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目标,努力克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抓住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大结构调整、项目推进、对外开放、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市完成GDP6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2.6%。人均GDP8458元,比上年增长11.6%,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8.7:39.3:32调整为27.1:40.5:32.4。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2002年分别为5.4、5.4和0.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分别比上年提高0.84和0.61个百分点,尤其是投资拉动作用是“九五”以来最强的一年。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乡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员3.7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5%。全市通过多种措施帮扶已实现再就业人员达7551人,全市出中心下岗职工达6049人,其中分流再就业3432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传统产业急待升级,城市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物价还处于较低的位势,通货紧缩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科教兴农步伐,努力减少市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在遭受自然灾害夏粮减产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468.3万吨,棉花产量21.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油料产量28.4万吨;畜牧产量、畜禽养殖总量继续增加,肉类产量达70万吨,增长12.0%;蚕茧产量2.5万吨,增长14.4%;水产品产量65万吨,增长2.0%,实现了畜牧业人均增收超百元、渔业人均增收超50元的目标。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全市新建24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66万亩速生林基地,有78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新办或嫁接改造65个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大中型拖拉机10986台,增长34%,小型拖拉机90113台,增长0.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7586台,计85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2.5万吨,增长3.1%。农村用电量18亿千瓦时,增长9.8%。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5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比重达3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速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是近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工业用电量增长1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增长15.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全年私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25.4%,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和9.7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增长20.1%,拉动全市工业增速10.7个百分点,依然是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城市工业实现增加值75.7亿元,增长12.3%。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利税总额39.2亿元,增长24.0%,利润总额16亿元,增长30.0%,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下降17.0%,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良好的产销水平。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效,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7.8%。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66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5%。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增长18.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增长2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货值82亿元,增长31.0%,外贸出口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9.6%,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3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在“项目推进”的带动下,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市拥有建筑业从业人员26.8万人,全年承建施工面积24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50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6700元/人。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承接高、大、难、新建筑136幢,高层建筑面积占总施工面积的4%。全年获得“扬子杯”工程9项,创市优工程82项。我市建筑业企业遍布北京、上海、大庆、山东、新疆等地。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跻身国际建筑市场,先后组织6200人出国施工,创历史新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技改投资88.7亿元,增长31.2%,是近几年来投资增长最快、投资总量最多的一年。工业技改成为投资中的最大亮点,投资总额突破85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增速超过5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1.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私营经济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私营经济完成投资42.5亿元,增长94.1%,私营经济投资已成为拉动技改投资增长最积极的因素。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全年完成投资16亿元,增长22.1%。
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基本建设投资106.7亿元,增长17.0%。市政府年初计划的八类“十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4.4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22.7%。盐通、盐淮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丰港建设稳步推进,射阳港电厂二期工程、60万亩速生林基地、海堤公路、浠沧巷旧城改造、盐中和一小新校区等工程进展顺利,实现了年度目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年末等级公路总里程5252公里,比上年新增4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7公里。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社会客运量达6255万人,增长5.0%,旅客周转量535324万人公里,增长5.9%;全社会货运总量达6786万吨,增长1.8%,货运周转量979550万吨公里,增长2.3%。盐城机场飞机安全起降294架次,接送旅客3万多人次,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
邮政电信业继续呈较快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年末电话用户128.9万户,增长22.5%,其中市话年末用户41.8万户,增长17.1%,农话年末用户87.1万户,增长25.3%,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4.5部,比上年增加4.2部。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2.8万门,增长14.9%。移动通讯、无线寻呼、公众多媒体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10.2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1.1亿元,增长9.8%;餐饮业营业收入14.2亿元,增长21.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5亿元,增长11.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5亿元,增长8.7%。全国连锁企业20强中的华联、农工商超市、苏果、文峰、时代等连锁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逐步形成了百货店、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格局。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82.5亿元,增长11.3%,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9.0%。市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生产资料市场56个,消费品市场379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72个,农副产品市场245个,工业消费品市场57个。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消费品市场有17个,成交额为82.7亿元,占整个交易市场成交额的45.8%,其中超十亿元的有3个,成交额达49.3亿元。
市场物价仍在低价位运行。2002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7.5%,比上年下降2.5%。分项目看,食品类上升1.1%,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分别下降7.3%和3.4%,蛋类、鲜菜、鲜果分别上升8.7%、20.7%和36%,烟酒、衣着价格分别下降1.1%和17.3%,家庭设备、交通通讯价格分别下降8.9%和5.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势头强劲,利用外资规模扩大。2002年,我市紧紧抓住加入WTO有利时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狠下功夫,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自营出口3.81亿美元,增长33.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柴油机等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拳头产品。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增长134.1%。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0个,增长53.8%。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较快,新签劳务合同14475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12161万美元,分别增长25.0%和38.7%,全年新派出国劳务人员6941人次,增长25.0%。
国际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6亿元,增长11.9%,旅游外汇收入730万美元,增长8.2%。接待国内外游客377万人次,增长14.0%,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增长14.5%。旅游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增长15%。全市旅行社组团接待旅客2.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0万元,分别增长14%和1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2002年我市继续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税管理,合理支出结构,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亿元,增长42.1%。全市财政总支出41.83亿元,增长29.4%。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510.8亿元,比年初净增80.7亿元。企业存款总量上升,可支配资金增加,整体支付能力增强,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年末全市企业存款余额107.3亿元,比年初净增16.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369.3亿元,比年初增加60.3亿元,人均达到4642元,增长19.6%。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347亿元,比年初净增24.3亿元。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1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7.4%和64.1%。全年总赔款13753万元,为受灾保户和企业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176项;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9项,省级17项,总投资1.8亿元;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8项,省级92项,总投资8.5亿元,星火计划项目立项数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4个县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十五”国家级星火密集区,10个产业被省科技厅列为“十五”科技先导型星火支柱产业。实施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15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计划46项。专利申请数532项,授权数215项。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59家。全市拥有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2家,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1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6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组织评出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3项。
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成果不断巩固,素质教育逐步深化。2002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教育先进市”。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2150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生35812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7所,在校生2057人;普通中学465所,在校生54.2万人;职业中学27所,在校生32010人;小学1666所,在校生60.4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1685所,在园儿童12.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4所,在校生4539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619所,在校生65.1万人。高考录取数居全省前列,高考录取率达7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推进文艺创新与繁荣。我市创作的淮剧《蓝齐格格》等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淮剧《十品村官》等剧目进京为十六大献演,获得圆满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快,盐阜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掘和提高。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电影放映单位314个,文化馆(站)156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6个。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乡镇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加快,全市有65.8%的村实现电视光缆联网,新增3.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成,标志着盐城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20个,其中医院236个,防疫、妇保、专科防治所30个。共有卫生人员2242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872人,占79.7%,拥有病床13209张。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137.5枚,其中金牌40.5枚。在第15届省运会上圆满地完成了“金牌总数超上届,输送人才登台阶”的任务。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新建2座全民健身工程和26个健身点,11个单位获得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市区以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为目标,积极实施“重抓道路、大搞绿化、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工程,城市公交、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军东路高架桥建成开通,基本形成了市内三纵八横干线公路网。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5%,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公交新开通68路双层巴士和8条无人售票线路。日供水10万吨的城东水厂投入运行,城市供水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区铺装道路面积251万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7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出租汽车750辆,市区气化率达9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全年新扩建烟尘控制区25平方公里,使市区烟控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生态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区和9个县(市、区)都完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单位申报工作。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确立为国际重要湿地,并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整体小康之后正向着全面小康迈进。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4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015元,增长11.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6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3万人。全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38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932人。基金征缴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6%和98%。
注:1、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3、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数为新口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