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36:44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09次

泰州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2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翻番小康”目标,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完成。2005年度,泰州市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居第74位。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为建市以来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79.8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0亿元,增长13.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第二产业为67.8%,第三产业为28.5%,第二产业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0:58.5:3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417元,增长15.6%。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3.9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1亿元,增长34.3%。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6.7%、21.3%和62.2%。财政总支出82.26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2.37亿元,增长26.0%。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三农”、社会保障、抚恤和社会救助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39.8%、45.5%和50.9%。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1.6%,物价上涨1.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3升5降。食品类、居住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升4.9%、2.9%和1.9%,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7%、3.0%、0.2%、3.1%和0.5%。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回落0.4个百分点。培训农村劳动力3.3万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7.5万人。培训城镇职工5.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逐步显现;劳动就业供求压力仍未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67.2万吨,同比增长3.5%;棉花产量1.7万吨,同比下降30.6%;油料总产量15.2万吨,同比下降4.6%。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造林面积10.40万亩,森林覆盖率8.5%;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4.5万吨,增长2.7%;禽蛋总产量12.0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总产量2.1万吨,增长12.1%;水产品总产量21.0万吨,增长4.1%。

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建畜禽养殖小区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0个,新增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51个。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5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57亿元,增长19.0%,利税4.63亿元,增长16.3%。

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7.02万千瓦,增长1.4%。大中型拖拉机2891台,小型拖拉机29630台。推广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600台(套),各类联合收割机504台,增长14.2%。水稻插秧机984台,增长29.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18万千瓦,增长1.8%。农村用电量37.81亿千瓦时,增长16.4%。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实现水利建设投资14780万元,完成各类土方3227万方,新开、疏浚大、中河沟219条648.8公里1388.2万方,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1640座,建设衬砌渠道96.3公里,维修、改建圩口闸100座,新建、改建机电排灌站75座,加高加固圩堤282公里220.3万方,建立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2万亩,治理平原区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04.6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3.39亿元,增长23.5%。其中,国有企业19.32亿元,增长25.4%;集体企业45.13亿元,增长14.4%;股份合作企业6.87亿元,增长31.0%;股份制企业181.84亿元,增长25.3%;外商和港澳台企业52.21亿元,增长2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8.02亿元,增长34.5%。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9.91亿元,增速达28.2%,比轻工业快9.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44.4∶55.6;私营工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增长29.1%,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4%提升到25.2%,贡献率达25.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170.0亿元,同比增长40.4%。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实现利税总额107.8亿元,增长28.2%,其中利润总额54.8亿元,增长32.3%。亏损企业数171个,同比减少168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亿元,同比下降23.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4.1,比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行业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47.50亿元,为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2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31.01亿元,增长33.1%;医药制造业产值129.94亿元,增长21.5%;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26.66亿元,增长3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103.03亿元,增长31.2%;纺织业产值101.56亿元,增长27.9%;金属制品业产值88.31亿元,增长37.1%。

工业技改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2219个,计划总投资390.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267.8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额208.00亿元,同比增长35.0%。在2004年实现两年倍增计划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投入总量两年翻番。当年实施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首次突破200个,达到2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6个,已竣工项目102个,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已竣工项目15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73.6%,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21.5%,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增长55.8%,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8.4%,新材料制造业增长34.3%;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4%、37.7%、2.1%、35.1%和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7.5%。

建筑业发展保持平稳。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5.2亿元,增长12.1%;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6亿元,增长27.7%。承建规模工程1010项,形成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建筑企业8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3.13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8.96亿元,增长39.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97亿元、216.80亿元和179.36亿元,分别增长30.6%、35.5%和27.3%。城镇投资171.34亿元,增长41.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7.62亿元,增长21.2%,农村投资143.20亿元,增长24.3%,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4.36亿元,增长66.7%,农村私人建房19.74亿元,下降9.2%,5-50万元零星投资16.87亿元,增长174.8%。实现民间投资295.8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3.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13.12亿元。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93.09万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竣工面积138.84万平方米,增长13.4%;商品房销售面积144.72万平方米,增长10.6%;商品房销售额33.16亿元,增长37.8%;空置商品房面积31.78万平方米,下降7.9%。

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市建设总投资达62亿元。迎春桥主体、扬子江路综合改造一期等工程竣工,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运,坡子街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老城区污水管网一期工程全面完成,75条后街背巷改造、10条骨干河道清淤活水、10万平方米低价房建设和东进、海光、港城花苑等小区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各辖市城区及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4个辖市城区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宁启铁路泰州站建成运营,泰高路扩建改造工程竣工,333省道兴化南绕城段建成通车;“一片九河”等城市防洪工程有序推进;220千伏双墩变、110千伏广陵变建成投运。农村公路新建、改造1302公里。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670万人,旅客周转量345414万人公里,较上年分别增长9.3%、15.4%。公路、水路分别完成货运量2123万吨和3430万吨,增长4.5%和2.3%;分别完成货运周转量190433万吨公里和445089万吨公里,增长5.8%和10.1%。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231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3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48.6%和70.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8.13万辆,增长19.3%,其中本年新增1.25万辆,增长5.2%;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14万辆,增长33.1%,其中轿车1.60万辆,增长62.8%。

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数据多媒体通信扩容年度建设任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9.43亿元,增长9.0%。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9.50万户,增长48.3%。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2.45万户,增长6.8%。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18.15万户,增长23.0%。

旅游业发展取得进一步突破。省级古银杏森林公园、省级溱湖湿地公园、东城河风景区、乌金荡风景区、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等分别通过审批,初步建成。溱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市接待境外游客2.92万人次,增长15.1%;旅游外汇收入2899万美元,增长51.3%。接待国内游客488.29万人次,增长16.0%。年末拥有星级饭店20家,增长25.0%。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81亿元,同比增长16.5%。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30.06亿元,增长18.6%。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00.15亿元、3.60亿元,分别增长16.2%、17.1%。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61.87亿元,增长18.2%,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1.94亿元,增长12.8%。

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等商品零售分别增长60.8%、54.8%和31.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衣着类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分别增长51.4%、32.4%和24.5%。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衣着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增长29.3%、19.8%、17.7%和15.6%。

七、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一免三补”为重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全年免征农业税及发放各类补贴为全市农民减负增收1.96亿元,人均减负增收51元。工贸企业“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进、率先突破、率先到位;交通、建筑等行业改革加快,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迅速成长。2005年新发展私营企业4172家、个体工商户3.69万户,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14.59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45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6.2%,完成总产值766.94亿元,增长29.8%。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83.79亿元,税收收入51.04亿元,分别增长16.3%和37.0%,占全市GDP和税收的比重分别达46.8%和61.3%。

沿江开发取得新突破。泰州电厂一期工程获批并正式开工建设。扬子江药业城项目基本完工,国家医药出口基地获批,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筹建工作启动。新扬子造船、德桥仓储、新浦化工、中油LPG、新时代造船等一批超亿美元项目进展顺利,埃力生科技工业园、嘉里粮油等项目相继落户。沿江高等级公路靖江段一期和泰兴、高港段路基桥梁工程建成,泰州过江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完成。沿江五大园区“七通一平”建设全面推进。岸线管理工作继续加强。两岸联动开发加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全面展开。

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年新签外资协议项目253个,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4.91亿美元,(商务部新统计口径);协议利用外资11.22亿美元,增长41.4%。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9.28亿美元,增长53.5%;出口总额达13.41亿美元,增长40.6%。外经合作不断增强,2005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承包合同金额达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信贷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83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22.63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824.90亿元,比年初增加121.9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541.0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35.67亿元,比年初增加74.21亿元。各项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453.97亿元,比年初增加72.8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46.95亿元,比年初增加70.97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304.40亿元,比年初增加34.2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6.97亿元,比年初增加19.29亿元。

保险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3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1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3.5亿元,增长12.7%,其中:财产保费收入3.8亿元,增长26.3%;人身保费收入19.7亿元,增长10.4%。赔款支出金额3.92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16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89亿元。

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期末,全市证券开户数9.27万户,股票成交金额82.94亿元。全市证券营业部3家,证券经营服务部1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年末全市共有小学438所,在校学生29.07万人,下降9.1%;职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31万人,增长19.7%;初中155所,在校学生21.82万人,下降5.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1%。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年末全市共有高中39所,在校学生10.52万人,增长3.1%;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36万人,下降7.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1.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2.01万人,增长46.8%。

科技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29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19项;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9项。年内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83项,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3项;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科技经贸洽谈会,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645件。国际专利受理、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创建成功。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徐文藻的山水画《闲耕图》在徐悲鸿美术奖、全国画院百佳书画家作品选中获优秀作品奖,被评为全国“百佳书画家”。《茅山号子》荣获“2005江苏水乡青年歌手大赛”优秀奖。创作排演了淮剧《信访局长》,成功举办了“泰州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举办了泰州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及《相聚在泰州》大型文艺晚会;协助举办了“你是一面旗帜”巡演、“战舰与城市”研讨会及文艺演出,10000平方米博物馆和6000平方米文化馆的泰州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修缮复原了古关帝庙和准提庵,保护了中共泰州市最早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黄桥战役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泰州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突破40万人次,采编新书共2万余册,开展各种读书活动20余次。

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城乡综合入户率60%,期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76.16万户,增长17.6%。数字电视服务平台运行平稳,全年发展数字用户近3000户,宽带用户2000多户。全市广播中心设备、系统数字化率分别为37.45%和62.09%,电视中心数字化率达45.45%,分别比去年提高了12.5%、16.45%和18.73%。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21.62/10万,婴儿死亡率5.0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4.11%,高危妊娠筛查率21.45%,管理率达100%;市中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省级验收,并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人民医院南院病房楼开工建设,市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外合资泰州普济医院于12月22日试运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2.2%,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6612.63万元,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74.41万人;年末,全市已有或在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6个,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2000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72.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769人,其中医生7663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1391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十运会泰州赛区男子篮球比赛。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国民体质监测。全市新建全民健身工程4个,健身点35个,省阳光基金健身点5个。袁爱军获得十运会男子举重“三连冠”,赵媛媛、于锦分获女子佩剑和武术散手银、铜牌。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60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24枚、铜牌14枚。夺得省级各类比赛奖牌136枚,其中金牌46枚、银牌48枚、铜牌42枚。泰州健儿新达国家健将级3人、一级9人、二级102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2.05万人,比上年下降1.4‰。其中,市区63.38万人,增长9.1‰。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3.87万人,出生率为7.7‰;死亡人口3.07万人,死亡率为6.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年末常住人口为468.50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出生率为9.11‰,死亡率为7.54‰。

居民生活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2元,增长14.7%;人均消费性支出7556元,增长19.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96元,增长16.1%。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4.0%,恩格尔系数为43.4%。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090元,增长14.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1.4平方米。

保障水平提高。年末,参加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35.94万人、41.99万人、60.86万人,本年新增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4万人、4.5万人、8.0万人。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5.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共保障19754人,累计发放保障金额18389万元,农村低保惠及54172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6851张,收养6208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6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民主法制加强。贯彻信访条例,强化信访工作,完善调解机制,形成防控体系,落实领导下访制度,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强化社区自治管理,推进“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为93.0%,农村村委会自治达标率为98.0%。完成“四五”普法,创建“平安泰州”,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7.3%。

十二、资源与环境

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拓宽。编制《泰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开展22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姜堰化肥有限公司通过废水处理装置使每天两万多吨的废水得到循环利用,实现了零排放;泰兴金江化工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使生产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实现了资源化,年综合效益达到1000多万元;泰兴经济开发区内以氯碱为原料的75家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工产业链;姜堰河横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再利用。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工作,全市60家单位通过认证。

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建成环境优美乡镇21个、生态村44个,辖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其中,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实现了零的突破。划分生态功能保护区55处899.47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6.19%。确立59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解决农村人畜粪便污染等环境问题。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培植了一批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达56.7,居全省第一。

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加强。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1%。全市22条主要河流45个环境监测断面中,优于三类水的断面比例从52%上升到64.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9%左右,市区年平均气温15.5℃,年均降水量905.0毫米,年日照2048.8小时,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比达83.3%,全市区域噪声值在52.7-56.4分贝之间,道路交通噪声值在64.2-69.6分贝之间,达到相关标准。开工、完工或投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个、环保热电厂4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2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2005年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