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镇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26:31 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426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两率先,两步走”,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要求,负重奋进加快发展,强化市民富裕安康,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28.16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2亿元,增长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53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65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需求拉动由原来的投资型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拉动的转变,消费和出口需求持续转旺。

市场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4.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5.8%。

城乡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明显加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48.46万人,比上年增加3.4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1.6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16711户,本年新增3041户,总注册资本达214.64亿元,本年新增32.61亿元,从业人员30.44万人,新增2.58万人;个体工商户77965户,本年新增16089户,总注册资本达24.42亿元,本年新增6.83亿元,从业人员14.52万人,本年新增2.45万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全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坚持吸纳集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速推进的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1.06倍,年递增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递增29.6%。进出口总额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倍。城市化水平达59.1%,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1.6%和8.3%,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层次结构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引进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全市农业税费减免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呈现稳定上升的势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受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5.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90.68万吨,比上年下降8.4%,粮食减产主要是秋粮下降幅度较大,今年水稻总产量下降11.7%。棉花种植面积1.9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3%,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种植面积43.9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0%,油料总产量8.57万吨,比上年下降6.3%。

林业、牧业和渔业生产有升有降。全年造林面积2069公顷,比上年下降22.5%。肉类总产量7.59万吨,比上年增长3.1%;禽蛋总产量2.02万吨,增长1.1%;牛奶总产量1.39万吨,下降11.5%。水产品产量7.38万吨,增长3.9%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7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千公顷;防渗渠长度1645公里,新增122.5公里;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9.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754台,小型拖拉机1586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1204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51万吨,比上年增长7.3%。农村用电量28.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5%。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高,有线电视用户达28.9万户,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6%,新改扩建农村公路里程739公里,农村道路交通进一步完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44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16.5%。集体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21.2%。民营工业增加值146.03亿元,增长2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1.77亿元,增长29.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23.04亿元,增长23.0%。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74.72亿元,增长23.0%。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11.49亿元、248.95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5.4%。全年用电量97.18亿千瓦时,增长17.2%,其中工业用电79.96亿千瓦时,增长19.4%。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11.9亿元,增长39.5%;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02.8亿元,增长2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12.9亿元,增长3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90.8亿元,增长35.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工业高新产品产值325.0亿元,增长30.4%。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和医药、合成材料、金属制品、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电器、交通运输设备、建筑材料等年产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33种,下降的有13种。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利税总额9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47.8亿元,增长31.4%。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6.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发展比较平稳。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3.45亿元,增长4.2%。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48亿元,增长66.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1.5万平方米,增长20.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4.63万平方米,增长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0.35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0.48亿元,增长30.2%。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97.69亿元,增长1.6%;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69亿元,增长52.7%。民间投资201.75亿元,增长25.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9.8%。

工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1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倍%;第二产业投资129.88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132.74亿元,增长28.1%。工业投资126.79亿元,增长30.9%。在工业投资中:其中电力工业投资33.45亿元,下降27.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96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18.5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45亿元,分别增长47.3%、48.1%和210.1%。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0.48亿元,增长53.2%;交通运输业投资33.1亿元,增长15.1%。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交通基础建设投入继续加大,2005年沪宁高速镇江段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7亿元,312国道镇江段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4.5亿元,润扬大桥建成投入使用,镇溧高速完成投资13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2005年镇江发电2台60万千瓦机组完成投资45.1亿元,谏壁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完成投资25.8亿元,金东3号纸机完成投资41.9亿元。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196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21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1%,其中:住宅面积182.44万平方米,增长38.3%;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74.56万平方米,增长36.0%,其中:住宅面积154.1万平方米,增长39.0%;商品房销售额38.71亿元,增长46.8%,其中:住宅销售额31.66亿元,增长5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0.53亿元,增长15.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0.84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1.32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37.07亿元,增长20.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批发业79亿元,零售业44亿元,分别增长23.4%和7.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居住和信息通讯类消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建筑材料、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幅均超过20%。

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02家,成交额123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184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其他各类市场10个。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骨干市场有20家,成交额62.8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39.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0.35亿美元,增长34.0%;进口总额19.26亿美元,下降1.7%。在出口方式中,一般贸易12.75亿美元,增长41.8%;加工贸易7.60亿美元,增长22.7%。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8.25亿美元和1.5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40.5%和7.5%。在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1.15亿美元和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54.8%和37.3%。在出口市场中,对美国、日本、香港和韩国的出口分别为4.26亿美元、3.14亿美元、1.55亿美元和0.89亿美元,分别增长35.4%、26.5%、33.3%和88.2%。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71个,比上年减少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9个,比上年增加44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为3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实际到帐注册外资5.96亿美元(商务部口径),增长33.2%。对外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增长9.8%;新派出境外劳务人员3994人次,增长2.9%;年末在外人数9811人,增长2.6%。全年新批境外企业9家,中方投资1709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吸纳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大港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审核验收。全年五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3%;新签合同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占比重42.3%;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54亿美元,占比重59.4%;完成出口总额7.19亿美元,增长41.4%,占比重35.3%;完成业务总收入934亿元,增长31.9%。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提高。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5231万吨和7223万人次,分别增长0.8%和8.3%,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298091万吨公里和30708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8.6%和8.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001万吨,增长12.3%。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4145公里,比上年增加1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85074辆,比上年增长8.8%,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2514辆,增长2.0%。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8560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8758辆,分别增长17.4%和6.6%。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19234辆,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6440辆,分别增长27.4%和10.5%。

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8.97亿元,分别增长13.1%和7.8%。邮电业务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5.14亿元,分别增长7.1%和9.6%。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36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96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4872公里;拥有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83.21万门,本地电话用户140.9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0.18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0.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6.1万户。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718公里,比上年增加137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14.73万户,比上年增加1.6万户。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66.97万人,比上年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103.48亿元,增长20.3%。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0.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外国人22.95万人次,增长34.1%,港澳台同胞7.7万人,下降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增长37.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8.42亿元,增收24.91亿元,上年增长2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14亿元,增收9.84亿元,增长26.4%,其中国税完成13.46亿元,增长17.9%;地税完成20.62亿元,增长26.9%;财政税费完成13.06亿元,增长35.7%。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7.9%、25.7%和24.0%。

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9.9亿元,增支7.76亿元,增长18.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象支出2.81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3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81亿元,教育支出8.28亿元,科学支出0.9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75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58亿元。

金融形势总体平稳发展。金融系统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货币信贷政策,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有效供给,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60.50亿元,比年初增加88.94亿元,同比多增10.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22亿元,同比多增13.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05亿元,同比少增12.0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03.9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15亿元,同比少增27.4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6.55亿元,同比少增15.63亿元;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69.99亿元,同比多增19.74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1家,参保人数258.9万人次。承保额达到23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险收入4.15亿元,人身险收入15.75亿元,分别增长7.2%和10.4%。赔付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赔付3.02亿元,增长51.8%;人身险赔付1.68亿元,下降3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素质提高,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稳步上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5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22万人,增长4.5%。年末市级以上科研开发机构24个,全年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0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41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5项。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7项,其中:国家级12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53项,其中:国家级25项。全年科技投入18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10.5亿元。

科技活动成果丰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2066件,比上年增长76.9%;专利授权量729件,比上年增长25.7%。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15项,技术合同金额4.01亿元,增长33.4%。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其中:当年新批24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628个,其中:当年新认定76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利税总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和8.1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2人,在校生6.41万人,毕业生1.06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526人,在校研究生3593人,毕业生632人。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中小学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年末拥有省级实验小学61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54所,四星级以高中1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在校学生15.88人;普通初中升学率95.5%,在校学生10.7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率85.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1人,普通高校录取率81.7%,其中:本科录取率42.0%。幼儿园在园幼儿4.97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年末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6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3.72万人,比上年增加0.78万人;全年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0.51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6.08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馆阅览人数667万人次。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末全市共有娱乐场所895个,全年组织15场“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组织了“丰碑风采”纪念镇江解放56周年、经贸洽谈会广场文艺活动和演出,举办了市第17届少儿创作故事演讲大赛、市少儿才艺展演,有3个舞台类、书画类作品分别获得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文化场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博物馆改造完工重新开放、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市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茅山红色旅游被列入全国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名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查处违规经营网吧57家,收缴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5万张。

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41个,卫生技术人员13680人,医生5226人,医院床位数8101张。拥有省市重点专科2个,国家实验室2个,获得医疗科技成果20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8.2万人,覆盖面达到91.6%。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强化,全年完成艾滋病监测2.9万人,临床血检3.2万人次;发现和管治传染性肺结核病1239例;查螺面积12698万平方米,灭螺面积2186万平方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先后组织了“迎十运”万人长跑、“迎十运”全民健身周和十运会“我们万众一心”中国石化杯镇江火炬传递等群众性体育活动9次,参加群众达10万人。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取得圆满成功,先后承办“十运会”女排和男篮、第六届江苏省无线电通讯、第二届江苏省象棋、江苏省传统校小学生乒乓球等比赛,镇江市人民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运会组织工作贡献奖”单位,镇江赛区女子排球和男子篮球分别被评为“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159名,当年向省、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9名。全年参加国家、省级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44块,其中国家级25块。十运会上,镇江籍运动员在击剑、乒乓球、射击、排球、路拳道等项目上共夺得6金、4银、3铜。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建健身工程2个、工程点224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67.2亿元。建成中山北路、万古一人路、健康广场、黄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总长7.8公里,完成10个住宅区改造,总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丹徒新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防汛排涝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4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5年城市用水、用气及公共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公共汽车标准营运车辆689辆,线路43条,路网631公里,客运总量达8422万人次,开通镇扬城际公交旅游专线,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63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9条,改造公交站棚37座。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6.5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7%。置换天然气10万户,煤气供应总量260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61万吨,天然气供应总量3140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84%。

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台阶。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330公顷,比上年增加27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8.6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1个,面积达138.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5个,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9%,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4%。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22天,比上年增加64天。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质得到安全保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10万人;女性人口132.5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01万人,比上年增加0.6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3‰,上升0.43个千分点;死亡率5.95‰,下降2.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08‰,上升2.8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8335元,增长13.0%,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4.2%,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3台,电话257部。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6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74元,增长15.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5%,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1台,电话208部。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7144元,比年初增加2606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万人,比上年净增2.9万人,覆盖面96.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万人,比上年净增3.13万人,覆盖面99.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覆盖面99.1%。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6亿元。“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452人,比上年增加18285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7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581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017.93万元,比上年增长64.5%。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71个,其中老年福利院69个,福利院床位数2679张,收养2036人。全年筹集福利资金0.04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35亿元,其中慈善总会捐赠0.34亿元。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44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9个,比上年增加30个和5个。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为90%和95%。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