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5:55:44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62次

2005年,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快速崛起”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发展方略,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经济总量偏小,经济主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综合

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发布的全国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连云港市排名提升到55位,较上一年度前移了17位。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7亿元,增长14.2%,创近八年来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3.3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1.52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09亿元,增长14.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03元,增长14.6%。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4.2:35.3,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3%和37.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39%,较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

全市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27.97万人,增加1.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20940人,登记失业率4.1%,低于省确定4.5%的控制目标,下降0.2个百分点。

据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年末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2.8点。

东部城区经济发展快于全市,开发区、连云区分别实现GDP25.71亿元、22.97亿元,增长30.4%、15.1%,比全市高出16.2和0.9个百分点。

全市年末乡镇个数为87个。其中镇56个,与2004年末相同;乡31个,减少5个。街道办事处14个,减少1个。居委会204个,增加10个,村委会为1437个,增加4个。

二、农林牧渔业

2005年对农业是灾害多发之年,我市通过多种手段各种渠道降低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持了农业的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02亿元,增长1.9%;粮食总产量248万吨,下降4.6%;棉花总产量1.89万吨,下降60.7%;油料量总产10.3万吨,下降23.8%。

全市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4.7%。云台山经过5年的封山育林,森林资源数量稳步增加,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61.38%提高到73.9%。加强林业产业链建设,扶持木材加工企业营造原料林,同时大力发展绿化苗木基地和造林绿化专业队伍,林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全市畜牧业生产克服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猪牛羊禽出栏量和肉产量稳定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18.5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13.4万吨,增长5.0%;牛肉产量1.8万吨,增长6.7%;羊肉产量0.7万吨,增长5.7%;禽肉产量2.6万吨,增长3.7%。

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49.03万吨,增长9.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2.11万吨,增长12.9%;淡水产品16.92万吨,增长4.3%。

全市年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突破3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突破100个。

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农机安全村”47个,建成省级试点的“农机安全乡镇”2个。全市水稻机插秧面积达6.2万亩。全年参加跨区作业机具达9000余台次,收入达2.1亿元。

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投资2.41亿元,增长39.1%。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峰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及水环境工程、海堤达标工程等15个水利重点项目全部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9.41亿元,增长19.5%,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7个,增加124个;实现工业增加值98.09亿元,增长22.0%,创近七年最高水平;产销率97.6%,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重点培育100个年新增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其中,30个年新增销售收入过3000万元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当年新增利税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5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7.16亿元,增长32.8%;创利税34.26亿元,增长40.0%,其中利润19.16亿元,增长50.7%;两项资金占用53.6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3%,增长23.9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50家,比2004年增加了2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4家,分别是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连云港碱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04亿元,增长35.0%,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1%,比2004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建筑业。200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15.04亿元,增长10.3%;施工面积1236.22万平方米,增长18.4%;竣工面积714.75万平方米,增长8.2%。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1万元/人。

全市继续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在纵向上拉长产业链,在横向上发展多元经济,积极提升企业级别,发展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初步形成了以一级企业为龙头、二级企业为骨干、三级企业与劳务企业为补充的产业组织结构体系。

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改制企业和按公司制组建的企业达283家,改制面达87.6%。建筑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产业队伍不断壮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近两年投资低谷徘徊的局面,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增长后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6亿元,增长31.4%。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82.3亿元,增长32.1%。

实施水利、交通、电力等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新电公司2台33万千瓦机组和协鑫环保热电联产投产运行,核电站1、2号机组进入带核运行状态,中海集装箱、益海油化等工程按期完工,连盐高速、新牛公路、灌云和东海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全社会工业投资183.63亿元,增长32.0%;新开工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60项。65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实施。全年规模以上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25.1亿元,增长86.2%,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54.6%提高到2005年的7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36亿元,增长29.4%;其中住宅投资22.09亿元,增长18.7%。商品房施工面积400.91万平方米,增长31.0%;其中新开工面积23156万平方米,增长31.9%。商品房竣工面积125.85万平方米,下降14.1%。商品房销售面积144.86万平方米,增长1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8.99万平方米,增长21.0%。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309元/平方米,上涨7.3%。

全社会民间投资197.52亿元,增长49.8%,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18.4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贡献率达到84.9%,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6.7个百分点,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导力量。

随着东部城区大开发帷幕的拉开,东部城区迅速成为投资建设的热土,东部城区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展开。以开发区、连云区、港口组团的东部城区完成全社会投资59.05亿元,增长142.2%。其中开发区完成投资32.09亿元,增长292.6%;连云区完成投资15.76亿元,增长81.1%;港口集团完成投资11.2亿元,增长49.3%。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速增长,连续实现了跨越两个千万吨,达到6016万吨,增长38.2%。集装箱运量达100.5万标箱,同比实现倍增,增幅居全国沿海各大港口之首。连云港跻身全国十大外贸港和十大集装箱运输港之列。

进一步加大港口建设力度,连云港15万吨级进港航道扩建、墟沟港区5万吨级航道扩建项目均已取得了新进展。墟沟港区68号和69号泊位、客运码头、焦炭码头、庙岭港区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和东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15万吨级氧化铝泊位、2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项目也在紧张地推进中。

2005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6551万人,增长10.8%;全社会公路客运周转量424932万人公里,增长9.2%。全社会公路货运量3843万吨,增长15.5%;全社会公路货运周转量377607万吨公里,增长10%。

尽管2005年开通国内航线减少到7条,全年完成航班减少到1835架次,但航空运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民航客运量为95975人,增长16.6%;民航货运量934吨,增长1.5%。

全年邮政通讯业务收入实现13.41亿元,增长17.3%。全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74.67万户,增长19.6%;固定电话总数达到140.07万户,增长14.2%;小灵通电话用户达到41万户,增长38.5%。宽带互联网用户突破10万户,达到10.16万户,增长3.7%。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5.56亿元,增长15.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8%,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22.1%,对GDP增长贡献率为8.8%,拉动GDP增长1.25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8亿元,增长15.6%,是近十年来最快增速。其中,市的零售额实现74.05亿元,增长17.5%;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108.03亿元,增长14.3%。

市场消费特点明显:一是餐饮企业强劲增长。全年餐饮行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7亿元,增长17.9%,增幅列各行业之首。二是消费层次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正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渡,以住宅、汽车、旅游、信息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三是节日消费成为市场亮点。四是重点市场发展良好。全市重点专业市场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势头,市场交易活跃兴旺,全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共有21个,累计实现成交总额76.39亿。

2005年,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项目的出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0,市场物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七、民营经济

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8.9%,提高4.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

全市年末私营企业数达11884户,增长17.3%;个体工商户为73205户,增长18.2%。当年新增私营企业314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1906户。

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共计152.99亿元,增长41.2%;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38.04亿元,增长44.5%。全市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达2417户,其中超千万元的265户。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1.97亿元,增长36.0%。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收7.11亿元,增长38.0%。

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各类私营企业204家,其中当年新增73家,增长55.7%,占全市外贸企业总数的51.3%。实现进出口总额3.47亿美元,增长85.6%。其中,出口2.94亿美元,增长114.4%,增幅高于全市出口92.0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1.5%。

民营经济新增从业人员6.03万人,其中当年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870人。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39亿美元,增长32.5%,外贸依存度达到了36.1%。其中,出口9.32亿美元,增长22.4%,地方产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64%;进口11.07亿美元,增长42.3%。出口增长较慢,进口增势迅猛,贸易逆差初步形成。

利用外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71个,新批协议注册外资额10.36亿美元,增长63.7%。按国家商务部口径,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完成2.75亿美元,增长59.9%。

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58亿美元,增长42.2%;完成对外承包营业额1.66亿美元,增长27.6%。

经济协作。引进市外客方到位资金144亿元,增长102%,实现倍增。

旅游业。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5.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74亿元,分别增长15.1%和23.4%。其中,海外旅游者53758人次,增长33.4%,实现外汇收入4601万美元,增长30.7%。全市拥有国家4A景区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拥有旅游星级饭店60家,旅行社7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具有出国旅游组团资格的旅行社1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2005年,财政收入在上年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4.59亿元,同口径增长36.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2亿元,增长33.1%。

金融。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7.39亿元,增加64.0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额250.13亿元,增加32.4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1.0亿元,增加47.27亿元。

保险。全年实现保险费收入11.76亿元,增长2.2%。

十、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学技术。全年新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5项,总投资1.61亿元,“MB345超柔磨毛机”等6个项目获省火炬贴息资金扶持。康缘药业承担的“银杏内酯注射液的研究”和正大天晴药业承担的“异甘草酸镁原料及制剂”项目,获国家863计划滚动支持。硅材料基地新上省以上科技计划30项,其中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新培育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县区全面覆盖;新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家。“JRT型自动卷绕机”等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TSOP封装用环氧模塑料”等18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新上市级农业攻关项目34项,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17项。累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188期,直接培训技术骨干和技术带头人1.8万人次,间接培训农民6.1万人次。全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2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专利申请批准268项,增长5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64万人;普通中学214所,在校学生39.61万人;职业中学16所,在校学生2.41万人;普通小学487所,在校学生41.14万人;幼儿园759所,在园幼儿10.7万人。当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3811人,普通中学毕业10.68万人,普通小学毕业8.81万人。职业中学毕业5432人。

人才。全年共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1703人,其中,本科1547人,硕士生146人,博士10人。25个引智项目得到国家外专局批准,其中,中电华威的ULSI电路封装用环氧封装料规模化制备技术被国家外专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引智项目。引进外国专家27人次,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正式启动了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培训工程,对45家试点单位40岁以下工作人员进行了网上定单式培训考试。

卫生防疫。全市年末各类卫生机构达923个,增长6.5%,其中各类医院153所,增长5.5%;医疗总床位9057张,增长3.0%。卫生工作人员14909人,增长0.9%,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29人,增长1.3%;执业医师5248人,增长0.2%;注册护士4004人,增长4.1%。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面达91.3%,提高13.5个百分点;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77.7%,提高1.6个百分点。

十一、文化宣传和体育产业

文化。200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20多场次,组织展示、展览活动45次,送书12000余册,放映电影1300多场,参与演职员16000人,受众达300多万人次。服务中心工作,组织文艺团体参加全国十运会开幕式演出及十运会连云港分会场开幕式演出,承办了2005年“连云港之夏”旅游狂欢节开幕式花车巡游,组织举办了连云港市第六届专业剧团新剧(节)目调演。在国家文化部举行的全国第三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我市少儿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淮海戏《明月芦花》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国画作品《诱惑》荣获省文化厅、省国画院主办的“现代金陵水墨传媒展”评委会奖第一名;“海州五大宫调”在江苏绝技展动态展示中大出风头。

广播电视。2005年,广播电视紧扣连云港发展主题做好宣传工作。尝试跨出国门采访,配合日韩招商活动,组织赴韩摄制了大型电视系列报道《连云港与仁川港的对话》。十运会170场65小时的转播受到了省十运会组委会、广电部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全年电台在省台用稿299篇;电视台在省台用稿900余篇;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用稿9篇,中央台其它节目用稿30多篇。广播小说连播《一路格桑花》获国家级政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电节目优秀长篇连播节目奖,《东方女孩》栏目再获省“十大名牌栏目”称号,广播《行风热线》特别节目、电视系列专题片《山海连云港》等8件作品获省级政府一等奖,电视专题片《水晶之恋》获江苏金凤凰奖电视专题片一等奖。全市有线电视新开通行政村212个,新发展用户10.8万户。

体育。2005年,连云港成功举办了十运会武术散打、沙滩排球、帆船、帆板四个项目的比赛,获十运会最佳赛区、优秀赛区和组织工作贡献奖。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了42金、36银、40铜的好成绩,实现了竞技体育水平的稳步提高。全市新获批准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1个,省后备体育人才基地2个。全市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达到6个,省级体育传统学校6个。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3个,全民健身点30个,使全市全民健身工程达28个,全民健身点达252个、晨(晚)练活动点达895个。100%城市街道和90%的农村乡镇达到“八个一工程”基本要求,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全市总人口的45%以上。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5年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奖”。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全年建设局系统完成城乡建设项目投资达6.14亿元,再次开创城市建设项目、投资、速度历史新高。全市的城市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变。

路网建设。全年投资3.8亿元,完成了海连东路、通灌中路、郁州北路、陇海中路、中山东路、栖霞路等主要城市道路的新建改建任务,打通了人民西路,城区环路基本形成,道路框架进一步完善,通达能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3.7平方米。

公用事业。编制了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和区域供水等5项专业规划。投资4200万元,完成宋跳至港口中压燃气管线16公里;市区新增燃气管道35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0000户;西气东输天然气门站开工建设;连云地区天然气置换顺利完成。投资5000万元,新建改建自来水供水管道30余公里;投资2000万元,完成户表改造3万户;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使锦屏、新坝、板桥、宁海等地区10万农村居民告别了吃井水的历史。投资2000万元,完成大浦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科苑南路、郁州北路和人民西路污水管道工程随道路工程同步实施。

园林绿化。2005年,全市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分春、秋两季全面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其中春季绿化8大项102子项,秋季绿化29项,栽植乔木29万株,灌木40万株,色块灌木11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2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1%,绿地率达到32.4%,人均公共绿地7.47平方米,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绿化指标。

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环保城”工程,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6%,提高了4.4个百分点。市区及县城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全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优良率为88.8%,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蔷薇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各县城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市区及县城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0%以上。认真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完成1566家单位排污申报登记年审,对1113家单位核发了排污许可证。

十三、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达到472.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0.1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3‰,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72%,较上年略有提高。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为454.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8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76‰,死亡率7.03‰,自然增长率4.73‰。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8.11%。

居民收入。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06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869元,增长10.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043元,增长1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生活。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13元,增长16.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74元,增长2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平均为24.5平方米。

社会保障。全市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08万人,净增0.78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43万人,净增0.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6万人,净增3.76万人。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及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抚政策全部得到落实。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2、公报中除注明以外的比较指标,均是2005年与2004年比较;3、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