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镇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27:41 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581次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大项目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居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67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16.5%。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33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4.4%,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51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6年的4.1:60.5:35.4调整为2007年的3.7:59.9:36.4。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6.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2007年,受食品等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影响,市场物价涨势明显。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0,比上年增长4.0%。在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呈现“五涨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8%,衣着类下降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居住类上涨2.2%。市场物价的持续高位运行,对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生活消费支出压力明显增加。

就业形势总体趋好。2007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59.31万人,比上年增加6.13万人。全年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2.0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8%。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GDP比重54.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完成税收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私个经济稳定发展,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21595户,注册资本372.95亿元,从业人员36.31万人,其中本年新增户数3361户,新增注册资本52.5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53万人;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84261户,注册资本29.99亿元,从业人员13.38万人,其中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4470户,新增注册资本8.98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21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生产增势减缓,投资项目推进尚需加快,税源经济增长乏力,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经济生态化、高效化、规模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新建高效种植业面积46.9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26万亩,134个高效农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建6个观光农业园区。生猪、肉类、蛋禽、奶牛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47.3%、84.0%、48.7%和76.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1.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33万吨,比上年增长8.0%。农村用电量39.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0%。

种植业生产基本稳定。2007年,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呈现“粮扩油减、夏增秋降”的生产格局。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6.15万亩,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06.25万亩,增长35.8%,其中小麦种植102.96万亩,增长39.2%;秋粮种植面积159.9万亩,下降0.5%,其中水稻种植142.56万亩,增长0.3%。全年粮食总产量107.98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夏粮总产量31.83万吨,增长47.4%,其中小麦31.09万吨,增长50.5%;秋粮总产量76.15万吨,下降2.4%,其中水稻71.74万吨,下降2.6%。全年油料种植面积43.14万亩,比上年下降31.0%,油料总产量5.94万吨,比上年下降23.0%。

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畜牧业生产受市场供应和市场物价的影响较大,随着政府各类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的落实,畜牧业生产降势得到有效抑制,恢复性增长步伐有所加快。截止200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出栏量52万头和56万头,比上年下降6.3%和略有下降;家禽存栏量、出栏量636万羽和1220万羽,比上年分别增长19.6%和12.0%。肉类总产量7.25万吨,比上年增长0.5%。禽蛋总产量1.84万吨,比上年下降12.0%。牛奶总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增长28.6%;水产品产量7.9万吨,比上年增长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单  位 实 绩 比上年±%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233.38 8.4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231.66 -5.8

钢材 万吨 69.66 13.3

焦炭 万吨 51.11 26.8

纱 吨 34143 28.6

布 万米 9657 -13.3

服装 万件 14967 27.7

冰醋酸 万吨 57.1 10.3

烧碱 万吨 11.95 36.0

颜料 万吨 5.19 16.2

水泥 万吨 1030.52 4.0

香醋 万吨 16.35 18.2

饮料酒 千升 31551 17.7

人造板 万立方米 161.59 33.8

农用化肥 吨 8154 -7.5

轴承 万套 74036 155.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820.38 26.1

桥架 万吨 19.47 7.1

母线 万米 50.48 16.0

汽车 辆 8478 42.4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1家,比上年增加25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51.73亿元,增长14.4%;重工业增加值432.50亿元,增长20.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增加值33.04亿元,下降1.8%;集体工业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23.1%;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510.54亿元,增长20.4%,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273.91亿元,增长24.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28.00亿元,增长20.2%,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214.42亿元,增长17.5%。按企业类型分,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98.82亿元,增长13.4%。全年工业用电量105.32亿千瓦时,增长16.0%。

重点企业、行业、产业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前50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1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占比重为46.5%。全市有6个行业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占比重57.9%,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365.69亿元、235.16亿元、208.21亿元、170.09亿元、146.14亿元和150.9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1%、30.7%、30.5%、20.6%、29.1%和35.1%。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600.08亿元和161.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6%和19.5%,占比重为27.2%和27.7%。全市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有34种,下降的有12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实现利税总额1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利润总额103.16亿元,增长4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5.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72亿元,比上年下降0.7%。

建筑业发展总体平稳。2007年,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18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保持适度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79.39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375.03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98.48亿元,增长18.4%。按投资规模分,规模以上投资完成4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城镇以上投资完成363.69亿元,增长21.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民营经济投资完成3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完成110.26亿元,增长26.4%。按行业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讯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九个行业完成投资均超过10亿元。

投资项目推进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在建规模投资项目1418个,比上年增加2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0个,5亿元以上项目21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本年新开工规模投资项目1011个,比上年增加4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1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

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2007年,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4家,比上年增加35家。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房地产市场产销差距有所扩大,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878.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住宅742.29万平方米,增长32.6%;商品房竣工面积231.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5.1%,其中:住宅面积184.98万平方米,下降8.0%;商品房销售面积294.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住宅面积271.39万平方米,增长20.5%。全市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61.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8%,其中:住宅40.02万平方米,增长38.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发展逐步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4.28亿元,增长17.9%;餐饮业零售额41.8亿元,增长21.0%。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市场吸纳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企业385家,比上年增加55家,实现零售额1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比重35.5%。在各类消费品中,吃、穿、用商品增长较快,个人享受及服务性消费需求趋旺,食品、服装、化妆品、娱乐用品、家用电器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15.6%、12.5%、38.4%、17.5%和19.7%。汽车类消费持续升温,零售额增长23.6%。

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7家,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6家。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中,消费品市场101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总额36.87亿美元,增长38.5%;进口总额26.18亿美元,增长23.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4.56亿美元,增长38.3%;加工贸易完成出口12.31亿美元,增长38.8%。按贸易企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21.64亿美元,增长46.5%;私营企业完成出口9.82亿美元,增长51.5%。按贸易市场分,亚洲市场出口17.06亿美元,增长39.0%,其中:香港、印度、日本和韩国出口2.09亿美元、1.55亿美元、2.87亿美元和2.37亿美元;欧洲出口8.11亿美元,增长55.6%,其中:欧盟组织出口6.85亿美元;北美洲出口7.9亿美元,增长19.1%,其中:美国出口7.28亿美元。

外资引进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超10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2个,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8个,协议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增长39.3%。实际利用外资10.64亿美元,增长45.6%。园区载体作用有所增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协议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增长26.4%;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45.2%。

对外经济发展平稳。2007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营业额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新派境外劳务人员4400人,比上年增长4.6%;年末在境外人数10036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12家,中方投资1605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2007年,交通道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禄口机场快速通道、戴家门路、金桥大道二期、镇溧、宁常高速建成通车,宁杭高速等省干线改造进展顺利,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6185万吨和8743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5.1%和17.5%,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37.79亿吨公里和45.19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5%和35.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增长28.2%。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里程52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1.36万辆,比上年增长15.3%。私人汽车保有量7.19万辆,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05万辆,比上年增长35.0%。

邮电通信业发展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4.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7%和8.8%。年末拥有邮政局(所) 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3处,邮政线路总长度4315公里;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47.4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2.01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5.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6.80万户。互联网用户25.45万户。

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1589.88万人,比上年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15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46.41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64亿美元,增长44.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0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2.93亿元,增长34.3%,其中增值税完成16.74亿元,增长19.7%,营业税完成15.93亿元,增长26.0%,企业所得税完成8.35亿元,增长49.4%;财政税费收入完成24.52亿元,增长36.4%。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社会保障和有关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总支出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科技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37.2%、34.2%、104.3%和54.2%。

金融存贷结构调整明显。2007年,全市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发展,居民储蓄存款分流明显,信贷规模增长较快,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提高。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41.44亿元,比年初增加92.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4.99亿元,比年初增加59.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5.86亿元,比年初增加4.44亿元,但由于CPI上涨较快,加之股市和基金投资比较活跃,储蓄吸引力较往年有所下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43.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76.78亿元,比年初增加91.51亿元;中长期贷款296.45亿元,比年初增加72.09亿元。

保险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2007年,全市保险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企业收益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年末拥有保险企业26家,比上年增加5家。保险企业承保额425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实现保费收入2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财产险6.33亿元,增长30.7%;人寿险19.62亿元,增长16.7%。保险企业理赔支出6.43亿元,比上年下降8.1%,其中:财产险3.26亿元,下降8.0%;人寿险3.17亿元,下降8.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队伍、项目、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79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48万人,增长5.3%。拥有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36家,其中省级12家。全年新立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4项;新立省级以上火炬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35项。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0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30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4项,其中省级5项。全年研发经费(R&D)支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201件,比上年增长46.8%;专利授权量2022件,比上年增长89.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38项,技术合同金额3.3亿元。企业研发水平提高,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产品成长和产出步伐加快,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4家,其中:当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58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822个,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3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660亿元、利税总额11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0%和36.4%。

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7年,全市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普及率、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一中新校园、新十一中建成使用,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全面达标。全市拥有省级实验小学72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65所,四星级以上高中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7.36万人、15.01万人和14.16万人;职业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1.35万人和3.13万人。全市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1%,高中阶段毛入率达10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7%。教育事业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7.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2007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63.5万户。市图书馆扩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镇江画院初步建成,新广电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全市已建成25个乡镇达标文化站、400个行政村(社区)达标文化活动室,新增有线电视自然村315个。组织开展了16场“欢乐家园”广场文艺活动。创作完成音乐剧《水漫金山》并获得公演成功,童声表演唱《端午谣》、舞蹈《天禄祥光》和扬州评话《戚老七养鳖》分别获得“和谐家园”2007年江苏省群文新作大赛创作金奖和表演金奖,民歌组合《南乡田歌》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大奖,油画《金色年华》入围第八届中国艺术群文美术展。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有17个项目列入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70个,卫生技术人员13942人,其中医生5753人,医院床位数8636张。完成医学科研项目67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8项。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1.19亿元、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20个;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25亿元,参合补偿率由22.5%提高到27%;完成改厕6.2万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比上年增长40.0%,居民选择社区门急诊比例达35.0%。全面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完成8项省市血防灭螺重点工程,灭螺2612万平方米,查病8万多人(次)。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81‰、婴儿死亡率为6.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9.7‰。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各类体育设施有所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竞技体育续写佳绩。全市拥有标准体育场馆29所,等级运动员202名。组织各类体育活动40项,参加人数6.75万人次。先后承办了2006—2007和2007—2008全国女排联赛、全国乒乓联赛、全国幼师三棋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系列比赛和市级田径、棋类、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举重、射击等竞赛。向省运动队输送7名优秀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86枚、银牌45枚、铜牌48枚,其中殷雯获得2007年世界杯射击冠军、陈晴获得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女双冠军。体育福利彩票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拥有体彩销售点420个,当年新增体彩销售点77个,体彩销售额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2007年,南徐新城建设全面展开,各项工程前期准备顺利推进,实施九华山路等“八路一河”建设,润旺路、团山路西段竣工,九华山路全线贯通。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天桥支路、学府路二期、石马路、纬七路。改造市区54条街巷道路,整治9处积水区和积水点,疏通雨、污管道575公里,开工建设丁卯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4.12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63辆,运行线路53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773公里,客运总量9317万人次,新增公交车70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建公交站点23座。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户达12.5万户,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5万吨,燃气普及率达到93.5%。市区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8.5%。

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市区园林绿地面积5603公顷,比上年增加26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提高0.5个百分点。

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烟气脱硫、小锅炉整治和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共整治小锅炉345台,东部地区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19.8%。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4.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7.2%,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9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面积为104.9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2。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7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村级保洁站693个,农村初步建立起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维持较低水平。2007年,全市人口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8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2万人;女性人口133.56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4‰,比上年上升1.4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22‰,比上年下降1.4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支出能力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人均增加2484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08元,比上年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人均增加1290元,比上年增长1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42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6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6.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85.7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51.6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4%,恩格尔系数为39.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类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32.3%,农村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19.2%。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加大,“三大”保障覆盖扩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城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5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120元增加到16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260元增加到280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300万元,增长22.2%;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养老金发放总额16.67亿元,增长28.3%。。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98.0%,其中养老、医疗、失业保障人数分别达55.5万人、64.34万人和41.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万人、3.7万人和1.3万人,覆盖面分别为98.0%、98.0%和97.9%。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9.45万人,覆盖面为98.8%。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