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盐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07:11 来源: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984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十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11.36亿元,成为继徐州之后,苏北第二个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地级市;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3%,创十年来的新高。全市人均GDP达到1265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1572美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5.1亿元,可比价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1.7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4.6亿元,增长14.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1.5:38.6:29.9调整为22.3:45.6:32.1,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根据省统计局认定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我市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综合实现程度持续提升。从总体上看达标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78.02分,比上年增加5.14分。从构成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看:生态环境方面达标程度最好,达到85.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社会发展方面进步最快,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达到83.6%;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达标程度分别为72.04%和74.4%,分别比上年提高4.24个和5.2个百分点。从指标上看,全面小康4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6个指标已经达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航道)比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与上年相比,25个指标中,达标指标增加3个,即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三个指标;25个指标中有22个指标达到了省定时序进度,只有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以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个指标未能达到省定时序进度。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一年,全市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力抵御台风、雨涝以及病虫害,狠抓禽流感防控,农业在大灾之年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1.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7.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69万亩,同比增长4.1%;粮食单产414公斤,增长0.5 %;粮食总产483.9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269.7万亩,同比增长0.5%;棉花单产63.7公斤;棉花总产17.19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48.4万亩,同比下降2.1%,油料单产178.6公斤,油料总产44.37万吨。全年肉类产量达69.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总量达到82.09万吨,增长12.9%。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94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食品5个。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83个,比上年增加95个。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1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大中型拖拉机1.79万台,增长3.3%,小型拖拉机8.80万台,与去年持平。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10万台,计87.03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7.4万吨,增长2.2%。农村用电量28.21亿千瓦时,增长2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2005年,我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461.67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1.2亿元,增长21.8%。全市工业用电量5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2%。在列统的9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或持平的有75种。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实现利税总额78.23亿元,增长46.9%,其中利润总额32.9亿元,增长4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6.4%,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5.1%,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水平。

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23.2 %;轻工业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20.1%。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7:53 改变为47.2:52.8。以制造业为主的项目推进活动成效显著,特别是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二工厂的顺利开工建设,使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后劲。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从业人数达25.7万人。承建施工面积28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18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2.60万元/人。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承接高层建筑198幢,其中超高层8幢。我市建筑企业遍布大江南北,部分建筑劲旅挺进国际建筑市场,全年组织外国施工人数达到8698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较高增长。2005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推进,强化和改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同比增长 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4.0亿元,增长 39.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0.2亿元,增长39.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八类十大重点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3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6%;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开工120个,竣工项目102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投资增长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有力,盐通、盐连、盐淮、宁靖盐盐城北段四条高速全年完成投资32.1亿元。干线公路网进一步完善,盐城至兴化段、合德至射阳港段、大丰市区改线工程顺利建成通车。大丰港码头一期工程顺利竣工通航。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2005年,全市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年末等级公路总里程 7768 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25公里,高速公路128 公里。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社会客运量6544万人,比上年增长4.6%,旅客周转量583893万人公里,上升3.4%;全社会货运量7630万吨,增长6.4%,货运周转量1097576万吨公里,上升6.8%。铁路客运量3.6万人次、货运量200万吨。盐城机场飞机安全起降1186架次,比上年增长13.8%;接送旅客38022人次,比上年增长6.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41.7万户,增长20.1%,其中市话年末用户111.3万户,增长31.7%,农话年末用户123.28万户,增长5.7%,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0.3部。移动通信、公众多媒体网络和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76.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89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10.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明显趋旺。时代购物中心、华润苏果等大型连锁的进驻,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的商业业态结构,提升了流通现代化水平,改善了我市的消费环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增长15.6%,增幅高于上年1.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23.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7.8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平均比上年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2%。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平均上涨4.0%,比上年度涨幅低6.5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1.57个百分点,成为影响2005年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平均上涨4.2%,比上年度涨幅低1.2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0.56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衣着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增长29.2%,其中出口8.7亿美元,增长36.8%,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4亿美元大关。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玻璃工艺品、长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和汽配等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

利用外资有所突破。2005年是“外资突破年”,全市各地围绕外资倍增目标,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据商务部反馈数据,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达到 16183万美元 。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46个,协议利用外资77756万美元, 增长78.5%。  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9 %;完成营业额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新派人数22844人,比上年增长50.2%;年末在外人数达30109人, 增长11.8%。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98万人次,增长14.0%,其中海外游客4.07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40.07亿元,增长14.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25万美元,增长38%;星级饭店客房利用率64.9%。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滨海通榆河枢纽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盐城人民公园等5个景区(点)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我市成功地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6.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9.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2%上升到8.5%。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亿元,增长33.5%。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首次突破85个亿和35个亿。各主要税种均有增长,其中消费税增长19.4%,营业税增长19.4%,企业所得税增长45.9%。全市财政在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确保了重点支出需要。全年地方预算支出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2亿元,增长21.8%;教育事业费支出18.6亿元,增长18.5%;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达5.44亿元,增长21.2%。

金融运行比较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全市金融部门积极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858.8亿元,比年初净增113.09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485.5亿元,比年初净增66.89亿元。外汇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全市跨境外汇收支16.05亿美元,实现收支顺差4.37亿美元;全市银行结售汇13.25亿美元,实现结售汇顺差4.47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3.78亿元,寿险19.66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3.9%。总赔款达到2.97亿元,为促进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2005年,我市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87项,争取科技经费5348.2万元;获科技部产业化环境建设贷款项目10项,新增贷款0.94亿元;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9项,省级29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9项,省级60项,总投资1.53亿元。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个。全年专利申请数1566件,授权数372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1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6家。全市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86个。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08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我市加强教育强市步伐,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6.1%,新组建4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工建设市职教园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256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5052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1953人;普通中学336所,在校生524860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生55183人;小学687所,在校生425720人;各级各类幼儿园1009所,在园儿童136246人;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687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86.1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表演人员508人,剧场、影剧院11个,文化馆(站)156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157.1万册,博物馆5个。2005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为2313场,其中在农村演出742场。新版淮剧《太阳花》被评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4万户,同比增长133.3%。宽带网实现村村通,率先在全国建成城乡全覆盖的远程教育网。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保健工作有所改善。2005年,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市疾控中心和市一院等一批重点医院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08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66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076人。拥有病床14995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9344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以承办全国十运会赛事为契机,快速、高水准地建成了市新体育馆及配套项目。同时盐城承办了十运会指定比赛项目,并获得了组织贡献奖、场所建设贡献奖和最佳赛区称号。2005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2座、综合性训练馆2座、游泳馆4座、400米标准跑道39片、14项全民健身工程、194个健身点。2005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各类比赛获得奖牌90.5枚,其中金牌26.5枚(十运会4枚),银牌27枚(十运会3枚),铜牌37枚(十运会5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8.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3.45万人,增加14.1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13‰,死亡率为5.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6‰。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80元,增长13.0%。人均消费支出7293.3元,增长1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90元,增长13.7%。2005年,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人均纯收入达4893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6.5元,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3.4亿元,比年初增加72.86亿元,人均储蓄达7426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4.98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18.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我市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90.9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人数4.79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8.28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37.53万人,比上年增加3.06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4.66万人,增加1.37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6.0%和97.1%。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1.5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50.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0.18万人。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4.6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8.5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2005年是盐城城市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市区以承办全国十运赛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 ,实施了新体育馆和市行政中心南迁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2005年末,市区人口达153万人,建成区人口达70万人,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5.6%上升到2005年的41.7%。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280公里。城市供水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已达38.06万吨/日,全年供水量7273万吨。随着市区一批实事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容市貌得到了进一步美化。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100%,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市区达标率为100%,全市地表水水质好于上年度,达标率为88.9%,较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5.7分贝,较上年度下降1.6分贝。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及发电项目、危险废物处置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改善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数以《盐城统计年鉴-2006》上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