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连云港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5:02:34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70次

2002年,是我市实施“快速崛起,富民强市”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进一步树立强烈的连云港意识,紧紧围绕开放兴市、科教兴市、以港兴市三大主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55.13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2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85元,比上年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7:43.4:31.9调整为23.4:44.3:32.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0.9和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和31.9%。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2.1%。城市化进程呈加快态势,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中心城镇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28.9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9.71万人,集体单位3.79万人,其他单位5.44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08万人,其中城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21万人。全年组织大规模就业专场招聘会39次,开发就业岗位1.44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增长15%,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三农”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村工作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及体制创新,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88.32亿元,增长1.1%;林业产值2.49亿元,增长15.6%;牧业产值25.40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39.27亿元,增长14.7%。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30.6万吨,比上年增长1.9%。棉花和花生在播种面积减少及严重干旱情况下,总产分别为4.1万吨和15.3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8.3%和-8.8%。全市粮经比例5.26:4.74。洋葱、莴苣、秋蕃茄、白蒜、浅水藕等十大生产基地规模继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明显加快。林业生产形势继续好转,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成片造林面积0.77万公顷,新建农林网1.17万公顷,完成沿海防护林建设0.8万公顷。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全市沿海全长168.6公里、宽30米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全面建成合拢。年末全市林木覆盖率17.3%。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生猪存栏125.6万头,比上年增长3.5%;大牲畜16.7万头,增长2.6%;猪牛羊禽肉产量16.1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11.96万吨,增长3.5%。渔业生产形势喜人,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年水产品产量39.8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6.08万吨,增长4.8%。海洋经济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海水育苗基地。紫菜养殖、稻田养殖及各类海珍品养殖规模明显扩大。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57亿元,大浦抽水站、石梁河水库及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建成。全年改造中低产田1.41万公顷,建设高效农田0.9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平方公里。全市农机总动力20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8.38亿元,增长20.0%;完成工业增加值75.78亿元,增长17.6%。国有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集体工业及“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11.62亿元,增长5.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16.4%;“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9.61亿元,增长25.2%。集体工业和“三资”企业累计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1.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1%。农村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私营工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户数197户,比上年末增加66户;完成增加值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6.9%。

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4户,其中资产过亿元的企业39户,比上年末增加4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5户,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23户,比上年末分别增加5户和2户。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及建材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8.26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3.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9%。在这五大支柱行业中,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从产量上看,软饮料增长23.4%,纱、布分别增长32.5%和24.4%,人造板增长23.4%,合成氨增长32.0%,化学纤维增长56.0%,人造毛皮增长48.4%,化学原料药增长14.2%,塑料制品增长13.3%,纯碱在上年超能力生产的基础上又增长6.9%。

高新技术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整体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高新技术工业实现产值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实现销售收入24.8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5.77亿元,增长30.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8.60亿元,增长20.0%;实现利税22.31亿元,增长19.9%;其中利润11.38亿元,增长34.8%。企业亏损面13.7%,比上年末缩小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5%。全市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1.7%,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02亿元,增长14.6%。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73.6亿元,增长23.8%。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420个,单位工程竣工个数1980个,其中优质工程826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5.9%。建筑业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承接工程遍及11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1个省市,外出施工人员15.17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33.06亿元,增长29.8%。从投资来源看,中央投资55.2亿元,省投资21.8亿元,占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57.9%。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8.62亿元,增长2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1.50亿元,增长25.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02亿元,增长65.9%。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大中型项目完成68.6亿元,增长103.0%。其中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52.9亿元,增长69.1%;市政道路等完成投资52.9亿元,增长75%。在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46.6%。在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生产性投资74.76亿元,增长57.4%;其中工业企业的设备购置投入及安装工程投入47.6亿元,增长86.8%。非生产性投资42.28亿元,下降7.3%。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56项重点建设项目当年完成投资75.67亿元,占全市城镇集体以上投资的56.9%。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0项,完成投资65.56亿元;省重点项目13项,完成投资3.63亿元;市重点项目33项,完成投资6.4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75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624个,当年竣工项目614个,计划完成率93.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项目建成投产率81.8%,提高3.5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61.3亿元,增长38.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1.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五、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社会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5104万人,增长3.4%;完成货运量2962万吨,增长1.7%。全社会水路运输量完成254万吨,比上年下降1.6%。民航旅客吞吐量完成3.53万人次,下降11.1%。

连云港港口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吞吐量3316.2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2001.7万吨,增长6.6%。集装箱吞吐量20.51万标箱,增长30.2%。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四县为纽带的快速通道网络。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3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8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81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80公里。全市中高级客车已达1778辆,客车档次有了明显提升。连云港港口生产泊位已达30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5个,年末综合生产能力达2265万吨。

邮政通讯发展加快。全年邮政通讯业完成增加值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邮电通讯业务收入完成9.27亿元,增长16.0%。全市电话用户新增31.5万户,比上年增长45.8%,其中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6.01万户。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已达69.6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8.7%;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8.76万户,增长48.3%。

六、国内贸易及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城乡看,城市零售总额54.40亿元,增长13.5%;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58.62亿元,增长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7.35亿元,增长11.3%;餐饮业零售额11.96亿元,增长10.1%;其他行业13.71亿元,增长1.3%。

年末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已达310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3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9.8%,比上年增幅提高7.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回落。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7.5,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8.9,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价格指数回升的主要有服务项目、娱乐教育文化用品、鲜菜及鲜果等,其余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积极实施“开放兴市”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46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进口24374万美元,增长26.2%;出口50316万美元,增长3.1%。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161项,比上年增长73.1%;协议利用外资19677万美元,增长94.6%;实际利用外资53726万美元,增长1.76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009万美元,增长73.1%。新签利用外资中,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6个和8个百分点。世界排名500强的美国杜邦公司和法国罗盖特公司在我市落户,益海粮油和集装箱项目的引进,使我市临海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增长。全年新签对外劳务合同额116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营业额10007万美元,增长18.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9120人,增长18.7%。

对内经济技术协作继续取得好成绩。全年新增内联项目703个,比上年增长25.1%;引进市外客方到位资金15.7亿元,增长67.7%。开发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年末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开发园区10个,重点乡镇级开发园区15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到帐达8369万美元,自营出口实现1.55亿美元,业务总收入达18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5.97亿元。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85万美元,新签协议利用外资1亿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92亿元,增长78%。

旅游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积极实施大旅游战略,强化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花果山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第五批“全国文明旅游区示范点”,连岛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海滨旅游度假区,渔湾和高公岛游览区也均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全市各类星级饭店达到40家,连云港之夏及西游记文化旅游节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我市旅游综合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增长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狠抓增收节支工作,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6亿元,增长48.7%。全年财政支出25.62亿元,增长23.9%。其中,用于农业支出1.37亿元,增长5.5%;用于教育支出6.30亿元,增长25.6%;用于社保补助支出和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分别增长40.4%和11.0%。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信贷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现金支出785.29亿元,增长19.7%。收支相抵净回笼1.18亿元。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59.88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各类贷款余额200.74亿元,增长15.2%。其中用于工业贷款余额31.21亿元,比年初增长3.5%;用于建筑业贷款余额3.32亿元,增长102.4%;用于农业贷款余额27.27亿元,增长21.9%。用于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9.67亿元,比年初增长70.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保险补偿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天安保险公司入户我市,为我市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各类保险机构保险费收入实现7.88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全年赔付额1.23亿元。财产保险累计承保金额381.20亿元,保险费收入1.85亿元,增长13.3%;赔付金额0.91亿元,赔付率49.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扩大,综合素质提高。年末全市人才总量18.58万人,比上年增长2.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5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高级职称4829人,增长8.8%;中级职称32761人,增长7.6%。

科技活动增多,科研成果显著。全年组织新上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5项,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2项。全年共组织实施40项工业研究开发计划项目,51个产品被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8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个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其中有20个项目列入省火炬计划,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电子信息应用贷款建议项目计划。全年批准申请专利108项,全市技术成交项目333项,比上年增长8.8%;技术成交额2.13亿元,增长33.7%。全年鉴定验收各类科技成果13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项,达到国内先进的82项。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89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现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成功举办了连云港新医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论坛暨成果展示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取得可喜成绩。切实抓好“两基”的巩固与提高,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努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稳步进行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市高等院校通过合并重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21572人,比上年增长11.8%,普通中学202所,在校学生30.50万人,增长15.4%;普通小学1368所,在校学生56.47万人,减少7.2%;职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13098人,增长24.6%。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升学率95%,高中段入学率72.02%。全年有12995人被普通高校录取,其中本科7671人,专科5324人,录取率达到65.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先后成功组织了《世纪港城,万马奔腾》春节广场文艺表演和第三届“在海一方”百场广场文化活动。举办了“港圣杯”第二届全民读书节和首届农民艺术节,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成功发掘海州汉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年末全市各类文化馆站111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全年演出场次159场,比上年增长63.9%;公共图书馆藏书84.99万册,增长0.9%;有线电视入户数14.28万户,增长17.8%,乡镇有线电视联网率100%,新开通了670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信号,联网率提高到37%。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数703个,其中各类医院154个;卫生技术人员11364人,其中职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824人,注册护士3520人。全市每万人拥有职业医师10.4人,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12.9张。全市农村卫生水普及率68%,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率86.3%,全市合作医疗参加率55.7%,农村覆盖率为57.3%。

体育事业取得瞩目成绩。在第15届省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7.5枚。在釜山亚运会上,获金牌2枚。在全国信鸽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1名;在全国拔河锦标赛上,获团体亚军。拥有全民健身工程16处,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8%,国民身体健康综合测评合格率为70%。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共完成建设项目279项,完成投资额43亿元,其中市区137项,完成投资22.6亿元。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改造日新月异。新浦新区的“五路三桥”工程已全部竣工,有62%的土地正在开发和已确定开发。全年市区老城区开发面积突破140万平方米,开发投资突破10亿元,兴业时代花园、万润花园、新电光明小区等已投入使用,新银双厦、急救中心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已成为城市建筑的新亮点。四县县城旧城改造全面展开,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年末新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市区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园林绿化成效明显,景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绿化总面积达8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改造绿地33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3%。全市风景区重点建设项目达32项,总投资3.3亿元,完成了花果山游客接待中心、山门广场扩建、《西游记》锻铜壁画等19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进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79亿元,新建道路173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129公里,新建改建小水厂14个,供水普及率达81.1%。年末全市建制镇已增加到56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9%。创建“省级示范小城镇”4个,“市级新型小城镇”37个。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为重点,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地表水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管理及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全年蔷薇河饮用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100%,客水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控区覆盖率保持100%,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动工建设,市区及4县全部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464.0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39万人,增长0.96%;其中市区人口64.74万人,净增0.88万人,增长1.4%。全市非农业人口127.08万人,净增6.41万人,增长5.3%;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53.62万人,净增1.48万人,增长2.8%。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45‰,计划生育率达90.3%。

社会保障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均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100%。医疗保险面继续扩大,全市共有参保单位2236家,涉及参保职工23.4万人,比上年增长78%。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享受保障人数比上年增长21.1%,城乡“五保”对象全部得到供养。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0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5059元,增长3.1%。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045元,增长11.8%;其中市区12488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991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生活费支出1723元,增长5.9%。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总使用面积20.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增长0.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3447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10485元,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867元,增长18.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