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35:33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90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围绕“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目标,努力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泰州市在2004年度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居第75位。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5.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0.50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242.00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7∶54.0∶3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014元,增长14.8%。

全面小康进展顺利。2004年,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方面(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25项指标中,有9项达到(超过)标准值。初步测算,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了79.8%,比上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2.18万户,增长10.7%;私营企业达17516户,增长18.6%。全年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16.85亿元,增长29.5%;实现增加值293亿元,增长23.8%。

企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到年底,“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市(区)属工贸企业改制面为99%,市(区)属建筑企业改制面为100%,市(区)属交通企业改制面为85%。全市完成257家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改制面为72%。

价格水平总体持续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比上年上升4%。分类指数3升5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12.1%、1.6%和4.5%;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7.6%、4.1%、0.4%、4.0%和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与结构需进一步协调,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资源约束突出,煤电油运偏紧;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和房地产销售价格上升明显;民营经济规模和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粮食生产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82.21万亩,增长4.4%;粮食亩产达到443公斤,增长7.3%;总产量达到258.12万吨,增长12.1%。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99千公顷,下降10.8%;森林覆盖率为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3.86万吨,增长1.8%;禽蛋总产量12.02万吨,增长0.7%;牛奶总产量1.86万吨,增长33.8%。水产品总产量20.21万吨,增长7.3%。

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引进和推广种养业新品种65个,全年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新增无公害农畜水产品基地55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产品14个。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23万千瓦,增长1.1%。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新进展,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9.30万人,改造草危房2179户5884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70.5%,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02公里。

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全市5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95亿元,增长19.2%;实现利税4.84亿元,增长17.2%;其中,实现利润2.09亿元,增长16.6%;出口创汇8714万美元,增长44.4%。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达319.50亿元,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2.14亿元,增长23.2%。其中,国有企业完成30.52亿元,增长42.6%;集体企业完成47.16亿元,增长25.4%;股份合作企业完成8.97亿元,增长7.8%;股份制企业完成121.49亿元,增长17.4%;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47.06亿元,增长30.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6.93亿元,增长23.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7.04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5.10亿元,分别增长20.1%和26.2%,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5∶55。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2004年实现利税总额86.58亿元,增长26.2%;其中利润43.05亿元,增长26.8%。产品销售收入879.94亿元,增长33.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55,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行业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27.15亿元,为第一大行业,比上年增长39.2%;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11.31亿元,增长32.3%;医药制造业产值107.13亿元,增长26.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01.53亿元,增长3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81.67亿元,增长24.0%;纺织业产值79.82亿元,增长27.2%;金属制品业产值70.58亿元,增长42.8%。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61亿元,增长12.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2亿元,增长25.2%。承建规模工程980项,施工面积2302万平方米。三项工程一举摘取两个“鲁班奖”(参建)和一项国优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24亿元,增长32.8%。按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72.89亿元,增长19.6%;集体经济完成投资23.87亿元,增长55.0%;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15.71亿元,增长66.9%;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9.53亿元,增长54.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94亿元,增长29.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95亿元,增长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9.28亿元,增长26.1%。在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3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60.0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59.4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40.9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26个,新开工项目314个,竣工项目305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336.06亿元,增长20.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15.26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58.0%,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3.4%。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81.47万平方米,增长20.4%;商品房竣工面积122.48万平方米,下降2.1%;商品房销售面积130.84万平方米,增长6.9%;商品房销售额24.06亿元,增长29.9%;空置商品房面积34.51万平方米,下降12.9%。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道路桥梁工程总投资1.8亿元,完成了5条新建道路和2条道路的维修,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新增0.3平方米。80多条后街背巷和7处低洼地的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东进小区低价房建设已主体封顶,南园小区整治工程全面竣工。骨干道路绿化改造、小游园建设、凤凰河等主要景观河道绿化建设以及坡子街滨河广场工程全面完成,泰山公园改造和环城河风景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0%,提高1.5个百分点。新区污水管网铺设到位,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管道燃气管网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长江水达镇工程到各乡镇主管网已完成。各市城区及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中心城市建设投资35.36亿元,4个市城区建设投资48.82亿元,1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投资14.9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其中沿江高等级公路完成5亿元,养护改善工程完成3.4亿元。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238万人,旅客周转量299368万人公里,较上年分别增长21.8%、18.4%。公路、水路分别完成货运量2032万吨和3342万吨,货运周转量180038万吨公里和384406万吨公里。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47.6万吨,集装箱2.38万标箱,较上年分别增长36%和42%。

邮电通信业增长缓慢。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83亿元,增长2.7%。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4年互联网宽带用户累计达6.48万户,增长110.1%。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市话用户达到161.42万户,增长14.3%;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96.04万户,增长2.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活跃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亿,达200.69亿元,增长15.5%;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94.08亿元,增长17.1%。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36.98亿元,增长16.6%,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3.71亿元,增长13.1%。

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35亿元,增长17.9%,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72.26亿元、3.08亿元,分别增长15.4%、5.4%。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完成成交额240亿元,增长17.1%。

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凸显。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增长16.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11.0%,日用品类增长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15.0%,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72.3%。全年新增私家车8979辆,增长123%。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又创新高。2004年泰州地区累计进出口贸易额实现历史性突破,继2004年10月底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以后,年终达到12.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6%。其中出口9.54亿美元,进口3.0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6.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4%、22.4%和68.1%。

利用外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协议利用外资7.93亿美元,同比增长65.4%;实际利用外资4.17亿美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33.8%。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靖江、泰兴两市实际利用外资过1亿美元大关。

旅游业强劲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3.67亿元,增长18.2%;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32.09亿元,增长17.1%;国际旅游收入1916万美元,增长45.6%。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3.42万人次,增长20.3%;其中国内游客420.88万人次,增长20.3%;海外游客2.54万人次,增长18.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8.02亿元,增长28.2%;地方财政收入48.45亿元,增长4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92亿元,增长39.3%。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8.7%、45.6%和28.5%。4个市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大关。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支出64.41亿元,增长27.3%;一般预算支出49.51亿元,增长21.9%;基金支出14.90亿元,增长49.4%。基本建设支出3.17亿元,增长37.7%;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43亿元,增长1.5%;农林水利支出3.42亿元,增长22.0%;教育支出11.67亿元,增长24.3%;医疗卫生支出2.73亿元,增长28.3%;社会保障支出1.87亿元,增长48.3%;行政管理支出7.02亿元,增长20.1%;公检法司支出3.90亿元,增长26.5%。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712.09亿元,比年初增加104.08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701.17亿元,比年初增加104.8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467.33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461.46亿元,比年初增加66.47亿元。各项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达403.11亿元,比年初增加63.00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97.73亿元,比年初增加62.06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86.57亿元,比年初增加29.0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9.76亿元,比年初增加18.55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0.95亿元,增长17.2%,其中:财产保费收入3.05亿元,增长38.0%;人身保费收入17.90亿元,增长14.3%。赔款支出金额4.3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76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2.6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泰州市被列为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市,泰兴市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姜堰市被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市。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30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16项;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4项。年内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1项,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1项;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年内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300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4.88亿元,增长31.4%。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1.37万人,增长31.8%;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54万人,增长1.7%;高中41所,在校学生10.20万人,增长10.7%;初中166所,在校学生22.99万人,下降2.7%;职业中学24所,在校学生1.93万人,增长64.2%;小学484所,在校学生31.97万人,下降8.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2.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泰州淮剧演员陈澄荣获国家戏剧“梅花奖”,与海军政治部共同举办“光荣与我们同行”大型文艺演出,组织了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江苏行”在泰演出。泰州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38万多人次,新采编图书1.4万册。城隍庙修缮、光孝寺扩建完成主体工程。泰州数字电视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98%,城乡综合入户率达51%。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人民医院南院门诊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63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69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处,妇幼保健机构5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245人,其中,医生7497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113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0981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市体育中心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全市第二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建成全民健身工程(点)43个。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8枚,银牌36枚,铜牌40枚;其中获得世界金牌9枚,银牌1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资源与环境

耕地总量保持平衡。全市62个开发区(园区)予以撤销,开发区(园区)总面积由原来规划的12585公顷减少到5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48.60万亩,土地开发利用复垦整理新增耕地面积2.4万亩。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1.68万公顷,与上年基本保持平衡。

电力供求矛盾突出。全年全市社会用电量为80.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工业用电量63.97亿千瓦时,增长35.0%;生活用电量9.13亿千瓦时,增长13.5%。全年全市用电供电最高负荷为121.63万千瓦,增长14.7%,电力供需缺口已达50万千瓦。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人员61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132人,初级职称238人。泰兴市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全市创建成环境优美乡镇7家,生态示范村30家。扩建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达121.91平方公里;扩建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达104.58平方公里。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为56.7%,位居全省第一;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4%,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泰州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良)以上的天数占总天数的86.9%。泰州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2.77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市区62.81万人,增长8.3‰。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4.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3.80万人,出生率为7.55‰;死亡人口3.82万人,死亡率为7.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增长13.8%;人均消费性支出6318元,增长10.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增长12.1%,是建市以来最快增长速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24元,增长12.2%。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3188元,增长15.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1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2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年劳务输出总人数达8.3万人,全市累计输出转移人数达143.11万人。全年各类培训人数达4.66万人。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7.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共保障7704户16750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213万元。农村扶贫8400户,脱贫5717户。

社会治安良好。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姜堰市被评为2004年度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6%以上。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