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5:54:24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29次

2004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呈现超常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快速崛起”和加快“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全年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发展高位运行,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即GDP)达到416.36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长13.9%,增幅较上年高出1.8个百分点,创近7年来最高增速。分产业看,我市三次产业总体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8.5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88.29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139.49亿元,增长14.3%。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发展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3:45.2:33.5,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4%和34.2 %。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2%,较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4.5%,在苏北各市中已前移到第一位。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地位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03年,我市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位居第72位,较上年前移了11位。在江苏较泰州高出3位,在苏北仅落后于徐州,较盐城领先11位,明显好于淮安,较宿迁高出53位。据初步核算,200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8891元,按汇率计算则突破1000美元,为我市历史最高水平。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年内市属工业流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非工业流通企业改制已进入攻关阶段,垄断行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66家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被列入了第一批改制转企单位,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新的推进,年内又新组建了水利、教育和新浦等3家资产经营公司,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立民营企业局、民营经济服务中心、民营经济投诉中心等服务机构,直接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农村改革出台了农业税税率调整实施方案,全市农民人均减负51.79元。行政管理审批项目由1118项减至428项,削减比例达61.7%。全市政区调整发展平稳,年末,全市乡镇个数为92个,其中镇5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194个,村委会调整为1433个。

就业规模有所扩大,企业景气比较乐观。年末,全市城镇各类从业人员达41.77万人;集体和三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8.5%,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0.2%;城镇登记失业率4.29%,低于省确定4.5%的控制目标。据对我市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年末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2.8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全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增长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紧张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工业发展明显缺少大项目支撑,对外开放压力持续增大;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仍不明显,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呈现困难;城市改造及城乡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加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发展形势持续看好。2004年,我市把加强农业、促进粮食增产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一年来,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市场的有力拉动、政策的有效驱动,加之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大好形势。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60.29万吨,较上年增产27.9%,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棉花总产实现4.82万吨,增长60.7%,在近6年中是除2001年之外的最好水平;油料总产达13.52万吨,增长45%。全市农业标准化步伐加快,顺利荣获全省首家无公害农产品城市,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达到87个,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

林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营造成片林20万亩,其中当年完成成片造林面积8.06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云台山封山育林、城郊观光林业等八项重点工程,东海县和淮海工学院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年水果产量达到15.83万吨,较上年增产9.8%;茶叶产量增长6.4%。

畜牧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28.75万头,较上年末增长1.5%;大牲畜头数18.99万头,增长5.3%;家禽饲养量达到4307万只,增长15.6%;猪牛羊禽肉17.62万吨,增长6.7%。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全年有效预防禽流感疫情,初步构建了畜禽良种化和产业化经营体系。

水产业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全市海水养殖面积47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亩;淡水养殖42万亩,增加0.5万亩;特种养殖面积11万亩,增加2万亩。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44.67万吨,较上年增加12%,;海水产品产量28.45万吨,增长14.4%;其中海洋捕捞创十年来最好水平。目前,我市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总数达27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赣榆县被列为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整体推进县。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0.32万千瓦,较上年提高4.7%;农业机耕面积307.37千公顷,机播面积233.59千公顷。几年来,农机跨区作业已是我市农业经济的名牌产业,全年外出跨区作业机具达到8000多台次,连续6年被国家和省评为农机跨区机收工作先进单位。

水利事业继续呈现良好态势。全年重点水利工程投资累计完成1.73亿元,小塔山水库出险加固、烧香河北闸拆建、海堤达标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城市水环境建设综合效应逐步显现,其中东盐河整治等工程全部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其中河道疏浚、灌区改造及水源工程等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三、工业和建筑业

支柱地位继续稳固。2004年,我市继续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88.20亿元,较上年增长4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70亿元,增长21.2%;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4.03亿元,增长18.6%;工业化率达34.6%,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5.2%。

内部结构继续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仍然是我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重工业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全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企业分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3.99亿元和134.2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0.5%和39.4%。从产权关系看,三资企业全面发展,国有工业快速回升。全年三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8.72亿元,增长44.8%;规模以上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34.28亿元,增长56.9%,增幅超过全市水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业发展继续加快。在全国39个工业大类中,我市现有36个,其中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5个主要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医药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生产和供应等,共实现产值达171.88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9.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9%。在列入统计的90种工业产品中,在全省占有一定影响的工业产品主要有磷矿石、原盐、纯碱、氨纶丝、化学原料药、化肥等。从工业资产看,以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为首的资产20强企业,共拥有资产141.56亿元,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8%。从产品销售收入看,以益海(连云港)粮油有限公司为首的20强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6.23亿元,增长4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48.3%。从工业利税看,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利税20强企业,共创利税17.63亿元,增长2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68%。从人员情况看,以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为首的从业人员20强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4.01万人,增长1.4%。

高新技术工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到51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2%;拥有资产49.58亿元,增长16.6%;吸纳从业人员1.17万人,增长12.5%;完成现价工业产值51.39亿元,增长37.0 %;创利税10.23亿元,增长24.3%;实现新产品产值28.99亿元,增长40.1 %。

工业整体效益继续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61.15亿元,增长37.6%;创利税25.94亿元,增长23.3%;实现产销率97.2%,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52.8%,同比上升11.3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继续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改制企业和按公司制组建的企业达165家,改制面达76.4%。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增长18.1%;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67万元/人,增长8.3%;利税总额达5.20亿元,增长15.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7万平方米,增长15.8%。从建筑市场拓展情况看,全年承接建筑工程遍及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3个省市,外出施工人数达16万人次,外出产值实现达34.70亿元,增长2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宏观调控效果明显。2004年,我市注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宏观调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30亿元,较上年增长16.0%;全社会完成工业投资139.11亿元,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13.7亿元,增长17.3%。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2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3.8亿元,增长5.1%;其中工业投资 123.02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0亿元,增长36.6%。

城镇投资稳步增长,民间投资举足轻重。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核电投资等因素影响,全年我市城镇投资完成175.05亿元,较上年增长为8.7%。全年农村投资完成38.6亿元,增长82.7%,增速明显高于城镇投资,也明显高于全省各市。年末,我市民间投资完成131.88亿元,增长43.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上升到53.5%,占据了我市全社会投资的半壁江山。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港口建设引人注目。全市现有50项重点工程(不含商品房项目)计划总投资407.90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82.29亿元,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益海粮油二期扩建、罗盖特山梨醇项目、东海浮法玻璃、新电公司六期扩建、连盐高速及新港城大道等。2004年,以连云港港口为龙头的临港经济区异常活跃,全年完成港口建设投资7.5亿元,增长156.3%,其中庙岭三期顺岸泊位工程、墟沟港区三期工程等投资均突破亿元,带动了周边港口经济项目的快速进展。全年以港口为中心的临港经济建设项目超过50项,港口经济凸显活跃,临港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

房地产开发回归理性,总体发展继续提速。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32亿元,增长38.3%;其中住宅投资18.61亿元,增长59.7%。商品房销售面积126.71万平方米,增长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8.33万平方米,增长24.3%。商品房施工面积306.12万平方米,增长29.9%;其中新开工面积175.59万平方米,增长32.0%;商品房竣工面积146.49万平方米,增长38.6%。商品房平均房价2151元/平方米,较上年涨幅达28.4%。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港口运输是我市最具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2004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港口发展力度,年内建成了10万吨级散货和1个第五代集装箱泊位,并完成7万吨级航道扩建,港口功能明显提升。全年连云港口吞吐量达到4352万吨,较上年增长16%,是1988年以来第二个增长最快的年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23万标箱,增长66.8%,增幅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港口国际客运实现历史突破。去年12月30日,我市开通了至韩国仁川客货航线,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国际影响。

交通枢纽建设加力。2004年9月,我市被交通部规划为全国7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之一;进入10月,我国国道主干线路网中东西最长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道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市交通枢纽地位跨上新的水平。到12月末,我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239公里,在全省各市中仅少于南京,居第2位。

航空发展实现加速。2004年,我市航空发展最大的亮点是伴随着东方航空过夜基地起用,我市已成为国内又一个重要的民航客机始发港,实现了我市大交通建设又一次新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市是全国建成较早的国家4D等级重要机场,现已开通国内航线9条,其中当年新开通3条。全年共完成航班2434架次,较上年增长40.5%;旅客吞吐量增长82.8%,各航线平均客座率为60%。

信息通讯持续加快。2004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1亿元,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较上年增长30%;信息化指数达到40%,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邮政通讯业务收入实现11.43亿元,增长12.0%。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62.43万户,较年初净增8.37万户;固定电话总数达到122.7万户,增长37.6%;小灵通电话用户达到29.60万户,较年初增长1.7倍。据初步调查测算,按户计算,目前我市电话及移动电话总体普及率已经实现100%,百人电话资源占有率49.7门。宽带互联网发展迅速,有线电视网接入宽带互联网业务进入我市,累计新增宽带用户4万户,新建信息化小区21个,总体表明我市已经成为全省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国内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市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4.05亿元,较上年增长1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2%,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24.4%,是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8%,拉动GDP增长1.22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22亿元,较上年增长14.2%,为近9年增长最高水平。分地域看,城市实现零售额72.02亿元,增长16.7%;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69.20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2.75亿元,增长13.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67亿元,增长23.9%。

市场消费继续呈现新特点。一是假日消费成为市场亮点。各大节日尤其是“黄金周”,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相当突出。二是餐饮呈现强劲发展。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1.8%,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三是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全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1.13亿元,增长14.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

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涌现。2004年,我市市场流通领域明显呈现向商业中心区、向新型流通业态、向流通骨干企业等三个方面集中趋势,其中除时代超市、苏果超市外,当年陆续开张的中百商场、苏宁连锁、宏图三胞、文峰卖场、上海农工商等,标志着我市市场建设格局又提升到新的发展层次。全市现有各类专业市场318个,其中亿元市场34个,省级文明市场达到23个。

市场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我市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项目的出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市场物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为全省13个省辖市最低位。其中服务项目价格较上年上涨2.8%,消费品价格上涨2.9%。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自年初召开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数达10129户,较上年增长22.0%;个体工商户为61915户,增长.22.9%。其中当年新增私营企业2729户,增长26.6%,占现有全部私营企业户为26.9%;新增个体工商户24669户,增长83.9%,占现有全部工商户比重达39.9%。全市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195户,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达155户,较上年末分别增加153户和70户。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6.5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4.8%,较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近8个百分点。年末,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共计108.32亿元,增长50.6%;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为95.55亿元,增长54.1%。当年民营经济新增注册资本34.76亿元,增长77.3%;其中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30.09亿元,占新增注册资本的86.6%。

外向开拓日趋明显。年末,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各类私营企业121家,其中当年新增78家,同比增长181.4%,占全市外贸私营企业总数的83.4%。全年私营企业实现出口1.37亿美元,增长100.3%,增幅高于全市出口68.5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8%。

社会贡献明显提高。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6.16亿元,新增从业人员3.8万人,其中当年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600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收5.15亿元,增长41.3%,高出全市税收增幅16.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的新经济增长点。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口岸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连云港口岸进出口总值完成64.0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2%;其中进口总值35.49亿美元,出口总值28.60亿美元,分别增长31.7%和30.6%。

地方对外贸易超常发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5.39亿美元,增长61.7%。其中出口7.61亿美元,增长31.8%;进口7.78亿美元,增长108%。进出口总额及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等三项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在苏北均名列首位。从出口看,全市现有出口实绩的各类企业296家,其中出口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99家。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值增长17.1%,占出口总值的比重39.5%。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增长43.4%,占出口总值比重达60.5%。2004年,我市共与14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商品出口147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3个国家。本地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3.8%,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达历史最高水平。

利用外资实现高速增长。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74个,新批协议注册外资6.91亿美元,增长35.5%;外商直接投资2.47亿美元,同口径增长1.5倍,增幅列全省第3位,为1993年以来我市外资方面最好水平。

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1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9.5%;完成营业额1.30亿美元,增长14.8%;期末在外人数1.21万人,其中当年新派人数增长16%。

对内经济协作成绩显著。2004年,我市对内经济协作呈现新特点:一是内联协作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75.42亿元,较上年增长107.8%。二是资金来源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苏、鲁、浙、闽、沪等地,占到位资金总量的75.6%。三是省内苏南投资比重较大。占引进本省资金比重达60.4%。四是内资进入地域特色明显。其中山东在连投资主要集中在赣榆,福建主要集中在灌南,浙江则在东海投资最多。

旅游发展取得全面丰收。年初,我市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目前为止,全市国家级4A景区已达4处(含渔湾景区),拥有国家级旅游示范点3处,占整个苏北的3/4,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旅游的“含金量”。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达61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到52.5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1.8%和23%。其中接待国际游客达4.03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 3720万美元,分别增长77%和100.3%,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全省旅游综合排名前移至第8位。

九、园区建设

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我市现有10个市级以上重点园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1%;全年引进内资59.8亿元,增长116%。投资1000万元以上园区内资项目178个,客方到位资金17.7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和项目建设总投资超65.34亿元,增长244%,其中基础设施投入9.76亿元,增长2.6倍。

连云港开发区建设成效突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4亿元,相当于前五年投入的总和;拆迁面积5.66万平方米,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回填场地7200亩,相当于建区以来工业用地回填面积的总和。其中临港产业区12平方公里起步区具备项目进区条件,出口加工区、宋跳高新区项目布局基本完成,大浦工业区加快建设。2004年,全区实现GDP 52.4亿元,较上年增长17.1%;规模上工业总产值133.3亿元,增长20.9%;财政总收入 8.01亿元,增长33.4%;出口总额 2亿美元,增长44.5%;合同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9.4%;新批内外资项目355个,其中外资项目48个。同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24个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投资总额达18.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6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云台山风景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重点实施发展项目12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景区管理规范工作继续得到加强。一是监管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二是花果山详规审批和景区立法工作积极开展;三是景区文明创建和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深化,确保了景区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突破。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8亿元,较上年增长18.6%;按同口径计算,增长35.5%,近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在全省各市增长中排第7位,较上年前移了5位。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等仍是我市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31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其中用于农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及扶恤和社会救济支出等得到保证。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全市金融系统全年现金收入1347亿元,较上年增长33.7%;现金收支轧差净回笼1.77亿元,同比投放4.65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类存款余额369.09亿元,较年初增加66.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2.69亿元,较年初增加41.39亿元。其中用于农业贷款余额38.59亿元,增加7.41元;用于中长期贷款54.53亿元,增加13.84亿元。

保险事业稳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已达9家,全年保险费收入达11.51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其中财产保险累计承保金额682.53亿元,保险费收入2.26亿元,赔付金额1.13亿元,为我市机关企业正常运营及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有效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研成果比较显著。全年累计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170余项,获省以上科技拨款数连续四年位居苏北第一。其中有2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另有2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同时新上省火炬计划项目19项,其中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创历年新高。年末,全市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9家;有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为历年来最多;有6家企业列入“省百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行列;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苏北仅有。全年共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03项,其中获批省星火计划项目64项,创历史新高;有9家企业被省科技厅确定为江苏省星火龙头企业,数量列全省首位。全市共有131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市组织的鉴定,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首次或国内领先水平42项,国内先进3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351件, 增长24.5%。

素质教育成绩可喜。2004年,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中学212所,在校学生39.05万人,增长10%;普通小学469所,在校学生44.70万人;各类幼儿园681所,在园幼儿9.49万人。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等综合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5.89万人;在岗职工培训12.89万人,下岗职工培训1.32万人。全市高考再创佳绩,各类普通高校录取我市新生21007人,较上年增加4002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1.9%, 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高考总均分名列全省第5位,本科上线率较上年前移2位。

卫生防疫健康向好。2004年,我市注重强化卫生资源整合,先后组建完成第一和第二等两大医院集团,完成了中医院门诊综合楼主体工程,新建5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完成农村改水受益38.58万人,全市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77.8%,列全省第四,苏北第一。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867个,其中各类医院145所;卫生工作人员147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675人;全市现有执业医师5236人,注册护士3848人;医疗总床位8793张,较上年增长2.8%,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文化宣传和体育产业

文化阵地春色满园。全年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完成文艺演出近300场,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30余场次,开展送书活动119次,放映电影1617场次,举办各种展览展示活动87场,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女子民乐团赴法国和比利时等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文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博物馆新馆建设有序推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展顺利。通过对桃花涧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取得新的发现,可将连云港历史再向前推进约1—2万年。

广播电视亮点纷呈。年内,连云港中波发射台和广电中心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广播栏目《东方女孩》获全国广播社教“十佳公共栏目”称号,是全国地市级广播电台中唯一获得这项国家级大奖的媒体。全年有3件作品获国家级政府一、二、三等奖,10件作品获省级政府一等奖,作品创优率实现历史新突破。外宣发稿率继续跨上新台阶,市电台在省台用稿继续保持全省第2位,市电视台在省台用稿稳居第一方阵。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实现新突破,年内新发展用户6.56万户,全市有线电视村联网率达到56%。

宣传领域捷报频传。在全省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定了新闻发言人。在继续办好电台《行风热线》节目和苍梧晚报《行风热线110》栏目的同时,在电视台开设《港城日历》节目、连云港日报开辟“民生热线”版,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全市在《新华日报》刊发各类宣传本市稿件590篇,位于全省各市前列。年内,我市注重突出重大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媒体合作,精心策划了沿东陇海产业带专家论坛、江苏国际农洽会、中国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家论坛以及连云港之春、连云港之夏、花果山世界儿童联欢节暨《西游记》文化节、心连心艺术团大型文艺演出等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大活动宣传,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走遍中国——山海连云港》,全方位开展“申吉”工作等,极大地提高了连云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竞技体育成绩优异。2004年,我市注重以体育赛事打造城市品牌,先后举办世界男子沙滩排球巡回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全省沙滩排球比赛等,成为全国第一个沙滩排球办赛“大满冠”的城市。同时还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并成功申办了十运会沙滩排球和武术散打比赛。全年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奖牌122枚,其中获得金牌41枚、银牌32枚,金牌和奖牌数均超过上年。其中柔道选手薛兰梅在雅典残奥会上为我市夺取历史上第一枚残奥会金牌;沙排选手韩波在亚洲沙排锦标赛和全国沙排巡回赛上两次登上亚洲和全国最高领奖台;武术散打选手张亭宾、邰普庆在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上夺取金牌,充分展示了连云港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我市体育事业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年末全民健身工程已达25个,全面健身点达219个,晨晚练健身点达到600处,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比例超过45%。年内还相继举办了首届农民体育节、渔民文化体育节、亿万农民健身等大型活动,组队参加第五届农民运动会,获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全省第三。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继续全面推进,先后举办了全国太极拳邀请赛、中英太极拳交流大会,全市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全年仅建设局系统完成城乡建设项目投资达4.95亿元,较上年增长45%,再次开创城市建设项目、投资、速度历史新高,使我市城市面貌的更新和变化明显凸显,城市规模和内涵明显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路网建设日臻完善。全年重点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建设和完善新海地区路网,拓宽改造连接东西城区的快速干道海连东路等;二是重点改造一批老城区道路,方便市民出行;三是新建改建一批能够真正体现现代城市形象的样板道路,实际完成投资2.45亿元,市区新增道路38.64公里。

公用事业有序推进。年内成功转让市自来水公司70%股份,建成大浦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新海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0万吨二级处理。新建和改造自来水管道200公里,新建城市燃气管道51公里,新增燃气用户7043户。城市公用事业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园林绿化成效明显。年内完成了海滨大道、解放东路、新孔路等8个道路绿化项目,实施了总工会绿地改造、老铁路绿地等4个街头游园绿地,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0余万株,完成投资2000万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360.7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超过前5年的总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4.4%。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启动创建模范城市工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优良率为88.5%,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最佳环境城市排行榜中,我市名列污染控制最佳城市第2名;道路声环境质量在全国401个市(镇)中列第7位,首次进入全国污染控制最好城市和道路声环境最佳城市行列。年内,我市注重强化各项环保管理,市区烟控区建成面积达67.01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保持100%;市县及乡镇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蔷薇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市区建成噪声达标区60.5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0%。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所扩大。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468.8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6.62万人。全年人口当年出生率10.46‰,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46%,均较上年略有提高;独生子女率46.4%,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6.3%,提高1.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4年,我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2713元,较上年增长12.9%;国有经济单位人均工资为13754元,增长17.4%;集体经济单位人均工资7367元,增长5.2%;其他所有制单位人均工资12512元,增长2.1%。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72元,增长14.0%,是199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1元,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居民生活切实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18元,较上年增长7.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8元,增长1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总使用面积23.5平方米,较上年增加2.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平均为23.05平方米,较上年增加2.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3万人,实际缴费人数21.85万人,较上年净增1.5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04万人,全年失业保险金支出增长25.5%;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283家,涉及职工29.84万人,覆盖面达80%,较上年净增2.8万人。2004年,我市城乡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生活全部得到保障,保障标准继续有所提高。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及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抚政策全部得到落实。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统计数据除来源于本局各专业处、队外,主要来源于全市近50个业务主管部门,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