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3:58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181次

苏州市统计局

二○○八年一月十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总量跃过50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63.7:34.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宏观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0.8%、33.0%和41.7%。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农林牧渔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积极实施“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万公顷。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增86只无公害农产品、109只绿色食品和2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447只。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3095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672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60公里,增砌护岸129公里。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增“三大合作”组织605家,累计2012家,持股分红农户占比达到68%。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7330公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96.4%。惠及广大农民的农村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实现村村通。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0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9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3.4%。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38亿元,增长23.9%;集体工业产值103亿元,增长21.2%;私营工业产值2620亿元,增长25.0%;外资工业产值10580亿元,增长22.3%。重工业产值10957亿元,轻工业产值4993亿元,分别增长26.2%和17.7%。全市工业用电量695.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20亿元,增长28%,其中利润750亿元,增长29%。产销率达到98.4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规模型经济和主导产业继续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3%,增长25.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纺织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主导行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5%。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2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7.6%,施工面积74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24.9%。

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运能运量不断提升,港口运输与现代综合物流发展加速。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02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49.8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16.3%;完成货运量1.18亿吨,货物周转量82.0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9.9%。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4亿吨,增长21.8%;集装箱运量189.5万标箱,增长52.5%。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67.22万辆,其中汽车69.79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24.8%。

邮政电信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全市邮政业务收入10.04亿元,增长18.3%。发送函件1.31亿件、特快专递642.39万件、报刊2.95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81.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24.73亿元。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6万门。年末电话机774.16万部,小灵通用户2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18万户,比上年增长25.8%。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业业态结构优化,区域性商贸中心、特色商贸街区和社区商贸网点梯级商贸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83.5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8.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8.7%。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36.5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7.2%。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510.9亿元,增长36.2%;其中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65.4亿元、49.3亿元、392.1亿元,分别增长 8.4%、8.1%和45.7%;汽车类增长131.7%,家具类增长85%,黄金珠宝类增长29.1%。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6个,商品成交额14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金融、证券、保险业

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470.75亿元和5820.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00.73亿元和1003.62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68.83亿元和5343.8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0.86亿元和914.1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2762.54亿元,现金支出13096.17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1%。

股票交易活跃。全市证券开户总数达80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达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共42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

全市新增保险机构8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37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9.6:60.4。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3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9%。其中,住宅、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投资分别增长16%、53%和38%,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75%、2.4%和17.4%。商品房施工面积为5700万平方米,增长7%;竣工面积为1600万平方米,下降12%。商品房销售额为980亿元,增长53%,其中住宅销售额为820亿元,增长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为275.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11.45万平方米。规范存量土地的利用和转让,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用地2800.52公顷。全市建成定销房面积56万平方米。

旅游业

围绕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推进资源整合,旅游板块规划和品牌建设加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社会特色旅游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接待境外游客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8.60亿美元,增长15%;接待国内游客46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全市新增星级饭店14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43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48家。4A级景区点上升到20家,拙政园、周庄进入5A级行列。常熟服装城购物旅游区成为江苏省首个4A级购物旅游区。旅游推广取得成效,成功承办第14届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得到破除。积极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经营性国有投资项目法人招标制和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全市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统一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基本完成苏州市级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的清理工作。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扩面工作,市级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集中支付范围。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有7家企业首发上市,4家企业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 96.5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30家。行政审批事项的确定和实施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问卷调查综合满意率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启动新一轮腾飞。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26万家,年末累计达12.2万家,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53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851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6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6.6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8.4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16.34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55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2.8%,实现工业总产值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户均产值超亿元,达10760万元。品牌建设迈出步伐。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1件,中国名牌产品24只,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3件和63只,“波司登”成为苏州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2.2%。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0%。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出口总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55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6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52.5%。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9.8%。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656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28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9.6%、30.4%。机电产品出口957.5亿美元,增长23.9%。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主要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全面增长。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2.5%,其中对欧盟出口额339亿美元,增长37.1%;对美国出口额 296亿美元,增长21.5%;对日本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长4.9%。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招商引资”逐步向“择商选资”转变,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4.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批准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17个,注册外资167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的比重为90.2%,其中24个项目超亿美元。1257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增加注册外资5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8家落户苏州。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5个,中方投资额1.4亿美元,增长32.5%;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8%和103.1%。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2000人。江苏其元集团、永钢集团申报建立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与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有序展开。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综合功能、产业能级和基础环境得到强化提升。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出口总额9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4.5%、86.7%、48.9%和83.1%。苏州工业园区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货运总量和海关税收位居全国保税物流园区首位。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苏州高新区意大利工业园加快推进。六个出口加工区全部封关运作。国家级太湖文化论坛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全面启动。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定发展。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917个,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42.4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32.1亿元。引进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828个,增长3.95%,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207.8亿元,增长5.3%。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坚持以有效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02亿元,比上年下降12%;三资企业投资765亿元,增长16%;私营个体投资760亿元,增长1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23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34亿元,增长20.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8.1%。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115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竣工房屋面积4200万平方米,下降9.0%,房屋竣工率为36.4%。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15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扩建工程如期完成,苏通长江大桥南连接线、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具备通车条件,南环快速路东延及独墅湖隧道、北环快速路及东延、苏福快速路、官渎里立交全互通改造、劳动路东段拓宽等工程顺利建成。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432公里,高等级公路总里程3844公里。“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城市快速路网构成了适度超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全面竣工,相城水厂一期工程基本完工,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竣工投运。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工建设。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新一轮《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修编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开展商业布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建设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和提升。城市化率达到65.6%,市区新增绿地49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方便城乡百姓出行。市区新辟公交线路43条,新增公交车459辆,年末营运车辆达到2427辆,营运线路185条,线路总长达到4052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4.2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2%。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东南环立交公交停车场和3座公交首末站建成投用。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35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配套敷设污水管网670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1万吨。市区家庭燃气普及率97.5%,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1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1万吨,煤气供气总量6900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日供水量108.27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807.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6%。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11.51万芯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8808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153.5G,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05.01万户,增长25.8%;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为13.5万户。刷卡消费量快速增长,全市19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2400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市行政服务中心93.7%的事项实现网上预审。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保护太湖、阳澄湖为重点,健全省、市、区交界地域协同治污机制,落实县级市、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市区超过80%。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5个、省级优美镇9个、省级生态村181个。苏州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群,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加强监测,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70多项。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淘汰落后工艺装备120项,依法关闭化工生产企业500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2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0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1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当年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面积4000公顷。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大力推动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80项,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42家。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98家,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25个,累计达2869个。全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达到3.2万件和0.85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90%。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建成1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个。苏州累计认定市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6个,省级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到74个。苏州纳米科技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人才的聚集效应显现,全市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7.6万人,其中博士344人,硕士2984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533名。我市有26人列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有16人列入“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并由政府给予资助。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15%,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90.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62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5.4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0.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03万人,毕业生0.7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94万人,毕业生1.63万人。全市新增高校1所,年末在苏各类高等院校1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24万人,毕业生2.6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16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80%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级小学全部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苏州市成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领域精品荟萃。《笑着与明天握手》等4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重要文化节庆活动。国内外高品位演出节目活跃苏州文艺舞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20.57万平方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448个。建成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绣艺术馆。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新增昆山市千灯镇、吴中区陆巷村、明月湾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有29个,其中国家级18个;15人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三家出版社出版新书341种,出版电子音像制品18套,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85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超过50%。

卫生事业

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500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万人,其中医生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4%,13.5%和7.4%。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3.2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比重超过100%。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7.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6.5%。实施社区常用药政府补贴,困难人群医疗救助、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等多个实事项目。县、区基本实现农民刷卡看病,昆山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苏州被列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9岁。

体育事业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得到加强。成功承办了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全国女排锦标赛,中国羽毛球精英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苏州籍选手吴静钰、王娟、刘海华分别在跆拳道、柔道、举重项目中获得三项世界冠军,苏州籍世界冠军达到14位,实现世界冠军市(县)“满堂红”。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全市开展1200项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城乡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335个,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52个。苏州成为全国首个轮滑城市。全市体育彩票销售达7.1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化动态监测,覆盖城乡的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和载体建设加强。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出生46562人,出生率为7.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6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4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3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83万人。

全面推进城乡就业统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2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15万个,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8600个,1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0%。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对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本地农村劳动力、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在免费技能培训方面实施普惠制。全年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4.07万人,0.82万人参加创业培训。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1%。在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

居民家庭财产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5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家用客车拥有量达48.28万辆,比上年增长30.6%。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59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2.4%。市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民为36.2%。

住房保障工作加强,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政策的住户累计2125户,组织供应中低收入家庭住房1000套,完成解危修缮工程总量13.54万平方米,五个老住宅小区、建筑面积69.52万平方米的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受益居民达1.1万户。

社会保障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覆盖面均达到98%以上,各险种参保人数突破或达到200万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99%。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80万人,参保率达95%;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补贴的有83万人,覆盖率达到97%;全市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征地保养人员、城乡非就业居民等群体参保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全市有3.86万户、8.24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1.48万户、2.90万人,农村2.38万户、5.34万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超过1.2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00元提高到32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00元。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79家,总床位1.57万张。全年福利彩票销售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8%。

市场物价

全年市场价格水平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5.2%。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两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0.7%、1.8%、2.4%、3.3%、3.6%和5.8%;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6%和3.9%。分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如下:

过去的一年,苏州在建设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任务繁重,民生质量改善还需进一步加快。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苏州一定能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

(注:本公报2007年数据均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