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宿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44:52 来源:宿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63次

2004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深入推进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全市经济保持良好态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经济增长速度创“十五”以来新高。

一、综 合

全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比目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13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41.7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7.70亿元,增长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74元,比上年增长12.9%。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30.2:40.1:29.7调整为28.7:42.2:29.1,实现“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8589户,新发展私营企业3377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8.7亿元,占GDP的62.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占全部工商税收的43.6%。民营投资、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所占份额继续扩大。全年城乡私营个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2.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0.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个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部零售额的54.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政绩”和“一把手工程”来抓,采取定点招商、协作组招商等有力措施,深入开展“项目开工半年竞赛”、“项目投产达效全年竞赛”及“招商引资百日会战”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86个,其中进园区项目570个。全市竣工投产项目457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竣工项目55个。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各县区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各种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对外通道基本打开,建成区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部分园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园区累计用于建成区基础设施投入27.04亿元,共建设道路498公里,架设电缆20.85万米,安装路灯6654盏,修建下水道453公里,人行道铺砖总面积9.8万平方米,固定电话总容量5.6万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进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目前进园区项目1085个,已投产477个。建区以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其中出口1.30亿美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工业经济规模仍然较小,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的问题仍较突出;财政收支平衡矛盾仍较突出,基层财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尖锐;引发基层矛盾的隐患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业现价产值17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粮食生产得到加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共749.84万亩,比上年增长8.9%;粮食总产305.64万吨,比上年增长73.0%。油料产量15.51万吨,比上年增长29.4%。棉花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95.1%。全年蔬菜瓜果类面积133.31万亩,比上年减少22.37万亩,下降14.4%。花卉面积20万亩,比上年减少4万亩,下降16.7%。全年食用菌面积扩大到2.2亿平方尺,比上年增长29.4%。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新栽成片林8.8万亩,绿化覆盖率26.8%,活立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全年生猪出栏238.96万头,比上年下降8.3%;家禽出栏3297.91万只,比上年增长1.6%;羊出栏113.44万只,比上年下降9.8%。肉类总产量23.63万吨,比上年下降6.0%。水产品养殖面积143.89万亩,比上年增长8.3%;水产品总量20.13万吨,比上年增长32.9%。

农业产业化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龙头企业12户,企业资产总额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利税2.4亿元,创汇5773万美元。省级龙头企业建成种植业基地59.4万亩,水产基地面积4.5万亩,畜牧业基地饲养量229万头(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175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4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7个。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开发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市完成农业开发投资1.43亿元,比上年增长65.9%。其中,土地治理投资0.73亿元,龙头加工项目投资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8%和52.1%。水利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7亿元,同比增长68.2%。疏浚河道89条、沟渠884条,加固堤圩211公里,完成土方7225万方。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0.66万台,比上年增长21.9%;有小型拖拉机17.26万台,比上年增长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上年增速快3.2个百分点。

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非国有工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共完成增加值3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6%。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8.35亿元,增长20.4%。私营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6%,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工业用电实现同步增长。全市工业用电量12.50亿度,比上年增长33.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亏损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实现利税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实现利润5.51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4.5,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有18个企业,比去年净增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78个中类,比上年增加4个。支柱行业实力增强,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和化工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1%,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速16.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30个,其中通过省级鉴定20个,有8个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列入统计的6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49种增长,11种下降。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实现利润1.56亿元,增长15.6%。全员劳动生产率9.2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5.2%,房屋建筑面积56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57亿元,增长34.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1.19亿元,增长29.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73亿元,增长1.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31亿元,增长78.4%。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举全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战略,形成了以“三路五桥”为代表的大规划、大建设局面,城市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4.02亿元,增长61.7%。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设大厦、国税大厦、地税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使用。国电宿迁热电公司完成投资6.07亿元,1号发电机组已经建成。宿淮高速公路宿迁段完成投资3.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5%。京杭运河特大桥完成投资0.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4.8%。宿迁学院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4%。通湖大道、开发区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建成通车,市府新区、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生态农业示范区、宿城新区和宿豫新区路网快速延伸,中心城市新建成通车里程196.9公里,拉开了大城区的框架。

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0亿元,比上年下降50.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8.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其中工业投资28.01亿元,增长67.8%,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1.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部分行业投资比重较大,其中能源工业投资7.54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2.61亿元,分别占工业投资的26.9%和45.0%。第三产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5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五、邮政通信和交通运输业

邮政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市实现邮电通信业增加值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邮政新型业务不断拓展,公用通信网络进一步优化。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 140.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6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3.1万户,比年初净增17.6万户。其中市话净增5.5万户,农话净增 12.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7.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5.9万户,增长 13.6 %。

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911万吨,比上年增长1.9%。由于受柴油、汽油涨价影响,全市货运周转量19.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9%。完成公路客运量2558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22.0亿人公里,比上年均增长7.0%。

六、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需求逐步趋旺,市场销售稳步增长。随着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的社会购买力逐步增强,促进了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市大规模推进市场建设,市场设施日趋完善,市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加之市场供应充足,有力地拉动了居民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比上年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销售趋于平衡。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市的零售额22.95亿元,增长14.9%;县的零售额30.10亿元,增长13.3%;县以下零售额34.57亿元,增长13.3%。城镇市场发展虽仍快于农村市场,但差距已不明显。餐饮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比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速高7.2个百分点,在商贸流通领域继续保持“领跑”的地位。

利用外资明显增长。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个,协议注册外资9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新批项目中大项目多。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占新批合同外资项目数的55.1%。投资方的国别(地区)仍以港台为主,占新批项目数的55.2 %。利用外资项目类型以独资为主,占新批项目数的60.5%。市经济开发区利用外资载体功能逐渐显现,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个,合同利用外资2542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8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7.0%。

对外贸易稳步推进。全年新批18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01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自营出口9009万美元,增长42.8%。全市对外贸易以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占47.9%,三资企业出口占32.1%。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排名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原料及制品、玻璃及制品、木材及制品、蚕丝和工具。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偏低。全市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16.5%,比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差44个分点。外贸市场呈多元化格局,产品累计出口到80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韩国、沙特、香港为出口前五位国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全市强化境外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建立了6家外派劳务培训基地。随着泗绢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创办了贸易公司和市国际公司在韩国成立分公司,市外贸公司在比利时也成立了分公司。“走出去”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外派劳务2100人,比上年增长68.0%。

市场物价总水平趋向上涨。全年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煤、电、油、运供求偏紧,但总体上呈现结构性、恢复性上涨特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4.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3,涨幅比上年分别提高2.5和1.8个百分点,是建市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

七、企业景气

企业生产经营日益活跃,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上升。在宏观经济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全市企业克服困难,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持续攀升。同时企业家信心不断增强,信心指数不断上升。年末全市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133.32和132.47,均为历史较好水平。企业景气中生产、盈亏、流动资金、劳动力需求等各要素景气指数均保持上升或持平态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划体系趋向完善。全市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红线”、“绿线”制度,完善出台了《宿迁市中心城市规划八大刚性管理规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市区完成了市经济开发区大环境规划、市骆马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产业带规划、11平方公里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经济开发区北区控详规修编等规划编制,完成了“两河四岸一环一湖”、红黄蓝主题公园、霸王举鼎商业中心区等城市设计,有效增强了对中心城市重要地段和节点空间形态建设的指导。市区和各县城区控详规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按照“六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引湖纳山”战略,中心城市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区划调整后市区控制面积达2108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随着新外环线建设加速推进,“二环”围合面积达22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全面实施中心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绿化工程,构筑了市域规划控制区53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地系统框架,新建了运河风光带等一批绿地。市区绿化覆盖率38.5%,绿地率34.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59平方米。

城市管理工作出现新局面。通过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市容市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6.3万余起,清除乱贴乱画28000余处。大力实施城市亮化“提档升级”工程,对市区20多条主次干道实施亮化工程,新装各种亮化灯饰5000余盏,楚街、洪泽湖路、市府东路等重点路段实施动态亮化,全市亮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年财政总支出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00亿元,增长20.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金融存贷持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58亿元,比年初增加34.01亿元,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29.18亿元,比年初增加23.84亿元,增长22.6%,占新增存款总额的70.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1.80亿元,比年初增加21.07亿元,增长17.1%。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4.48亿元和7.46亿元。

现金收支增长迅速。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4.8%;现金支出8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增加到8家,共实现保费收入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保险赔付8029万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项目稳步增长。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7项,其中获国家级项目13项。首次获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个。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实施单位,1家企业被列为省重点领域企业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实施单位。

科技成果丰硕。全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4项。其中省级21项,市级63项。实施市级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5家,获批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2个。全市申报专利67件,授权60件。全市完成技术贸易额近1.70亿元。

科技服务深入广泛。全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科技活动周暨第十六届科普宣传周、第四届“科技下乡万里行”和“6·29”科普日等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挂图3000张,注册登记科普志愿者1080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844所,在校生112.9万人。创建四星级高中4所,三星级高中6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4所,省合格职教中心1所,省级示范初中42所,省级实验小学17所,省级示范幼儿园8所。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0.1%、92.1%和98.8%。高考本科上线5906人,各类普通高校录取16767人,比上年净增1377人,为全市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教干公推直选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在全市教育系统公开选拔了一批校干,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1470人,30多所学校实行按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薪的分配制度。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宿迁学院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总投资6.5亿元的二期工程顺利实施,年末在校生近万人。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年新增民资教育投入2.3亿元,累计达12亿元。新创建民办学校17所。年末民办教育机构共976所,在校生24.6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2.0%。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共投入4000万元,“三新一亮”工程投入2555万元。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更新课桌椅75.7万张、讲台1.4万张,安装照明设备教室1.4万间。建成宿迁教育信息网、宿迁教育科研网、宿迁职业教育网等重要网站,新建多媒体教室192个、网络教室402个、教师办公网点1014个。

十一、文化、体育、卫生和环保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各地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批功能齐备的文化艺术场馆建设正紧张有序进行。全年完成在省市上演、参赛的戏剧小品100多篇、歌曲创作200多首、音乐剧1部、书画作品3000多幅、戏剧文学作品5部,荣获“茉莉花杯”等大赛奖项13个。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为群众表演传统歌舞、小品等节目,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二期维修工程,修缮了极乐律院藏经楼,重建了“南大寺”等,加强了对三庄汉墓的重点保护和规划。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全市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61个,提前一年完成体育事业发展的“十五”规划目标。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733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307个。体育占地面积442万平方米,人均0.85平方米。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在省级年度比赛中荣获金牌14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金牌3枚,在国际级大赛中荣获金牌3枚、铜牌1枚。其中我市残疾运动员胡道亮勇夺雅典残奥会一金一铜奖牌。体育产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市积极放宽体育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经营领域。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26个,床位6853张,卫生技术人员8192人。其中医疗机构711个,拥有床位6634张;防治防疫机构11个,床位213张;妇幼保健机构4个。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卫生院建设普遍得到加强,血液采供中心在泗洪、泗阳、沭阳建立了分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推开。农村改水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建农村水厂41座,管网延伸129处,新增受益人口61.3万人,覆盖6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环境噪音达标区4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媒体公示工作,全省首家设立洪泽湖洪水调蓄(水源保护)、骆马湖湿地(水源保护)、淮沭新河饮用水源和古黄河4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洪泽湖水质逐步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143.88万户,户籍人口521.39 万人,比年初增加4.1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62‰,死亡率4.24‰,人口自然增长率4.38‰。男女性别比105.78(女=100),比上年提高0.56。城镇人口比重30.05%。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工薪收入3999元、经营净收入734元、财产性收入113元、转移性收入1741元,分别增长9.4%、22.8%、62.6%和16.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04元,比上年增长10.8%。八大类消费呈“五升三降”格局。人均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消费分别为1863元、275元、386元、625元和53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1%、16.2%、20.4%、13.5%和45.8%。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19平方米,住房配套率46.5%。

农民收入走出连续五年徘徊局面,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76元,比上年增长12.0%。因农产品产量增长和价格上涨,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64元,比上年增长7.0%。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一免三补”使农民人均增收76元。农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4元,同比增长9.5%。八大类消费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外,其余七类(食品、衣着、居住、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均增长10%左右。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每百户拥有洗衣机47台,比上年增长17.7%;电冰箱15台,比上年增长2.0%;摩托车26辆,比上年增长24.1%;电话机74部,比上年增长10.3%;移动电话40部,比上年增长69.7%;彩色电视机65台,比上年增长15.2%。

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人数有所减少,但职工收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16.6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6.1万人,比上年减少1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339元,比上年增长11.8%。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发展。全市大力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工程,全年培训“两后”生、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13.8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7.3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4.6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