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4:46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360次

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复杂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保障措施,稳定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36.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各项主体税种保持平稳增长,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9%、16%和22.3%。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29.1%。

农林牧渔业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组织方式、形态布局、综合效益不断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新增高效农业(含渔业)面积1.45万公顷,累计达到10.69万公顷。全市新增 39只无公害农产品、 89只绿色食品和9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295只。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28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13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增砌护岸199公里。

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家,累计达到2512家。新增入社农户15.8万户,持股农户占比达到80%。全市累计确定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8个。

工 业

工业经济不断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需求减弱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5.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050亿元,增长12.3%;外资工业产值12497亿元,增长15.9%。重工业产值13236亿元,轻工业产值5394亿元,分别增长19.1%和6.9%。

面对增本减利的现实压力,工业企业在挖潜改造、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31亿元,增长14%;实现利税总额1204亿元,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836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规模型企业领跑发展,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主导产业稳定发展。机电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6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87亿元,增长20.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产量

建筑业

建筑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79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施工面积7272.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34.3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5.2%。 2项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工程获“国优”工程奖。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5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85.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4.3%;完成货运量1.26亿吨,货运周转量89.4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9.1%。现代港口物流规模优势显现。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1亿吨,增长9.4%;集装箱运量255万标箱,增长34.5%。太仓港、张家港港、常熟港三个港口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

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77.11万辆,其中汽车82.6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8.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1.75万辆,比上年增长21.5%。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发送函件1.88亿件、特快专递925万件、报刊3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32.04亿元,增长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1.71万户,小灵通用户1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27万户,比上年增长12.1%。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06.53万户。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流通业态不断壮大,消费环境日益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32.92亿元,增长22.6%;餐饮业零售额195.01亿元,增长39.5%。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8.4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83.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2%和23.9%。

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80.34亿元、60.49亿元、447.51亿元,分别增长21.7%、12.7%和14%。主要消费热点比较集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4.3%,黄金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9.9%、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3.2%,家电类零售额增长21.4%。

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82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76个,商品成交额2555.54亿元,增长25%。中国东方丝绸交易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珍珠宝石城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有效信贷投放平稳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00亿元和658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28亿元和77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341亿元和6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和958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1777亿元,现金支出1215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7.2%,货币净投放380亿元。银行机构当年实现结益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全年股票交易总体低迷。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部43家,当年新增1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85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9300亿元,比上年下降33.8%。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11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4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财产险收入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寿险收入80.8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67亿元,比上年增长74.1%。

房地产业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与住房开发建设。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消费趋向理性。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5%。商品房施工面积为7036.91万平方米,增长15.4%;竣工面积为1481.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007.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30.26万平方米,下降49.8%。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73.42亿元,下降41.8%,其中住宅销售额为459.38亿元,下降44.5%。

市区二手房交易成交面积187.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0.19万平方米。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用地3200.13公顷。

旅游业

旅游业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圈,努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品牌。

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接待境外游客2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旅游外汇收入9.78亿美元,增长10%;接待国内游客5270万人次,增长10%。全市旅行社接待人数550万人次,增长20%。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48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56家。全市4A级景区点增加到22家,5A级景区点2家。全市景区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12%。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苏州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新组建市市容市政管理局。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重组优化,排水管理领域事业转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制定实施了促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年有4家企业首发上市,全市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累计达到34家,募集资金190亿元。全市担保、典当行业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分别达到245亿元和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0%。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逐步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01万家,年末累计达14.13万家;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15.63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3418.02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74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9.21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19.71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38.87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538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4.1%,实现工业总产值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户均产值超亿元,达到10683万元。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2%。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29.7%。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定发展。全市新引进内资项目4927个,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037个,比上年增长25.2%。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329.3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309.6亿元,增长33.4%。

对外贸易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等不利影响,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出口总额1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146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9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32.1%;一般贸易出口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加工贸易出口1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机电产品出口10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4%。

传统出口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开拓取得进展。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0.1%,其中对欧盟出口额352亿美元,增长3.5%;对美国出口额325亿美元,增长9.4%;对日本出口额108亿美元,增长3.4%。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发展迅速,出口增幅超过30%。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择商选资力度加大,引资结构调整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63.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107.6%,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4.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不含增资)平均注册外资超过7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新批准(不含增资)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90个,注册外资109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的比重为68%,其中4个项目超亿美元(不含增资)。1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增资项目注册外资63亿美元,增长5%。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28家落户苏州。年末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到970家,全年离岸接包合同金额5.2亿美元。

外经合作

“走出去”领域不断扩展,初步形成了境外资源开发、境外高科技风险投资、境外传统产业投资三足鼎立新格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3个,中方境外投资额2.1亿美元,增长58.4%;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3.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7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21.3%。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以苏州创投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国有、民营创业投资公司积极拓展境外风险投资,涉及金额超过2800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注重功能升级、结构优化,并努力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2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0亿元,出口总额10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3.4%、88.5%、50.8%和82%。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发展良好,全国首个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获批建设、苏州高新区建立报关报检中心、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太仓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快速通关和直通放行模式成效明显。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坚持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加快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升型转变。投资重点向公共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倾斜。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三资企业投资918.1亿元,增长13.2%;私营个体投资789.81亿元,增长5.1%。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亿元,增长3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77.58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28.78亿元,增长16.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在重点项目和技术改造的带动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67.69亿元,增长5.1%。其中新建项目投资470.78亿元,比上年下降3%,改、扩建项目完成投资624.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9.3%,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1208.25亿元,增长3.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59.45亿元,增长56.8%;机电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3%,传统轻纺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1.2%。

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12985.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竣工房屋面积4022.8万平方米,下降12.4%,房屋竣工率为31%。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819.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7%。

基础设施建设

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北站屋和高架匝道的地下结构全部完工,道路北延、河道整治、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相继竣工。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进入车站基坑全面开挖和区间盾构掘进阶段。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工程施工全面展开。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大桥南连接线、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扩建工程、318国道改建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顺利完成。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00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总里程5400公里。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太仓港三期工程4个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如期开工,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97个。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全市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推进各类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设计,开展城市色彩和城市高度研究、沿太湖地区空间管治规划研究、新居住形态研究,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发展,营造舒适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总体品质。城市化率达到66%;市区新增绿地48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 8707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0.3%。

公用事业

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努力优化公交服务。市区新辟公交线路31条,新增公交车432辆,年末营运车辆达到2791辆,营运线路216条,线路总长达到4560公里,月票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部线路。全年公交客运总量4.8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符合通班车条件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33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座,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敷设污水管网105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6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3.77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2.7万吨,煤气供气总量7077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达到98%。市区自来水日供水量118.83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848.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6.63亿千瓦时,增长16.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用电总量的6.7%。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9.68,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8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95%。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37个,关闭淘汰污染企业365家,实施提标改造工程580项,削减化学需氧量2.5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3.8万吨。西太湖养殖围网全部拆除,东太湖、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一次性压缩到3000公顷和2133公顷。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太仓成功创建成我市第四个国家生态市,吴江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验收,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坚持把节约资源落实到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加强监测,实行节能项目评估审查,完成240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0台(套)。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80项,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2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200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108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行节约用水,吴江市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市区建成省级节水型城市。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推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达到22.8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44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达到4.5万件和1.75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3%和91.1%。当年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1家,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69个,累计达352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研发平台体系日臻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32个,建成17个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年末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工程中心5个。年末省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4个。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江苏省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等四家机构列入省“十一五”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8.9万人,其中博士380人,硕士3584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659名。一大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苏州创新创业。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超过7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3万人。

教育事业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

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79所,在校学生100.06万人,教职工总数7.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17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18所,二级学院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6.68万人,毕业生3.9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9万人,毕业生1.46万人。

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94.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1.1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04年。

文化事业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2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00万册(件)。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70.58万平方米。

精品新作连创佳绩。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参演首届中国世界戏剧节,出访欧洲引起轰动。评弹新作《风雨黄昏》和《田阿桐》分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节目奖和牡丹表演奖。重大文化活动形成新亮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取得圆满成功。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9个,其中国家级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18名。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普查文物点4217处,新发现192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达到7个。常熟市成为江苏首个“中国曲艺之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出版新书648种、出版电子音像制品26套,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出版物经营网点总数为1561个,实现销售收入13.47亿元。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08.3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94.69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4%,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为98%。

卫生事业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24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2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6万人,其中医生1.7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3%、9.2%和10.1%。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278元。苏州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实现农民刷卡看病的城市。

体育事业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市县区联动开展了1163项次各类体育活动。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圆满成功。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在北京奥运会上,苏州健儿共获得2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三项历史性突破。成功举行市第十二届体育运动会,承办了国际男子手球精英赛、轮滑世界杯马拉松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艺术体操集体锦标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280个。启动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达9.47亿元,居全省第一。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出生47772人,出生率为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4.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比上年增加5.32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91万人。

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市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6.7万个,其中面向本市城镇劳动力12.87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8250个。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8万人。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清零。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倡导鼓励创业、引导创业、扶持创业、促进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0万人,其中技能培训6.9万人,创业培训0.8万人。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230万人,覆盖面均达到98%以上,基金征缴率超过99%。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5%,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98%,年末全市有100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2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200元提高到230元。全市各级发放低保资金1.5亿元。针对物价持续上涨,全市对城乡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特困职工和失业困难家庭实行基本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共发放物价补贴4000万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由1132元增加到1262元。

人民生活

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全市通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比上年增长11.5%。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8.3%和17.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33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4658套,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6.4万平方米。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62亿元。

市场物价

受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总体高于上年,随着各项调控物价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粮油肉菜等主要食品价格的逐步回落,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顺势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上涨7.1%。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两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4.9%、2.8%、2.0%、5.2%、5.6%和2.5%,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