成环境保护建设投资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3.8%。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复核评估,辖市区生态创建接受省级技术评估,33个镇(街道)达到国家级生态镇考核标准,创成省(市)级生态村92个、绿色学校245所。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9.6%,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启动“蓝天工程”,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成运行,年检测车辆3.5万辆,以旧换新1700辆“黄标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0.7%;全年新造林地11.89万亩,森林覆盖率21.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100%;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削减2.6%和4.0%,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

【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发展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0.71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其中:男性135.16万人,减少0.03万人;女性135.55万人,增加0.86万人。当年出生人口21247人,人口出生率为7.86‰,出生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66:1;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7‰;死亡人口21053人,人口死亡率为7.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7‰,比上年下降0.73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5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74元,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80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48元,比上年增长11.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7平方米。城乡百户家庭拥有电脑66台、电话拥有量310部、汽车5.3辆,恩格尔系数为39.6%。

社会保障能力提升。2010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参保人数为68.91、43.27和75.45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18、0.38和4.08万人,保险覆盖面分别98.2%、98.4%和99.2%,累计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14.9亿元、0.57亿元和6.8亿元。新型农村养老参保人数38.1万人,参保率95%,老年居民养老补贴25915人,发放金额1120万元。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增至960元/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调增至1427元/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分别调增至380元/月和250元/月,城乡低保人数4.41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贴6755万元。

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市慈善总会及各分会募集善款76389万元,比上年增长55.4%;全年救助支出3036万元,比上年增长93.2%,救助3.91万人次。全市福彩销售2.25亿元,比上年增长50%。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