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16 23:55:18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30次

??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大关,财政收入两年连跨百亿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首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实现更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经初步核算,全市GDP达1015.21亿元,增长13.7%,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9.14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86.37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38亿元,增长13.1%。“十一五”时期全市GDP累计增长93.7%,年递增14.1%,年均增速比“十五”快2.0个百分点。

图1  “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幅图

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在GDP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同时,我市人均GDP也突破3000美元,达3200美元左右,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类型发生重大转变的崭新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实现了两次跨越:一是2006年至2009年4年时间,人均GDP由1000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二是2010年仅用1年时间就实现了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经初步核算,全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7.9:47.2:34.9,工业占比38.1%,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累计下降8.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提升4.8和3.3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0和0.7个百分点;工业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软件园区新增企业64家,投产运营企业244家;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7亿元,是上年的2.1倍;6个软件园吸纳就业人员4346人,增加1931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研发人员3150人,增加1528人。

图2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图3  “十一五”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预计0.758吨标煤,比“十五”末下降6.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81吨标煤,比“十五”末下降60.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0.17吨标煤,比“十五”末下降71.2%。实施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4座,新建污水处理厂6个、电厂脱硫工程1个,铺设配套污水管网1109公里,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5.5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两大景气指数稳处较景气区间。年内企业景气指数始终处于较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在较景气区间徘徊。进入四季度,两大综合景气指数大幅回升,企业景气指数为138.8,较三季度上升10.7点,较上年同期上升5.5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3,较三季度上升11.1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0点。

图4  2010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全年物价总水平逐月攀升,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增长3.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上涨,食品上涨5.5%,其中粮食上涨14.1%,油脂上涨6.4%,蛋上涨5.8%,鲜菜上涨15.2%,干鲜瓜果上涨17.4%;烟酒及用品上涨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1%;居住上涨4.8%。

图5  “十一五”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

图6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月度同比)

二、农林牧渔业

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91亿元,增长13.3%(现价)。

种植业平稳发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55.94万亩,增长0.7%,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856.02万亩,增长1.4%,占总播种面积的81.1%,连续四年保持在80%以上。粮食总产365.55万吨,增长1.8%;粮食亩产427公斤,增长0.5%,亩产和总产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夏粮总产148.58万吨,下降1.7%;秋粮总产216.97万吨,增长4.4%。油料面积29.04万亩,下降12.8%;棉花面积3.41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面积112.54万亩,增长5.3%;瓜类面积20.60万亩,下降20.8%;花卉等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33.99万亩,与上年持平。

高效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41.4万亩和15.7万亩,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3.5%和104.7%;累计面积分别达277.4万亩和69.7万亩,分别占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2.2%和50.5%;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7万亩,占新增高效农业面积的50%,完成年度目标的103.5%,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79.6万亩。区域产业特色更加凸显。“一环两带”食用菌、三大水禽养殖带、沭阳西北片花木区、泗洪西南岗奶牛和肉牛养殖、宿沭一级路及宿城区南罗路沿线设施蔬菜产业带、湖滨新城鲜切花基地、宿城区古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区)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高效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更加明显。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宿豫区“江苏益客食品有限公司”、沭阳县“江苏双汇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泗阳县“宿迁梦园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泗洪县“宝迪食品工业园”和宿城区“宿迁粮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等一系列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市新增植树1368万株,成片造林面积4.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20万亩。年末生猪存栏160.77万头,增长3.9%;全年生猪出栏257.27万头,增长6.5%。产业化带动禽类养殖迅速发展。年末家禽存栏3568.95万羽,增长38.3%;年内家禽出栏7764.35万羽,增长55.8%。全年肉类总产量31.36万吨,增长20.3%。其中猪牛羊肉18.89万吨,增长6.3%;禽肉12.08万吨,增长51.5%。禽蛋总产量12.62万吨,增长7.5%。牛奶总产量2.12万吨,增长23.4%。水产品总产量24.73万吨,增长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深入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545.5万千瓦,增长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上下围绕 “工业突破”战略,牢固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2.66亿元,增长2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24.2%,私营企业增长24.1%;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30.6%,小型企业增长21.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3.3%,重工业增长21.8%。

图7  “十一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图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4.74,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075.45亿元,增长38.3%;实现利税132.30亿元,增长36.9%。其中利润89.08亿元,增长42.7%。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95.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2%。以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88.43亿元,增长28.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1.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7%,为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异军突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80亿元,增长30.0%,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71.55亿元,增长76.5%;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表1  主要行业产值及其增长情况表

行业名称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非金属矿采选业                    11.89 141.8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8.13 33.9

食品制造业                        12.95 6.9

饮料制造业                        121.17 37.7

纺织业                            103.15 33.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41.49 24.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6.28 15.3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182.43 36.1

家具制造业                        5.44 13.7

造纸及纸制品业                    8.92 43.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17 0.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5.72 43.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54 88.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8.51 24.7

医药制造业                        8.58 38.9

化学纤维制造业                    24.01 148.5

橡胶制品业                        16.32 39.3

塑料制品业                        38.85 47.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0.80 50.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8.18 7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12 8.2

金属制品业                        22.69 5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72 32.2

专用设备制造业                    7.61 21.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94 51.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1.43 52.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10.42 65.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1.59 27.0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1.38 40.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4.92 10.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11 41.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64 29.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74 19.2

骨干企业队伍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60户,其中大型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60户,是2005年的6.6倍。其中苏酒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德顺纺织、彩塑包装、绿陵化工、翔盛粘胶、南钢金鑫轧钢、天能电池、长江润发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列入全市统计范围的工业产品共129个,其中七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幅在30%以上的有55个,占42.6%。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情况表

工业主要产品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7.73 45.4

小麦粉万吨134.23 29.3

大米万吨213.08 19.2

饮料酒万千升33.54 13.1

#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万千升28.89 22.7

啤酒万千升4.48 -25.5

纱万吨19.34 30.4

布万米9394.52 152.2

丝吨3435.98 -12.8

服装万件7315.94 13.5

人造板万立方米989.26 33.9

复合地板万平方米230.51 85.4

家具万件31.58 19

农用化肥(折纯)万吨20.49 -19.7

#氮肥(折含N 100%)万吨17.19 -22.3

磷肥(折合P2O5 100%)万吨3.30 -3.4

塑料制品万吨25.57 82.3

水泥万吨213.95 16.4

商品混凝土万立方米145.86 72.9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910.63 37.3

钢材万吨15.97 4.6

铜材(铜加工材)万吨10.96 -15.6

铝材万吨1.105.4

电力电缆万千米0.55 -11.8

电光源(灯泡)万只27764.08 18.9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列统建筑业企业327家,增长22.9%;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0.3亿元,增长33.1%;竣工产值191.37亿元,增长2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99.82万平方米,增长2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7.50万平方米,增长1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79.5万平方米,增长1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0亿元,增长26.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2.85亿元,增长23.6%,是“十五”末的4.4倍,“十一五”年递增34.2%。其中,城镇完成554.92亿元,增长23.1%;农村完成97.93亿元,增长2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5.27亿元,下降61.3%;第二产业完成444.77亿元,增长33.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41.91亿元,增长33.7%;第三产业完成202.80亿元,增长12.3%。

图8  “十一五”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增幅图

民间投资发展较快。全年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3.44亿元,增长21.6%,是“十五”末的6.7倍,“十一五”年递增46.3%,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2.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4%,比“十五”末提升23.3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41.91亿元,增长33.7%,是“十五”末的7.9倍,“十一五”年递增51.1%,比全市年均增速高16.6个百分点,占全市67.7%。其中,能源工业完成9.63亿元,增长3.5%;原材料工业完成59.20亿元,增长39.4%;机电工业完成119.78亿元,增长42.3%;轻纺工业完成24.49亿元,增长28.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7.63亿元,增长25.8%,是“十五”末的4.0倍,“十一五”年递增31.8%。年内房屋施工面积1809.18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63.73万平方米,增长11.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90.89万平米,实现销售额158.44亿元,分别增长9.4%和2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0.1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23.31亿元,分别增长8.6%和30.9%。

表3  201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单位实绩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147.63 25.8

其中:住宅   亿元106.03 18.5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1809.18 14.4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1363.73 11.5

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722.65 18.2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531.62 10.4

房屋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590.89 9.4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500.18 8.6

房屋销售额    亿元158.44 28.7

其中:住宅  亿元123.31 30.9

五、开发区经济

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开发区经济呈现出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质态提升的良好态势。

载体建设更加完备,投资环境日趋优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园区环境,年末开发区面积181.2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了2.4倍。“十一五”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43.95亿元,是“十五”的3.2倍。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18亿元,重点投向道路、电力和市政建设工程,标准化厂房、供热、供气工程均有序推进,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市开发区拥有14个污水处理厂,公交线路26条、422班次,各类学校20所,医院15所,各类物流及配套企业522家,新建公共租赁房屋18.8万平方米,公用配套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进区项目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是项目个数快速增加。年内园区新开工项目288家,增长25.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5个,比上年增加78个。截止“十一五”末,各开发区进区项目累计2958个,比“十五”末增加1882个。二是项目质量明显提升。年内开工建设的“群星高科技”、“斯迪克电子粘胶材料”和“金腾裕工贸”等9个项目计划投资均超过10亿元。项目呈现单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等新特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3.90亿元,增长26.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1.41亿元,增长28.9%,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9.2%,比上年提升22.9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图9  “十一五”全市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图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开发区有投产企业2314个,比“十五”末新增1436个;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797.09亿元。其中工业679.22亿元,增长59.8%;实现工业增加值156.34亿元,增长44.9%,高于全市增速22.4个百分点。一是产业集聚度逐渐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宿迁食品产业园”为代表的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5个省特色产业基地和1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29家,占全市80.1%,比上年增加44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362.77亿元,增长83.3%,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52.8%。三是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9.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7.51亿元,分别占全市38.4%和41.8%;实现税收收入54.77亿元,增长40.0%,占全市46.9%,拉动全市税收增长18.9个百分点。

图10  “十一五”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趋势图

得益南北挂钩帮扶,合作共建成果显着。在苏州、宿迁两地共同努力下,南北合作共建园区进一步推进。一是基础配套更加完善。年内全市6个共建园区累计开发16.48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64亿元,增长2.6倍。园区内道路、电力和管网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二是项目投入快速增长。共建园区年内有新开工项目31个,增长82.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增长1.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亿元,增长1.8倍。三是经济总量显着提升。年末共建园区有投产工业企业56家,实现业务总收入57.40亿元,增长1.3倍,其中年销售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25家。

六、内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74亿元,增长19.1%,比“十五”末增长1.6倍,“十一五”年递增21.2%。城乡市场保持良好增势。其中城镇实现213.56亿元,增长20.8%;乡村实现73.19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252.66亿元,增长18.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34.08亿元,增长23.5%。限额以上企业龙头作用明显。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196.00亿元,增长34.7%;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4.50亿元,增长22.1%。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汽车销售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23.70亿元,增长33.0%,比“十五”末增长2.0倍,“十一五”年递增24.5%;家用电器类实现零售额7.3亿元,增长38.3%,比“十五”末增长89.2%,“十一五”年递增13.6%;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零售额增幅均达到50%以上。

图11  “十一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图

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20亿美元,增长95.8%,是“十五”末的8倍,“十一五”年递增51.9%。其中出口9.14亿美元,增长70.8%;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1家,协议注册外资3.2亿美元,增长20.5%;实际到帐外资1.85亿美元,增长61.9%,是“十五”末的5.6倍,“十一五”年递增38.3%。

七、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电信邮政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7.99亿元,增长8.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5.90亿元,增长6.4%;邮政业务收入2.09亿元,增长3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2万户,发送移动短信20亿条。征订报刊3853.91万份,下降10.6%;邮政快递85.29万件,增长69.6%;发送函件1013.52万件,下降6.2%。

图12  “十一五”电话用户变动趋势图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1498万人次,增长16.9%;旅客运输周转量107.52亿人公里,增长27.2%。货运量8302万吨,增长8.5%。其中,公路6446万吨,增长9.1%;水路1856万吨,增长6.4%。货物运输周转量135.76亿吨公里,增长4.8%。其中公路91.13亿吨公里,增长3.8%;水路44.63亿吨公里,增长6.7%。港口货物吞吐量1416万吨,增长2.1%。交通运输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表4  2010年客货运输量及增幅表

指标单位实绩比上年增长%

货运量万 吨8302 8.5

公路万 吨6446 9.1

水运万 吨1856 6.4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35.76 4.8

公路亿吨公里91.13 3.8

水运亿吨公里44.63 6.7

客运量万 人11498 16.9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107.52 27.2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1416 2.1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5.06亿元,增长2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375.21万美元,增长11.5%。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90.42万人次,增长14.7%;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78万人次,增长7.3%;全市4A级以上景区年接待人数98.39万人次,增长26.4%。

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划有序推进。认真做好城市东向战略规划专项研究工作,加强与沿海开发战略的规划对接,积极推进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停车设施、燃气、教育设施布点等专项规划编制,启动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乡镇总规修编论证和报批工作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市府新区及老城区控规完成初步成果论证,宿城新区控详规完成论证。

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深入开展“增绿聚绿秀绿”行动,创建精品绿化庭院43个,精品绿化道路29条,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1%,绿化覆盖率4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8平方米。大力实施“一湖四河”水系沟通工程,古黄河西段、中段景观提升、西民便河景观改造以及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七堡引湖枢纽工程完成投资4000万元以上。有序推进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市区中运河水环境治理和泗洪县上塘镇村庄整治项目通过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专家组考核。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授牌。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0万人。第七届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宝龙城市广场、金鹰天地广场暨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商贸服务设施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快速推进,总投资180亿元的江苏运河文化城启动建设,市委党校教学综合楼建成使用。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全面拓展新空间,配套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公共基础和商贸服务设施。新沂河整治工程竣工验收,全面完成第二水源地工程,西民便河、六塘河灾后治理工程全面开工,提前完成淮河流域治污五年任务。245省道泗洪至泗阳段、黄河三号桥建成通车,宿淮铁路、宿新高速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公路新建成通车里程277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大力推进沿街单位楼体亮化节能改造和品位提升工程,积极推广LED、无极灯等新型节能光源,全年完成8条道路、7个公园广场和18栋楼体亮化“集中控制” 工程建设,市区80%以上楼体采用了低能耗、高光效照明设备。市区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完成库容72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建生态公厕5座,改造旱厕18座。完成300个村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17个村居创建成为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五年翻三番。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5.76亿元,增长58.0%,是“十五”末的8.0倍,“十一五”翻了三番,年递增51.4%。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收入48.46亿元,增长34.5%;地税部门收入64.12亿元,增长40.1%;财政部门收入93.18亿元,增长92.4%。按税种分:增值税收入39.57亿元,增长44.8%;消费税收入9.76亿元,增长36.9%;营业税收入26.03亿元,增长29.5%;企业所得税收入18.36亿元,增长50.4%;个人所得税收入5.75亿元,增长50.4%。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57亿元,增长42.0%,是“十五”末的6.5倍,“十一五”年递增45.4%。其中:税收收入69.07亿元,增长41.1%,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7.1%。上划中央收入46.52亿元,增长36.8%;基金收入69.66亿元,增长1.1倍。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6.04亿元,增长27.7%。其中,教育支出37.04亿元,增长2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3亿元,增长51.6%;医疗卫生支出10.45亿元,增长45.1%;环境保护支出3.67亿元,下降7.7%;交通运输支出5.71亿元,增长92.2%;住房保障支出1.64亿元,增

长69.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73亿元,增长4.8%;农林水事务支

出27.24亿元,增长21.0%。

图13  “十一五”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趋势图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10年我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交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设立泗阳、泗洪、宿豫东吴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履盖,江苏银行、东吴村镇银行网点逐步增加。民丰银行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21家,比2005年增加11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0.59亿元,比年初增加203.5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418.61亿元,增加82.4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5.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9.51亿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62.12亿元,增加53.7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162.24亿元,增加32.85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21.00亿元,增加2.8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2.28亿元,增加48.92亿元。

表5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增幅表

单位:亿元

指标年末数比年初增减额

各项存款余额810.59 203.50

其中:企业存款178.76 39.47

储蓄存款418.61 82.48

各项贷款余额625.61 159.51

其中:工业贷款162.12 53.70

农业贷款162.24 32.85

商业贷款10.50 6.04

房地产贷款21.00 2.88

基础设施贷款26.93 -1.69

个人消费贷款182.28 48.92

图14  “十一五”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幅趋势图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有23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22.44亿元,增长39.0%。其中财产险收入7.41亿元,寿险收入15.03亿元,分别增长35.2%和42.1%;保险赔付5.24亿元,增长3.1%。其中财险赔付3.83亿元,寿险赔付1.41亿元。

十、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R&D经费占GDP比重0.6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工业企业134家,比上年净增27家。专利授权量509件,增长89.2%,增幅居苏北首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件,增长1.4倍;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7件,增长85.4%;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61件,增长89.4%。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投入260万元建成市级教育城域网,泗阳县率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民办教育总资产累计达30.4亿元,有10所民办学校达三星级以上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学前教育新增省优质园48所,3-5岁幼儿入园率9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3%,连续六年保持苏北第一。高考本科达线连续两年突破万人规模,宿迁学院本科在校生超过1.4万人。中职在校生增加到12.3万人,普职比调整到4.3:5.7,新一轮中高职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资产达41.86亿元,增长27.8%,人均卫生资产766元;全市卫技人员总数13929人,增长10.3%,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55人;医疗机构床位12283张,增长11.9%,千人拥有床位2.25张。12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48个村卫生室达省定建设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提高到15元,为316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县(区)及乡镇世代服务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强化免疫接种率和群体性接种率均达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7.47/10万、婴儿死亡率4.31‰、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均低于省控指标。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市区首批90辆新型天然气公交车正式上线运营。参加第十七届省运会实现金牌、奖牌、总分全面翻番,成功承办全国体育总会秘会长工作会议及全国百城市自行车总决赛等大型赛事。第五届创业文化节、第二届西楚文化节隆重举办,宿迁报业、广电两大集团组建运营,吴印咸艺术陈列馆建成开放,市艺术学校、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挂牌成立。以宿迁大学生村官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青春路上》产生良好影响。提前完成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任务,得到各方高度评价。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位居苏北第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七年“双下降”,信访总量连续七年排在全省末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居民总户数148.5万户,户籍人口546.2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8.7‰,死亡率10.1‰,人口自然增长率8.6‰。男女性别比106.82(女=100)。

表6  年末人口数及构成表

单位:人

指标年末数比重%

全市户籍总人口5462779 100.0

其中:城镇2367460 43.3

乡村3095319 56.7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其中:男性2821457 51.7

女性2641322 48.4

其中:18周岁以下1200288 22.0

18-60岁3569491 65.3

60岁以上693000 12.7

全市列统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 21.50万人,比上年增加9753人。其中在岗职工20.93万人,增加9736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21亿元,增长21.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623元,增长16.1%。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4元,增长12.7%,“十一五”年递增13.8%,比“十五”高4.5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8605元,增长9.9%,“十一五”年递增14.4%,比“十五”高6.3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56元,增长15.6%,“十一五”年递增13.4%,比“十五”高4.6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由“十五”末的40.0%降到37.2%。全年人均衣着消费876元,增长12.1%;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分别为878元和596元,分别增长66.1%和19.7%;医疗保障消费397元,下降9.3%;购买家用汽车和休闲旅游消费分别为638元和143元,分别增长16.2%和6.2%。

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9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0.53平方米;住房自有化程度97.5%,配套率47.5%,分别比“十五”末增加0.5和5.0个百分点。独用浴室、厕所比重占63.5%,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比重占89.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0.5个和12.5个百分点。64.5%的家庭安装了空调和暖气,比“十五”末提高19.0个百分点。96.0%的家庭拥有通讯设备,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较高水平,住宅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以及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内外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

图15  “十一五”市区居民人均收支趋势图

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5元,增长15.2%,增幅列全省第一,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大类收入全面提升。其中工资性收入3735元,增长19.5%;家庭经营收入2946元,增长8.3%;财产性收入97元,增长74.7%;转移性收入197元,增长26.6%。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84元,增长16.3%。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食品2008元,增长13.3%;衣着291元,增长12.8%;居住704元,增长2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33元, 增长28.1%;交通和通讯368元,增长4.3%;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774元,增长28.1%;医疗保健251元,增长2.4%;其他商品和服务55元, 增长25.9%。

图16  “十一五”农民人均收支趋势图

就业与社会保障取得新成绩。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48万户、私营企业8114家,城镇新增就业3.7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获“中国创业之城”称号。城镇职工“五险”扩面新增20.3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18元和487元。新农保在苏北率先实现全覆盖,共发放基础养老金4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稳定在98%以上,医保实现市域范围“一卡通”。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30元和155元,合计发放低保金2.65亿元、物价补贴3148万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900元和2300元。市区新开工经济适用房7952套,新增廉租房1011套,建设拆迁安置房152.30万平方米,实施危旧片区改造189.4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月收入低于600元、住房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