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45:37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046次

宿迁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2005年,全市上下按照年初确立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全市经济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经济运行态势达到“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为“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发展持续稳键。全市经济发展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95亿元,超过“十五”计划340亿元的目标,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年目标高0.5个百分点,达“十五”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0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4亿元,增长20.8%,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25.16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9亿元,增长15.6%。全市产业结构比例为25.6:45.0:29.4,呈“二、三、一”结构,达到“十五”预期目标。

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全市上下积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除洋河集团、双沟集团、箭鹿集团3家企业保留部分国有股外,其余企业的国有股已全部退出,全市工商企业民营化率达99%,为全省最高。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1万户,累计达到8.4万户,新增私营企业3300家,累计达到1.4万家。总从业人员达32万人,总注册资金140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收8.27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的44.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上下集中精力狠抓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5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118个,5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10个。全市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竣工项目89个,总投资17.47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工业总量偏小,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市场购买力不强;外向型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出口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金融业存在机构少、授权不足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全市开展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为重点的“四全工程”,实施了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八大创建”工程,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实现农业产值103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8亿元,增长15.4%;牧业产值33亿元,下降5.5%;渔业产值31亿元,增长22.6%。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强。全市重点抓好县乡河道疏浚、灌区改造、连片治理、丘陵区水源建设等工程,投入资金7722万元,完成土方4014万方,投入劳务1113万工日,兴建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3686座,疏浚县乡河道122条,连片治理耕地5.9万亩。农业开发投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9398万元。建成蔬菜等各类特色基地4.5万亩,水稻标准化基地17.4万亩。

粮食总产、单产有所下降。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年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减少17.5万吨;亩产371公斤,比上年减少37公斤。夏粮总体情况较好,总产达108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秋粮受灾较为严重,总产180万吨,比上年减少20.3万吨。其中,水稻总产141.5万吨,比上年减少8.5万吨。其他如玉米、山芋、花生、豆类、油菜等品种总产、单产降幅均在2成以上。

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共16家,实现销售总额32亿元,建立种植业基地119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万亩,带动农户34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市工业用电量15.87亿度,比上年增长26.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全省各省辖市中名列第一。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增速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不仅再创历史新高,而且高出全省平均增速6.1个百分点,在全省各省辖市中名列第一。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增速比轻工业快6.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55.7∶44.3,比上年更趋合理。支柱行业实力继续增强,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玻璃和化工医药完成工业增加值45.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2%,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洋河集团为代表的饮料制造业发展迅速,完成工业增加值10.08亿元,为全市工业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速加快。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有24个企业,比上年净增加6个。全年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31.0%,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产权结构继续优化,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0.10亿元,比上年增长5.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私营工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0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5%,实现销售收入188.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实现出****货值14.3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实现利税总额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利润总额7.07亿元,增长19.6%;企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企业亏损面8.9%,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年末实有亏损企业56个,比上年减少13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0.75亿元,比上年下降29.8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17,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    业投入大幅增加,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全年工业完成投资6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7.90%。工业建设投入加大,使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39个,其中92个通过市级鉴定,40个通过省级鉴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4.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列入统计的6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56种,下降的有13种。具体见下表: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白酒 万千升 16.34 21.7

配混合饲料 吨 90755 19.2

食用植物油 吨 13459 39.9

纱 吨 49374 19.5

丝 吨 2903 3.6

布 万米 1946 26.0

服装 万件 3103 39.1

人造板 万立方米 306.98 35.1

合成氨 吨 233328 148

农用化肥 吨 611841 11.6

其中:氮肥 吨 511678 22.7

磷肥 吨 100163 -23.7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23.52 4.5

塑料制品 吨 13001 52.8

水泥 吨 293683 19.9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137403 4.7倍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在宿迁市范围内登记注册)实现增加值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实现利润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5.5%;全员劳动生产率8.67万元/人,比上年下降6.3%;房屋建筑面积66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及以上项目或单位)167.12亿元,比上年增加57.38亿元,增长52.3%。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24.55亿元,增长40.6 %;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2.56亿元,增长101.0%。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全面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5亿元,增长7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9.86亿元,增长6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3.71亿元,增长39.5%。三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2.1:41.8:56.1,一产、二产投资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4.0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比重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

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2*135MW机组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新增270MW发电生产能力;宿淮高速公路宿迁段建成通车,使全市新增高速公路54公里;建成运河四座大桥(发展大道运河桥、市府东路运河桥、项王路运河桥、开发区大道运河桥),建成京杭运河特大桥等,这些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建成,加强了全市与周边地区交通及经济联系,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形成了市区高等级外环及对外的快速通道。

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2 %,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86.0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3.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3%和78.6%。

五、开发区经济

按照“提升功能、强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全市大力推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三县两区开发区在2005年均被批准为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重点工业园区,全省第一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江苏省骆马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于2005年底揭牌。

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开发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的硬件水平,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年各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4亿元,其中用于道路(含桥梁)建设8.0亿元,电力建设1.7亿元,电信建设0.6亿元,市政建设2.7亿元,标准化厂房建设3.9亿元,其他建设1.5亿元。特别是引湖特大桥、发展大道运河桥、市府东路运河桥、运河项王大桥、开发区大道运河桥的建成通车,把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宿豫工业园区、宿城工业园区及市区之间紧紧连接到一起,显著改善了开发区的整体发展环境。

进区项目数迅速增加,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各开发区共新增项目606个,新增投产企业368家,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项目514个,占总数的84.8%。一批大企业、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项目落户我市各级开发区,明显扩大了开发区的经济规模,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良好,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不断扩大。全市开发区共实现业务总收入86.0亿元,是上年的1.6倍;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3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1.6%;吸收从业人员10.6万人,是上年末从业人员数的2倍;实现进出口总额0.9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4.7%。

六、邮政通信和交通运输业

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货物运输小幅回落。全年货运总量2035万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公路货运总量1607万吨,增长2.9%;水上货运总量300万吨,下降14.3%。全市货运周转量18.82亿公里,比上年下降4.0%。港口货物吞吐量428万吨,比上年下降1.2%。

旅客运输平稳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26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旅客周转量22.56亿人公里.

电信和邮政业务加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51亿元,增长15.1%。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5.0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8.28万户,比上年增长6.4%;移动电话用户68.73万户,比上年增长50.2%。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订销报刊2998万件,比上年增长19.8%;特快专递21万件,比上年增长20.6%。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城镇(含市、县级)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66亿元,比上年增长 16.1%。其中,市的零售额29 亿元,增长 17.0%;县的零售额 37亿元,增长15.4%。农村(县以下)实现零售额 44亿元,比上年增长 13.4%。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餐饮业实现零售 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他行业实现零售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个体实现零售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出口总额1.36亿美元,增长50.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户,全年协议注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0.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完成外经营业额0.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0%;新派出人员3055人次,比上年增长33.0%;全市期末在外人数达5978人。

全市蔬菜等食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煤、电、油、运供求偏紧,汽、柴油价格大幅度攀升。由于粮食价格趋向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1,涨幅比上年分别回落2.9和2.2个百分点。

八、企业景气

企业信心指数高位运行,生产经营有序发展。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前景普遍看好,生产运营状况保持良好态势。年末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八大行业全部运行在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2.17和134.42点,均运行在历史高位。

企业景气指数趋势图

单位:%

九、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完成了中心城市六大片区整合规划、骆马湖涉湖地区总体规划、骆马湖滨水地区景观规划、六塘河景观规划等。目前,市区和各县区控详规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红线”、“绿线”等“六线”管理制度,出台了《宿迁市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八座桥的桥头公园初具规模,市区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顺利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心城市的道路、桥梁、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展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180平方公里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到位的城区规模扩展到2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34万人,市区道路里程达500公里,道路面积达752.2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6.3平方米。

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围绕“精心、精细、精品”目标,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相继实施了单位“四化”达标工程,道路“绿色屏障”工程,“拆墙透绿、拆房建绿”工程,城市亮化提档升级工程等,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实绩(下同)增长38.5%。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亿元,增长37.8%;上划中央收入9亿元,增长36.6%;基金收入3.1亿元,完成预算150.7%,增长47.8%。部门一般预算收入征收情况:国税收入1.8亿元,完成预算138.5%,增长51.8%;地税收入6.5亿元,完成预算112%,增长34.1%;其他财政收入5.5亿元,完成预算107.8%,增长8.8%。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增值税6.26亿元,增长34.1%;消费税2.78亿元,增长61.3%;营业税4.01亿元,增长35.6%;所得税2.50亿元,增长21.9%;契税1.0亿元,增长30.2%;罚没及专项收入2.28亿元,增长55.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企业技改及科技项目费用4698万元,比上年增长46.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金融存贷基本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9.36亿元,比年初增加35.3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55.30亿元,比年初增加26.1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7.26亿元,比年初增加18.85亿元。其中短期109.80亿元,比年初增加6.45亿元,中长期贷款35.46亿元,比年初增加11.8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1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现金支出1127.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8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0%;保险赔付9956万元,比上年增长24.0%。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8项,比上年增长47%;获批科技经费3023万元,比上年增长687%,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专利申报179件,比上年增长126%。新增省、市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4个,充分发挥了科技项目在与经济结合过程中的载体功能。

科普宣传作用充分发挥。以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为契机,全市发放科普宣传资料23万余份,举办科普讲座65场次,大型科普展览32次,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以实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市“六有”工程累计投入3.5亿元。全面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累计建成网络教室754口,多媒体教室735口,教师办公网点1914个,优质教育资料惠及面进一步扩大。“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1.5%,普职教育招生比例为5.2:4.8,被各类高校录取18423人,是历史上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民办教育不断壮大,全年全市引进民间教育投入2.2亿元,本科以上教师778人,学生6742人。

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26个,卫生技术人员8293人。其中医疗机构711个,拥有床位6654张,防治防疫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改变了我市无三级医院的历史。市医疗救护中心业务楼建成投入使用,华东医疗康复中心完成基建工程,市妇幼保健中心病房楼如期竣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8.7%。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全省首家设立洪泽湖洪水调蓄(水源保护)、骆马湖湿地(水源保护)、淮沭新河饮用水源和古黄河四大市级生态保护区,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提高到29.6%。

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十运会”宿迁赛区男排比赛成功承办,广播、电视覆盖率继续提高。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144.42万户,户籍人口524.54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5‰,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长率6.25‰。男女性别比105.70(女=100),比上年下降0.08。城镇人口比重34.4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8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工薪收入4401元,经营净收入1434元,财产性收入187元,转移性收入13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95.5%、66.3%和-20.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39元,比上年增长12.2%。八大类消费呈“六升二降”格局。人均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消费分别为1972元、462元、308元、733元、730元和16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9%、20.5%、36.0%、90.0%、16.9%和45.6%。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34平方米,住房配套率42.5%。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1744元,增长27.8%;家庭经营收入2025元,下降0.8%。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产收入1448元,比上年下降4.5%。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0元,比上年增长21.8%。八大类生活消费中,居住消费品支出、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势强劲,分别比上年增长87.7%、41.5%和25.8%。食品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增势平稳,分别比上年增长12.3%、12.6%和8.9%。衣着消费和其他消费比上年分别下降1.2%和12.2%。

农民生活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其中楼房4平方米,增长22.2%。当年人均新建住房1.2平方米,其中六成以上属于楼房结构。农户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较快。年末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54台,电冰箱20台,空调机2.8台,热水器8.4台,摩托车30.6辆,彩电74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4.8%、33.3%、40%、40%、17.6%和13.8%。

全市列统单位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较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17.42万人,比上年增加8000人。其中在岗职工17.21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847元,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计划生育率93.5%。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4.8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11.5万名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