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46:56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36次

2007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态提升的良好运行态势。特别是全市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0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经济发展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标志着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加速发展、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跨上新平台。全年在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全民创业等战略措施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经济迅猛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21亿元,增长19.3%。二产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97.06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亿元,增长1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的基础上再创佳绩,2007年突破10000元人民币,达11178元,标志着全市经济发展跨上了加速发展的新平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达到119.33亿元(含供电公司),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十分显著。

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全市经济延续了多年的两位数高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再创新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我市“九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高3.3和2.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苏北五市排名位次提升较快,与淮安市并列苏北五市第二位,比盐城市和连云港市分别高0.1和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初步计算,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4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市GDP的64.3%;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1.9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8.9%;实现入库税收28.21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占财政总收入的46.1%;新增个体工商户29940户,新增私营企业3718家,新增从业人员26.2万人,总数分别达90201户、15712家和51.81万人。

大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全市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全面实行由党政领导挂帅的协作组招商和大项目风险抵押金制度,举全市之力强攻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5个,计划总投资495亿元。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34个,年末竣工投产13个。“粘胶纤维”、“宝娜丝针织”、“红苹果制衣”、“波司登服饰”、“三元轮胎”、“恒力工业”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弱,部分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以“三化”化“三农”,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8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12.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783元,比上年增长13.1%。

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27万亩,比上年增长3.1%。粮食总产330.2万吨,比上年增长5.7%;牧业生产受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双重拉动,全年生猪出栏236万头,比上年增长5.3%;家禽出栏3621万只,比上年增长7.4%;水产品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5%。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表:

名  称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   330.2万吨  5.7

其中 小麦  136.5万吨  12.9

水稻  149.6万吨  0.2

油 料    7.8万吨   -11.9

棉 花    3385吨   -27.2

肉类总产量  24.1万吨   4.8

生猪出栏   236万头   5.3

家禽出栏   3621万只   7.4

水产品产量  26.0万吨   5.3

高效农业加速发展。全市以“八大创建”为抓手,着力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全市高效农业和高效渔业面积累计达163.7万亩和31.7万亩,分别占种植业、渔业总面积的24.9%和23.0%。全市实现水产品出口1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3%。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44家。省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9.7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实现利税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开展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监测、产品认证和市场检测等全程质量控制工作,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累计242个、绿色食品累计132个、有机食品累计12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1.2亿元,投入劳动工日44.7万个,投入机械3.9万台班,完成土方6819万方,疏浚整治县乡河道260条、1048公里,新建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4827座,改善了防洪、排涝、灌溉条件,提高了防洪抗灾和防汛防旱保障能力。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了世界银行三期农业灌溉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黄河故道和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等四大类项目。项目总投资2.24亿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其中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万亩。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低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对象6.1万户、12.5万人,低保标准提高到80元/月,全年投入保障金6768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全市参合人数达100.9万户、366.1万人,参合率95.2%,全年补偿医疗费20483万元,受益人数299.7万人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全市工业用电量25.23亿度,比上年增长24.0%,比全省增速高8.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比全省增速高5.1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8.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比重工业增速快8.8个百分点。支柱行业实力继续增强,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玻璃、化工医药和金属加工等六大行业完成增加值95.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9%。其中木材加工业实现20.59亿元,占全市的18.0%,仍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饮料制造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0.06亿元,为全市工业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速增长,完成增加值1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有72家,比上年净增27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3.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9.3%。

产权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比上年下降24.3%;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63.8%;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私营工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53.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2%,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9.30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实现出****货值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利税4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利润23.01亿元,增长84.1%。企业扭亏工作又有新成效。全市企业亏损面9.4%,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年末实有亏损企业107个,比上年减少35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36亿元,比上年上升0.5%。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9.21,比上年提高29.0个点。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60个。其中48个通过省级鉴定,110个通过市级鉴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44.54亿元,比上年增长56.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65种,下降的10种。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2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程结算收入10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房屋建筑面积1602.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3%;房屋竣工面积917.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及以上项目单位)3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分城乡看,城镇完成投资294.54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0.25亿元,增长23.2%;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77.02亿元,增长2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2亿元,增长1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7.82亿元,增长9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0.11亿元,增长9.9%。

民营经济投资活跃。全年民营经济(非国有)完成投资3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8.9%上升到86.8%,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私营个体完成投资184.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7%,占民营经济投资的57.3%。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23.99亿元,比上年增长93.5%,占全市投资总量的65.9%,成为引领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能源工业完成9.42亿元,增长45.6%;原材料工业完成25.18亿元,增长103.3%;机电工业完成48.59亿元,增长89.5%;轻纺工业完成130.84亿元,增长92.1%。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投资总量稳定持续增长,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88.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住宅投资完成55.72亿元,增长26.0 %,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79.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2.67亿元,增长3.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18.0%。房地产开发施工规模扩大。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60.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8 %。其中住宅施工面积859.36万平方米,增长60.2%,占施工面积的81.1%;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174.81万平方米,增长23.8%,占施工面积的16.5%。商品房销售市场比较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68.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9.0%;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1.96亿元,比上年增长50.1%。

五、开发区经济

全市各开发区紧紧围绕“致力招引大项目、着力培育大企业”的要求,加快项目投产达效,各项指标增势强劲,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日益显著。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全年各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10亿元。在继续加快道路及市政建设的基础上,各开发区注重对自来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引进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产出效益增长迅猛。全年各开发区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69.0%;实现业务总收入2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72.8%;实现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实现财政总收入2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自营出口和实际到帐外资分别为23187万美元和9879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3%和108.2%。

重点企业迅速成长。一批重点企业迅速投产达效,组建起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全市主营业务年收入前30名工业企业中,开发区占17家。其中长江润发集团宿迁有限公司、宿迁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浙江天能电池(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排头兵。

六、邮政通信和交通运输业

电信和邮政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电信业完成12.23亿元,增长22.1%。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3.66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4.25万户,比上年增长8.1%;移动电话用户135.02万户,比上年增长62.8%。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订销报刊3326.77万份,比上年增长11.8%;特快专递33.18万件,比上年增长22.4%。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39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旅客周转量38.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3%。全年货运总量3178万吨,比上年增长54.7%。其中公路货运总量2702万吨,增长54.5%;水上货运总量476万吨,增长56.1%。全市货运周转量32.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4%。港口货物吞吐量682万吨,比上年增长4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含市、县级)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101.5亿元, 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市的零售额45.64亿元, 增长17.8%;县的零售额55.86亿元, 增长22.2%。农村(县以下)实现零售57.37亿元,增长14.1%。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实现134.06亿元,增长15.6%;住宿餐饮业实现23.39亿元,增长32.3%;其他行业实现1.43亿元,增长32.0%。截止年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星级住宿业法人单位168家,比上年净增43家,增长34.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0.5%。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8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出口27777万美元,增长43.3%;进口3112万美元,下降13.7%。全市累计新批外资项目72个,全年利用外资实际到帐73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0%。新外派劳务410人,下降38.3%;新签外经合同1312万美元,下降74.7%;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433万美元,下降15.1%。

年内受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居民消费及服务价格趋向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4.7,比预期调控目标高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1.3%,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烟酒及用品五大类分别上涨3.5%、1.3%、1.5%、0.6%和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则分别下降0.4%和3%,反映出全年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

八、企业景气

全市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分别为138.8和144.2,双双创历史新高。

各行业均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创历史新高,98.0%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偏好或持平。其中生产、销售、产品订货、原材料供应以及盈利均持续向好,推动企业景气指数达143.9。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乐观态度,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7.6。

用工需求不断上升。年末全市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127.3,处于较景气区间。其中,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四大行业用工需求景气指数均在120.0以上。

九、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乡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年内相断完成了中心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湖滨新城概念性规划和古黄河风光带景观规划国际征集工作。扎实推进“1+4”工程,新增小城镇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年内完成133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编制工作,104个康居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018公里,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09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7.8万亩,整治村庄河塘2540个,疏浚县乡河道256条,建成沼气生态村56个、户用沼气池6612个,完成改厕5.5万户。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128项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325省道宿迁南二环和泗阳绕城段、宿邳一级公路宿迁段建成通车,市府新区7条道路和市区9条道路完善、32个公交站台改造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洋河滩闸拆建工程顺利完成,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建设,雪枫公园建成开园,太湖路西段、振兴大道、微山湖路等16条市区道路相继完工,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配套项目、淮海建材装饰城等重点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区新增绿地面积61.6万平方米,9个景区通过国家2A级旅游景区验收。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92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其中:税收收入24.99亿元,增长74.1%;非税收入7.93亿元,增长39.2%。上划中央收入18.28亿元,增长41.7%;基金收入9.98亿元,增长94.9%。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收入18.89亿元,增长36.2%;地税部门收入20.26亿元,增长72.1%;财政部门收入22.02亿元,增长77.1%。按税种分:增值税收入12.72亿元,增长29.4%;消费税收入3.9亿元,增长25.0%;营业税收入10.6亿元,增长66.1%;企业所得税收入6.68亿元,增长88.4%;个人所得税收入2.81亿元,增长50.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52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教育支出18.49亿元,增长52.8%;卫生医疗支出3.03亿元,增长1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1亿元,增长14.4%。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5.71亿元,比年初增加73.7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216.88亿元,增加3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7.13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4.72亿元,增加27.22亿元;中长期贷款98.52亿元,增加32.8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市拥有18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保险赔付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市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项,实施星火、火炬计划38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运行。

优先发展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连续三年位居苏北第一。宿迁卫校被批准为省级卫校,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楚天科技职业学院、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在校生累计1.8万人。新引进民间教育投入4.3亿元,引进市外本科学历以上教师162人,引进市外各类学生1.1万人。坚持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11.6万人,普职比为4.6:5.4。高校录取28153人,比上年净增8147人,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率先通过省级验收。新办"春蕾班"33个,总数达到370个,1.89万名特困女童得到资助。

不断深化和完善医疗卫生改革。健全公共卫生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率先把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到村级,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走出了一条符合宿迁实际的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新路子,并因此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全市投入3880万元用于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完成64个乡镇卫生院与计生服务站合建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全市参合率95.2%。

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大力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深入宣传创业文化,推动全市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由认理讷言向明理敏行转变,由守业守旧向创新创业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义并重转变,由大而化之向精心精细转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增通有线电视行政村444个,新发展农村用户7万户。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初步实现了村村有全民健身设施的目标。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3788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1%。计划生育率达到95.25%。市、县(区)均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资金1.7亿元,4000余名困难群众得到慈善救助。援助残疾人“双千工程”取得明显实效,共免费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400例,向残疾人捐赠轮椅1500辆。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举办了淮海经济区第二十届市长会议暨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论坛等活动。“法治宿迁”、“平安宿迁”、“诚信宿迁”建设顺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148.06万户,户籍人口531.5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3‰,死亡率7.95‰,人口自然增长率4.89‰。男女性别比105.98(女=100),比上年提高0.11。城镇常住人口比重34.1%。

全市列统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2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3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0.57万人,增加2.26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46元,比上年增长17.7%。

城市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8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5738元、2112元和1830元,分别增长14.9%、39.1%和10.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10元,比上年增长16.5%。八大类日常消费全面增长,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分别为2461元、575元、518元、310元、266元、652元、793元和2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1%、10.9%、4.7%、12.9%、6.6%、47.0%、29.0%和33.8%。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4平方米,住房配套率47.5%。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783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2447元,增长16.2%;家庭经营收入2238元,增长10.0%。农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3254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食品类支出1497元,增长11.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大力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四全”工程等,全年组织城乡劳动力培训13.07万人,其中创业培训0.56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86万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8.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5万人,2.0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全年新增劳务输出5.9万人,年末在外务工劳动力总数达110.2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净增1.57万人、0.69万人和3.29万人,共为5.5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18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563万元。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