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镇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24:28 来源:镇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28次

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1.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030元,比上年增长12.2%,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2543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7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13.25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3.22亿元,增长11.0%。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5.4∶37.8调整为6.2∶55.8∶38.0。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明显,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22.4%。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2%上升到10.12%,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200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种植面积调整步伐加大,粮经比例60∶40。粮食种植面积164.0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粮食总产量109.45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棉花种植面积2.2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3.4%,棉花总产量1501吨,比上年下降22.9%。油料种植面积47.4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6%,油料总产量7.92万吨,比上年下降6.8%。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6.9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家禽723.9万只,比上年增长1.1%;蛋类总产量1.73万吨,比上年增长3.5%;水产品总产量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大中型拖拉机2912台,小型拖拉机1615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8316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78万吨,比上年下降0.5%,农村用电量1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7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6.67千公顷,全年造林面积1433公顷。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6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15.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5.3亿元,增长20.7%。轻工业生产发展加快,高于重工业5.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0.68亿元,增长25.5%;集体工业增加值28.37亿元,增长6.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3.79亿元,增长13.6%;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4.3%;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57.91亿元,增长23.3%。农村工业稳定发展,完成增加值91.17亿元,增长16.2%。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完成增加值96.18亿元,增长17.8%。市直工业保持高平台增长,完成增加值66.31亿元,增长20.7%。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用电量60.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工业用电量48.2亿千瓦小时,增长19.4%。工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被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34种,下降的有12种。

非国有工业企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增长20.2%。

工业生产提速增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5,比上年增长18.1%。实现销售收入6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整体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利税总额47.87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其中利润总额19.36亿元,增长108.0%。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达20.56%,比上年增长1.69%,亏损企业亏损额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建筑业生产回升。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50家。全市累计施工项目3036个,比上年增长26.0%。其中新开工项目2082个,比上年增长30.5%,当年竣工项目1775个,比上年增长11.8%。累计施工面积39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竣工面积25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国有经济投资70.24亿元,增长60.4%;集体经济投资24.42亿元,下降19.3%;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1.17亿元,增长36.1%;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49.73亿元,下降2.7%。投资领域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全面回升。基本建设投资64.3亿元,增长24.4%;更新改造投资22.7亿元,增长31.1%;房地产开发投资19.8亿元,增长32.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7.6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92.3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85.7亿元,增长54.4%。在第三产业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22.7亿元,增长70.5%;用于文教卫投资7.27亿元,增长11.3%。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确定的2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27.11亿元,占投资比重14.6%。长江路三期、南徐路拓宽改造工程提前竣工。南门高架桥、索普醋酸二期、化纤钛白粉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干线公路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5%。

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6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其中:铁路客运量507万人次,增长2.9%;公路客运量5615万人次,增长4.2%;水路客运量24万人次,增长13.2%。完成货运量4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铁路货运量437万吨,增长14.9%;公路货运量3632万吨,增长5.0%;水路货运量316万吨,下降24.6%。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2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1%。其中,长航完成货物吞吐量2630万吨,增长18.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6处,邮路总长度3628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7.33万门,电话用户86.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0.4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66部;农村电话用户35.9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46部。全市拥有公用电话2.59万部,电话普及率每千人拥有9.7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0.76万户,增长59.1%。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年末互联网用户12.07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在消费品市场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2亿元,增长12.8%;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3.61亿元,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20.49亿元,增长22.1%;制造业零售额10.53亿元,增长5.0%;其他行业零售额16.29亿元,下降9.6%。

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255个。在各类市场中:消费品市场245个,成交额143.1亿元;生产资料市场10个,成交额4.67亿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0%,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2.0%。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7%,其中粮食下降8.6%,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8%,蛋类上涨7.2%,水产品下降8.7%,鲜菜上涨7.4%;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5%;交通和通讯下降4.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7%,居住类下降0.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成功举办2002年中国镇江经贸旅游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对外贸易发展较快,自营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达2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进口总额10.87亿美元,增长53.5%;出口总额10.11亿美元,增长35.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成绩显著。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7个,比上年增加59个。合同利用外资10.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1%。实际利用外资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2%。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发展良好。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新派境外从业人员2814人,比上年增长19.7%。

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外向带动作用明显。全市5个省级开发区新签合同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增长99.2%。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83.8%。基础设施投入1.71亿元,增长2.5倍。完成营业总收入182.67亿元,增长30.0%。自营出口总额3.67亿美元,增长183%。

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5.1万人,比上年增长25.7%。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4.96万人,增长30.6%。在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国人7.84万人,增长35.6%;港澳同胞3.35万人,增长5.0%;台湾同胞3.53万人,增长63.5%。接待国内游客610.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全市旅游创汇6713万美元,增长25.9%;国内旅游收入47.5亿元,增长10.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幅较大。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同口径增长22.7%)。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24.01亿元,增长25.6%;地方财政收入29.55亿元,增长59.2%。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45.97亿元,增长23.4%。其中:增值税、消费税完成32亿元,增长25.6%;所得税完成6.49亿元,增长2.8%;营业税完成4.68亿元,增长44.5%。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7.52亿元,比年初增加74.8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3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3.5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281.26亿元,比年初增加44.5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8.03亿元,比年初增加46.2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51.75亿元,比年初增加34.34亿元;中长期贷款60.21亿元,比年初增加15.44亿元。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贷款17.03亿元,比年初增加4.78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竞争态势逐步形成。全市保险机构达10家。全年保费收入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其中:财产险收入2.73亿元,增长14.5%,人身险收入9.32亿元,增长65.5%。保险业务赔付总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财产险1.33亿元,增长26.7%;人身险0.87亿元,增长58.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5万人。市级以上科研开发机构27个,科技投入7.86亿元。全市组织省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852项,完成5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级项目12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73项。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5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41项,其中国家级17项。

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发展。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3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724个。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05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19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40.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和41.4%。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全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技术合同金额1.99亿元。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专利申请量596件,授权专利295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人和职业教育趋向合理。全市拥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3.7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84万人;普通中学130所,在校学生16.59万人;职业中学22所,在校学生1.43万人;普通小学392所,在校学生19.7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0.07万人;幼儿园175所,在园幼儿4.8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5万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万人。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01%;普通高考录取率82.87%。其中:本科录取率42.03%。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率稳步上升,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6.4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8.53万人次。全年投资1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精心组织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日出江花》大型歌舞晚会,“金秋职工之声”音乐会、“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荣获全国大奖。成立“江苏润扬大桥艺术团”“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镇江博物馆扩建工程动工,焦山碑林维修扩建工程竣工。收缴非法音像制品80余万张。《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质量提高,发行量增加。广播电视光缆网络改造步伐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市县联网率10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明显提高,开展“走进百城”系列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系列电视片“走遍中国?镇江篇”。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119.5万册(件);拥有剧院、影剧院86个;无线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

卫生事业改革深化,稳中求进。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92个。其中医院32个,卫生院81个。拥有执业(助理)医生4957人,注册护士3682人。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强化。制订霍乱防治等5个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设立3个省级、21个市级疾病监测点。完成8项省市级重点灭螺工程,灭螺面积268万平方米。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有所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投资3亿元,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外科综合楼,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楼。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顺利推进。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个,工程点43个,新增场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投入300多万元。全市举办10项17次市级体育竞赛,成功承办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全国女子足球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全国青年女篮联赛等四大国际性和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参加省第15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7枚、银牌13枚、铜牌22枚。3人5次打破省田径纪录,4人6次打破田径年龄组纪录。向国家队输送1名优秀运动员,向省队输送4名优秀运动员。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实施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和民心实事工程。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47.9亿元,房屋拆迁面积突破6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7.7公里。做足“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生态文章,彰显“城市山林,大江风貌”城市特色。完成长江路三期拓宽改造工程,新建新河桥和塔影湖桥,全长近6公里的长江路一、二、三期全线贯通,沿江风光带风采毕现。完成南徐路生态大道建设,该大道全长5.17公里,总投资3.7亿元。完成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实施解放路南段高架桥面贯通。整治出新中山西路、电力路、解放北路、运河路等6条城市道路,铺设人行道板面积8.5万平方米。改造16条街巷道路1.04万平方米,出新房屋83.3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完善污水截流系统,新建1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完成CAST池土建主体工程,启动古运河水质变清工程,大力推进西津渡保护建设。全面启动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铺设管道44.7公里。

公用事业持续发展,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公共交通客运车辆425辆,其中新增109辆。全面推进公交IC卡,客运总量7086万人次。新开辟公交线路2条,优化和延伸线路5条。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煤气供应总量406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3.5万吨,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实施18小时保洁工程,城市卫生状况有所改善。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65.8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94.78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古运河整治及风光带建设。住宅小区路灯更新改造得到加强。年末市区拥有路灯2.24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99.1%。

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创模”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开始启动,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去年均有所削减。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64.88平方公里,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44.5平方公里,覆盖率70.8%。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全年空气质量污染指数由上年的92下降到85,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294天,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满足II类标准,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00%,消烟除尘率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1%,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67.13万人,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84万人;女性人口131.29万人。市区总人口100.0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7‰,比上年上升0.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69‰,比上年上升0.2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2.03‰下降为1.78‰。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劳动就业培训3.97万人,安置特困弱势群体3230人再就业。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3.7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7.33亿元。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3万人,兑付保障金652.71万元。发放抚恤补助优待金2477.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0.93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9.99万人,比上年减少1.56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3.77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0.9万人,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198元,比上年增长1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2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消费支出6305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451元,比上年增长6.2%。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正式引用以统计资料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