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扬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15:31 来源:扬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18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扩大内需,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合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00元,首次突破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65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产业中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4:48:37.6调整为13.4:49:37.6。三大需求全面回升,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贷款明显增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全年共有10051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市直40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其中市区4.1%。全力以赴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93.8%,其中市直100%。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7%和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起步。

“九五”时期是建国以来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时期。“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98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01倍;国内生产总值“九五”时期的增量超过了“八五”时期的累计总量,年均递增10.4%;“九五”是全市财力增加最多的时期,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八五”末的6.3%提高到7.2%;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年累计出口达25.21亿美元,年均递增12.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五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70%;城市化水平提高显著,五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41%,“十年再造一座扬州城”的目标在“九五”期间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前三年实现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还不够牢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重大储备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幅在低位徘徊;国有企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面积缩减,棉花、油菜和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特种禽畜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总产225.16万吨,比上年下降9.9%;棉花总产1.04万吨,增长20.9%;油料总产12.46万吨,增长40.3%。全市生猪出栏205万头,增长9.5%;家禽饲养5790万只,增长10.5%;奶牛饲养1000头,增长33.3%;水产品产量23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2.5万吨,分别增长12%和18.4%。全市3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5亿元,利税1.47亿元,创汇58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15.7%和5.5%。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发展迅速。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64.85亿元,增长0.94%;牧业产值29.89亿元,增长8.6%;渔业产值30.17亿元,增长19.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工业企业以改革为动力,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新进展,私营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5.02亿元,增长3.9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7.15亿元,增长6.4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6.39亿元,增长17.6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10.01亿元,增长5.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4.64亿元,增长13.64%;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2.03%。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54亿元,增长15.68%。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市场销售较旺的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列入国家产品产量统计的227种主要工业产品看,产量增长的有130种,占57.27%。

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和国企脱困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县属以上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均达90%,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16.07%,下降5.36个百分点,基本完成“三年两项任务”。新组建股份公司5家,实施破产企业31家。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明显,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产销率为95.9%,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0.9亿元,增长21.8%;利润增长46.5%;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17.07%,提高10.87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建筑企业施工总产值185亿元,增长15%,实现利税5.83亿元,增长27%。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2342.6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竣工面积1334.3万平方米,增长1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51亿元,下降2.01%;更新改造投资19.5亿元,增长63.9%;房地产开发投资15.3亿元,增长17.9%;农村集体、私营投资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程进展较好,全市以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相继完成了京沪高速扬州段、信息港二期工程、江河堤防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19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于2000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年初确定的42项重点技改项目年内竣工13项。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投产率为55.2%;新增固定资产80.1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131.4%。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52.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37.4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6%。港口货物吞吐量1429万吨,增长2.3%,其中扬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56.1万吨,增长35.2%。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8.2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7.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建设取得成效,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04.61亿元,增长13.7%;餐饮业15.43亿元,增长2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7亿元,增长8.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5.57亿元,增长8.2%。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0.54亿元,增长33.2%,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2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418个,市场成交额达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27个。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4%,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1.2%,其中粮食下降0.4%,肉禽及制品下降0.2%、蛋类下降17.1%、水产品下降0.3%、鲜菜上涨15.9%,衣着类下降1.5%,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2.1%,医疗保健下降0.1%,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0.6%,娱乐文化用品下降4.1%,居住类上涨5.3%,服务项目上涨8.2%。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8%。

七、对外经济

全市抓住国际市场好转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机遇,努力扩大出口,对外贸易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出口6.06亿元,增长37.2%。出口产品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占全市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

利用外资克难求进。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55个,比上年增长34.1%,协议利用外资9582万美元,增长125.6%,实际利用外资8264万美元,增长1.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对外劳务营业额5100万美元,增长16.5%。国际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接待境外游客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934.4万美元,增长32.9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收入3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3亿元,增长24.5%。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11.59亿元,增长16.9%;企业所得税1.66亿元,增长9.4%。全市财政支出23.71亿元,增长17.91%。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4.47亿元,比年初增加48.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6.0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4.36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69亿元,比年初增加4.96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保费总收入8.09亿元,增长15.4%;总赔额1.62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9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51项,其中国家级26项。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被批准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年开发新产品964项,新产品产值率达2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三等奖5个。全市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6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8亿元。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25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58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生2.36万人;普通中学232所,在校生19.99万人;职业高中31所,在校生5546人;小学951所,在校生37.51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682所,在园儿童9.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2965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3%,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站)71个、公共图书馆6个。建成了扬州剧院,实施了隋炀帝陵一期工程、东关街历史街区一期工程和博物馆、史公祠等整治工程。有线电视已开通至所有乡镇。作为分会场,扬州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第六届艺术节。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56个,其中医院184个;共有卫生人员16347人,其中医生7595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0674张。宝应、高邮、江都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全年新增农村卫生厕所11.78万座,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1.71万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体育事业生机勃勃。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在省以上各项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0枚、银牌20枚、铜牌15枚。成功地承办了全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第21届世界杯男子乒乓球赛等重大赛事。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名城建设力度加大。市区围绕“一年一小变”的要求,基本完成了古运河综合整治的三、四期工程,开展了盐阜路一线污水截流工程和景观整治。231个工业项目完成治污任务,以改善瘦西湖水质为中心的治水工程也开工建设。完成了古运河绿化风光带、南绕城公路绿化。市区新增公共绿地47.38万平方米。市区内环改造、文汇北路延伸和江扬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开始全面启动。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当年新批进区项目62个,其中三资项目17个,总投资22.39亿元,协议利用外资47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1508万美元;高新园区建设势头良好,创业中心的孵化功能逐步发挥。年末进驻中心的企业已达54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开发以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新材料等为主的产品168项,并拥有多项专利成果,当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亿元。此外,投资500万元的创业中心二期也正式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2000年全面完成了工业污染源治理任务,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到2000年底所有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九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2.59亿元,治理完成了554个工业污染源项目,新上治理设施466台套,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9.9万立方米/小时,废物处理率和达标率达到了97.25%和88.43%,比“八五”期末提高13个和10个百分点。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7.91万吨/日,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达到了98.75%和95.85%。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程已经启动。至2000年,全市已建成85个生态村、20个清洁文明生产企业、6个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面积已达2788平方公里。

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扩大。市区噪音达标覆盖率由上年的93.79%提高到97.39%。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51%,比上年度提高8.5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9510元,比上年增长10.1%,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734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3482元,增长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6.05亿元,比年初增加28.36亿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据参阅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