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盐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09:10 来源: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087次

盐城市统计局

(二○○八年元月八日)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增长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创“九五”以来的新高。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18000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2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6亿元,增长16.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0.9∶45.7︰33.4调整为19:46.9:34.1,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工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2.6%、36.6%,推动GDP增长7.9和5.5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从总体上看达标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86分,比上年增加3.7分。从构成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看,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程度最好,达到90.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82%、85.1%和87.5%,分别比上年提高5.3、5和0.9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上看,25个指标中有10个指标已经达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与上年相比,达标指标增加了1个,即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夏熟作物喜获丰收,蔬菜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种植、养殖效益普遍提高,生猪、家禽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上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30.53万亩,增长7.6%;粮食单产436.5公斤,增长0.8%;粮食总产580.8万吨,增长8.5%。棉花播种面积246.45万亩,下降5.2%;棉花单产72.2公斤,下降2.4%;棉花总产17.8万吨,下降7.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56万亩,下降20.1%;油料单产194.6公斤,下降6.1%;油料总产30.3万吨,下降15.3%。肉类产量达66.6万吨,增长4.7%。水产品总量达到87.5万吨,增长2.7%。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140个,绿色食品66个,有机食品16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7个,比上年增加68个。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8.89万千瓦,增长3.7%。大中型拖拉机1.98万台,增长7.1%;小型拖拉机7.73万台,下降11.1%;联合收割机9887台,增长0.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61万台,计88.17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8.3万吨,下降0.8%。农村用电量38.52亿千瓦时,增长1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全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0亿元,增长19%。面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全市广大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来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大幅上升,运行质量显著改善。主营业务收入1670亿元,增长24%;利税总额128亿元,增长25%;利润总额59亿元,增长30%。全市工业用电量76.58亿千瓦时,增长20.6%。全市销售过亿元的企业数380户,比上年增加90户;全市入库税收超500万元的企业数260户,比上年增加65户,这批企业将较好地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全年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技术中心4个。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从业人数达29万人。承建施工面积49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00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每人11.5万元。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承接高层建筑410幢,其中超高层27幢。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我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推进,强化和推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增长36.9%;工业投资507亿元,增长46.7%。投资结构趋于优化,投向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集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通信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36%、65%和7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投资增长65%,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完成投资增长了4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精心组织实施八大类重点工程和工业“三百工程”。全市八大类重点工程项目161个,开工96个,竣工51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6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8.9%。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3个,竣工110个;新增5亿元以上重大储备项目60个,超额完成“三百工程”全年目标任务。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东台、大丰风电场进展顺利,响水沿海造船产业群、大丰港二期工程、G204盐城南段、S327省道、沿海特高压线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市区服务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在增加有效投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扩张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较好的引领拉动作用,为我市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公路等级明显提高,等级公路总里程168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310公里,一级公路达496公里,二级公路达2227公里。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社会客运量8337万人,比上年增长10%,旅客周转量70.33亿人公里,增长11.1%;全社会货运量9830万吨,增长13.1%,货运周转量138.7亿吨公里,增长13.3%。盐城南洋机场飞机航行583架次;航空客运量74252人次,增长46%;航空货邮运量556吨,增长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67.5万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市话年末用户137.5万户,增长11.2%;农话年末用户130万户,与上年持平;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2.7部。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54.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3.6万户,分别增长23.1%和4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明显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高于上年1.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41.9%,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24.3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3.8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3.0%。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10.3%,比上年度涨幅提高了39.3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3.54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3.33%,比上年度涨幅低2.1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0.46个百分点。其它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6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55%,衣着类价格下降2.7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4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出口14.3亿美元,增长34.9%。成功举办了“5.18”盐城经贸洽谈会暨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和汽车文化节,承办了苏台(盐城)经贸洽谈会,盐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新的提升。

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国外客商纷至沓来。全市连续三年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倍增目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我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6%,总量位居苏北第一;协议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118.7%。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盐城南洋机场、大丰港相继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6.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营业额5.86亿美元,增长35%;新派人数37698人,增长25%;年末在外人数达41601人,增长32%。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全年完成国内游客接待量611.55万人次,海外游客接待量5.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1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19亿元、旅游创汇0.3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11%。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射阳息心寺成为国家3A级景区。至目前,全市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8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含基金收入)148.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8%,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45亿元,增长34%,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8%,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全市金融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82.75亿元,比年初净增131.6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633.08亿元,比年初净增93.09亿元。外汇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全市跨境外汇收支26.8亿美元,其中外汇收入19亿美元,外汇支出7.8亿美元,实现收支顺差11.2亿美元;全市银行结售汇23.2亿美元,其中结汇18.1亿美元,售汇5.1亿美元,实现结售汇顺差13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产险保费收入6.4亿元,增长33%;寿险保费收入26.64亿元,增长21%,全市共支付保险赔偿金额4.34亿元,为促进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市新增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上年增加2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亿元,增长40%。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多项,争取科技经费超1.6亿元,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9项,获省科技经费1.08亿元。新增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9项。新增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4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65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8只。1—11月份专利申请数2636个,授权数833个。新增产学研联合体356个,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34项。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0.6%,全年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加强教育强市步伐,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成了市职教园区一期工程、盐城师范学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4.62万人。全市高等教育函授点和远程教育点53家,有2万多人在读。组织16041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新跨越。高中阶段招生达10.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5.49万人,职业高中招生5.41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55194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为12863人,比上年增长13.1%。被各类院校录取42560人,录取率达77.1%,增长20.8%,占全省录取总数的10.3%。义务教育水平有了新提高。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99.3%,“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5.8%和99.5%以上。幼儿教育发展呈现新势头。全市共有364所幼儿园,在园人数174156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61%,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68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23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表演人员490人,剧场、影剧院10个,文化馆(站)158个,其中文化馆10个,文化站147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1587124万册,博物馆6个。2007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为3100场,其中在农村演出1500场。全市共创作大戏12部,小戏8个。《苍茫大地》获省文化厅向全国公开征集京剧剧本三等奖,小淮剧《聋舅妈做媒》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银奖。淮剧《太阳花》入选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夜星辰》入选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新四军纪念馆完成改陈扩建,市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布展,中国海盐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保健工作有所改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市疾控中心大楼、中心血站、急救中心和一批重点医院新病房楼建成使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41个,其中医院115个、卫生院14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所)11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02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260人;拥有病床16108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10348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拥有体育场馆45座,健身点650处。等级运动员550人,比上年增长4%。我市运动员获世界冠军1项,获省级比赛奖牌79枚,向省输送17名优秀运动员,举办1项国家级体育竞赛。成功承办2007年中国拳王争霸赛暨中美拳王擂台赛、盐城市第五届运动会等大型比赛项目。继骆晓娟2006年为我市实现世界冠军零的突破后,2007年我市运动员於秀敏在女子双向飞碟团体比赛中获得双向75发团体世界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为我市再添一位世界冠军。盐城市全民健身中心被列为2007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开工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5万人,比上年增加5.9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5%。,死亡率为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57元,比上年增长15%;人均消费支出8400元,增长13.9%。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830元,增长20%。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6030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69元,增长1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8亿元,比年初增加58.5亿元,人均储蓄达8649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达到40.7%,下降0.3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5.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48平方米,增加1.49平方米。

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数达到104.9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7.4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9.39万人,比上年增加0.5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47.4万人,增加5.79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8.19万人,增加2.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全市培育省级创业培训基地1家,市级创业培训基地8家,农村劳动力培训定点机构138家。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市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6.1%、89.3%和96.5%。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3.9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62.0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5.26万人。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07年7月份,我市出台了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办法。年末全市居民参保75.95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参保40万人。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和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已确定我市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3650户,共5379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0311户,共111961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围绕“四城同创”目标,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全年完成城建投资76.8亿元,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16条17.9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38万平方米,完成了世纪大道综合整治、迎宾路和解放南路延伸、西环路拓宽改造、建军路商业街改造出新和城市规划展览馆扩建等工程,积极推进串场河景观带建设,开工建设国宾馆、金鹰国际、沃尔玛等一批项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年末市区人口达158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达4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8%。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350公里,建成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24万吨/日,全年供水量4200万吨。随着市区一批实事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容市貌得到了进一步美化。我市荣获2007年“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99.7%;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77.4%,与上年持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6.5分贝,市区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1.4分贝。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以《盐城统计年鉴-2008》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