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20:14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57次

扬州市统计局

(2008年3月3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富民优先,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构建取得新进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市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 748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29400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 8.6:56.4:35调整为7.7:57:35.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继续推进市直工业、商贸企业改革,民资、外资、国资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积极开展公用事业单位和建筑业改革,妥善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继续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扬农股份实现再融资,亚星股份顺利恢复上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 2007年“阳光工程——规范事权行动”,推进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2007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超过9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5个指标中有18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增加了5个。分别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三大保险覆盖面。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总产266万吨,比上年增长8.5%;油料7.76万吨,下降32.3%;棉花6420吨,下降23.3%;蔬菜138.47万吨,增长4.8%;瓜果5.76万吨,增长20.0%;水产品36.6 万吨,增长0.3%。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1.7万亩、累计达149万亩。扬州鹅、高邮鸭、邵伯鸡获国家级品种认定。2007年,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全市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7.21亿元,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87.46亿元,增长8.7%;林业产值5.66亿元,增长 6.7%;牧业产值39.59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55.89亿元,增长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2亿元,增长7.8%。建成农村道路 673公里,全市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0个,全面小康村43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强势推进工业第一方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5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实现工业增加值715.5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1.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8.6亿元,增长34.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2.3%,提高0.7个百分点;机电装备、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78.5亿元、571.7亿元和24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6%、21.1%和55.2%,三大产业总产值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

分轻重工业,轻工业完成产值911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市比重35.2%;重工业完成1679.9亿元,增长41.8%,占全市比重为64.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高出轻工业29.6个百分点,增幅高出轻工业15.9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73.8亿元,增长2.2%;集体企业完成172.5亿元,增长30.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48.2亿元,增长34.8%;股份制企业完成1365.9亿元,增长4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700 亿元,增长29.1%;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30.5亿元,增长37.8%。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9.6亿元,同比增长35.0%;实现利税220.6亿元,增长42.5%,其中利润123亿元,增长46.8%。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原 煤         万吨      39.04     -5.3

  天然原油        万吨     170.20    1.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42.58     42.4

  烧碱(折100%)    万吨     24.88     23.3

  合成纤维聚合物 万吨     172.98     3.7

  水 泥         万吨     198.18     11.9

  钢 材         万吨     111.06     32.2

  塑料制品        万吨     33.04     15.3

  纱         万吨     13.34     7.1

  服 装        万件     17940.83 36.1

  化学纤维     万吨     79.43     1.0

  金属集装箱    万立方米 266.22     -1.4

  民用钢质船舶    总吨     806319    51.0

  通信电缆        万对千米 245.24     0.3

  电力电缆     万千米    39.97     11.6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0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其中,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7.3%。建筑行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801亿元,增长40%。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8269万平方米,增长29%;房屋竣工面积4113万平方米,增长 2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9亿元,增长34.6%。其中,规模以上城镇项目完成投资3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农村项目完成投资2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全年在建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19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个,增长11.7%。其中城镇在建项目869个,增加130个;农村在建项目 1069个,增加73个。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452.5亿元和216.6亿元,增长 8.5%、41.2%和25.2%。其中,工业投资45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7%。全年完成民间投资511亿元,增长37.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2.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1.2%。

房地产开发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施工面积953.3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29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5%;商品房销售面积430.7万平方米,增长11.9%。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三垛以南段等交通骨干工程建成通车。江海高速公路江都段、扬天公路仪征段实现贯通,金宝南线等干线公路正在加紧施工。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247公里。扬州港“一港三区”加快建设,3号、4号泊位投入营运,5号泊位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京杭运河“三改二”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扬州二电厂二期工程。市区10万用户实施天然气置换。

五、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较快发展。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业务收入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86.3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0.3万户。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82.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59.69亿人公里,增长8.2%。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5516万吨,增长18.2%;集装箱吞吐量达24万标箱。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55.5亿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8.4亿元,增长22.5%。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4%。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看,食品类上涨9.2%、居住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2.4%、交通通信类下降0.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69亿元,增长36%,比2003年翻了一番。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增值税(剔除免抵调及出口退税因素)、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契税分别增长25.9%、25.1%、 34.9%、33.0%、32.8%和17.8%。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6.4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34.17亿元,增长11.7%。保险业各项理赔支出4.31亿元,下降19.4%。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3.21亿元,下降21.4%;人身险理赔支出1.1亿元,下降13%。

证券市场交易火爆。2007年全市8家证券公司累计证券交易额26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1%,其中股票交易额2370.57亿元,增长422.3%;基金交易额52.71亿元,增长460.7%。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11.45亿美元,增长 50.5%。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4.59亿美元,增长36.4%;出口32.52亿美元,增长37.7%,其中以光电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4.79亿元,增长34.1%。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5亿美元,增长20%,年末境外劳务人数4616人。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1559.9万人次,增长15.9%;实现旅游总收入165.46亿元,增长25.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 1522.42万人次,增长15.7%;国内旅游收入144亿元,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7.48万人次,增长24.6%;旅游外汇收入 2.82亿美元,增长35.6%。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40个,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47个,已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24家和12家。汽车及零部件、金属板材加工及设备制造和半导体照明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基地。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机构来扬落户。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62.5%提高到95.7%。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落实了对困难学生的“一免一补”政策。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2%。建成扬子津科教园区、扬州职大新校区和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立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4个、省级9个。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中国扬州剪纸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一期工程等建成开放。扬剧、清曲、漆器和玉雕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成绩。电视剧《江塘集中营》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扬剧《真假24小时》、木偶剧《白雪公主》获省优秀剧目一等奖。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5%,卫生厕所覆盖率75%以上;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50%。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承办了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全国十运会艺术体操和男子举重等重大赛事。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50枚金牌,其中在全国和国际赛场上共获得11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

我市在2007年社会发展总水平评价中列全省第5位。

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乡建设不断加快。编制了古城保护、新城西区、沿江地区等控制性详规,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和“大江风光带”等专项规划。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实施了吴道台宅第、卢氏古宅、汪鲁门故居等一批名园名宅整修工程,盐宗庙、大王庙建成开放,“双东”历史街区等项目稳步推进,整治了古城沿街建筑风貌,名城特色进一步彰显。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50.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9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9%;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2%,提高11.1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7.8%,提高4.3个百分点。社会环境质量指数87.8分,提升5.1分。市区酸雨发生频率31.0%,降水ph均值5.14,酸雨频率和降水ph均值较上年分别改善16个百分点和 0.21。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全年创成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70个省、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考核评审;创成省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申报国家级1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7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459.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1万人,增长0.13%。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7万人,出生率8.07%。;死亡人口4.1万人,死亡率8.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5%。。

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86元,增长13.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1.8%和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9.44亿元,比年初增加32.77亿元。

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采集就业岗位13.5万个,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低于4%的控制目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6万人,基金征缴收入为5.98亿元;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51万人。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人均GDP按省反馈常住人口计算。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