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17:38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7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年初调控目标,是多年来完成目标较好的一年,为实现“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极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提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8.13亿元,年增量14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达2100美元,这是继2002年达1500美元后又一次新的跃升,综合实力再迈新平台。

结构调整取得实效。2004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79.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二产增加值419.87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366.64亿元,增长18%;三产增加值288.47亿元,增长13.5%。全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顺应国际产业调整趋势,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努力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上年的10.8:51.4:37.8调整为10.1:53.3:36.6,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2.1%和30.9%。工业经济贡献率54%。

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针对宏观调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求得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全市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步提高态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2004年达到11.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开发开放明显加快。实施经省批准的《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全年沿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4.8亿元。沿江高等级公路京杭大运河以西段建成通车,以东段开工建设。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江都港区1号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热电、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及海关直通点等项目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5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园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扬州开发区以项目为抓手加速发展,川奇光电、中集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先后投产;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东西向主干道基本建成,台湾大连化工、江苏优士化学等项目相继落户。沿江农业综合开发区成为全省示范区。全年沿江地区协议注册外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企业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0%、90.1%和75.9%。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调控目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存在一定困难;工业集聚度不高,产业优势尚未形成;电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不快;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社会稳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总产204.97万吨,增产24.84万吨,比上年增长13.8%;棉花总产1.04万吨,下降1%;油料总产13.71万吨,增长9.2%。全市肉类总产量29.5万吨,下降2.7%;水产品产量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31亿元,现价增长14.5%。其中,农业产值65.53亿元,增长21.8%;林业产值4.14亿元,增长22.12%;牧业产值38.02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44.33亿元,增长9.45%;农业服务业产值7.29亿元,增长11.4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发展。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92万亩,确认“三品”品牌277个。全市3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6亿元、利税2.75亿元,增幅均为21.9%。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9.4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水稻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补贴的政策,全市农民减负增收2.1亿元,人均68元。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1.3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16%。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复垦新增耕地2万亩,全市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全年农村县外劳务输出55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农村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工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市坚定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和战略重组;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工业增速明显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99.2亿元,增长2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129.6亿元,增长34.7%;完成增加值324.8亿元,可比价增长23%,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由上年第11位前移至第6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6.5亿元,增长33.3%;实现利税83.4亿元、利润40.4亿元,分别增长31.2%和44.8%。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转换加快。全市95%以上的县(市、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公有股本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市直基本完成105家工业、商贸流通企业改革,调整劳动关系和妥善安置职工3.36万人,11家长期亏损的国有、集体企业破产终结。举办了公有资产重组招商洽谈会。市直冶金机械、建筑机械等16家重点企业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涉及资产近100亿元。宝胜科创、琼花高科成功上市。市直近90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结束。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92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工业用电量54.69亿千瓦时,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05亿元,增长33.6%,比2001年净增186亿元,增长1.3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4.77亿元,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23.05亿元,下降14.4%;房地产开发投资63.98亿元,增长46%。全年工业投资完成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运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其北接线进入后期完善阶段;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淮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建成投入使用,4号泊位正在施工;江都港区1号码头正式对外开放;扬州二电厂二期、扬州发电厂发电供热机组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南水北调工程加快推进。

城市面貌再现新姿。2004年我市坚持以美化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城市要求,不断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的互动并进。城市建设力度再创新高,市区新、改建道路25条、56公里,整治河道8条、1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了扬州火车站站前广场、蜀岗西峰生态公园、新城西区中心公园、曲江公园和漕河绿化风光带等。“城中村”、“城中厂”改造有序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又创佳绩,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省内首个全国最佳人居城市。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5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9.4%;新增固定资产136.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6.05%。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741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6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7.6%;完成公路货运量4197万吨,货运周转量25.0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5.2%;完成水路客运量1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62万人公里,分别持平和下降1.6%;完成水路货运量1317万吨,货运周转量33.8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5%和2.6%。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256.4万吨,增长27.6%。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业务收入22.6亿元,增长15%。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净增电话用户21.11万户,达到166.86万户。其中,新增小灵通18.22万户,达到35.48万户。无线市话、宽带等电信业务快速扩张。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流通业态不断创新,消费品市场稳中趋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1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快2.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92.17亿元,增长13.9%;餐饮业31.4亿元,增长30.8%。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亿元,增长16.2%;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6.2亿元,增长12.7%。

市场物价温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9%,比上年上升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9%,比上年上升2.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0.1%;衣着类下降1.7%;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2%;居住类上升2.2%;娱乐文化教育上升0.2%;医疗保健上升0.3%;交通和通讯上升0.5%。

七、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旅游

利用外资持续攀升。全市新批外资项目330项,比上年增加38项;协议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新批项目55个,比上年增加29个;协议注册外资额16.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4%;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8.14亿美元,增长69.3%,比2001年翻3番。项目平均规模由2003年的322万美元提高到493万美元。

民营经济彰显活力。全市民营企业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连年跨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已成为牵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611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58万户,分别增长13.9%和1.7%;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完成产值537.92亿元,增长34.2%;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17.01亿元,增长6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33亿元,增长14.7%;实现增加值301.85亿元,增长19.5%,比全市GDP增幅快4.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38.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持速增长。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4.18亿美元,增长19.5%,其中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25.4%。完成外经营额8562万美元,增长29%。自营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出口2.91亿美元和7.87亿美元,分别增长44.3%和24.1%,占全市出口额的79.8%,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22.3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8亿元,增长2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903.5万人次,增长24.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7.8亿元,增长16.9%。接待入境旅游者18.8万人次,增长45.7%;旅游外汇收入1.09亿美元,增长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3.89亿元,同口径增长28.8%,比2001年增长1.3倍;一般预算收入38.14亿元,增长36.7%。财政总支出65.85亿元,增长27.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27亿元,增长22.6%。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19.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22.8亿元,比年初增加7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0.7亿元,比年初增加53.1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49.93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23.75亿元,下降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进步与人才引进步伐加快。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81项,增长1.8倍;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26项;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3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11个市级信息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3000人;市开发区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有所扩大。年内完成了市职大(电大)新校区二期工程。教育信息化提前实现省“十五”目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实施到位。初中毕业升学率92.28%,高考录取率79%,同比分别提高3.62和1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又有新发展。完成了扬州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主体建筑、汉墓博物馆一号墓维修工程。承办了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等活动。加大了文化市场整顿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成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中心血站、苏北医院门(急)诊楼等设施。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江都小纪镇成为国家卫生镇,新增省级卫生镇4个。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会,承办了第二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和全国举重冠军赛等赛事。全市电视信号村户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4%。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颁布《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工作大纲》。2004-2005规划实施的148个项目已完成41个单项工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否决或劝阻了90个污染严重项目,加大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循环经济,7家企业成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5家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宝应被列为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试点县。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有效控制。2004年年末全市总人口454.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05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出生率为8.92‰,比上年上升1.39个千分点。死亡3.82万人,比上年增加0.92万人;死亡率为8.42‰,比上年上升2.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5‰,比上年下降0.6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富民放在优先的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5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55元,增长12.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008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9%、7.6%和11.6%。全市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2.8亿元,增长6.4%;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1517元,比上年增长16.1%。

就业和再就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采集就业岗位6.6万个,推荐就业2.8万人,其中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就业1.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8%。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贫困人口均已纳入低保对象。全市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职工达54万人,覆盖率为92%,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注:①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②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