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2:53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480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市经济社会在高平台上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4026.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86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91.3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56.32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66.8%和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6682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完成3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5.3%、33.6%和25.5%。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农林牧渔业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04亿元。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2.9:46.5调整为54.6:44.7,畜牧、渔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26只无公害农产品、236只绿色食品和36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015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15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6%。观光农业开始起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764万立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867公顷,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91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91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79公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6.9万千瓦,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96亿千瓦时。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2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27.4%。全市工业用电量483.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76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50亿元,三资工业产值6580亿元,私营工业产值1460亿元。重工业产值6560亿元,轻工业产值3280亿元,分别增长28.5%和25.3%,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6.6%。百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产销率达98.2%;实现利税552.42亿元,增长20.7%,其中利润392.61亿元,增长23.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施工面积6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6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8.7%。

运输邮电业

运能运量不断提升,物流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完成客运量3.07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91.9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7.1%;完成货运量1.04亿吨,比上年增长17.7%,货物周转量68.42亿吨公里,增长30.9%,苏州港港口吞吐量达1.19亿吨,集装箱运量74万标箱。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41.42万辆,其中汽车44.9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26.5%。

邮政电信业务量稳步增加。全市邮政业务收入7.54亿元;发送函件1.11亿件,特快专递394.23万件,报刊2.4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33.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89.78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26万门(含小灵通);小灵通用户迅猛增长,达2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7%。每百人拥有电话机215.9部。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92.4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16.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20.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16.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295亿元,增长20%;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49亿元,增长25%;穿的商品零售额34亿元,增长28%;用的商品零售额212亿元,增长18%;吃、穿、用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6.6%、11.5%和71.9%。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机构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存贷款业务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58.3亿元和3872.23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884.9亿元和615.09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844.55亿元,现金支出11122.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6.7%。

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全市证券开户数53万户,与上年持平,全市股票成交金额达700亿元。全市证券营业部新增3家,总数达到38家。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新增保险机构3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21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4.9%,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0.2:69.8,已决赔款及给付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开发结构调整优化,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价格走势逐步趋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2.5%,商品房施工面积4600万平方米,增长10%,竣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增长9.4%。全市商品房销售额295亿元,增长11.2%,其中住宅销售额240亿元,增长8%。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达276.95万平方米。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112宗,共计46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拆迁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建成定销房面积22万平方米。

旅游业

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培育精品,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张家港、太仓两市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实现优秀旅游城市“满堂红”。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5.7亿美元,增长17.3%。接待国内游客36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全市新增星级饭店15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16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29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属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引导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以《行政许可法》作为指导原则和根本依据,以“两个坚持”和“五项清理”为特点,行政审批总事项累计削减72.3%,有86%的行政审批项目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网上申报审批率达到92%。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调查综合满意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筹集资金2.72亿元。全市有5家企业完成辅导验收,新进入上市辅导的企业1家,6家拟上市企业已提交发审会审核。目前市属8家上市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全市新增注册私营企业2.1万家,个体工商户1.83万户。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10.27万家,注册资金19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49.7%;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达到23.95万户,注册资金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15.4%。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46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4%;完成工业总产值2900亿元,增长23.7%,户均产值达8450万元。目前已拥有1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9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年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29.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在高平台上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超过1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630亿美元,外贸公司出口额34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2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4%、9.0%和83.1%。对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6.2%,其中对亚洲出口额303.6亿美元,增长35.2%;对北美洲出口额185.1亿美元,增长39.9%;对欧洲出口额184.4亿美元,增长41.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76亿美元,增长40.9%,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2.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18.4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04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17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20.2%和118.2%。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升,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5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按原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60.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外资项目规模继续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3.7%,注册外资金额占全市注册外资的63.5%,其中9个新批项目超亿美元。1207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一、二、三次产业注册外资之比为0.2:91.2:8.6,单项注册外资规模提高到703万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107家落户苏州。

外经合作

“走出去”步伐继续加快。全市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46.4%。年末在外劳务人员9250人,其中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2256人。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2个,其中新开业企业20家,中方投资8211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共新增注册外资1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70.8%和76.7%,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0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1260个。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步增加。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469个,比上年增长7.3%。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21.85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平台上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三资企业投资587.8亿元,增长31.7%;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总量已接近三资企业,完成投资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7.34亿元,增长18.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61.01亿元,增长21.8%,其中工业投资1056.13亿元,增长21.5%。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9151.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竣工房屋面积4425.69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竣工率为50.9%。新增固定资产1546.4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2.7%。全市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高速公路175公里,发电机组能力327万千瓦,变电设备528万千伏安等。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路桥建设按计划加快推进,随着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苏沪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312国道苏州段拓宽、锡太一级公路、东环路快速干道北延和227省道分流线二期工程的建成,大交通“瓶颈”基本消除。年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432公里,密度达5.1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进展迅速,共完成投资23.7亿元,新增通车里程525公里。苏州港建设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完成投资15.8亿元,新增万吨级码头泊位16个,太仓港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建设与规划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龙头,全面开展综合交通、环卫、消防等各项专业规划,继续开展对三个新城规划的评估、调整、完善和深化,进一步提高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面,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城市化率达63.5%。市区新增绿地48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交优先成效显著,市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20条,新增公交车301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3.5亿人次,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4辆。市区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11.3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5.3平方米,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50座,敷设污水、雨水管道117.5公里,老住宅小区内的路灯设施改造和城区照明“盲区”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市区家庭燃气基本普及,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1193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6万吨,煤气供气总量6324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量达105万立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7.4万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970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45G,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覆盖诸多领域,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娱乐等广泛应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42.64万户,新增15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为20.25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为5100户。医保联网覆盖面扩大,医保定点医院达38家,定点药店81家,定点门诊部、社区卫生院和企业卫生所共177家。刷卡消费渐成时尚,全市18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1586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

切实采取措施保障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完好,不断提高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一城两线三片”风貌保护,加大古建筑和古镇古村落抢修保护力度。根据《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陆巷等14处古村落列入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新增谦和堂等60处历史建筑作为苏州市第三批控制保护建筑。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进一步拓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198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29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扎实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市区燃油助力车全面禁行,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35台。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已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市区城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比例为87.67%,空气质量总体达到II级标准,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45。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面推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1项,省级项目167项。142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奖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6000件,比上年增长28%,专利授权量3350件,比上年增长20.4%。大力促进产学研和区域科技合作,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扩建了7个科技创业园,累计科技创业孵化器25个,创业孵化面积68.66万平方米,苏州科技中心正式启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3000多家,比上年增长36.3%。高新技术产业稳健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5%。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96个,累计已达1639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3家,实有总数达到706家,新增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30家。人才环境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引进各类人才9万人,引进留学人员301名。

教育事业

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8%,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88.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5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6.0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2.0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6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72万人,毕业生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46万人,毕业生1.4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3万人,毕业生2.2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1万人,毕业生1.15万人。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0个,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12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入驻师生超过6万人。

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公布苏州市第一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三贴近”,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小品《面试》荣获第5届央视小品大赛4项大奖,《青春跑道》被列入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编昆曲《西施》高质量创作完成。“苏州周”活动获得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唯一最佳展示奖。已建成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4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城乡文化站总面积50.37万平方米。两家出版社出版新书315种,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超过150万户,农村广电网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7.37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成功召开苏港澳健康城市论坛,我市被正式授牌成为健康城市联盟中国分部,母婴健康保护活动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使用,并建成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内首创的健康教育园。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6.1%。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94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医生1.28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27万张。积极开展慢性病、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2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6%。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环太湖体育圈”加快建设。全市新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工程3个、全民健身点444个。全年开展349项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承办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全国速度轮滑锦标赛和十运会7项比赛三大体育赛事,苏州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获得6个世界冠军,在十运会上获得12枚金牌。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超过3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4.44万户,参保职工186.57万人,增长28.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4.54万户,参保人数239.57万人,增长15.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5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为152.48万人和154.86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率分别达到98.7%和98.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达95%;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4%,73.5万农民领到基本养老金或养老补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应保尽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城镇居民由原来的月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居民由原来的130元提高到180元。全市共有3.46万户7.52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1.33万户2.67万人,农村2.13万户4.85万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8983万元。城镇低保家庭人均住房保障标准提高到14平方米。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70家,总床位1.1万张。全年福利彩票销售1.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就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顺利启动,成功举办人口与发展国际援助研讨会。2005年全市出生43595人,出生率为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06.22万人,比上年增加7.37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24.53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

进一步调整完善和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力度,扩大了《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和公益性岗位范围,提高了社会保险费补贴标准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营造政策促进就业的氛围。全年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3.3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0万个,11.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76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0.6%。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120.9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3.5万元,比上年增长22%。年末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0.11万辆,比上年增长35%,其中家用客车拥有量达27.59万辆,增长40.1%。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市区改造危旧房21.7万平方米。

市场物价

全年价格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分类指数6升2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5%、1%、1.2%、0.8%、0.2%和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1.8%。

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亟待继续优化,城市各项功能有待完善,居民收入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注:1.本公报2005年统计数据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