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16:03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4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44.5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365美元,在苏中地区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3.4:49:37.6调整为13.2:48:38.8。劳动力转移有所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持续增加,2001年全市劳务输出49.78万人,比上年增加6.7万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私营个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1年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已达17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竞争力不强;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仍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面积调减63.6万亩,粮经比达6:4,初步形成了宝应的水产、水禽和水生作物,高邮的粮、油、鸭,江都的水产、花木、小杂粮,仪邗郊区的蔬菜、林茶果和特畜禽等专业生产基地。水稻、油菜籽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205.88万吨,比上年下降8.6%;棉花总产1.61万吨,增长54.8%;油料总产14万吨,增长12.4%。全市生猪出栏194.05万头,增长7.4%;家禽饲养5922万只,增长5.6%;奶牛饲养2620头,增长1.62倍;水产品产量25.86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4.7万吨,分别增长8.5%和5.7%。全市3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利税1.65亿元,分别增长8.7%、15.8%。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65.73亿元,增长0.4%;林业产值3.43亿元,增长111.7%;牧业产值31.89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33.01亿元,增长1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7.3%。

工业企业以改革为动力,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新进展。县(市)区属以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累计达94%,改制企业的国有(集体)股比重降至63%,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完成17个资产重组项目,涉及资产11.1亿元。扬农股票上市申请已经发审会通过,联环药业、诚德钢管、宝胜科技等企业已结束上市前辅导,完成了琼花、长青、通华等企业股份制改造。

全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5.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7.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36亿元,增长3.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81.12亿元,增长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增长11.5%。

建筑业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全年实现建筑企业总产值211亿元,增长14.1%;实现增加值39亿元,增长1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增长1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9亿元,增长0.9%;更新改造投资29.58亿元,增长51.6%;房地产开发投资17.93亿元,增长16.2%。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累计完成投资4.93亿元;大桥北接线和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77亿元,宁启铁路已开工建设。城市建设迈出大步。市区重点实施了古运河整治、瘦西湖活水工程、四水厂二期工程等15个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4亿元。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完成了扬州城东出入口、文昌中路等路改造;初步建成文昌广场。市区老城改造有序展开,50条小街巷翻建改造开始实施,完成了古邗沟河整治、东圈门汪氏小苑维修等一批项目。

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72个小城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全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邗江区汊河镇荣获国家四部委“精神文明示范镇”称号,江都市小纪镇、宝应县汜水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新型示范小城镇。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53.5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39.6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9%。港口货物吞吐量1506万吨,增长5.4%。其中,扬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94万吨,增长67.9%。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7.3万户,达到108.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5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38.25百人线,农村电话普及率20.01百人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43亿元,初步建成城镇计算机宽带网。全年新增国际互联网用户14.65万户,用户达到25.92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绩,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7亿元,增长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16亿元,增长10.9%;餐饮业18.7亿元,增长21.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6.1亿元,增长9.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9.6亿元,增长7.6%。全年市场成交额235亿元,增长15%。全市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达50个,其中超过15亿元的市场4个。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3%;粮食价格上升4.8%、肉禽及制品上升2.7%、水产品下降13.4%、鲜菜下降3.6%;衣着类下降3.4%;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4.9%;居住类上升3.1%;服务项目上升7.1%。

七、招商引资与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2001年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45个,比上年增长1.6倍;合同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94.2%;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27.6%,结束了三年徘徊的局面;全年吸收外地民资投入达1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一区四园”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01年底,港口工业园、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和杭集工业园启动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批准进区项目达64个,总投资达31.6亿元。

市开发区及港口工业园新批进区企业28个,投资25.5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8个,合同利用外资10696万美元。汽车机械、纺织和沿江化工3个特色专业园区,已先期启动2平方公里。

邗江工业园进区项目13个,投资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5万美元。

江阳工业园进区项目19个,投资1.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

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市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2.32亿美元,增长11.9%。其中,进口5.68亿美元,增长11%;出口6.64亿美元,增长12.6%。办理出口退税4.22亿元,增长1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外经营业额6478万美元,增长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71亿元,比上年净增6.62亿元,增长19.8%,是历史上增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24%。全市财政支出29.05亿元,增长22.5%。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7.79亿元,比年初增加53.3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4.58亿元,比年初增加38.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6.9亿元,比年初增加20.8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14.57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1.15亿元,增长37.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55亿元,增长14.7%;寿险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4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42项;开发新产品87项,其中省级重点新产品68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项;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全市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高中入学率达80%,其中市区95%。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市新建校舍27.5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8.9万平方米。市属高校发展势头良好,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200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健康发展。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作品,分别在全国“蒲公英”竞赛、“群星奖”决赛和年画评奖、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节中获奖;承办了2001年中国曹禺奖小品小戏大赛;仪征、广陵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市(区)。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普哈丁墓园、高邮龙虬庄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完成了汉广陵王墓博物馆2号墓复原陈列等工程。举办了扬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活动。市档案馆建成搬迁。卫生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数10.84万人,改厕6.01万户。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提高,我市体育健儿参加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获7.5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我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天涯共此时——2001年中秋晚会”,扩大了影响;广播连续剧《白衣圣人》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发展县乡有线电视6万户,村联网率达87%。计划生育成果得到巩固,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广陵、江都、仪征建成一批省级文明社区示范点,其中广陵区琼花观社区成为国家级文明示范点。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年内,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工作力度。扬州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和《扬州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扬州生态城镇体系规划》等8个专题规划。全市新建成18个生态村、5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1个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了2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建立了662个炉窑烟尘排放及治理基本情况台帐;对全市119家重点污染源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市区淘汰了严重污染空气的机动车2.83万辆。建成了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市区258家餐饮娱乐服务业单位中,196家单位实现了油烟、噪声达标排放,57家自动停业和转产,5家被责令停产或转产。生态示范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仪征、高邮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验收。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续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0763元,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5元,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6.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98.5%,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全市医改覆盖面达50.1%。

注: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