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盐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8:05:30 来源: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38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发展和抗灾两手抓,取得了抗非抗洪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速度与效益基本协调,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248.7亿元,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40元,比上年增长12.7%。投资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投资、消费、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分别是6.7、5.6和0.7个百分点,投资的拉动作用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1.5%。工业化进程取得新的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1:40.5:32.4变化为23.3:44:32.7,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城市化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9%,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价格指数上升的有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三大类,其价格与上年相比涨幅分别为5.4%、9.4%和2.1%,均明显高于上年的1.1%、1.8%和-3.2%。粮油、肉禽蛋鱼、鲜菜,教育收费,房租和燃料价格的明显上涨,带动了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2.1、1.3和0.3个百分点。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继续下降,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4%和7%。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到2003年底,我市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79.7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人数3.3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8.03万人,比上年减少1.9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29.86万人,比上年增加4.10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1.86万人,增加1.12万人;离开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6.11万人,减少0.8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5%和99.9%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困难群体再就业难度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09.5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1%,总产量达到397.2万吨,下降15%。全市棉花播种面积为176.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87千公顷,增长24.8%,总产量15.63万吨,下降26.1%。油料产量38.5万吨,增长35.5%。全年生猪出栏570万头,增长3.0%,年末存栏358万头,增长4.4%;家禽出栏和存栏分别为1.54亿只和0.97亿只,增长0.9%和1.8%;羊出栏523万只,增长1.6%。肉类总产量66.6万吨,增长1.4%。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109个,绿色食品57个,有机食品7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增长9.1%。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1个,市级48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2.6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大中型拖拉机1.46万台,增长32.0%,小型拖拉机8.86万台,减少1.7%。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76万台,计85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4.39万吨,增长3.6%。农村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增长1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28.9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7.4%,与上年相比,转移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人数增加了16.21万人,增长14.4%;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转移的地域更加广阔,到市外务工人数已占转移总量的69%以上;外出人员全年带回打工收入46.5亿元,平均每人3600多元,全市农民人均达750多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25元,增长21.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5亿元,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快5.2个百分点,是1998年建立规模工业统计制度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年农村工业实现增加值92.95亿元,增长20.9%,城市工业实现增加值87.81亿元,增长22.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全年私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49.1%,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和28.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达到30.1亿千瓦时,增长20.5%。全市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13%的经济增长中,工业拉动增长6.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0.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利税总额56.1亿元,增长46.1%,其中利润总额25.5亿元,增长7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9.9%,比上年提高22.2个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6.3%,下降了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9亿元,下降了34.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开始起步,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规模企业6家。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89.23亿元,增长24.2%;轻工业增加值91.29亿元,增长18.0%。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6.2个百分点,比重由上年的44.6%提高到49.4%。以制造业为主的项目推进活动成效显著,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56.2%,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大大增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从业人数达24.5万人。承建施工面积22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00万平方米,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2.08万元/人。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承接高、大、难、新建筑254幢,其中超高层突破35幢。我市建筑企业遍布北京、上海、大庆、山东、新疆等地。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跻身国际建筑市场,先后组织5874人出国施工,列全省前列。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头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其中:技改投资135.4亿元,增长56.2%,是近几年来投资增长最快、投资量最多的一年。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私营经济投资的强力拉动,全市私营经济完成投资126.2亿元,增长175.1%,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5.0%。

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八类十大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252.6亿元,年内计划投资79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占年计划107.7%,其中农业工程完成投资4.7亿元,基础设施工程完成投资37.7亿元,房地产工程完成投资11.0亿元,利用外资工程完成投资7.0亿元,均超过了年度计划目标。盐通、盐淮、盐连高速公路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0.74亿元,是上年的8.5倍;射阳港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完成投资4.45亿元;海堤公路全年投入2.1亿元,黄沙港以南建成通车;6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成面积61.8万亩;盐城中学新校区和市一小南校区、市卫生学校图书馆如期建成并交付使用。

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住宅投资是房地产开发的主体,全年完成17.9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8.5%,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全市房屋施工面积达269.3万平方米,增长29.1%,其中住宅240.8万平方米,增长33.4%。房屋销售市场旺盛。全市房屋销售面积为140.3万平方米,增长44.9%,其中住宅133.3万平方米,增长33.4%。全年房屋销售额达15.7亿元,增长34.6%,其中住宅14.1亿元,增长40.7%。房屋空置面积大幅下降。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5.4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减少18.1万平方米,减少54.0%。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年末等级公路总里程56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公里。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8.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客运量6112万人,比上年下降2.3%,旅客周转量553418万人公里,上升3.4%;全社会货运量6967万吨,增长2.6%,货运周转量972574万吨公里,上升6.4%。盐城机场飞机安全起降276架次,接送旅客1.53万人次。

邮政电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市邮电业务年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1.4万户,增长25.2%,其中市话年末用户57.4万户,增长37.3%,农话年末用户104万户,增长19.4%,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0.3部。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8.3万门,增长9.5%。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公众多媒体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2万户,比上年增长17.6%。

旅游市场基本稳定。2003年全市共新建、续建和扩建景点项目24个,完成投资2.2亿元,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增长10.1%,其中海外游客3.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15亿元,增长12.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56.83万美元,增长17.4%。全市旅游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增长7.5%,客房出租率达63%。全市旅行社组团接待旅客4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00万元,分别增长6.7%和7.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06.92亿元,增长11.7%,餐饮业实现15.83亿元,增长11.7%。全国连锁企业20强中的华联、农工商超市、苏果、文峰、时代等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逐步形成了百货店、连锁超市、专卖店等多种业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格局。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5%。市场建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生产资料市场56个,消费品市场377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70个,农副产品市场250个,工业消费品市场49个。全市成交额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达16个,超十亿元的2个,成交额分别为57.47亿元和34.2亿元,占整个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25%和15.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7.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6%,其中出口4.89亿美元,增长28.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玻璃工艺品、长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和汽配等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7个,合同利用外资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增长44.0%。外商独资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新批外商独资项目52个,合同利用外资214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66万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5%、60%和56%。外商增资项目增多,全市新批外商增资项目40个,净增合同外资10892万美元,占总数的30%。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14902万美元。

外经合作增长势头强劲。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1.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83亿美元,新派人数1013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2.3%、50.5%和44.4%,年末在外人数达20553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56.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7.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21.81亿元,企业所得税2.92亿元,个人所得税2.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14亿元,增长3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55亿元,增长21.3%。全市财政支出52.34亿元,增长25.1%。全市财政在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全年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76亿元,增长42.9%;教育事业费支出13.42亿元,增长6.1%;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达2.47亿元,增长45.8%;技改贴息等建设性支出1.7亿元,增长85.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623.83亿元,比年初净增112.99亿元,企业存款总量上升,年末存款余额138.17亿元,比年初净增33.22亿元。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414.51亿元,比年初净增67.39亿元。外汇存、贷款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全市各项外汇存款余额1.15亿美元,各项贷款余额9961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产、寿险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4.2%和85.8%。保险深度为2.2%,保险密度为210.5元/人。总赔款1.79亿元,为受灾保户和企业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212项,获科技部产业化环境建设贷款项目20项,总投资2.77亿元;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11项,省级36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4项,省级66项,总投资5.7亿元。4个县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十五"国家级星火密集区,10个产业被省科技厅列入"十五"科技先导型星火支柱产业。实施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3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1个。全年专利申请数627件,授权数27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213件,外观设计53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5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7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80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90项。全市引进科技成果300项,新建产学研联合体93个。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8项。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43项。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达38.53%,农业达55.39%。

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成果不断巩固,素质教育逐步深化,我市被评为"全省教育先进市"。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2351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生3359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生2094人;普通中学325所,在校生581524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35557人;小学751所,在校生520599人;各级各类幼儿园1150所,在园儿童120754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3041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80.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表演人员529人,电影放映单位131个,文化馆(站)144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152.28万册,博物馆6个。2003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为2482场,其中在农村演出1413场。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加快,信号下传至各县(市、区),拥有城市用户70万户。2003年元月盐城广播电视台在苏北率先开通数字电视,2003年7月又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列为全国12家地市级数字电视推广试点地区之一,目前已开通数字电视8000户。2003年元月,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占地24178平方米的盐城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投入运行,为盐城广播电视事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067个,其中医院79个,防疫、妇保、专科防治所21个。共有卫生人员441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821人,占44.9%,拥有病床13185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有大型体育馆3座、综合性训练馆7座、游泳馆7座、400米标准跑道5片、12项全民健身工程、94个健身点。新体育馆已于2003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市区又一个标志性建筑。市第四届运动会和健胜苑国际乒乓球巡回大奖赛成功举办。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我市一选手夺得个人和女子重剑团体两项冠军;在国际军体铁人三项中我市一选手获得团体冠军;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共有4名我市运动员在击剑、篮球、射击、游泳等项目上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通榆路、盐海路、文峰路、文港路等市区干道改造工程6月份建成通车,市区绿化大会战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原计划的3倍,蟒蛇河大桥如期竣工,开发大桥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市直天然气项目铺设管网78.66公里,完成挂表安装4.9万户。城市供水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区年末水厂综合生产能力已达26.8万吨/日,全年供水量2476万吨。市区实现铺装道路面积49万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化15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7.2平方米,出租汽车808辆,市区气化率已近99%。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区域有所提高。全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好转,达标率为99.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市区提高4.3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水质好于上年度,达标率为80.6%,上升11.1个百分点。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市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8分贝,较上年度下降0.8分贝。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盐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经市人大审议通过组织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9个环境优美乡镇、30个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到2003年底,全市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达4600多公顷,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18家,其中12家获得有机食品生产证书或转换证书。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全市环保投入达15.4亿元,比上年净增1.7亿元,污染防治基金751万元,比上年净增48.25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及发电项目、危险废物处置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改善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6.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0.64万人,增加32.1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0‰,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9元,比上年增长10.8%,人均消费支出5581元,增长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618元,增长9.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37元,增长5.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5元,增长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6.85亿元,比年初增加67.55亿元,人均储蓄达5488元,增长18.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3.72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0.6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44.7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4.77万人。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3534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20332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3、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数以《盐城统计年鉴-2004》上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