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20:56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298次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沉着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努力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2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4%,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一产增加值117.47亿元,增长5%;二产增加值897.71亿元,增长13.8%;三产增加值558.11亿元,增长14.5%。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9:57.02:35.29调整为7.47:57.06:35.47,一产下降0.2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04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市直工业、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深入推进,12家企业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市政公用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做好企业上市工作,3家企业申报材料已报证监会,1家通过审核;1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农村税费、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767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邗江泰和、高邮汇通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挂牌营业。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2008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超过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5个指标中有21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增加了3个。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产量达269.4万吨,比上年增长5%;油料7.95万吨,增长4.5%;棉花6024吨,下降3.2%;蔬菜136.4万吨,增长8.1%;肉类总产量16.5万吨,增长3.1 %;禽蛋产量11.9万吨,增长2.6%;水产品37.38万吨,增长2%。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0.4万亩,累计达199.5万亩。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新引进项目50个。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61.6亿元,增长21%。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新增“三品”品牌53个,新增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22家。全市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0.7亿元,增长17.2%。其中农业产值98.68亿元,增长15.9%;林业产值6.78亿元,增长16.4%;牧业产值49亿元,增长27.5%;渔业产值66.7亿元,增长17.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74亿元,增长6.8%。新创全面小康村32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7个,新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318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1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实现工业增加值906.6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5.9亿元,增长36.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6%,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装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分别实现产值1214.1亿元、726.9亿元和44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3%、22.3%和63.9%,三大产业总产值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2%。

分轻重工业,轻工业完成产值911.72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市比重25.9%;重工业完成2605.84亿元,增长38.1%,占全市比重74.1%,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高出轻工业48.2个百分点,增幅高出轻工业9.5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38.45亿元,增长28.6%;集体企业完成200.45亿元,增长32.4%;股份合作企业完成51.91亿元,增长46.7%;股份制企业完成1870.71亿元,增长3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920.77亿元,增长33.4%;其他类型企业完成335.27亿元,增长41.7%。

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已达567家,比2007年增加156家,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9%。全市实现利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已达382家,比上年增加95家,合计实现利税22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利税的83.1%。

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3.7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税271亿元,增长19.5%。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原 煤 万吨 40.18 2.9

天然原油 万吨 171.01 0.5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21.40 -6.4

烧碱(折100%) 万吨 32.35 -7.7

合成纤维聚合物 万吨 167.61 -2.8

水 泥 万吨 194.36 -1.9

钢 材 万吨 138.37 27.3

塑料制品 万吨 32.65 -2.1

纱 万吨 13.29 -3.1

服 装 万件 31505.38 86.6

化学纤维 万吨 79.60 -1.9

金属集装箱 万立方米 299.71 12.6

民用钢质船舶 总吨 1277673.80 90.6

通信电缆 万对千米 208.24 -4.6

电力电缆 万千米 40.22 5.4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16.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量100.39亿千瓦时,增长5.9%。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1012亿元,增长26%。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9766万平方米,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4714万平方米,增长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增长32.3%。其中,规模以上城镇项目完成投资89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农村项目完成投资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2008年全市在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2101个,比上年增加163个,增长8.4%。其中城镇在建项目872个,增加3个,农村在建项目1229个,增加160个。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6亿元、634.6亿元和307.9亿元,增长54.8%、40.2%和18.7%。其中,工业投资6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6.7%。全年完成民间投资710.4亿元,增长38.9%,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6.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4.8%。

房地产开发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住宅投资108.8亿元,同比增长35.6%;办公楼投资3.1亿元,同比下降9.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32.2%。施工面积1149.6万平方米,增长20.6%;竣工面积394.5万平方米,增长21.9%;商品房销售面积303.4万平方米,下降29.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扬天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京杭运河“三改二”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南水北调江都截污导流工程、归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顺利建成。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江海高速公路、安大公路三垛以北段、新淮江公路,以及邵伯和施桥船闸改造、乌塔沟分洪道、第五水厂一期等工程开工建设。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镇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较快发展。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业务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77.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30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42万户。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08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1.38亿吨,增长10.2%;货物周转量94.72亿吨公里,增长14.5%。客运量1.04亿人次,增长9.8%;旅客周转量61.27亿人公里,增长10.5%。港口货物吞吐量5787万吨,增长9.3%,其中外贸吞吐量370万吨,增长11.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98万标箱,较上年增长5.6%。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繁荣。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增幅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年来新高。从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40.5亿元,同比增长23.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1亿元,同比增长28.7%。

物价指数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4.8%,涨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2.5、2.9和2个百分点。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看,食品类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2.6%;衣着类下降1.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66.20亿元,增长24.6%,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6.9%,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04.83亿元,增长22.3%。在总收入中,税收收入156.03亿元,增长18.3%;政府性基金收入53.76亿元,增长41.8%;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27.64亿元,增长26%。增值税(剔除免抵调及出口退税因素)、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5.8%、17.7%和31.8%。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市财政总支出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一般预算支出123.08亿元,增长27.3%。其中公共服务支出24.09亿元,增长19.8%;教育事业支出23.48亿元,增长1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7亿元,增长26.2%。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保险业务不断拓展。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08年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51.91亿元,同比增长23.8%。储蓄存款余额为899.1亿元,增长25%。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89.4亿元,增长20.3%。全年保费总收入4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寿险收入35.47亿元,增长31.1%;财险收入8.18亿元,增长13.3%。全年保险机构共支付各类赔款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

2008年全市证券公司开设资金账户数达到19.66万户,累计证券交易额1851.46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1546.6亿元、基金交易额35.99亿元。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50.1亿美元,增长48.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17.2亿美元,增长50.2%。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1.8亿美元,增长38.6%;出口45.67亿美元,增长4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97亿美元,增长53.5%;机电产品出口22.22亿美元,增长40.4%。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85亿美元,增长23%。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1890.6万人次,增长21.2%;实现旅游总收入201.42亿元,增长21.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844.24万人次,增长21.1%;国内旅游收入176.26亿元,增长22.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6.36万人次,增长23.7%;旅游外汇收入3.59亿美元,增长27.6%。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0项、高新技术产品240个。分别在京沪陕举办“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会,签订科技合作项目80个。新增省级以上“一站两中心”13家。首个国家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我市,南京大学—扬州光电研究院、化工研究院和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加快建设,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投入使用。启动“百千万人才强市双行动计划”,10名高层次人才获得省专项资助。我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开展“教育质量效益年”活动,教师素质得到提升。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本二上线人数再破万人大关,达到11551人。有序推进职教资源整合,2所职校通过四星级职校实地评估,3所学校通过三星级职校实地评估,4所学校被评为三星级职校,11个中职专业创成省级示范专业。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文化博览城项目建设,完成佛教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博览城建设项目。扬州博物馆荣获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开展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认定并公布10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43个市级文保单位。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开展“百场公益文艺演出”、“周周看扬剧”等活动。艺术创作精品不断涌现,共获得3个国家级大奖、3个省级大奖。扬州评话《王少堂》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分别达91%和85%。苏北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全市已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09个和达二级医疗机构水平的农村医疗中心8个。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98.7%。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7.9%。我市医疗救援队、医疗急救转运车队、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和卫生监督应急救援队等41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防疫应急队伍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全市新建成国家卫生镇1个,省、市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18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5万座,创建改厕普及乡镇5个,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40.9%。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顺利举办第三届鉴真国际马拉松(半程)赛和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扬州传递活动。田径、击剑、手球三个项目共有5人代表中国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宝应籍选手叶华获得残奥会轮椅击剑女子个人花剑B级铜牌。“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启动,举办扬州市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又有新进展。编制“一体两翼”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工程,完成投资116亿元。新改建解放北路、平山堂东路和大水湾步行桥等“七路一桥”,翻建街巷48条。城东客运中心投入运营,万花园二期、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基本完成“双东”历史街区“一片十点”修复,启动东关街二期工程。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新增污水管网260公里,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设施)13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6%。7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区域环评,16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7%和3.1%。绿化造林1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1%。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51万平方米。11个乡镇(街道)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创成国家和省级生态村18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08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459.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87人,增长0.12%。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48万人,出生率7.58%。;死亡人口2.94万人,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9%……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8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增长1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3%和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9.1亿元,比年初增加187.64亿元。

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同步推进,全市新增就业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就业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培训就业再就业人员6万人、农村劳动力8.9万人。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6.3%、96.5%和97.1%。农民工参加三大保险人数稳步增加。新型农保参保人数35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村改居”工作积极推进。稳步增加职工退休金。逐步提高低保户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0%。

扬州市统计局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人均GDP按省反馈常住人口计算。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