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5:03:47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61次

2003年,是我市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各项工作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快速崛起”和加快“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狠抓发展项目大推进和服务环境大建设,积极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改善,继续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高位运行,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即GDP)达到351.13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增幅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2.9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8.27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93亿元,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36元,增长11.5%。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4:41.1:33.5调整为23.6:42.2:34.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1个和0.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和34.8%,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达6.9个和4.2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取得突破,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到2003年末,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5%,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7%,95%的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年初确定的40个重点工业企业改革项目和20个其它改革项目全部完成,并率先在国内对涉及垄断行业的自来水、燃气等公用基础设施企业出让控股权,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取消和降低农村各项收费项目182项,农民负担人均减负率达50.7%。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市共取消各类审批项目645项,实际保留473项,削减比例达57.7%,进一步提高了全市软环境建设质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药品等三项制度改革均取得明显进展。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年末,全市乡镇个数调整为92个,其中镇5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5个,居民委员会192个,村民委员会1448个。

就业规模有所扩大,企业景气明显好转。年末,全市城镇各类从业人员39.25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2%;城镇登记失业率4.2%,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省确定4.5%的控制目标。据对我市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年末,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2.9点,同比上升13.9点,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全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增长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紧张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工业发展明显缺少大项目支撑,对外开放压力明显增大;劳动力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仍不明显,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呈现困难;城市改造及城乡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加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对农村及农业来说,2003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市农村工作以“农业增加效益、产业增强竞争力、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1.16亿元,较上年增长0.6%。其中种植业产值70.38亿元,较上年减少9.6%;林业产值2.51亿元,增长8.7%;牧业产值28.25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37.61亿元,增长1.0%。

农业项目开发成效显著。新建并通过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5个,面积116万亩,其中东海县是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县,认定面积101.6万亩,居全省首位。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试验区1个,市级标准化试验区3个,启动建设市级标准化试验区8个,“兴云速度”、“榆城规模”和“有机品牌”已成为今年农业开发的热点和亮点。

种植业因灾减产严重。面对秋熟作物遭遇罕见的洪涝、长期连阴雨、病虫害、倒伏、“寡照”等灾情,全市认真抓好各项抗灾减灾措施的落实,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全年粮食产量203.47万吨,较上年减产11.8%;棉花总产3.0万吨,减产26.7%;油料总产10.9万吨,减产28.7%;蔬菜种植面积96.3万亩,产量262万吨,较上年减产7.2%。

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完成成片造林41.33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工程完成4.8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0.27万亩,年末农田林网73万亩,其中当年新建22.69万亩;云台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完成封育面积6.8万亩,其中人造林完成1.13万亩。全年造林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造林质量位居全省第4位。

畜牧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年生猪饲养量410万头,较上年增长2.8%;大牲畜饲养量45万头,增长1.8%;家禽饲养量5500万羽,增长0.5%;羊饲养量220万只,增长4.8%;兔、水貂、蓝狐、鹌鹑等饲养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28.5万吨,较上年增长2.5%;禽蛋产量12.6万吨,增长5.2%;奶类产量1.2万吨,增长41.7%。由于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

渔业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61万亩。紫菜生产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及贸易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和创汇基地之一。浅海开发取得突破,形成了品种多样化和养殖方式立体化格局,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9.91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2.8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5.4%和15.2%。全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20万亩,已获得省认定的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3个。人工鱼礁项目为我省唯一人工鱼礁工程,现已全部完成,奠定了我市在全省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20.04万千瓦,较上年提高1.7%;农业机耕面积295.83千公顷,机播面积242.37千公顷。经过几年来不断摸索和实践,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名牌产业,全年共发放跨区作业证4200多张,外出机具达7100台次,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创收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全年农口部门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10项,协议利用外资1870万美元,全面超过全年目标任务。成功举办江苏国际农洽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并获省筹委会颁发的综合组织特等奖第一名。大会吸引了来自农业部、13个省辖市、省级科研院所以及14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名特优新农产品1000多个品种,其中我市展示达221种,充分体现了我市的农业特色。

水利事业继续呈现良好态势。今年全市气候异常,先旱后涝,我市水利工作迎难而上,共完成重点水利工程投资1.54亿元,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1.4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1万亩,积极推进东盐河第一批集防洪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全市各水库、塘坝无一决口,没有一座水利工程失事,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在我市经济全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2003年,我市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千方百计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努力提升工业主体地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11.81亿元,较上年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75亿元,增长18.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14.06亿元,增长17.2%;工业化率达32.5%,较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4.6%。

工业内部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22.10亿元,较上年增长16.6%;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2.87亿元,增长8.2%;各类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72亿元,增长19.2%;各类“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33.3%;股份制工业和“三资”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5.4%。

支柱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在全部39个工业大类中,我市现有36个,其中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5个主要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医药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生产等,共实现产值达116.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4.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8%。在列入统计的105种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73种,下降的有32种,其中在全省占有一定影响的工业产品主要有磷矿石、原盐、纯碱、氨纶丝、化学原料药、化肥等。全市新产品产值28.80亿元,增长31.9%,较全部工业增长快4.7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22户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共完成产值86.23亿元,较上年增长36.1%,较全市工业增长高出8.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8.70亿元,增长35.6%,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8.9%,较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创利税13.41亿元,增长1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2.2%。按现价产值排序,我市工业10强企业依次是:益海粮油、恒瑞集团、连云港碱厂、新海电厂、德邦集团、正大天晴、杜仲氨纶、鹰游纺机、供电公司、康缘药业等。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有:亚洲集装箱、北方变速器、益海粮油、豪森制药、旺润食品、鹰游纺机、中电华威等。

高新技术工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现价产值34.43亿元,在苏北居第2位,全省居第10位;较上年增长19.4%,在苏北居第1位,全省居第8位。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6亿元,增长26.3%;实现利税总额增长38.8%,完成出****货值增长6.5%。医药制造业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其从业人员占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比重达48.5%,工业产值占69.1%,产品销售收入占70.3%,利税总额占87.8%。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3.83亿元,较上年增长31.1%;创利税21.56亿元,增长19.4%;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33.2%,较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工业整体布局加快实施。2003年,我市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步伐,临港产业开发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达1.7亿元,一批大的项目初步得到落实,为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87.67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实现增加值34.20亿元,增长14.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6万平方米,增长12.7%。从建筑市场拓展情况看,全年承接建筑工程遍及11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1个省市,外出施工人数达16万人次,外出产值实现达52.4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大,增长态势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212.28亿元,较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2.22亿元,增长35.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为60.5%,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改善,工业投入加大。在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3.16亿元,增长16.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5.23亿元,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9.76亿元,增长23.4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48亿元,较上年增长54.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9.11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1.48亿元,增长4.3%。按行业分,制造业完成投资23.3亿元,电力等完成投资73.3亿元,交通通讯完成投资19.4亿元,水利及公共设施等完成投资5.9亿元,教育完成投资4.4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设备购置投入及安装工程投入达到61.9亿元,较上年增长51.2%,占全部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投入的86.7%,反映我市工业企业正进入高投入发展阶段。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现有35项重点工程(不含商品房项目)计划总投资400.18亿元,较上年增长7.2%,项目平均规模12.1亿元,较上年增加3.0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87.15亿元,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连徐高速、连盐高速、连云港口扩建、恒瑞制剂车间改造、益海粮油、罗盖特化工、新海电厂扩建等等。连云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气象现代化水平。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提速。2003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仍集中在商品房建设上,尤其住宅建设力度依旧强劲。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3%,增幅高出全社会投资7.3个百分点,并高于同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幅8.2个和7.3个百分点。当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35.59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3.9%;商品房竣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增长3%;商品房销售面积102.8万平方米,增长37.2%;年末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675元/平方米,较上年末提高32.5%。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势头渐好。全市农村规模以上完成投资21.15亿元,其中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36亿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14.42亿元,占农村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68.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达966个,较上年增加215个;当年竣工项目744个,较上年增加130个;全部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7.1%,当年新增固定资产达67.7亿元,较上年增长9.5%。本年项目建设周期平均为2.92年,较上年缩短0.62年,说明我市建设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全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完成19.09亿元,较上年增长6%。全社会公路完成客运量5245万人次,增长2.8%;全社会完成货运量3297万吨,增长2.5%。民航国内航线开通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温州等,全年飞行1732架次,较上年增长19.8%;接送旅客4.50万人次,增长27.4%。

2003年是连云港港口开港70周年,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港口完成吞吐量3752万吨,较上年增长13.1%,较上年增幅高出4.7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吞吐量2410万吨,增长20.4%;内贸吞吐量完成1342万吨,增长2.1%。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达到30.11万标箱,较上年增长高达46.8%,高出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近1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22.62万标箱,增长45.9%;内贸吞吐量完成7.49万标箱,增长49.5%。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港兴市”战略进一步呈现加快。到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9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9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570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31公里。全市中高级客车已达1775辆,其中高级客车253辆,较上年增长1.6倍,客车档次也有了明显提升。连云港港口泊位已达31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6个,年末综合生产能力达2485万吨,较上年提高9.8%;集装箱年末综合生产能力22万标箱,较上年提高1.2倍。地方渔港建设成效显著。随着青口渔港建成并顺利通过国家一级渔港验收,我市赣榆海头港建设已加大力度,灌云燕尾港及灌南堆沟港等建设也已进入启动阶段。

邮政通讯发展明显加快,全市信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核算,全市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较上年增长14.3%;邮电通讯业务收入完成10.21亿元,增长12.5%;其中邮政业务增长0.5%;电信业务增长12.6%,移动业务增长9.4%,联通业务增长24.8%。全市电话用户呈快速发展势头,年末电话用户达到143.23万户,较上年增长22.6%;固定电话用户达89.17万户,增长19.9%;其中小灵通用户54.06万户,较上年增长27.3%;电信宽带用户达2.03万户,其中当年新增1.29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市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9.29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3%,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24.4%,对GDP的贡献率为8.6%,拉动GDP增长1.04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活跃态势。由于受“非典”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呈现波动,但总体仍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3.63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增速居苏北第一;其中城镇实现零售总额94.43亿元,增长14.1%;农村实现零售总额29.20亿元,增长5.9%;全年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8.5亿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4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2%和12.5%。

消费热点呈现新变化。2003年,我市汽车、住房等商品消费热点基本形成势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实现2.17亿元,较上年增长92.3%;商品房销售额实现17.21亿元,增长85.8%。

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涌现。除时代超市、苏果超市、上海华联超市外,上海农工商超市、正大易初莲花、南京中百、江苏苏宁连锁、中德商业广场等大型超市已进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我市原有商业布局。全市培育建设各类专业市场318个,其中亿元市场22个,省级文明市场达到19个,全年市场成交额256亿元,较上年增长12.1%。限额以上批零售贸易企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为95个,较上年增加3个;全年实现商品销售75.96亿元,其中批发业57.28亿元,零售业18.68亿元;实现毛利率9.2%,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费用率为8.8%,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跌回升。2003年,我市市场物价指数摆脱了近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市区消费品价格总指数平均较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等平均上涨4.6%,娱乐教育等上涨3.9%,居住平均上涨3%。其他如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仍较上年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农产品价格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全面上涨,是近6年来首次全面上扬,粮、棉、油、蔬菜及畜产品平均价格指数创近年新高。

七、个私经济

2003年,我市持续加大力度,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拓宽民资二产投资领域,不断降低民资三产准入门槛,大力吸引外地民资投资创业,千方百计推动全民投资积极性,充分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民营经济在拉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03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达5.9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83万户,个体工商户5.07万户。当年新发展私营企业0.22万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34万户,占全市比重分别达26%和26.5%。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042户,500万元以上的有268户,1000万元以上的已达85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5.7万人,其中私营企业9.0万人,个体工商户6.7万人。

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全市私营个体经济从事第一产业的有638户,全年完成增加值9.1亿元,占民营经济总量的7.5%;从事第二产业为8117户,完成增加值58.4亿元,占私营个体经济总量的48.1%;从事第三产业达4.5万户,全年完成增加值54亿元,占私营个体经济总量的44.4%。

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全市民营企业中,采用“有限公司”形式的私营企业为4368户,较上年增长29.1%,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52.6%。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7家,其中省认定103家。

外向开拓日趋明显。全市已有42家私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出口权,其中工业企业16家。全年完成进出品总额6646万美元,增长42.3%;其中出口5808万美元,增长45.1%,出口产品主要包括服装、板材、玩具、硅微粉、手工艺品、稀土产品、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等。

社会贡献大幅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较上年增长16%,占全市GDP比重达34.6%,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59.7%;完成各项税收3.6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6.2%,较上年增长31.8%,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当年新安置城镇下岗人员5718人,同比增长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3年,我市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开放兴市”主战略,坚持“市外即外”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倍增”目标,层层发动,全员招商,全市外引内联工作进一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口岸进出品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连云港口岸进出口总值完成48.8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3.0%;其中进口总值26.94亿美元,出口总值21.89亿美元,分别增长68.0%和57.3%。口岸进出口货物量完成2253万吨,较上年增长24.5%。

地方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我市共与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其中出口14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18个;进口46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5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95167万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57747万美元,增长14.8%;进口37420万美元,增长53.5%。进出口总值在全省各市中居第8位,其中出口值居第9位。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占45.1%,较上年增长5.2%;工业制成品比重占54.9%,增长21.7%。

利用外资继续取得突破。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37个,较上年增长47.2%;合同利用外资50976万美元,增长159.1%;实际利用外资80982万美元,增长113.9%。外资到位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有55家,独资项目149家,“二产”项目174家,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利用外资的整体质量。

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1323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3%;年末在外人数达10226人,增长12.1%;其中当年新派人数4417人,增长1.4%。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4115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8497万美元,增长28%。

对内经济技术协作继续取得好成绩。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260个,较上年增长79.2%;投产开工项目537个,增长14.0%;客方到位资金36.29亿元,增长131.2%。

旅游经济继续呈现超常发展。2003年,我市各级旅游部门努力克服“非典”不利影响,自加压力,开拓创新,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旅游推介,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大力打造开发旅游品牌,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推动了全市旅游经济的超常发展。继花果山风景区外,连岛度假区也荣获了国家4A级旅游区。年末,全市星级旅游宾馆饭店51家,其中神州宾馆被新评定为四星级旅游宾馆饭店,赣榆宾馆被新评定为三星级饭店;花果山景区还首次被列为国家旅游黄金周直报统计点,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知名度。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42.69亿元,较上年增长40.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28万人,增长54.3%;旅游外汇收入1757万美元,增长90.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501.58万人次,增长31.4%;国内旅游总收入41.23亿元,增长39.2%。从全省各市看,我市各项旅游指标增长均为全省第一。

九、园区建设

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发展态势前所未有。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成立并正式封关运作,国家级连云港开发区重新调整了区中区、区中园的原有形式,初步形成了新医药产业园、宋跳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大浦化工区和临港产业区等五区为重点的新格局。赣榆县举全县之力创建开发海洋开发区,并获省政府批准;东海县省级开发区加快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并初步取得成效;灌南和灌云经济开发区于年内建立,年内开发,年内一批项目进区,创造了我市开发区建设空前的高速度,对全市开发区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据统计,我市现有10个市级以上重点园区,全年共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8项,合同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2%,占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达68%;自营出口1.69亿美元,增长41.5%;实现财政收入7.1亿元,增长32.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0.8%。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呈现快速崛起态势,2003年末,开发区开发面积已达31平方公里,其中新开发园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13亿元,较上年增长16.1%;完成工业产值125.16亿元,增长33.1%;实际利用外资10160万美元,增长99.8%;出口总额实现13840万美元,增长4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3亿元,增长29.3%;完成财政总收入60024万元,增长22.0%。在昆明召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会议上,我市开发区在3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第22位,在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中排第10位,提前实现“十五”期间位次再前移的目标;在全省11个国家级开发区年度考核中,我市开发区排名第6位。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重点实施发展项目12项,年末已完成了11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景区的旅游环境。景区管理规范工作有所加强,已完成了花果山风景区、渔湾风景区的详细发展规划,对石棚山浏览区、赣榆夹谷山、海洲湾、东海温泉、孔望山等建设已列入议事日程。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形势进一步好转,财政收入继续取得突破。200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化财政改革,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34.13亿元,较上年实际增收7.14亿元,增长26.5%,剔除行政性收费和基金收入,同口径增长16.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2.34亿元,增长33.3%;,其中财政一般预收入完成15.67亿元,增长18.2%。从税收方面看,国税部门完成收入13.55亿元,增长14.8%;地税部门实现收入8.16亿元,增长20.4%。全年财政支出完成33.57亿元,较上年增长31.0%,其中用于农业支出1.19亿元,增长68.2%;用于各项教育支出5.63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26亿元,财政用于防治“非典”专项支出1570万元,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及扶恤和社会救济支出较上年分别增长为89.0%和29.7%。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信贷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市金融系统全年现金收入1007.42亿元,较上年增长28.1%;现金收支轧差净回笼38万元,同比少回笼1.26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类存款余额302.94亿元,较年初增加44.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8.60亿元,较年初增加48.12亿元。其中用于工业贷款余额36.65亿元,较年初增加5.48亿元;用于农业贷款余额31.47亿元,增加4.20亿元;用于短期贷款157.49亿元,增加13.08亿元;用于中长期贷款41.06亿元,增加13.84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险补偿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随着中华联合保险进入我市,到2003年末,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已达9家,全年保险费收入达10.63亿元,较上年增长34.9%;全年赔付额达2.3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累计承保金额664.89亿元,保险费收入1.89亿元,赔付金额1.18亿元,为我市机关企业正常运营及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人才总量扩大,综合素质提高。到2003年末,我市人才总量达20.15万,较上年增长27.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2万,增长3.7%;其中高级职称5342人,增长10.6%;中级职称35315人,增长7.8%,从分类看,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2.00万人,增长24.2%;各类教学人员5.78万人,增长29.3%。

科技布局结构优化,科研成果比较显著。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1项,市级项目324项,其中有41项列入国家及部计划,138项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全市共有128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市组织的鉴定,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项,国内领先和国内首创的26项,国内先进的4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300件,其中批准量189件,较上年增长75%。到年末,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7家,其中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的9家,继中电华威之后,恒瑞制药被科技部批准为我市第二家国家836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正在积极推荐申报。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快,星火支柱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升级。全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55家,企业资产总规模超过6亿元,其中有6家民营科技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到年末,全市科工贸总收入过百万元的民营科技企业81家,过千万元的33家。全年获批科技部各类星火计划3项,居全省各市第一;新上省级星火计划44项,其中14项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数居全省第3位,已经形成了“全国星火看江苏,江苏星火在连云港”的优势格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取得可喜成绩。2003年,全市教育工作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精心打造现代教育园区,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密切教育经济与科技、文化的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在校学生24247人,较上年增长8.1%;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34390人;普通中学189所,在校学生35.50万人,增长16.4%;普通小学465所,在校学生50.40万人;各类幼儿园757所,在园幼儿8.64万人。经过几年的布局调整,到2003年,全市小学撤并学校868所,初中撤并学校13所,基本实现了调整目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等综合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显著成效,南洋教育集团和金山桥教育集团先后落户我市,赣榆外国语学校、华杰双语学校、灌南私立学校、开发区南洋国际学校等相继建成开学。全市高考再创佳绩,各类普通高校招生达17005人,较上年增加4000人,高考总均分继续名列全省第4位。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产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我市文化工作围绕争创“苏北第一、全省上游”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全年市属专业剧团面向市场演出200余场,成功举办省农洽会“在海一方”大型歌舞文艺晚会及“沙排之夜”文艺晚会等;先后接待10余个文艺团体来连演出,邀请维也纳莫扎特爱乐乐团,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参加省第三届淮海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等18个奖项,综合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全年举办各类社会文化活动500余场,参演人员达4万人次,观众达130万人次。大力扶持民营书店发展,全市新增非国有书店近100家,连云港书店成为苏北首家获准二级批发资质的书店。考古工作继续取得新成效,对西汉女尸、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石刻等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藤花落遗址继续进行发掘,新发现了许多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遗迹。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7家,藏书76.43万册。《西游记》研究应用中心、省社科院连云港分院和省陆桥经济研究所筹建进展顺利,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整体文化层次。

宣传领域成果显著。成功建立了新亚欧大陆桥新闻协作网,在全省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新闻通气会、舆情分析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质量。在《苍梧晚报》开设“行风热线110”栏目,在电台和报纸同时开设行风监督热线为国内首创。全年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发稿量名列全省各市之首,市电台、电视台在省台用稿量仍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42%,年末有线电视入户达17.78万户,市区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申吉”活动取得新突破。顺利开通国内首家申吉网站,与新浪网、新华网、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等40多家网站连接,在新浪网排出的5个吉祥物候选名单中,我市美猴王名列第一,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花果山、了解《西游记》、了解了连云港。

卫生防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2003年,我市胜利完成抗击“非典”的伟大任务,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下降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以村级为单位达30%,人口覆盖率35%,其中赣榆县达90%;全市甲级村卫生室覆盖率95%,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覆盖率98%;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141个村计33.38万人,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全市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先后成立了5支160名专家组成的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790个,其中各类医院150所;卫生工作人员1526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072人,较上年分别增长1.5%和2.9%;全市现有执业医师5346人,注册护士3676人,较上年分别增长4.5%和3.7。

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2003年,我市积极实施“体育强市”发展战略,以备战“十运会”为目标,完善项目设置,搞好重点项目布局,体育整体实力全面提高,竞技体育填补了3项历史空白,实现了2个成绩空前。其中我市籍运动员邰普庆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荣获70公斤级散打金牌,成为我市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比赛世界冠军;我市籍运动员李梅芳在公路自行车项目上夺得全省第一个进军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填补了我市个人项目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的历史;2003世界女子沙滩排球赛巡回赛成功举办,改写了我市没有举办过国际正式体育比赛的历史。在全国第五届城市动动会上,我市代表团以6金、4银、3铜的成绩,列全国78个参赛城市第17位,实现了参赛成绩和位次的历史性跨跃。全年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9枚、银牌28枚、铜牌51枚,竞技体育成绩达到了历史上从未达到的高峰。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我市先后举办和承办了全国拔河锦标赛、全省沙滩秧歌大赛、全省门球比赛、中美篮球对抗赛、全市万人长跑比赛等大型活动,积极推进“秋登山、夏游泳、冬长跑、春演练”的全民健身工程,大力发展体育人口,全市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全市总人口的42%以上。到年末,全市各类田径场地达131个,体育馆12个,游泳馆(池)9个,网球场12个,排球场151个,篮球场521个,少儿体校在校学生1020人,注册教练员103人,省级注册在训运动员768名,基本满足了竞赛训练和健身需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完成建设项目512项,完成投资65.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3.5%和51.9%。其中市区完成投资34.2亿元,实施278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别增长39.4%和72.7%;四县共完成投资31.03亿元,建设项目234项,均呈现强力推进、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改造不断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是我市近年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年新区完成投资8.96亿元,施工面积达114.91万平方米,新建、续建海宁东路、建设东路等6条道路,联通综合楼已竣工,行政中心主楼等主体封顶。市区旧城改造完成投资13.53亿元,施工面积188.15万平方米,集中拆迁整治各类房屋80.32万平方米,全部超过计划进度。4县县城也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城镇面貌显著改观。

市政建设全面加速,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市区新建和改建新港城大道、盐河南路等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修建了龙河南路等7条便民道路,新增道路48.5公里。赣榆县城建设了开发区道路、镇海西路等16条道路,东海县城修建了花园路、利民东路等15条道路,灌云县城建设了新建路、中大街等8项市政工程,灌南县城完成了绕城路、迎宾大道等17条道路桥梁,进一步改善了城市整体面貌。2003年,市区投资2.33亿元,完成了17个公共设施项目,其中新海污水处理工程二期、管道燃气工程等进展顺利;四个县管道燃气、污水处理等工程也陆续启动,供水、供电、电信等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公共事业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园林绿化成效明显,城市管理切实加强。2003年,全市城市绿化投资规模大,绿化档次高,精品工程多,市区共实施51项城市绿化项目,新增绿化面积19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城市绿地162.5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9.9%。苍梧绿园改建工程的完成,以及赣榆5个绿化广场和环城路绿化、灌南悦来河和盐河河滨绿化等,显著提升了我市的城市绿化水平。城市亮化和城市环卫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出台了《连云港市夜景亮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城市主干道和窗口地段推行环卫保洁定人、定点、定时、定责、定考核奖惩的“五定”规范,提高了我市城市环卫保洁水平。

小城镇建设质量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15亿元,新建道路245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129公里,新建改建小水厂18个。到年末,全市已创建“省级示范小城镇”4个,“市级新型小城镇”40个,有效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为载体,以“一控双达标”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环保工作开展,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市区及四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7天,全市空气质量整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建成噪声达标区60.5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99%;市区及四县建成烟控区覆盖率保持100%;全市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内。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467.83万人,较上年末净增3.80万人,增长0.82%;其中市区人口65.63万人,较上年末净增0.89万人,增长1.37%。全年人口出生率10.41‰,较上年提高0.96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0.3%,较上年略有提高;独生子女率43.9%,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3年,我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1262元,较上年增长11.8%;国有经济单位人均工资为11719元,增长9.9%;集体经济单位人均工资7005元,增长9.6%;其他所有制单位人均工资12257元,增长16.1%。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82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9元,增长5.0%。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68元,较上年增长14.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0%,较上年降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8元,增长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总使用面积22.9平方米,较上年增加9.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平均为22.51平方米,较上年增加2.8%。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也达到100%;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4万人,实际缴费人数20.29万人,较上年净增2.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02万人,全年失业保险金支出增长27.1%;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774家,涉及职工27.03万人,覆盖面达72%,较上年净增3.7万人。2003年,我市城乡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斐然,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救灾建房任务;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及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有所提高,并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报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统计数据除来源于本局各专业处、队外,主要来源于全市近50个业务主管部门,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