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的机遇,大力发扬“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的宿迁精神,全面实施“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五大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稳步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上年增速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4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92.14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69.41亿元,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23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34.6:37.3:28.1,二产比重超一产,实现了产业顺序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投资、消费、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18.9%、11.2%和59.2%。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6270户,私营企业2351家。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全部工商税收的40.9%,比重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扩张市域经济总量、培植新的发展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万人招商、百日竞赛”活动,举办了农业招商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并到上海、东莞等地举办招商会5次。全市共引进项目5137个,实际引资总额54.2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引进资金29.87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微观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发展层次偏低,工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调控宏观经济力度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差距继续扩大;失业、退休人员进一步增多,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和优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14.39万亩,比上年减少7.11万亩,下降1.0%。棉花种植面积20.0万亩,比上年减少15.72万亩,下降44.0%。油料、蔬菜、花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油料种植面积93.26万亩,比上年增加7.95万亩,增长9.3%。蔬菜(不含瓜果类)、花卉种植面积分别为116.53万亩和18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3.6%和50.0%。
林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市继续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沿公路、河渠两侧向外延伸建设高标准杨树林带,积极发展成片林和农田林网,林业生产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年新植杨树3159万株,新建林网61万亩,新建成片林20万亩。
牧渔业生产结构趋向优化。全市家禽出栏3147万只,羊出栏110.9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3.1%和7.9%。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20万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稻田养殖面积51万亩,比上年增加8.8万亩,增长20.6%;螃蟹产量达到2.3万吨,比上年增长18.2%。
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7325万元,建成建筑物2194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2002年末,全市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通过论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4个。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双百”工程成效明显。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08万亩,比上年增加约70万亩;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02.6万人,其中外输60.8万人。“三资”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投资30万元以上的农业开发项目356个,实现销售收入16.20亿元,实现利润0.98亿元,实现出****货额0.77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33万人。农村非农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63.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比轻工业增速快6.8个百分点。非国有控股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共完成增加值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集体工业增加值增长14.2%,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22.4%。工业用电量实现快速增长。全市工业用电量7.84亿度,比上年增长25.3%。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和上年产量相比,配混合饲料增长20.7%,食用植物油增长80.5%,白酒增长2.3%,纱增长23.4%,丝增长37.2%,布增长24.3%,服装增长11.4%,合成氨增长16.1%,农用化肥增长7.8%,塑料制品增长45.8%,水泥增长25.8%,人造板增长30.8%,互感器增长5.7%。
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全市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90个,其中16个通过省级鉴定。江苏箭鹿集团开发新产品17个,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4个,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市经济开发区全年进区项目数量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四县一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均已快速启动。
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洋河”、“双沟”、“箭鹿”等大型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泗绢”、“分金亭”彻底退出了国有资产领域。全市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超过90%。
受新资质就位及企业改制影响,全市列统建筑业企业数比上年有所减少。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7亿元,比上年下降7.6%;实现利润0.5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员劳动生产率4.9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3%。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089个,比上年减少34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7%;房屋竣工面积18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全市建筑业企业中,二级资质企业改制率达到80%以上,三级资质企业改制率达到90%以上。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城乡私营个体及个人投资实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5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倍;交通投入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徐宿淮高速公路宿迁段完成投资4.95亿元,宿沭一级公路完成投资2.5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再创新高。全市有房地产开发工作量的企业达36家,比上年净增10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商品房施工面积105.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5%;各类商品房竣工面积72.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倍。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商品房销售面积56.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倍。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市实现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9.9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159万吨,货运周转量22.09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9.7%和8.2%;公路完成客运量2536万人,旅客周转量20.80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5.4%和15.0%。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市实现邮电通信业增加值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邮政新型业务不断拓展。全市函件广告收入增长30.8%,邮政物流收入增长64.1%。公用通信网络进一步优化。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3.3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0.1万户,比年初净增14.3万户。其中市话净增2.2万户,农话净增12.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1.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万户,比上年增加14.5万户,增长78.4%。
六、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城镇(含市、县级)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市的零售额15.41亿元,增长12.7%;县的零售额30.70亿元,增长13.0%;农村(县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3亿元,增长8.8%。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1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7%。其中出口5444万美元,增长59.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个,协议利用外资424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新口径)2327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97万美元;外经完成营业额8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倍。年末在外从业人员1368人,比上年增长54.6%。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水平继续走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8.6。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97.5,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3.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7.6。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的类别有:食品类上升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3%,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6%,居住类上升0.3%。价格比上年下降的类别有:衣着类下降1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4.2%,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7.4%。
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市规划的修改编制力度,全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等顺利完成,市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90%。中心城市总规划区面积2100平方公里,采用“一城三星”(“一城”指一个主城区,“三星”指晓店镇、皂河镇和洋河镇)城镇空间布局方案。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市按照“四区联动”的总体格局,大力实施“引湖纳山”战略,积极启动“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工程,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近28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0.5平方米,人均干道面积13.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
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积极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对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管理做到一级管理、一个队伍执法。建立了城管110通讯和机动大队交通快速反应系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34.0%。全年财政支出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2.71亿元,增长14.2%;教育事业费支出6.17亿元,增长20.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730万元,增长75.3%。工资及社保支出的快速增长,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存贷持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0.59亿元,比年初增加24.38亿元,增长23.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7.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88亿元,增长20.6%,占新增存款总额的61.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5.5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2亿元,增长13.4%。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54亿元和1.67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年初减少9744万元。
现金收支增长迅速。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7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现金支出47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天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公司进驻我市,保险公司增加到5个。全市保费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保险赔付0.60亿元,比上年增长36.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继续壮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7万人,比上年增长5.5%。
科技创新活动成绩显著。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工业项目20项。科技成果鉴定78项,申报专利102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1项。全年实施火炬计划10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个,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造5家。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91亿元,实现技术贸易9560万元。全年获得省以上无偿资助资金436万元,获科技贷款计划指标2.8亿元。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70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专3所,成人中专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高中46所,职业高中14所,初中160所,小学1176所,幼儿园1064所。全市在校生112.79万人,教职工4.5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93万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5.00%、88.14%和56.76%。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入学率96.0%,高中阶段入学率65.0%。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60多万人次。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有民营学校120所,在校学生共7.16万人。高等教育实现突破。省教育厅组织省属8所高校援建宿迁学院,首届招收本科生1000人,在校专科生共7354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基本消除,撤并中、小学431所,改、扩建199所。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体育、卫生和环保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举办了中国(宿迁)首届江苏名酒节广场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18次,参加省级以上大型群文活动获奖60多项;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泗阳县三庄汉墓进行了保护性挖掘;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初见成效。先后举办“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国-丹麦国家队男子排球比赛等10多次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组队参加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田径、足球、摔跤、拳击、武术等9项比赛,共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6枚。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深入。全年组织开展群众体育竞赛95次,举办各种展示活动40余次。
卫生事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年末共有乡以上卫生机构595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11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民营医院148个。个体诊所、卫生保健所等323个,村卫生室2042个。全市乡镇卫生院均已改制到位。区人民医院、区皮防所、泗阳中医院、泗阳第三人民医院、沭阳中医院、泗洪人民医院也先后完成了改制。农村改水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建水厂17座,新增受益人口26.3万人。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6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4个,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339平方公里,其中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全省第一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降尘年月均值均未超过推荐标准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洪泽湖水质逐步改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展。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13.0万人,比年初增加2.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到9.2‰,计划生育率达88.2%。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1元,比上年增长7.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4元,比上年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长6.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6元,比上年增长2.5%。以移动电话、家用电脑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信息类和享受型耐用品快速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58部,家用电脑9台,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28.6%;农村居民家庭百户拥有移动电话8部,固定电话51部,分别比上年增长60.0%和38.0%。
由于改制,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全市城镇从业人员17.3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6.53万人,比上年分别减少1.29万人和1.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发展。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7.5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5.3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4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9.7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按标准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推进,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