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盐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08:12 来源: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148次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目标,积极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市经济呈现增长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4.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创“九五”以来的新高。全市人均GDP达到15177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5.65亿元,可比价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6.36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2.25亿元,增长15.1%。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7︰44.0︰33.3调整为20.9︰45.7︰33.4,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从总体上看达标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83.17分,比上年增加5.15分。从构成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看,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程度最好,达到94.0%,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实现程度分别为76.7%、80.2和86.9%,分别比上年提高4.62个、5.81和3.29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上看,25个指标中有8个指标已经达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航道)比重、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与上年相比,达标指标增加了2个,即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两个指标。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我市夏熟作物喜获丰收,蔬菜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种植、养殖效益普遍提高,生猪、家禽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上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36.9万亩,比上年增长5.8%,粮食单产432.8公斤,增长4.5%,粮食总产535.33万吨。棉花播种面积259.98万亩,比上年下降3.6%,棉花单产74公斤,棉花总产19.23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5.18万亩,比上年下降21.4%,油料单产183.5公斤,油料总产35.82万吨。全年肉类产量达63.6万吨,比上年下降8.3%。水产品总量达到85.19万吨,比上年增长3.8%。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103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12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39个,比上年增加56个。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2.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大中型拖拉机1.85万台,增长3.4%,小型拖拉机8.7万台,与去年基本持平,联合收割机9812台,增长11.5%。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11万台,计86.88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8.8万吨,增长2.4%。农村用电量33.65亿千瓦时,增长1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2006年,我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536.36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66亿元,增长21.2%。全市工业用电量6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9%。汽车、纺织等支柱产业和悦达、森达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悦达集团年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年纳税8.1亿元。亨威、丰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中国名牌总数位居苏北第一。在列统的9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或持平的有70种。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实现利税总额100.8亿元,增长27%,其中利润总额45.55亿元,增长3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水平。

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82.36亿元,增长23.5%;轻工业增加值154.3亿元,增长18.6%。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7.2︰52.8改变为45.8︰54.2。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从业人数达30.7万人。承建施工面积16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39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9.5万元/人。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承接高层建筑390幢,其中超高层10幢。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高位平稳增长。2006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推进,强化和改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工业投资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八类十大重点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7%,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开工254个,竣工项目188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投资增长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二工厂已进入设备全面安装阶段,东台、大丰风电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沿海高速盐城至连云港段、盐淮高速建成通车。全市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电子投资分别增长86.4%、76.8%和55%。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2006年,全市公路等级明显提高,等级公路总里程155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371.3公里,一、二级公路达2200公里。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社会客运量6858万人,比上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60776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1%;全社会货运量8095万吨,比上年增长6.1%,货运周转量116891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盐城机场飞机航行1126架次;航空客运量50692人次,比上年增长33%;航空货邮运量337.28吨,比上年增长2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53.57万户,增长4.8%,其中市话年末用户123.67万户,增长8%;农话年末用户129.9万户,增长2%;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1.6部。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07.2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6.2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41.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明显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6亿元,增长16%,增幅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18%,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2.1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平稳上涨。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平均比上年上涨1.0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比上年度涨幅低3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0.35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平均上涨5.4%,比上年度涨幅低1.2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0.73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2%,衣着类价格下降0.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06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8.03亿美元,首次突破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出口10.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各地围绕外资倍增目标,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达到3.25亿美元,实现倍增目标,其中韩资到帐1.2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36.9%。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59个,协议利用外资9.37亿美元,增长20.6%。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新增5个省级开发区,大丰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接轨上海及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开工建设,上海企业在我市投资项目累计达100多个;大丰、阜宁分别与常州高新区、武进开发区实施合作共建开发区。

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完成营业额4.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新派人数30158人,比上年增长32%;年末在外人数达31471人,增长4.5%。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全年完成国内游客接待量610.86万人次,海外游客接待量4.68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5.3%和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47亿元、旅游创汇2450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2%和15.3%。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东台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6年,我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0.9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7.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8.6%上升到9.5%,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84亿元,增长28.9%。各主要税种均有增长,其中消费税增长46.4%,营业税增长35.7%,企业所得税增长36.3%。全年地方预算支出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17亿元,增长62%;教育支出20.1亿元,增长9.1%;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达6.91亿元,增长22.3%。

金融运行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全市金融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951.18亿元,比年初净增92.31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39.99亿元,比年初净增54.47亿元。外汇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全市跨境外汇收支21.41亿美元,其中外汇收入13.89亿美元,外汇支出7.52亿美元,实现收支顺差6.37亿美元;全市银行结售汇17.01亿美元,其中结汇11.23亿美元,售汇5.78亿美元,实现结售汇顺差5.45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其中产险保费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27.26%;寿险保费收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10.30%,全市共支付保险赔偿金额5.63亿元,为促进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2006年,我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新增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发展项目12项,总资金865万元。新批国家火炬计划盐城纺织机械产业基地1家,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组织实施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0项,总投资1.05亿元,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8项,获省资金8450万元,列全省第2位。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0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8项,总投资4.37亿元。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2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6项,总投资4.67亿元。新增省级星火龙头企业3家、省级星火培训学校2所。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7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6只。全年专利申请数2055个,授权数531个。新增产学研联合体323个。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09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我市加强教育强市步伐,完成了市职教园区一期工程,盐城师范学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799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60599人;普通中学322所,在校生462476人;职业中学21所,在校生62816人;小学662所,在校生404319人;各级各类幼儿园998所,在园儿童153771人;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359人。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90.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表演人员469人,剧场、影剧院10个,文化馆(站)157个,其中文化馆10个,文化站147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1567124册,博物馆6个。2006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为2949场,其中在农村演出1338场。新版淮剧《太阳花》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承办省第五届淮剧艺术节,有线电视数字升级取得新的进展,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4万户,同比增长185.7%。

卫生保健工作有所改善。2006年,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市二院新病房楼、市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39个,其中医院113个、卫生院14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所)11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92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160人;拥有病床15908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10198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4座,比上年增长5%,健身点598处,比上年增长208%。等级运动员512人,比上年增长3%。成功承办2006年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团体比赛项目,竞技体育实现世界冠军零的突破。2006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各类比赛获得奖牌111.5枚,比上年增长23.2%,其中金牌39.5枚、银牌31枚、铜牌41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04.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9.09万人,增加12.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23‰,死亡率为7.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52元,增长13.9%;人均消费支出7378元,增长1.2%。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78元,增长14.9%。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5431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5元,增长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4.14亿元,比年初增加50.88亿元,人均储蓄达8015元。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5.32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末,我市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97.5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人数6.2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8.82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41.61万人,比上年增加4.07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6.12万人,增加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6.5%和97.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2.5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56.2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82.54万人。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21908户,共5114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56164户,共99495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2006年,市委、市政府对新一轮城市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大市区产业布局和三年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了一批城建重点项目,盐渎公园建成开园,火车站、五星汽车客运站即将竣工,串场河景观带建设开始启动。2006年末,市区人口达152.63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达42.5%。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290公里,建成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23.5万吨/日,全年供水量4153万吨。随着市区一批实事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容市貌得到了进一步美化。在国家统计局首次举办的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信息发布会上,盐城市以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优质的投资服务环境、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优势,荣获“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称号。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100%;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88.5%,与上年持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4.5分贝,较上年度下降0.7分贝。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数以《盐城统计年鉴-2006》上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