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38:10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042次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着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8.6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增加值704.7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476.6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8:58.0:34.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56元,增长13.5%。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26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1.08亿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3.2% 、20.6%和35.8%。财政总支出183.36亿元,增长21.1%。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0.95亿元,增长18.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46.7%、33.1%和25.6%。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8%,涨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6个、1.7个和1.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6升2降,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分别比上年增长10.7%、4.9%、2.6%、1.6%、1.2%和0.6%,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2%和0.3%。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3.8万人次,城镇净增就业人员5.3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增大,部分工业企业运营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中心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品位和形象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改善民生面临新的问题,城乡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困难群体生活有待改善。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300.62万吨,比上年增长10.5%;棉花总产量2.12万吨,增长29.3%;油料总产量11.94万吨,增长18.3%。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60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71个,特色高效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到147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18.42万千瓦,增长5.9%。新增3家省级、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重点龙头企业销售、利税增长18%。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24万公顷,增长10.3%。农田林网四旁植树130.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1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1.92万吨,增长7.8%;禽蛋总产量8.8万吨,增长4.8%;牛奶总产量2.86万吨,增长5.9%。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38万公顷,水产品产量29.18万吨,增长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470座,疏浚农村河道3700万方土。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康居示范村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20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49.82亿元,增长31.3%。其中,轻工业828.91亿元,增长18.4%,重工业2120.91亿元,增长37.1%。其中,国有企业114.64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151.73亿元,增长12.4%;股份合作企业33.52亿元,增长23.1%;股份制企业1610.43亿元,增长31.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818.64亿元,增长4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0.83亿元,增长25.1%。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478.74亿元,增长41.8%。

工业运行质态平稳。全市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72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794.88亿元,增长29.6%;利税总额287.5亿元,增长47.8%;利润总额152.01亿元,增长40.2%。全市亏损企业265家,比上年增长18.8%;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35亿元,增长46.4%。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大支柱产业产值1879.96亿元,销售收入1770.95亿元,利税198.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7%、29.8%和50.8%。其中,机电产业产值804.57亿元,增长24.3%;化工产业产值492.67亿元,增长25%;医药产业产值226.5亿元,增长25.6%;船舶产业产值356.22亿元,增长83.2%。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4.07亿元,增长20.2%;竣工产值772.8亿元,增长10.5%;工程结算收入606.44亿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8.4万元/人,增长19.9%。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53万平方米,增长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12万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7.66亿元,增长25.9%。第一、二、三产业投资16.54亿元、505.96亿元和378.02亿元,分别增长44.6%、24.6%和31.9%。民间投资668.9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3%。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1.78亿元,增长21.4%;商品房施工面积1095.82万平方米,增长48.8%;商品房竣工面积315.55万平方米,增长77.6%;商品房销售面积302.87万平方米,下降3.6%;商品房销售额111.87亿元,增长11.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25亿元,增长34.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28.03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2.45亿元,下降9.4%。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零售额282.07亿元,增长24.4%;农村市场零售额113.66亿元,增长20.4%。

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43.9%、25.9%和21.4%。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0985元,增长21.8,其中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分别增长54.8%、37.7%和37.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075元,增长13.8%,其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娱乐类分别增长49.3%、22.6%和1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3.42亿美元,增长60.3%。其中,出口总额48.87亿美元,增长65.3%;进口总额14.55亿美元,增长45.6%。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8.6亿美元和23.1亿美元,分别增长74.6%和36.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8.5%和47.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5亿美元,增长10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5%。对欧盟、美国、东盟、拉美的出口分别为13亿美元、5.1亿美元、5.8亿美元和3亿美元,分别增长82.2%、41.4%、110%和89.1%;从韩国、欧盟和日本进口分别为3.3亿美元、2.7亿美元和2.2亿美元,分别增长17.0%、49%和35.3%。

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利用外资再上升新台阶,全市新批协议注册外资1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19.9%。新签劳务承包合同额3.62亿美元,增长37%;完成外经实际营业额4.14亿美元,增长38.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6775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478138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4%和12.1%。公路货运量2937万吨,水路货运量6388万吨,分别增长15.9%和30.1%。公路货运周转量271197万吨公里,下降9.3%。水路货运周转量1133206万吨公里,增长30.1%。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7208万吨,增长2.3%,其中外贸吞吐量304万吨,下降23.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3.83万辆,增长17.2%;私人汽车保有量8.91万辆,增长24%;私人轿车保有量4.96万辆,增长34.7%。

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收入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43亿元,下降5.4%,电信业务收入25.54亿元,增长15.1%。宽带网用户27.02万户,增长38.8%;固定电话用户170.89万户,下降5.5%;移动电话用户234.24万户,增长16.9%。

旅游业发展取得进一步突破。年末全市旅行社87家,导游67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34.2%。星级饭店25家,拥有房间2469间,拥有床位4289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92.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82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2.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6.01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102万美元,分别增长42.6%和38.9%。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运行总体较为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02.12亿元,比年初增加275.1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4.87亿元,增加185.07亿元;企业存款366.92亿元,增加54.1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54.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74.44亿元,增加81.17亿元;中长期贷款244.94亿元,增加44.54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23.95亿元,下降15%。

保险事业发展稳步。年末全市保险公司35家,当年新增13家。保险业务收入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36亿元,下降5.6%;人寿保险收入32.88亿元,增长50%。保险业务支出13.01亿元,增长47%。其中,财产保险支出4.48亿元,增长31%;人寿保险支出8.53亿元,增长57%。

证券市场高位回落。全年累计投资者总数165594户,比上年增加6.3%。实现证券交易总额1935.71亿元,下降12.3%。客户保证金余额10.79亿元,下降33.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全市共有普通小学216所,在校学生23.52万人,下降6.3%;初级中学175所,在校学生17.62万人,下降8.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在校学生4.54万人,下降13.4%;高级中学52所,在校学生10.85万人,下降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7%;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3.98万人,增长12.3%。

科技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37项,国家星火计划19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6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3项。签定技术合同62个,增长138%;技术市场成交额8002万元,增长20.1%。全年专利申请量4677件,增长45.3%。授权专利数1522件,增长5.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0.73亿元,增长46.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22亿元,增长52%;医药制造业212.33亿元,增长26.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75.62亿元,增长67.3%,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36.73亿元,增长26.6%,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290.64亿元,增长14.9%,新材料制造业235.08亿元,增长25.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新建市民文化广场10个,梅纪馆改造、学政院修缮工程建成开放。全市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家,文化馆7家,公共图书馆6家,博物馆8家。首届梅兰芳艺术节成功举办,传统木船制造技术等4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113.31万户,增长11.9%。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卫生服务站415个,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1.5%。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616家,其中医院、卫生院172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691人,其中医师7730人,注册护士5087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280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8.7%。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计划生育达标率99.7%。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利完成奥运火炬泰州境内传递,成功举办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2008年,泰州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奖牌39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9枚、铜牌8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171.47万户,户籍总人口为500.89万人。其中,男性254.96万人,女性245.93万人。人口出生率7.79‰,全年净增人口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年末常住人口463.59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市城镇人口比重49.1%。

居民生活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8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7338元,增长13.4%。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13.6%。恩格尔系数39.4%,下降1.1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737元,增长2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5.5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障水平提高。全市城镇参加失业、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40万人、58.07万人、90.7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7%和7.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97.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2万人。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64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31万人,分别增长12.8%和4.5%。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8400户,救助城区特困家庭1209户。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0.84万人,增长11.1%;累计发放低保金额1.04亿元,增长81.7%。

民主法制加强。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创建成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首次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8.6%。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6%,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9%。

十二、资源与环境

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001个,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3.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14.5%。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147.25平方公里,增长43%。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5个,面积137.77平方公里,增长53.1%。建成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6个、生态村10个。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01.4万平方米。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87.1分,比上年提高4.5分。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提高,全市年平均气温15.7~16.5℃,年降水量801~1088.1毫米,年日照1721.2~2024.4小时,全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