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17:02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5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总要求和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总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克服了非典和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多项指标创造了十年来最新记录。

一、综合

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GDP增速稳步攀升,工业经济贡献份额明显增大。二是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三是利用外资高速增长,民资投入增势强劲。四是三大需求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增长加快。

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7.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一产增加值75亿元,增长6%;二产增加值327.05亿元,增长16.2%;三产增加值245.17亿元,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00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达1730美元。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2年的12.7:48.8:38.5调整为2003年的11.6:50.5:37.9;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和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

沿江开发全面启动。《扬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沿江高等级公路6.4公里先导试验段建成通车,扬瓜公路以及扬子江南路、江都兴港路等纵向通道正在进行改造。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PTG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精细化工及热电项目等已进入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区建设。扬州开发区初步建成电子一条街,形成了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系列芯片生产能力。海克赛尔、华督、可瑞尔等项目已经投产,川奇光电、晶芯半导体、华夏集成光电、明扬威电、阿波罗蓄电池等项目陆续动工。全年沿江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以上。

200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色和农产品竞争力还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不多;部分工业企业机制转换不快,技术层次不高,工业大项目引进不多,产业集中度不够;外向型经济的规模不够大,沿江开发及园区建设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调减18.2万亩,调增各种经济作物24.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80.13万吨,比上年下降15.4%;棉花总产1.05万吨,下降4.5%;油料总产12.57万吨,增长7.3%。全市生猪出栏209.24万头,增长0.2%;家禽饲养6507万只,增长5.9%;奶牛饲养3800头,增长27.6%;水产品产量28.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55万吨,增长18.4%。全年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151.9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71.95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4.68亿元,增长11.2%;牧业产值35.01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40.26亿元,增长7.9%。

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全市3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2.2亿元,分别增长16.1%和20.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6.9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资”开发农业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利用外资2218万美元,民资、工商资本8.9亿元。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7.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17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坚持以“工业兴市”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30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37.24亿元,增长21.3%;完成增加值226.47亿元,增长17.5%,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7.7和6.3个百分点。

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六大重点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0.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5%,拉动工业增长9.9个百分点。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国企改革重组成效明显。市直58家工业企业“四到位一保障一规范”改革改制工作顺利推进。先后实施了通华公司与中集集团、江扬集团与浙江春和、亚星股份与格林柯尔等近20个资产重组项目,涉及资产达30亿元。联环药业A股成功发行上市。琼花高科、宝胜科创A股已通过证监会的发行审核。

全年工业产销衔接有所好转,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72.62亿元,增长28.3%;实现利税总额65.01亿元,增长25.8%,其中利润29.51亿元,增长35.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97.3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用电量46.88亿千瓦时,增长23.6%。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2亿元,增长24.7%;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22%。建筑企业施工面积3249.7万平方米,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增长37.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5.5亿元,增长18.2%;更新改造投资26.9亿元,增长32%;房地产开发投资43.8亿元,增长67.3%。投资增速逐年提升。2003年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1995年以来新高。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润扬大桥北接线沿线桥梁工程全部结束,进入路面施工阶段;宁启铁路扬州段完成全线铺轨;扬州火车站开工建设。扬州职大、电大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招生。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围绕新“三创”目标,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实施了城建“十大工程”、“三大战役”,共拆除各类建(构)筑物近50万平方米,拓宽改造道路56条共81公里,新增绿化114万平方米。扬子江中路、扬子江北路、文汇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如期完成;运河北路、南通东西路、大学南北路拓宽改造、平山堂西路新建工程等项目竣工或基本竣工。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一期工程、个园南部住宅维修工程全面建成;教场改造和文昌广场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来鹤台广场、维扬广场建成开放。新城西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完成城建投资50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1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7.1%;新增固定资产75.2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1.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68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3.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4.9%;完成公路货运量3977万吨,货运周转量23.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6.3%;完成水路客运量1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68万人公里,分别下降10.5%和13.4%;完成水路货运量1246万吨,货运周转量32.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和4%。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768万吨,增长10%,其中,专业港口货物吞吐量1036万吨,增长34.2%。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净增固定电话用户20.47万户,达到145.7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22.5万户,达到101.3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52.33%,其中,市区76.4%。无线市话、宽带等电信业务快速扩张。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流通业态不断创新,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6亿元,增长12.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68.71亿元,增长12.4%;餐饮业24.01亿元,增长13.2%。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1亿元,增长12.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8.75亿元,增长12.5%。全年市场成交额300亿元,增长12%。

市场物价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比上年上升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6%,比上年上升0.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4.6%;衣着类下降0.8%;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3%;居住类上升1.1%;娱乐文化教育上升0.7%;医疗保健上升0.5%;交通和通讯下降0.4%。

七、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旅游

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95项,协议注册外资额9.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和105.4%,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4.81亿元,增长88.6%。利用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单体项目协议注册外资额32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4万美元。外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区五园”和仪征、江都、高邮、宝应开发区建设加快。启动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仪征汽车工业园规划扩大到30平方公里。晶新微电子、科龙冰箱、台湾大连化学、上汽、上海汇众汽车、扬农精细化工、扬州石化8万吨聚乙烯、华芮纺织等一批项目相继入园建设。园区全年引进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8个。全市园区开工500万元以上民资项目达50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18个。

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工业完成产值368.18亿元,增长22.4%,超过全市工业增幅1.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投资70.8亿元,增长49.6%,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2.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1亿元,增长15.5%,超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238.18亿元,增长16.9%,超过全市GDP增幅3.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36.8%,比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0.23亿美元,增长33.6%,其中出口总额11.12亿美元,增长39%,出口依存度达到14.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私营和“三资”企业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进展,在巩固和扩大亚洲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欧洲、拉美市场,增强了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37.8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2.3亿元,增长19.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724.9万人次,增长1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亿元,增长20.6%。接待入境旅游者12.9万人次,增长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78.7万美元,增长1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2.91亿元,增长31.1%,在上年突破50亿元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比2000年增长1.14倍,超额完成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财政收入继上年过千元之后,又创新高,达1611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1.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4亿元,增长55%。全市财政支出38.66亿元,增长33.1%。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7.7亿元,比年初增加128.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49.13亿元,比年初增加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52亿元,比年初增加84.4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7.1亿元,比年初增加16.14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23亿元,增长31.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20项,省级343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32项;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5个;新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达93家。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88.6%。高考升学率达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和大型扬剧《史可法》分别获全国、全省金奖。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成绩。“双博”工程全面开工。举办了鉴真东渡成功1250周年纪念活动。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和技术传输装备不断完善。

公共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夺取了抗击非典阶段性胜利,成为全省3个“零病例”的地区之一。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429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7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3.2%。计划生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

全民健身进一步普及,竞技体育实力增强。承办了全国足球甲B联赛舜天队13场比赛、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比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继宝应、江都、高邮、仪征四县(市)通过国家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后,2003年10月,邗江区也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至此,我市所属各县(市)全部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群,全年新建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3万亩,共形成有机食品7个,绿色食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107个,建设城市生态住宅小区5个。全市6个社区创成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年内建成5个安静小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项目50项,涉及30多个乡镇;工业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IS014000认证,全市已有51家工业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其中39家企业已被公布为“全省清洁生产审核合格企业”,另有11家单位通过了IS014000认证。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扬州联环药业有限公司、江都银河生态产业园、扬州栖月苑住宅小区被命名为“江苏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年内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江苏人居环境奖”等称号;通过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优秀城市”考核;《扬州生态示范市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年末全市总人口453.61万人。全年共出生3.41万人,比上年减少0.36万人;出生率为7.53‰,比上年降低0.83个千分点。死亡2.9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死亡率为6.4‰,比上年上升0.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3‰,比上年下降1个千分点。

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3799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5元,增加872元,增长11.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含维扬、广陵及市开发区)4220元,增加294元,增长7.5%。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9.13亿元,增长18.8%。城乡住房解困解危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改造危房22.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改造危房11.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新建8万平方米解困定销房,已有891户居民入住新居;安置拆迁户3000多户,住房面积20万平方米。农村改造草危房和救灾建房7998户。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市采集就业岗位5.35万个,净增就业1.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累计发放养老金91153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的贫困人口中有42.8%纳入低保对象。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为84.2%,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注:①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②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