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37:18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75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翻番小康”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格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时进度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00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1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85.60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1.80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58.4:3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91元,增长16.3%。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15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47亿元,增长31.1%,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3.6% 、31.1%和43.2%。财政总支出109.96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6.08亿元,增长22.0%。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科学技术、农林水利、文体广播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49.2%、33.6%、和30.8%。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1.3%,物价上涨1.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5升3降,居住类、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升3.2%、2.7%、1.3%、1.0%和0.7%,交通及通讯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比上年下降1.7%、1.5%和0.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培训城镇职工5.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7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7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新转移农村劳动力7.83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还不够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仍较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282.25万吨,棉花总产2.0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6%、23.1%;油料总产13.76万吨,同比下降9.4%。特色高效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到85万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0个,新增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18个。新建“三资”农业项目950个,实际利用“三资”33.6亿元。60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增长20.5%,利税增长19.6%。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市造林面积12.63万亩,同比增长27.3%,其中成片造林8.7万亩。新建农田林网54万亩,四旁植树6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9.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4.88万吨,增长1.6%;禽蛋总产量10.85万吨,下降9.7%;牛奶总产量2.19万吨,增长5.9%。全市水产养殖面积7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03万吨,增长4.7%。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3.42万千瓦,增长3.1%。大中型拖拉机3254台,增长12.6%;小型拖拉机29911台,增长1.0%;各类联合收割机5653台,增长12.0%;水稻插秧机1480台,增长50.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33万千瓦,增长0.4%。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增长4.1%。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水利建设累计投资44163万元,增长16.0%。其中,重点工程投资7826万元,农村水利投资15224万元。新开、疏浚大、中河沟累计973.42公里,增长48.0%。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9.6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9.64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工业增加值501.3亿元,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1.34亿元,增长21.6%。其中,国有企业26.09亿元,增长23.7%;集体企业43.83亿元,增长14.2%;股份合作企业8.70亿元,增长18.3%;股份制企业262.26亿元,增长19.2%;外商和港澳台企业72.02亿元,增长33.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5.45亿元,增长28.2%。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68.31亿元,增长27.4%,轻重工业比例为39.2∶60.8;私营工业增加值113.21亿元,增长24.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7%,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228.86亿元,同比增长33.9%。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全市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69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58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利税总额139.43亿元,增长31.0%,其中利润总额73.15亿元,增长38.4%。亏损企业数162个,同比减少55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61亿元,同比下降41.0%;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四大支柱产业和30强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大支柱产业产值976.46亿元,销售收入939.43亿元,利税88.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34.4%和26.8%。其中,机电行业产值460.87亿元,增长34.2%;化工行业产值290.05亿元,增长48.3%;医药行业产值150.07亿元,增长11.7%;造船行业产值75.48亿元,增长56.3%。以扬子江、陵光为代表的30强工业总产值604.20亿元,销售收入596.61亿元,利税68.06亿元,分别增长28.0%、27.1%和21.9%。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1.3%,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20.6%,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增长31.3%,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2.3%,新材料制造业增长37.4%;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9%、4.2%、2.7%、39.0%和2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7.8%。

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84.30亿元,增长11.0%。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601.97亿元,增长14.6%。全市承建规模工程1178项,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特大型工程39项。承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9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6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3.8%和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2.56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4.15亿元,增长29.8%;第一、二、三产业投资8.88亿元、306.66亿元和217.02亿元,分别增长27.5%、41.5%和21.0%。房地产开发投资63.08亿元,增长32.5%。民间投资379.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1.4%,其中私营个体投资138.2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29.73万平方米,增长34.8%;商品房竣工面积191.16万平方米,增长37.7%;商品房销售面积263.7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6.25亿元;空置商品房面积34.33万平方米,下降5.7%。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中心城市建设重大工程进展顺利。市区东大门改造基本完成,青年路改造一期、扬子江路二期工程完成,乔园修复扩建、坡子街改造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竣工,凤城河二期、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实施顺利,城市河道、小区环境整治项目相继完工。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各辖市城区及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4个辖市城区建设完成投资110亿元。省、市示范小城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编制完成120个村庄建设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姜高公路改造、盐兴邮公路兴化段建成通车。泰东河二期工程全部完工。500千伏江都——泰兴变线路和220千伏兴化唐子变、靖江园区变、姜堰王石变工程建成投运。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新突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8.82平方米,比2002年创建之初增加5.96平方米;绿地率达35.44%,比创建之初提高6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达40.71%,比创建之初提高8个百分点。11月,省政府发文正式命名泰州为江苏省园林城市。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4855万人,旅客周转量362491万人公里,分别增长4.0%、5.0%。公路货运量2221万吨,水路货运量3597万吨,分别增长4.6%和4.9%。公路货运周转量199472万吨公里,水路货运周转量47400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7%和6.5%。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899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488万吨,分别增长15.8%和51.6%。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9.75万辆,增长18.3%,其中本年新增1.49万辆,增长21.0%;私人汽车保有量5.5万辆,增长27.0%,其中轿车2.53万辆,增长47.1%。

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收入22.36亿元,增长15.3%。互联网宽带用户12.96万户,增长36.4%;固定电话用户178.16万户,增长3.3%;移动电话用户149.47万户,增长26.4%。

旅游业发展取得进一步突破。全年新评星级饭店4家,新批国内旅行社18家,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3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70.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39亿元,分别增长16.2 %、23.1%。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661万美元,分别增长19.1%和26.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3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9.13亿元,增长26.8%;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29.74亿元,增长14.4%;其他行业零售额2.46亿元,增长13.7%。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零售额189.86亿元,增长17.6%;农村市场零售额81.47亿元,增长12.6%。

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80.1%、40.3%和17.5%。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分别增长28.5%、26.9%。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分别增长31.6%、29.4%和15.8%。

七、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及交通外贸等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新增私营企业4631家、个体工商户3.42万户,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38.34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67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6.3%,总产值1033.18亿元,增长32.3%。民营经济增加值501.89亿元,税收收入65.18亿元,分别增长15.4%和27.7%,占全市GDP和税收的比重分别达50.1%和63.0%。

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新签外资协议项目268个,增长5.9%;注册协议外资12.09亿美元,增长66.4%;实际利用外资7.66亿美元,增长63.8%。外资投向仍呈沿江集聚之势,2006年沿江地区协议外资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81.3%,同比均上升2个百分点。全市外贸、外经保持快速增长,自营出口额22.04亿美元,增长64.3%;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2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8亿美元,分别增长31.4%和44.1%。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信贷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66.80亿元,比年初增加130.39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953.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9.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599.77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94.45亿元,比年初增加58.84亿元。各项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552.73亿元,比年初增加98.77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45.54亿元,比年初增加98.56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340.44亿元,比年初增加35.6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40.10亿元,比年初增加53.49亿元。

保险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2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19家。保费收入27.50亿元,增长17.0%。其中,财产保费收入5.10亿元,增长32.0%;人身保费收入22.40亿元,增长14.0%。赔款支出金额6.30亿元,增长60.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60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2.70亿元。

证券市场交投行情火暴。全市证券开户数 9.59万户,比去年增加3000余户; 股票成交金额412.14亿元,同比增长396.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水平。全市共有小学391所,在校学生27.08万人,下降6.8%;初级中学150所,在校学生19.96万人,下降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共有高级中学37所,在校学生11.18万人,增长6.3%;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5.80万人,增长1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2.56万人,增长27.7%。

科技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43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28项;省级以上星火计划24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12项。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1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67人。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持的评选中,我市企业获创新奖12个、奉献奖7个、促进奖1个。全市专利申请量2434件,同比增长47.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85件,授权专利数677件,取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2006年,我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徐文藻山水画作品《山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黄河壶口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淮剧《信访局长》、《沈正彬》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等28个奖项;小品《祝你健康》、《橱窗风波》、《二传手》在江苏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中分别获得剧目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年共组织送戏下乡350多场,送电影下乡1760多场,送书下乡 3万多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斐然, “溱潼会船节”被评为全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与云南泼水节等齐名。

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城乡综合入户率68.9%,增长8.4个百分点,期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86.77万户,增长13.9%。全年新开有线电视光节点、光工作站128个,总数达601个,其中双向光节点238个。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新增广电宽带集团用户50个点。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2%,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59亿元,参保人数316.27万人。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4个,覆盖近100万人口。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82.2%,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293人,其中医生7702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1593张。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计划生育达标率98.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917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新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面积7万多平方米。62.8%的行政村建成公共体育设施,其中靖江、泰兴两市已率先100%实现村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目标。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2%,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06年,泰州健儿在国际和全国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51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17枚、铜牌12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3.60万人,增长3.1‰。其中,市区64.26万人,增长13.9‰。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6.1%,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4.45万人,出生率为8.84‰;死亡人口3.54万人,死亡率为7.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年末常住人口为463.45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出生率为9.13‰,死亡率为7.94‰。

居民生活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2元,增长14.0%;人均消费性支出8184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5695元,增长11.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6元,增长19.1%。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2.9%。恩格尔系数为39.8%,下降3.6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281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2.0平方米。

保障水平提高。全市参加失业、养老、医疗保险职工人数分别达36.80万人、45.79万人、54.22万人,分别增长10.0%、9.1%和18.2%。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7961张,收养6612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6个。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8400户,救助城区特困家庭1026户。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共保障2.09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额1952.9万元。农村低保惠及6.17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额2210.3万元。

民主法制加强。2006年,泰州市被省批准为“社会治安安全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海陵区、高港区被省批准为“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3.0%,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8.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0%。

十二、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顺利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所辖四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4.28,其中兴化、姜堰两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辖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1.6亿元,关闭污染严重企业421家,建成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2个、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45所。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单位GDP排污强度(COD)从上年的62.56下降到56,全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达85.9分,比上年提高了3.6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不断改善,优于Ⅲ类水断面从上年的64.5%上升至66.0%,集中式引用水水源的水质达标率99.8%;农村引用水源的数量从268个下降到214个,水质达标率从69%提高到91%。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提高,全市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982.0毫米,年日照2057.6小时,全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86%。声环境质量保护稳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82.95分。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