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淮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7:25:18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1次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积极扩大需求,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全面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市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63元。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两项任务基本实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信息等增长较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3:38:29调整为30.3:40.0:29.7。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7.8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0.36万人,增加1.41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9.63万人,增加7.66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65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6.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7%,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启动实施。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压力较大;国有和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仍需作出艰苦的努力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受自然灾害和面积调减的影响,粮食生产总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302.61万吨,比上年下降16.70%。油料总产量25.16万吨,其中油菜籽9.96万吨、花生14.71万吨,分别增长26.90%、26.56%和27.91%;蚕茧总产量0.54万吨,增长3.85%;茶叶总产量48吨、水果总产量4.60万吨,分别增长37.14%和0.22%。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22.01万吨,比上年增长8.81%;禽蛋总产量11.94万吨,增长37.1%。全年水产品产量22.39万吨,比上年增长5.04%。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8.54万亩,比上年增长0.26%。节水灌溉面积28.8万亩,新增4.76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1.0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49%。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年粮食面积调减74.87万亩,油料、蔬菜面积分别增加43.29万亩和20.93万亩。2000年底我市除蚕桑、果树、成片林、茶叶等非常年作物外,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总面积达330.53万亩,比上年增加77.03万亩,粮经比例已由上年的24:76调整为30:70。品种应用有新的突破。优势产品、主导品种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引进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特种畜禽和淡水养殖业发展较快。蔬菜、林果、生猪、家禽、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51.6%,提高到59.5%。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涌现出一批与农民利益联系较为紧密、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

乡镇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9.7%提高到6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5.7%。非公有制工业增长较快,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17.88亿元,增长84.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81.7%;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72.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39亿元,增长33.1%。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35.74亿元,增长15.7%;重工业增加值25.33亿元,增长34.8%。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烟草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重点骨干企业改革作用更加突出,工业产品整体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在列入统计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27种,下降的有13种。与上年相比,成品钢材增长407.6%、轮胎外胎增长63.2%、卷烟增长4.2%、原油加工量增长44.1%、液体乳增长31%、烧碱增长21.6%、轴承增长19.4%、交流电动机增长19.4%、通信电缆增长34.5%、配混合饲料增长19.9%、化学纤维增长18%、纱增长7.5%、发电量增长3.5%、白酒下降7.9%、布下降7.4%、化肥下降3.5%、牙膏下降24.9%、大中型拖拉机下降43.7%。

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抓大活小、攻难配套”和改革、改组、改造、改善管理“四改”联动的方针,把搞活国有企业作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改制面分别达83%和92%。建立扭亏脱困工作责任制,对重点脱困企业,因企制宜,实行一厂一策,取得明显成效,列入省重点扭亏的6户亏损企业全部实现扭亏脱困。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产品销售率为97.7%,提高1.9个百分点。库存积压减少。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12.11亿元,下降10.2%。亏损减少。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1.37亿元,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0.68亿元,下降16.6%,大中型企业0.71亿元,下降16.4%;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1%,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9.4%,下降8.9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国有企业增长6.2%,大中型企业增长34.9%。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18,比上年上升8.2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67.04亿元,增长30.02%。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增长74.2%,其中利润0.7亿元,增长33.8%。全员劳动生产率3.8万元/人,增长8%。全年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709.42万平方米,增长7%;房屋竣工面积46094万平方米,增长5%。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累计4家建筑业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施工工程交验合格率100%,优良品率44.6%。建筑业改革步伐加快,企业改制面达67.7%,已组建市级建筑业企业集团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扩大投资需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国债项目实施力度,努力增加社会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5.95亿元,增长28.03%;集体经济投资20.40亿元,下降5.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9.55亿元,增长24.63%;其他各种经济投资23.72亿元,增长66.0%。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38.09亿元,增长13.06%;更新改造投资18.96亿元,增长32.4%;房地产开发投资7.41亿元,增长25.6%。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80亿元,增长5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43亿元,增长12.66%。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能源工业投资7.73亿元,增长136.4%;原材料工业投资5.26亿元,下降10.8%;机电工业投资2.18亿元,增长36.3%;轻纺工业投资8.77亿元,增长108.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6.58亿元,下降28.3%;文教卫科体投资4.16亿元,增长2.5%。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入海水道完成投资3.54亿元,完成境内26.5公里河道主体工程1590万方,穿堤建筑物4座,调度河生产桥26座,泵站圩口闸37座。淮江高速公路和宁连公路淮连段工程全部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4.5公里。500千伏山西阳城至淮安输变电一期工程等建成投产。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49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5.25%;城镇集体以上投资项目新增固定资产59.1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103.59%。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2.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3%。其中,公路9.82亿吨公里,增长4.0%;水运32.79亿吨公里,增长9.7%。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21.5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其中,公路21.47亿人公里,增长5.2%;水运351万人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港口货物吞吐量1329万吨。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1亿元,增长19.5%。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86.41万门,净增18.4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33.79万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910波长公里,增长0.1%。城乡电话用户达54.71万户,新增13.33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2.43部,比上年增加1.61部。年末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5.44万户,达到23.0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4倍;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09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增加信贷消费等措施,促进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市(包括县城)7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27.28亿元,增长10.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8亿元,增长16.7%;餐饮业8.53亿元,增长20.6%;其他行业23.0亿元,下降2.0%。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18个,交易额102亿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7%。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下降2.7%,其中粮食下降13.1%、油脂下降14%、蛋类下降16.2%、水产品下降4.5%、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5%、鲜菜上涨7.2%;衣着类下降1.3%;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2.7%;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9.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4.8%;医疗保健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7.1%;服务项目类上涨25.6%。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8%。

七、对外经济

抓住国际市场好转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机遇,努力扩大出口,对外贸易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进口0.7亿美元,增长40.9%;出口1.8亿美元,增长43.8%。传统市场得到巩固,新兴市场得到拓展。对日本、香港、韩国出口分别增长18.6%、37.7%和583.1%;对非洲、大洋洲出口分别增长49.8%、73.0%。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逐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1.03亿美元,增长14.4%;加工贸易出口0.75亿美元,增长137.4%。各经营主体出口全面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0.74亿美元,增长174.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比上年减少。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0.8%。间接利用外资0.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个,比上年减少4个。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合同额0.73亿美元,增长20.14%;完成营业额0.75亿美元,增长21.8%;年末在外从业人员5507人,增长26.2%。

国际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6307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倍。其中外国人4041人次,增长1.24倍;港澳台同胞2266人次,增长1.09倍。旅游外汇收入417.53万美元,增长1.63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2亿元,增长15.3%。在财政总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9.47亿元、1.97亿元、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15.4%、19.1%。全年财政支出1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文教科卫事业费6.44亿元,增长6.6%,科技三项费1667万元,增长39.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79.60亿元,比年初增加19.5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6.30亿元。贷款余额150.23亿元,比年初减少17.36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22.4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8.31亿元,分别比年初减少18.66亿元和3.5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17.2%。其中财产险0.65亿元、寿险1.34亿元,分别增长8.4%和21.9%。赔付总额0.57亿元,增长34.8%。其中财产险0.43亿元,增长44.8%;寿险0.14亿元,上升10.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全市拥有科研机构9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28个。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93个。

科研开发成效显著。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3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奖10项,市奖82项。全市专利申请159件,其中公开授权116件。全市组织实施省以上星火、火炬计划项目35项,其中省以上星火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14项),项目总投资2.23亿元,达产后可新增产值7.86亿元,新增利税2.1亿元;省以上火炬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1项),项目总投资5765万元,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38亿元。

技术研究开发得到加强。全市申报省级以上各类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和产品73项,组织实施了苏北豆科牧草高产栽培及利用技术等6项省农业开发项目和下达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等50项市级农业科技发展项目,以及组织实施粤优938优质杂交粳稻等20项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和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等5项攻关研究。

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引智工作。共组织实施引智项目12项,申报国际合作项目4项,引进农业先进的技术成果3项。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加强。重点抓好9个省、市级科普示范乡试点,发放各种科技图书、资料1.7万余份,接待科技咨询1万余人,组织2000多人参加技术讲座。积极培育席桥、淮师附小、市气象台等示范点,帮助其创造条件,报省批准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淮阴电化厂、清江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华新药业集团等10家企业建立了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企业进行网上交易,45户重点企业实现上网。

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较快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开始启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共招收本专科生5417人,在校学生1.24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30万人,比上年增加0.06万人。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66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8.50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02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0.21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4%,小学升学率达95.59%。全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61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487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市共有县级以上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10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97个;全年报纸出版0.28亿份;杂志出版5.05万册。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96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792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963人,其中医生4679人;拥有中西医师3713人,护师和护士3840人;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406人,妇幼卫生人员191人。

体育事业生机勃勃。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市运动员共有28人次获奖牌。其中,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有3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在亚洲比赛中,有1人次获亚洲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奖牌8枚,其中金牌5枚。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得13枚奖牌,其中金牌7枚。在省青少年比赛中共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38枚。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6.22%。

十一、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环保系统人员共有546人,其中科技人员310人;乡以上环境监理人员179名。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44250公顷。建成百佳生态村11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6个。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5项,完成总投资1181.5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46.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27平方公里。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一些敏感区域环境指标有所改善。全市14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提前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全市有治理任务的975家工业污染源企业基本完成治理任务,通过省验收,实现达标排放,提前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7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消费性支出4352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78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比上年增长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04元,比上年增长3.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2.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0.3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57.3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9.46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5772张,收养5384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348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27万元,筹集福利资金89.7万元。

注:人口有关数据参阅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