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泰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33:10 来源:泰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65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力争“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努力消除“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建市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00.37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07.05亿元,增长1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513元,增长13.3%。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2∶49.5∶36.3调整为12.5∶52.8∶35.7。

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增加值23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经济总量的40.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上缴税金13.01亿元,增长44.6%,占财政总收入的19.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90亿元,增长29.5%,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20.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个体贸易业完成消费品零售额80.34亿元,增长20.4%,占全市零售额的46.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33亿元,增长83.9%,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1%,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

工贸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到年底,全市完成“三置换一保障”改革的市(区)属工贸企业747家,占95.0%;置换资产100.52亿元,占95.1%;置换职工身份19.44万人,占94.9%;置换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1298.39万平方米,占89.9%。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消费品价格上涨0.3%。分商品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4.1%,烟酒及用品下降0.9%,衣着下降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5.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1.0%,交通和通讯下降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7.5%,居住价格上涨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4%。

200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仍然偏小。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20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65.36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3.63亿元,增长2.5%;牧业产值34.93亿元,增长9.6%;渔业产值25.28亿元,增长2.5%。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全市5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35亿元,利税4.27亿元,分别增长18.6%和15.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1.65千公顷,减少1.68千公顷;总产量230.26万吨,下降6.9%。棉花、油料种植面积为16.62千公顷、61.44千公顷,分别增加2.11千公顷和2.36千公顷;棉花总产量1.58万吨,下降17.3%;油料总产量13.66万吨,增长11.5%,其中油菜籽11.04万吨,增长18.8%;花生2.48万吨,下降10.8%。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9.4∶30.6调整为68.3∶31.7。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造林面积新增6.17千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水果产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2.9%。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3.48万吨,增长4.0%;禽蛋总产量11.94万吨,增长3.4%;牛奶产量1.33万吨,增长26.8%。全年水产品产量18.84万吨,下降0.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6%。农村5件实事工程稳步实施。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15.01万人,开展合作医疗的村1462个,占总村数的85.3%,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为25341人,2015家农户草危房得到改造,农村公路建设、改造555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明显提升。2003年,全市坚持工业经济为“第一方略”,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1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36.65亿元,增长27.7%。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2.69亿元,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4.58亿元,增长22.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列统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9%;产品销售率96.73%,比上年提高0.29个百分点。全市列统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7.23亿元,增长41.7%;实现利润33.53亿元,增长59.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4.68%,比上年提高18.97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30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1.2亿元,利税40亿元,其中利润22.2亿元,分别拉高全市销售、利税、利润增幅3.2、15.0和14.1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力度加大。技改投入首次跃上百亿元新台阶。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266个,计划总投资182.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20.69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额100.12亿元,同比增长49.1%。实施120个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80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累计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56个,其中:形成销售1000万元以上新产品320个,新产品销售率达28.6%。兴达钢帘线集团连续实施国家“双高一优”和第四批、第九批国债资金等国家专项项目,去年完成技改投入6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建筑业增加值4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建工系统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1.3亿元,增长15%。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承建规模工程431项,其中30层以上建筑63项,海外施工面积137万平方米。规模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产值超5亿元企业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按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0.94亿元,增长2.1%;集体经济完成投资22.63亿元,下降3.9%;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69.33亿元,增长83.9%;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9.13亿元,增长152.0%。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7.05亿元,下降4.7%;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3.90亿元,增长14.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1.15亿元,增长6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459个,施工项目577个,竣工项目358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279.80亿元,增长57.7%。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62.0%,新增固定资产51.9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3.8%。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05亿元,其中:宁靖盐高速公路完成1.80亿元,江平公路高港段完成5600万元,江平公路靖江段完成1.54亿元,328国道姜堰绕城段完成2100万元,姜八公路泰兴段完成2004万元,姜八公路姜堰段完成5352万元,S316黄桥至沿江开发区完成2.62亿元,沈马公路完成5600万元,戴南张郭连接线完成3100万元,昌合公路完成1300万元,高兴东公路兴化城区过境段完成4000万元,农村公路完成2.84亿元。宁启铁路泰州段轨道全线铺通。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了凤凰河续建、翻身河新区段整治等一批城市防洪工程。沿江14座小型闸、3座中型闸的加固改建工程已全部结束。已疏浚中沟以上河道210条。城市电网进一步改造,市区220千伏双墩(北郊)变电所建成投运,500千伏泰兴变至斗山变线路工程顺利实施。全年共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8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17.45亿元,增长13.4%;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56.31亿元,增长10.4%。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9.34亿元,增长9.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50亿元,增长33.5%;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92亿元,增长33.9%。

市场建设持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357个,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3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20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六、外向型经济

利用外资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协议利用外资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6%;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增长67.6%。韩国投资成为增长亮点,全市新批韩资企业13家,协议外资4408万美元,是上年的2.8倍;实际利用外资3780万美元,是上年的7.4倍。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明显,增资项目达到50个,是上年的1.4倍;新增协议外资1.03亿美元,是上年的2.8倍。三次产业利用外资同步增长,一、二、三产业新批外资项目分别为11个、182个和24个,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80万美元、1.56亿美元和3723万美元,分别增长42.9%、68.7%和60.6%。

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五个省级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3.11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协议利用外资2.86亿美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增长4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2亿元,是上年的2.4倍;实现财政收入27827万元,是上年的1.5倍。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全年自营出口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1亿美元,增长71.9%;私营企业出口8247万美元,增长38.9%。三资和私营企业出口分别占全市份额的49.9%、13.0%。机电、化工、纺织服装三类商品出口共占全市份额的72.5%。2003年,全市出口市场有155个国家和地区,同比新增14个。对亚洲出口达3.1亿美元,占全市份额的49%。对欧洲出口增幅达82%。自营出口队伍不断扩大。全年有出口实绩企业发展至330家,比上年增加67家。

外经工作发展势头看好。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外派劳务实现营业额1.52亿美元,增长28.9%。新获权企业业绩显著,至上年末,全市具有外经经营权企业增至8家,外经队伍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4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16万美元,增长1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40亿元,增长5.6%。接待海外游客2.14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人数349.87万人次,增长5.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交通系统内完成客运量1467万人次,下降2.4%,旅客周转量162898万人公里,下降8.6%;完成货运量198万吨,下降10.0%,货物周转量21090万吨公里,增长24.0%。港口货物吞吐量1111万吨,增长32.1%,其中泰州港区吞吐量806万吨,增长145.0%。年末拥有等级公路31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公里,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化公路比重为94%。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49538辆,其中私人汽车14360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36亿元,增长9.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41.20万户,增长13.2%;移动电话用户数94.10万户,增长40.7%。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6.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11.31万户,增长179.5%;宽带网用户3.09万户,增长183.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2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2%,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9.66亿元,同口径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36.59亿元,同口径增长2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57亿元,同口径增长23.6%。

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支出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30亿元,增长15.4%;农林水利支出2.80亿元,增长32.4%;医疗卫生2.12亿元,增长24.8%;社会保障补助1.23亿元,增长45.4%;科学0.10亿元,增长41.3%。

各项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607.98亿元,比年初增长21.1%,其中:企业存款162.88亿元,增长3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2.13亿元,增长17.1%。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353.28亿元,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273.79亿元,增长14.4%;中长期贷款51.57亿元,增长41.6%;个人消费贷款20.46亿元,增长59.5%;农村信用社贷款76.81亿元,增长23.0%。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15.65亿元,增长52.0%。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第四届经贸科技洽谈会胜利召开,共签订正式协议228项。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42项,星火计划13项。全市申请专利1000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65项,新认定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创2家省级技术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6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44.39亿元,增长37.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标准化工作继续加强。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9项,主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新增22家企业通过计量保证确认,192家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新增通过ISO族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62家。信息化发展开始起步,通过国家认证软件企业2家,软件产品5个。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1.04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50万人;普通高中44所,在校学生9.21万人;普通初中175所,在校学生23.62万人;职业中学21所,在校学生1.17万人;小学595所,在校学生34.98万人;幼儿园420所,在园幼儿7.65万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8%,普通初中辍学率1.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8.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成果。获得省“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及6项作品奖。淮剧《祥林嫂》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并晋京演出。在兴化成功举办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活动。广电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年末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95.4%,城乡综合入户率达46.5%,总户数达58万户,其中市区总户数达11万户。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泰州晚报》创刊发行。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年末拥有卫生机构6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0.91万人,注册护士0.41万人。农村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68.85%,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84.0%。农村改水新增受益人口15.20万人,新增卫生户厕5.02万户。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创建全民健身工程1个、健身点60个。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全市约20万学生参加“冬季三项”活动。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6.5枚,银牌60枚。有8人进省体工队,5人进省少体校,有14人新达一级运动员标准。市体育馆主体工程封顶。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全年中心城市建设投资30亿元。东风路二期工程快车道建成通车,坡子街滨河广场一期及人防工程全面完成,39条后街背巷得到整治维修。全年新开工各类住宅50.2万平方米,竣工54.3万平方米。拆迁总量达61万平方米。城区新增供水主管网17.9公里,新建城市燃气管网4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4000户,新增各类绿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各市城区和1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实际完成投资43亿元,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83.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建成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66.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0%。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达到1.98%。

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5.24%,其中市区为90.04%。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达82.6%,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介于52.7—57.2分贝之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低于70分贝。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3.6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2.29万人。全年新出生人口36702人,出生率为7.28‰;死亡人口31720人,死亡率为6.29‰;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9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2.35%。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7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7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6.4%。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43元,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6元,分别增长3.5%和0.7%。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全市农民为41.7%,市区城镇居民为42.3%。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76平方米,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2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53平方米和0.6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32.65万人,下降4.1%。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6.29亿元,增长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24元,增长13.3%。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093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61.0%,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

三大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7.03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数12.2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100%。失业保险作用增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6.9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18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99%。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6.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数13.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