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6:58:06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283次

2009年3月18日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尽管遭受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逆势拼搏,在非常之年实现了非常发展,全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依然呈现出“总量突破、增长加速、质量提升、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仍是多年以来取得成果较为丰硕和充实的一年。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750.10亿元,较上年增加13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1%(简称同比增长,下同),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0.8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8位,较上年前移4个位次。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6808元,同比增长13.8%。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在上年突破2000美元的基础上达到245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308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4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6亿元,增长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26亿元,增长14.9%,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6.4:47.3:36.3。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441.43亿元,占全市比重59.0%,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增速较全市高2.1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GDP增幅在全省52个县(市)中分别居第6位、4位、4位、3位。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1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达标率提高到44%。11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实施新电公司余热利用等20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和福东照明电熔炉改造等10项重点节电项目,关停3条水泥企业立窑生产线,关停小化工企业25家,实现了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对4家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技改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对20家企业进行了节能监测。东成生化、中大海藻和湛蓝科技等3家企业成为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市单位GDP能耗可望下降5.2%,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主要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2008年,面对当前趋紧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有:经济增长显现下行趋势、社会需求呈现减缓迹象、对外经济放缓发展步伐、重点行业发展压力增多、社会就业面临前所未有困难、企业家信心指数呈现回落、县区及城乡经济发展依然不够平衡、横向比较总量差距依然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09万亩,亩产达到451公斤,同比增长9.5%;粮食总产量达到320万吨,连续六年实现丰产丰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灌南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高效农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新增25万亩,累计达到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设施农业新增10万亩,累计达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居全省领先水平。东海、赣榆进入全省前十名,其中赣榆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在全省名列第六位。

林果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0.4万亩,建设农田林网7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05%,同比提高1.42个百分点。全市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杨树速丰林、优质果品基地48个,打造林业特色乡镇9个,新发展苗木花卉面积5.44万亩,新发展面积列全省第一。苗木花卉总面积达12.64万亩,其中鲜切花类达1.2万亩,为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畜牧业规模化进程加快。全市初步建成瘦肉型猪、蛋鸡、肉禽、食草家畜四大生产基地,有规模畜牧业养殖场(户)已经达到8500个,各类养殖小区140个。年末,生猪存栏143.29万头,牛存栏3.08万头,羊存栏11.32万只,家禽存养量达到1232.63万只,猪牛羊禽肉20.5万吨,增长13.6%。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抗体检测处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

渔业生产继续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54.42万吨,同比增长3.02 %;其中海水产品完成35万吨,增长4.0%。全市高效规模化渔业面积已经达17万亩,全年高效外向渔业产值占整个渔业产值的比重达25%。泥鳅养殖、水库网箱养殖、观赏鱼养殖等特色养殖逐渐成为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亮点,板桥紫菜加工园年加工紫菜3亿张,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以紫菜加工为主导产品的加工园区。

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加强。突出农业品牌建设,建成平明稻米、欢墩芦笋、黄川草莓、陡沟芦蒿、灌南淮山药等36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增加到230个。强化农贸市场、超市、畜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测工作,蔬菜合格率达96%以上,生猪“瘦肉精”和生鲜牛奶“三聚氰胺”均为阴性。全市无公害水产品总数达到45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37万亩,全年水产品检测样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1.3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158台。机耕面积达到482千公顷,机播面积216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350千公顷。全年共组织13410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共推广各类农机具10411台套,新增水稻插秧机869台,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村34个,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乡镇2个。

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2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农村水利共完成投入1.53亿元,完成土石方5930万方,加固加高圩堤68公里,疏浚县级河道35条,改造中低产田11.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8平方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41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3.98万亩,年节水量266万立方米。新沂河50年一遇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大浦河调尾工程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81.29亿元,同比增长16.3%,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7.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1262家,其中有16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较上年净增51家。

工业生产态势总体平稳。据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73.56亿元,同比增长37.3%;共拥有资产1001.59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954.12亿元,增长38.0%;实现利润81.13亿元,增长4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1.04亿元,增长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市中居第4位;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1.5,列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工业科技含量提升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0.80亿元,同比增长40.7%;增幅高于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84.71亿元,增长35.4%;完成出****货值22.99亿元,增长54.1%,占全市规模以上出****货值的25.6%。实现销售收入186.18亿元,增长39.7%;实现利税36.67亿元,增长41.5%。

支柱行业地位举足轻重。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行业共实现产值576.43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销售收入559.53亿元,增长35.5%;实现利税89.85亿元,增长49.2%。五大支柱行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9.2%,实现销售收入占59.0%。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86.69亿元,增长37.9%;实现销售收入74.92亿元,增长32.5%;实现利税23.99亿元,同比增长22.0%。

建筑业保持发展态势。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83家,签订合同额270.83亿元,增长11.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95.14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2.64亿元,增长25.2%;其中省外承揽工程完成产值76. 0亿元,增长18.3%;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174.69亿元,增长2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持续加强,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777.68亿元,同比增长33.0%;规模以上投资692.5亿元,增长36.5%,增速列全省前列。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5:64.7:34.9,“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初步实现。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制造业投资依然强劲。全市在建规模以上投资项目1358个,项目平均规模同比增长33.7%;其中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4个,增长32.5%;亿元项目完成投资315.5亿元,增长89.9%;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占规模以上项目投资比重52.8%,提高14.0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制造业投资433.9亿元,增长48.4%,其中造船、石化、汽车、冶金、新材料等产业均取得实质性突破。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住房构成有所改善。在国家强化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惯性作用,在上年高平台上基础上平稳增长。全市共有开发量企业266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2.88亿元,增长42.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82.41亿元,增长33.7%。全市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完成投资额为14.26亿元,增长1.3倍,占商品住宅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2.6%上升到17.3%。

房屋施工面积突破历史,宏观调控取得实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5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2%。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达到1190万平方米,增长46.4%。年内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达到769.66万平方米,增长56.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97.88万平方米,增长9.6%;商品房销售额为81.33亿元,增长17.1%。全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2716元/平方米,同比提高6.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2500元/平方米,提高4.4%。与上年比较,全市房地产市场走势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达到了保持市场稳定的期望目标。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建设步伐全面加速,亿吨大港目标顺利实现。年内完成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及码头、疏港公路和航道、外围交通基础设施、内河码头及港口物流园区等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港口全年新增吞吐能力1600万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0万吨,同比增长18.3%,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港口集装箱完成300.05万标箱,增长49.9%,继续保持沿海十强、全球百强港地位。中韩客货班轮航线完成集装箱6万标箱,运送旅客10.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7%和40%;大陆桥过境集装箱运输完成6.4万标箱,增长7.7%。

交通工程建设全面突破,城乡交通呈现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工程建设投资达45.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4亿元,建成通车138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45座。 全年交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46.8%。新增更新客车86辆,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73.3%;新增更新公交车96辆,新增公交停靠点52个。更新出租车448辆,建成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216个,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6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2%。

民航服务环境逐步提升,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以“奥运安全、正常、优质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全年安全保障航班飞行4,702架次,实现了第24个安全年,成为华东地区率先同时通过综合安全审计和航空安保审计的机场之一。机场全年完成运输生产总量23万人次,仍保持了10.3%的增长。新开了深圳、长春、宁波三条航线,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邮政通讯建设全面提速,信息化程度提升明显。2008年,是连云港邮政通讯重点投入之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1.48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邮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05亿元,增长18.0%,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电信业务收入19.44亿元,增长19.4%;其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08亿元,增长44.4%。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5.97万户,同比增长36.0%。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依然红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44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3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4位,较上年增长位次前移了7个位次。其中住宿业消费增速最快,实现消费4.79亿元,增长69.5%;餐饮业实现消费额33.0亿元,增长36.2%。

流通业态丰富完善。以时代超市、苏果、大润发等为龙头的大型现代商贸企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建、改造“农家店”366家,累计达到1398家,乡级“农家店”覆盖面达到100%,行政村覆盖面达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升级改造12个农贸市场,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市场119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达22个;亿元以上市场全年成交额127.6亿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46.98亿元,增长10.2%;年成交额超10亿元的4个,成交额75.29亿元,增长15.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受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大起大落的高位震荡变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即CPI) 同比上涨4.8%,虽创出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位,但仍达到了年初所定的调控目标。从内部情况看,消费品价格上涨5.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同比上涨11.8%。

工业品价格呈现起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PPI)为108.5,其中轻工业产品为104.0,重工业产品为117.5。从全市监控的155个工业产品来看,上半年涨价的产品比较多,从七月份开始,涨价的产品开始大幅下降,到十二月份涨价的产品只占年初的五分之一。而跌价产品达到102个,比重高达65.8%。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占据全市 “半壁江山”,税收继续稳定增长。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82.55亿元,同比增长14.8%,较全市GDP增幅高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1%,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达56.8%。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7.43亿元,增长30.9%,占全市全部税收47.6%。

私营个体企业保持相对稳定,资本总量有所壮大。年末,全市私营个体企业总数达11.5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1544户,增长17.2%;个体经营户93879户,下降5.7%。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总注册资本500.84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达到472.19亿元,增长34.9%,个体经营户总注册资本28.64亿元,下降13.1%。

民营工业企业活力依旧,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良好。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499.42亿元,同比增长46.1%,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9.6%;实现利税60.41亿元,增长58.3%,总量占全市的46.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对全市利税增长的贡献率达49.5%。年末全市共有民营外贸企业499户,同比增长26.3%,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72.2%;实现进出口总额13.11亿美元,增长24.5%,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29.5%;其中出口额10.71亿美元,增长18.5%,占全市全部外贸企业的46.7%。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口岸规模再创新高,地方外贸逆势增长。连云港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出口实现89.9亿美元,增长44.9%。全年入库税收达到93.08亿元,增长46.8%,其中关税、代征税等增长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地方外贸共完成进出口总值44.49亿美元,增长36.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5位;进出口值在苏北5市稳居第一位。

招商引资增长强劲,项目质量明显看好。全年利用外资实际到账9.35亿美元,增长26.8%,增长幅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到账外资总额位居苏北第一位。完成国际服务贸易总额4.7亿美元,增长39%;完成外经营业额2.92亿美元,增长19.5%;境外投资项目6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2568万美元,增长2.7倍。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47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537万美元,同比增长46.4%;新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项目59个,合计投资总额18.4亿美元。

旅游事业继续突破,产业呈现转型增效。年内先后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连云港之春、连岛沙雕节、《西游记》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星级宾馆饭店已达到66个,其中新评了凯悦花园大酒店、普陀山大酒店等四家三星级宾馆,云台宾馆五星级正式挂牌,实现了我市五星级旅游饭店零的突破。全市名胜风景区达17个,抗日山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74.16万人,同比增长16.8%,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4.8个百分点,接待总量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旅游总收入116.64亿元,增长19. 1%。旅游总收入增幅高于游客接待量的增幅,旅游产业呈现转型增效的发展态势。

九、园区建设

园区规模扩展迅速,产业积聚效应明显。年末,全市开发园区达到14个,其中省级以上9家。14个园区全年完成利用外资8.4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达92.0%;引进内资97.3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0.0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6.0%;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占全市比重38.0%。临港4个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投入规模大,集聚效应明显。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入等投入指标占全市开发园区的50%左右,业务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产出指标占全市开发园区的30%以上。项目集中度高,有在建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占全市开发园区的60%,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238个,占全市开发园区的49%。

连云港开发区发展强劲,综合水平继续提升。全年共实现GDP126.3亿元,同比增长23.2%;财政总收入34.2亿元,增长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11亿元,增长22.3%;完成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增长34.7%;实际利用外资2.72亿美元,增长18.8%;市外内联到位资金47.9亿元,增长2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5亿元,增长38.6%,其中工业投入67.3亿元,增长46.1%。年内还被新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2007年又上升了1位,三年跃升了9位。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0.6亿元,同比增长47.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6.21亿元,增长35.7%;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8%,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支出96.23亿元,增长28.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

税收贡献明显突出。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53.38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3.76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20.8%,增长39.8%。地税部门完成33.50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50.6%,增长34.4%。

信贷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58.5亿元,较年初新增9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821.3亿元,较年初增加178.1亿元;共达成银企合作项目475个、金额58.8亿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12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金融服务继续改进。全市新增POS机1378台,完成交易额46.5亿元;全年共办理各级预算收入273亿元,库款支拨249亿元。积极开展反洗钱调查等工作,完成了133家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试点工作和27家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数量达到1.6万户,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39.77万份。全年累计投放现金2826亿元,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保险主体24家,其中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保险从业人员已达9000余人。全年保费收入21.61亿元,同比增长36.9%,创近五年来增幅新高。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44亿元,增长23.8%;人身险保费收入15.17亿元,增长43.2%。全年共支付保险赔款8.50余亿元,为支持生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事业实现飞跃。全年新上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25项,其中新上国家级项目41项,新上省级项目84项,共获批科技拨款9753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453件和342件,同比分别增长44.4%和6.2%。716研究所跻身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行列。累计组织申报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其中34个项目共获得省科技拨款1014万元,项目和经费总数居苏北前列。全年完成并通过鉴定项目12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7项,填补市内空白38项。我市新材料产业继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后,2008年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7个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重点支持创建的百亿产业基地;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获准开工建设,这一定位为世界一流能源研究机构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使我市吸纳国际国内各类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00所,在校学生35.65万人;普通小学494所,在校学生33.46万人;各类幼儿园420所,在园幼儿16.1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等综合指标平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有125万人次学生享受到此惠民政策。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4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65万人,企业职工培训16.39万人。全市高考继续取得佳绩,各类普通高校录取我市新生25881人,高考录取率达74.3%。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成新改扩建校舍60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亮点明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参合人口331万人,参合率为99.8%,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平均人次住院费用为全省最低。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6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市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实现了以街道为单位的全覆盖。市一院、市中医院双双晋级“三甲”,成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标志。市二院东院区门急诊病房楼投入运行,市一院东方医院病房楼开工建设。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800个,其中各类医院164所;卫生工作人员166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69人;全市现有执业医师5465人,注册护士481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345张,同比增长14.1%。高效处置“问题”奶粉事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连续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质量基础稳步增强。积极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指导中复连众申报中国名牌,17个产品通过省名牌初审,新认定24个市名牌。43家企业58个单元产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55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市共有586家食品企业获得613张食品生产许可证,44家食品相关产品企业也获证生产。检验食品445批次,合格率为97.3%;抽查小作坊食品264批次,合格率为83.3%。

十二、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文化艺术空前活跃。精心编订《连云港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及《西游记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同时配套编制108个文化项目。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暨“在海一方”广场文化系列活动200多场,组织开展“欢乐社区行、欢乐新农村”电影大放送活动1.5万余场。举办“全市首届行业歌曲大赛”和第二届“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文艺调演。完成24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新建700多个村级文化室、500 余个“农家书屋”。举办《大潮连云》、“连云港颂”和“飞越梦想”等大型音舞诗画音乐会。现代淮海戏《左邻右舍》获31届世界戏剧节剧目创新奖,王咏梅创作的歌曲《最爱的还是你》获中国杯全国原创歌曲大赛一等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252处文物,有26个项目申报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年末,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04个,博物馆文物藏品16243件,公共图书馆藏书145.72万册,较上年净增29.45万册。

宣传事业浓墨重彩。精心打造“苍梧论坛”、“苍梧讲坛”、“市民课堂”等宣讲载体,在省电台用稿668篇,跃居市级台第一位。在中央电视台用稿22篇,在省电视台用稿284篇,位居第一方阵。开办了《行风热线》报纸版,全年共有56件作品获奖,其中《东方女孩》栏目荣获广电总局、省广电局少儿原创扶持一等奖。电视晚会《春约梨园》获第四届电视戏曲“兰花杯”一等奖。《港城365》荣获全省第六届广播电视“十大优秀栏目”称号。重点加快了全市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全市有线电视节目套数达到83套,有线电视入户达到82.71万户,较上年净增13.18万户;平均入户率为60%,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成绩优异。2008年是我市体育设施大建设之年,市体育中心、体校和县体育中心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第五届农民体育节、第四届社区体育节、第三届老年人体育节等,还承办了全省第六届农运会暨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健身秧歌、拔河、太极拳、门球及江苏省钓鱼高手赛等。在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我市农民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创造了我市参加省农运会的最好成绩。全年获得省以上比赛奖牌107枚,其中金牌32枚。东海县被省命名为体育强县,44个乡镇被省命名为体育强镇(乡),全市体育强镇(乡)比例已达到66%以上,为创建体育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全年城乡建设完成投资150亿元,实施了860个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完成投入80亿元,共组织实施城市建设项目320项,其中市建设局直接投资29亿元,全面完成了10大类121个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5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用事业强化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全市政道路建设投资5.3亿元,新建、改建中央景观大道、海昌北路、南极南路等29条城市主次干道,新增道路长度30公里,其中新建东路、幸福路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公用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2亿元,市区供水普及率达100%,新建中压燃气管道40公里,建成新海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城市气化率达98%。在污水处理方面,在全省领先建成并正式运行城市污泥焚烧项目,墟沟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5%。

村镇建设同步实施,园林绿化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新型小城镇、康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完成85个村庄整治任务,列入省级整治的18个村庄已高标准通过验收,浦南镇太平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赣榆县海头镇等4个镇被命名为省级新型小城镇。全市投资5.06亿元,实施春秋两季绿化,全面完成了八大类52项园林绿化建设任务,新增绿地面积240公顷。开工建设了青年公园、孔望山公园、花果山大道、东盐河风光带;重点实施了玉带河绿化景观工程、龙尾河生态景观长廊等滨河生态绿地工程;建成了海州开发区中心公园、蔷薇河游园、人民桥滨河游园、青年路游园、连高路游园等游园绿地;完成了苍梧东路、解放东路等21条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40.5%,绿地率35.73%,人均公园绿地10.51平方米。

全面推进城乡环保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根据建设“大尺度、生态型、高端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际性海滨城市”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划定26个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市总面积15%以上。全市有36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55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四县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部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生态县建设规划全部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优良率91.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环境得到改善,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全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9分,同比提高1.4分。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平稳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38.66万户,其中市区25.06万户;户籍总人口达到488.25万人,其中市区80.88万人,较上年分别增加6.02万人和9.3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1.73‰,下降1.8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20‰,上升5.09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95%,独生子女率54.14%,较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全市常住总人口445.56万人,较上年减少1.42万人,其中市区92.10万人,较上年增加10.1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2.0%,提高1.5个百分点。政区组织有所变动,年内,东海县浦南镇及岗埠农场整建制划归新浦区。年末城市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83个,其中镇53个;居委会214个,村委会1436个。

居民收入提高显著,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6596元,较上年增加5114元,同比增长23.8%,居全省第一,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增幅达到14年来最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达到15255元,增长15.1%,增幅在全省位居第4位,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4元,增长13.0%,增幅居苏北第一,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0.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明显,市区居民人均消费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98元,同比增长26.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现3476元,增长1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达到40.7%,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已接近低于40%的小康目标。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达到68台,较上年末增加了23台,增长51%。

城乡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劳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2.4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12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累计达10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2%。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3万人次,企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平均每个险种参保人数净增超3万人,全市城乡企业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4.3%,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政策频频出台,“平安连云港”创建扎实推进。年内相继出台城乡低保金提标、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意见等5部惠及民生百姓的社会救助政策,政策出台密度创全市民政历史之最。年末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4.1万人,在苏北率先出台养老床位补贴办法,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 65.7%。进一步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预警、排查调处和应急处置,年末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9268起,调解成功率达98.6%,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372件,增长120.5%,办案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三。签订省际连临、连日,市际连徐、连淮、连盐、连宿等“平安边界创建协议”,为“平安连云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连云港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孙明 马清涛)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中数据除注明据初步统计指标外,其他均为年度定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